标题:董奉 内容: 汉末名医董奉考□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汉末有三位著名医学家:华佗、张仲景、董奉。 华佗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传,裴松之、李贤注补充许多故事,人物形象乃生动突出。 张仲景无传,唐初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卷八《人物篇》云:“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化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祯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于迂阔者。 ”仲景无传,有书存世,可藉其书研究其人。 董奉则不然,史书无传,其书无存,研究其人,实为难矣。 有三篇史料可藉以寻觅董奉踪迹。 一为《三国志·吴志》卷49《士燮传》;二为《晋书》卷72《葛洪传》;三为葛洪《神仙传》。 董奉挽士燮于将死《三国志·士燮传》:“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六世至燮。 ”广信即今之苍梧。 士燮为人“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耽玩《春秋》,为之注解。 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 ”在此段文字下,东晋裴松之加有一段小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稍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 遂复常。 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士燮传》云:“燮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黄武五年为公元226年,由此推出士燮生于公元136年,卒于公元226年。 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因此,士燮大部分时光生活于东汉末期,在吴国生活五年而殁。 士燮早年与仲景共同经历汉末时光。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董奉生卒及其何以至苍梧? 考证董奉生卒,史料有阙,唯一可以据用的资料是葛洪《神仙传》。 其董奉传云: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 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 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 问言:“君得道耶? 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 ”奉曰:“偶然耳! ”侯官古称“冶县”,东汉末改称“侯官县”(隋朝改称“闽县”),始建年不详。 《神仙传》“有少年为奉本县长”,意为有一位少年是董奉那个县的县长。 在“侯官”名称下加“县”,符合东汉末始立“侯官县”史实,则董奉生于东汉末福建侯官县有文献可证矣。 董奉生卒之年,当以《董奉传》之“奉年四十余”、“后五十年”为推测其生卒时间坐标。 《三国志·孙权传》:“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 夏四月丙申,南郊即皇帝位。 ”又云:“太元二年夏四月权薨。 ”太元二年为公元251年。 《董奉传》称孙权为“吴先主”,指孙权即皇帝位至逝世这一阶段(公元229年~251年)而言。 这一时期董奉四十余,若以45岁计,即从孙权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灵帝光和、中平(公元184年~189年)间;若从孙权卒年上推45年,则董奉生于汉末献帝初平、兴平(公元190年~195年)间,其时仲景(约公元150年~220年)尚在。 此为董奉生年之推定。 董奉卒年,亦当据“后五十年”推测。 若从孙权初即帝位之公元229年下推55年,则为西晋武帝咸宁、太康(公元275年~285年)间。 若从孙权卒年之公元251年下推55年,则卒年当在西晋惠帝永宁、永安(公元301年~304年)间。 官侯县县长某再次见到董奉时是初见后的50余年,也许此50年后董奉尚生存若干年,亦未可知。 其卒年较难考。 根据以上,大致可确知董奉生在东汉末的公元168年~220年间,卒年或在西晋的公元265年~313年间,享年近百岁或百余岁。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董奉》条引《南康府志》称董奉“永嘉(西晋末)中仙去”。 《董奉传》称“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人也。 ”奉享高年,故夸大言之。 汉末西晋是苦难时代,人员流徙不定。 士燮家族由山东汶阳远徙苍梧郡避董卓之乱,汉末及三国社会紊乱生民凋敝甚于卓时,董奉当为避难而远徙苍梧者,恰逢交阯太守士燮将死而愈之。 《神仙传》云:“士燮得毒病死,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 ”观“奉时在彼”句,乃不期而遇,犹扁鹊之愈虢太子也。 裴松之引葛洪《神仙传》,对于后世考察董奉具有重大意义。 犹《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史料,可藉以观华佗全人。 葛洪搜访董奉事迹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元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岁。 葛洪青年喜儒家书,后专尊道家,晚年求道访仙,尤为精进。 东晋元帝时干宝“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 ”葛洪不慕荣利,“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 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 帝以洪资高,不许。 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 帝从之。 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 刺史邓岳留,不听去。 洪乃止罗浮山炼丹。 ”句漏地处交阯,即奉为士燮治病之郡。 葛洪虽未至句漏为令,然广州、罗浮山等地与董奉当时所居之地不远。 董奉信道,自称“贫道”,与葛洪信仰亦合,对董奉事迹,洪必详细访求,乃录入《神仙传》。 尤当思忖者,董奉亡故时期与葛洪出生之年相接,葛洪出生之时,为董奉晚年。 董、葛所居之地相近,年寿相接,凡此皆为葛氏搜访董奉事迹,提供诸多便利。 《神仙传》十卷,篇幅皆短小,唯《董奉传》堪称长篇,1211字,有董奉许多生活细节及治病不取饷糈酬金事。 凡此非出臆想,而出自方民递相口传。 剔除少数神话,余多切理,可以凭信,如杏林等事属之。 《董奉传》多神话。 当知古人对所敬慕者,多披以神话轻纱以申敬仰思慕深情,寄托人们理想追求与渴望。 如《南阳府志》称仲景为老猿诊脉,老猿以古桐回报,琢为二琴,亦属同类事。 此传将董奉高尚医德、大医风范圆满展现,为后世医家树立清廉高尚楷范形象。 何时希《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亦全引《董奉传》,评葛洪《神仙传》文风云:杏林故事,除虎事外,余皆可信,正见医不贪财,唯须种杏,初供观赏,又可济贫。 试思“二月春光闹杏花”,万株一片,何等缛闹。 继乃货杏易谷以赈贫乏,医家美德,至此极矣! 尝见葛洪《抱朴子·自序》,文多骈偶缛丽,若此《神仙传》记董奉事,层次井然,虽稍涉迷信,读之情理赡美,尤令人神往。 杏林精神辉耀古今葛洪的《董奉传》对后世医家产生巨大影响,杏林精神不仅是医家精神财富,而且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戏剧小说、民间故事、医书医话等均有歌颂。 略举如下。 宋初《太平广记》第二引葛洪《董奉传》。 《太平广记》始编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年成书,六年雕版印刷。 此书是较早引用《董奉传》者。 南宋兴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守忠撰《历代名医蒙求》,载董奉事迹云:字君异。 