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朱丹溪 内容: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 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童年磨难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 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 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 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 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 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 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 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 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 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添加彩色图片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 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 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 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 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 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 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 千里求师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 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老师的人。 有人告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罗知悌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侍宋理宗。 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 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 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 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 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 作品成就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导滋阴学说丹溪著书的态度十分严谨,至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 不久又著《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今仅存前三部书。 《格致余论》是丹溪医论的专著,共收医论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学术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两篇为中心内容,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强调保护阴气的得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他各篇,侧重论述滋阴降火和气、血、痰、郁的观点,内容十分丰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验相对照。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 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15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学社”,进行研究和推广。 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学社”。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医学宗师朱丹溪与世长辞,终年78岁,葬于义乌东朱之郭头庵。 社会影响浙江义乌朱丹溪陵园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对丹溪推崇备至,常远道前来祭奠。 今日之丹溪故里赤岸,丹溪之滨狮子岩顶建有朱丹溪纪念亭,狮子岩麓建有朱丹溪纪念堂。 东朱村辟有朱丹溪陵园。 赤岸镇区、义乌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丹溪街、丹溪路之命名。 丹溪在人民心目中,正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世远弥声,仰止者多。 ”朱丹溪墓,位于赤岸镇东朱村东朱山现名谷潭渊。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人。 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伤寒论辨》,在医学理论上创立滋阴学说,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原墓与妻、长子合墓。 墓始建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经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及1946年修葺。 20世纪60年代破坏。 现墓系1982年重修,墓丘圆形,下部石砌。 墓前立有“元名医朱丹溪墓”碑,介绍朱氏生平。 朱丹溪为历史上的养阴派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形成了系统的保养阴精的学术思想。 全部内容朱丹溪保养阴精法宝静心节欲制妄动节慎饮食护脾胃 发布时间:2024-12-23 07:00:00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i/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