时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三日。 奉时在南方,往,以三圆药内口中。 食顷,燮开目动手足,颜色还故;半日能起,遂活。 人问其故,曰:初见赤医吏追去,董真君有命,遂得回耳。 董奉居庐山,不田作,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物,但使重病得愈者栽杏五株;轻病得愈者,栽杏一株。 如此数年,杏有万株,郁然成林,群虫戏其下,常无生草,有如新除也。 于是杏子大熟,奉尝语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之,但径自往取之,一器谷便得一器杏。 尝有谷少而取杏多者,即有虎号啸而逐之。 所得谷救赈贫乏,供给行旅,岁消三百斛,而所余犹多。 一旦,升天去。 ”元末明初的高启所撰《高太史集》卷18有《杏林为萧沈二医师题》。 明《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异,侯官人,有道术。 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唯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 永嘉中仙去。 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一:董奉,字君异,侯官人,精医。 与人治病愈者,重则种杏五株,轻则一株。 不数年之间,杏树多十万。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引用《董奉传》全文及《南康府志》。 《词源》:董奉,三国吴侯官人。 字君异。 善医道。 传说交阯太守士燮病死三日,奉与一丸药与服,食顷而目张手动,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 又传奉居庐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有杏数万株。 后人常以“杏林”为颂赞医者之词,本此。 见《三国志·吴·士燮传注》及葛洪《神仙传》。 《中医大辞典》:董奉,三国时期吴国医生。 字君异。 据古书载,他治病不取报酬,只求被治愈者在其门前种杏树,日久杏树成林。 后世称颂医家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源于此。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医人物辞典》:董奉,三国吴医学家。 字君异。 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约生于二三世纪间。 相传交州刺史士燮病濒危,奉往,以三丸药纳口中,食顷即目开手足动,得以救治。 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报酬,治愈重病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 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 故后世每以杏林春暖称道医家医德。 诸家所取者,均为董奉高尚医德。 杏林医风,已经构成中医道德主旋律,它将伴随中华民族而永生。 链接 《神仙传·董奉》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 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 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 问言:“君得道邪? 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 何也? ”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 奉时在彼。 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 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 入大赤门,径以付狱。 狱各一户,户才容 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塞其门,不复见外光。 恍惚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士燮。 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 燮遂活。 ”因起谢曰:“某蒙大恩,何以报效? ”乃为奉起楼于庭中。 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 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 如是一年余,辞燮去。 燮涕泣留之不住。 燮问:“欲何所之? 莫要大船否? ”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 ”燮即为具之。 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 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奉见嘱云:“多谢燮。 加自爱理! ”燮闻之,乃起殡。 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以丹书作符。 后还豫章,庐山下有一人中有厉疾垂死,载以诣奉,叩头求哀之。 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 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咂。 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 ”良久物去,奉乃使往池中,以水浴之,痛即止。 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 ”乃自齎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 奉曰:“雨易得耳! ”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恐雨至何堪? ”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 ”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余辈运竹木,起屋立成。 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 奉曰:“不需耳,暮当大雨。 ”乃止。 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悦。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做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需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有人置谷米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 解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 奉然之。 即召得一白鼍,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 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 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 年十余岁,奉一日耸身入云中去。 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 有欺之者,虎还逐之。 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摘自晋·葛洪《神仙传》) 发布时间:2024-07-03 06:59:59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i/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