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天仙子 内容: 《中国药典》:天仙子拼音注音Tiān Xiān Zǐ别名莨菪子、山烟、牙痛子、熏牙子英文名SEMEN HYOSCYAMI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夏、秋二季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 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 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 无臭,味微辛。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鉴别(1)取本品粉末0. 5g,置试管中,加浓氨试液0. 5ml,混匀,再加氯仿5ml,密塞,时时振摇半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0. 5ml氯仿使溶解,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发烟硝酸4滴,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与氢氧化钾1小粒,显紫。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弃去石油醚液,同上再处理一次,药渣挥干溶剂,加浓氨试液与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湿润,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 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与亚硝酸钠乙醇试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归经归心、胃、肝经。 性味苦、辛,温;有大毒。 注意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功能主治解痉止痛,安神定喘。 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 用法用量0. 06~0. 6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天仙子拼音注音Tiān Xiān Zǐ别名莨菪子(《本经》),莨蓎子(《本草经集注》),牙痛子(《本草原始》),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熏牙子(《陕西中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 8~9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枝,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生于宅边的荒地上,或为栽培。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西藏等地。 原形态莨菪,又名:横唐(《本经》),行唐(《别录》),葾(《玉篇》),山烟、山大烟、野大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 根肉质、粗大,多分枝。 茎高40~80厘米,上部具分枝,全体被白色腺毛。 基生叶大,叶柄扁宽而短,叶片长卵形,长14~20厘米,呈不整齐的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急尖,两面被白色直立长柔毛及腺毛,以下面较多;茎生叶互生,排列较密,无柄,卵状披针形,每侧有2~5个疏大齿牙或浅裂,叶渐上渐小,最上部的叶常呈交叉互生,成2列状。 花腋生,单一,径2~3厘米;萼杯状,绿色,5齿状浅裂,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漏斗状,5浅裂,常有一裂隙较深,裂片先端圆钝,浅黄色,具紫色网状脉纹,外被短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不等长,略与花冠管等长,花药深蓝紫色;子房略呈椭圆形,花柱单一,柱头头状。 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内包壶形蒴果,2室,盖裂。 种子多数,呈不规则阔肾形,胚弯生。 花期5月。 果期6月。 本植物的根(莨菪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干燥的种子,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两面扁平,直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有细密的网纹,脐点处凸出。 气无,味微辛。 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辽宁。 此外,吉林、黑龙江、江西、青海、陕西、浙江、西藏等地亦产。 过去尚有一种进口天仙子,商品习称"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参见"大青草"条)的种子。 外形略呈心脏形而扁平,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较平坦,无网纹或突起,但边缘有一圈灰黄色透明物,遇水则成粘液状。 气微,味淡。 曾习用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此种进口天仙子,与上述天仙子截然不同,不能同等使用。 化学成分含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l-东莨菪碱(atroscine)、脂肪油等。 炮制《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心、胃,肝三经。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雷公炮炙论》:"大毒。 "③《别录》:"甘,有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 微热,有大毒。 "注意有大毒,内服宜慎。 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②《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功能主治定痫,止痛。 治癫狂,风痫,风痹厥痛,神经痛,喘咳,胃痛,久痢,久泻,脱肛,牙痛,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 "②《别录》:"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 "③《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④《本草拾遗》:"主痃癖,除邪逐风。 "⑤《日华子本草》:"烧熏虫牙,洗阴汗。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2~4分。 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烧烟熏。 复方①治五癫,反侧羊呜,目翻吐沫,不知痛处:猪卵一具(阴干百日),莨菪子三升,牛黄八分(研),鲤鱼胆五分,桂心十分(研)。 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渍莨菪子,暴令干,尽酒止,乃捣令下筛。 酒服五分匕,日再,当如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忌生葱等。 (《古今录验方》莨菪子散)②治风痹厥痛:天仙子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为衣。 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 (《圣济总录》)③治积冷痃癖,不思饮食,四肢羸困: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枣四十九枚。 上药,以水三升相和,煮水尽,即取枣去皮核。 每于食前吃一枚,粥饮下亦得,觉热即止。 (《圣惠方》)④治年久呷嗽:莨菪子、木香、熏黄等分。 为末,以羊脂涂青纸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烧烟熏吸之。 (《崔氏纂要方》)⑤治水泻日久:青州干枣十个,去核,入莨菪子填满,扎定,烧存性。 每粟米饮服一钱。 (《圣惠方》)⑥治赤白痢,脐腹疼痛,肠滑后重:大黄半两,莨菪子一两。 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 (《普济方》妙功散)⑦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醋和莨菪子末,敷头上。 ⑧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之。 ⑨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末茛菪子敷疮上。 ⑩治猘犬毒:服莨菪子七枚,日一。 (⑦方以下出《千金方》)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天仙子拼音注音Tiān Xiān Zǐ别名莨菪子、莨菪实、牙痛子、小颠茄子、米罐子、熏牙子英文名Black Henbane出处出自《本经图经》。 1. 《纲目》: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发其义者,盖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 2. 《日华子本草》: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Hyoscyamus niger L. 2. Hyoscyamus bohemicus F. W. Schmit. 采收和储藏:秋播者于6月上旬,春播者7月中旬,嵫方在8-9月,当下部果皮呈共同色,上部种子充实呈淡黄色时,于分枝处割下,放通风处,1星期后脱粒晒干即成。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村边、山野、路旁、宅旁等处。 生于村边、田野、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分布于东北、河北。 原形态一年生工二年生草本,高达1m。 全株被粘改建的腺毛。 根粗壮,肉质。 一年生植株茎极短,茎基部具莲座状叶丛,叶长可达30cm,宽达10cm。 二年生植析茎伸长分枝。 茎生叶互生,无柄,基部半抱茎;叶片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钝或渐尖,边缘呈羽状浅裂或深裂;向顶端的叶呈浅波状,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叶脉并被柔毛。 花腋生,单一,径2-3cm;花萼筒状钟形,5浅裂,花后增大成坛状,有10条纵助,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钟状,5浅裂,黄色囊有紫堇色网纹;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的近中部,稍长于花冠;花药纵绽裂形,深蓝紫色;子房2室,柱头头状,2浅裂。 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内,长卵圆形,成熟时盖裂。 种子小,近圆盘形,淡黄棕色,有多数网状凹穴。 花期5月,果期6月。 形态与上种十分接近,主要区别:本种为一年生草本,植株较小。 根细瘦而带木质。 无莲座叶从,茎生叶不作羽状分裂或仅有极浅的波大辩论浅裂。 栽培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不耐严寒,喜阳光,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碱性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忌连作,不宜以西红柿等茄科植物为前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直播法:北方播种时间为3月至4月中旬,长江流域可秋播或春播,以秋播为主。 条播或穴播。 条播:行距30-40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 穴播:穴距30cm×30cm或40cm×40cm,每穴播种10颗左右,播后可稍镇压,应经常浅水,温度在18-23℃有足够的土壤温度,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齐后进行间苗1次,每穴留壮苗1株。 田间管理 秋播者中耕除草3次。 第1次在当年11-12月,第2次于翌年2-3月,第3次在4月。 春播者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各中耕1次。 中耕宜浅,每穴中耕后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先淡后浓,先少后多。 4月上旬及5月上旬花果期再用2%的磷酸钙溶液根外追肥两次,可提高种子产量。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红蜘蛛,春季发生,可用化学药剂防治,并注意不宜选豆类、棉花、茄等为前作。 性状性状鉴别 (1)莨菪子 种子细小,肾形或卵圆形,稍扁,直径1mm。 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具细密隆起的网纹,种脐处突起。 气微,味微辛。 (2)小莨菪子 种子与莨菪子不易区别。 以颗粒饱满、均匀者为佳。 显微鉴别 莨菪种子纵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波状凸起,波峰顶端渐尖或钝圆,长至125μm,细胞壁具透明的纹理;种皮内表皮细胞1列,壁薄,内含棕色物。 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胚弯曲,子叶细胞含脂肪油,胚根明显。 毒性阿托品作用范围很广,利用其一种作用于治疗时,其他作用即成为不需要的副作用,5-10mg即能产生显着的中毒症状,最低致死量则为0. 08-0. 13g,相差十几倍。 东莨菪硷对成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0mg,幼儿约为10mg。 阿托品5-10mg即可产生中毒症状,最低致死量则为0. 08-0. 13g。 化学成分1. 莨菪 种子含天仙子胺(hyoscyamine)0. 02%-0. 17%,东莨菪碱(scopolamine)0. 01%-0. 08%[1]及阿托品(atropine)[2]等;还含脂肪,其量可达25%。 脂肪酸组成为:肉豆蔻酸(myristic aicd)0. 3%,棕榈酸(palmitic acid)6. 5%,硬脂酸(stearic acid)1. 6%,油酸(oleic acid)35. 2%,亚油酸(linoleic acid)56. 4%[3]。 2. 小天仙子 种子含天仙子胺0. 04%,东莨菪碱0. 01%[1]。 药理作用1.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1. 1. 对心脏的作用:东莨菪碱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故可使心率加快。 阿托品有类似作用,而且更强。 给兔和犬静脉注射阿托品2-3mg/kg或东莨菪碱4mg/kg,可拮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心律紊乱,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律加快。 1. 2. 对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离体兔血管灌流表明,东莨菪碱可以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作用,但比阿托品弱,同时还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血压下降,改善微循环。 2.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2. 1. 对行为的影响:东莨菪碱注射于兔侧脑室,可出现闭眼,侧卧、翻正反射消失,活动减少等现象,与冬眠合剂或与戊巴比妥类合用均可使动物活动减少,表现出与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 但有报告,小剂量东莨菪碱能使小鼠自主活动增加,并能对抗利血平等引起的活动减小,表现中枢兴奋作用。 因而认为,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系系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 2. 2. 对动物脑电的影响:给清醒猫腹腔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 05-0. 1mg/kg,脑电图由低幅快波转变为不规则的高幅慢波,动物表现安静。 当剂量增至0. 25-5mg/kg时,脑电图出现高度同步化和不规则高幅慢波,此时动物表现兴奋狂躁。 东莨菪碱对犬、兔和大鼠等动物所引起的脑电反应亦非常近似,并能阻断多种生理刺激所引起的惊醒反应。 2. 3. 对条件反射的影响:东莨菪碱能不同程度地阻断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和二级条件反射,阻断率与剂量呈平行关系,阿托品作用较弱。 2. 4. 对痛觉的影响:家兔钾离子透入法测痛试验表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4mg/kg,给药后30分钟痛阈提高49%。 静脉注射同样剂量的东莨菪碱,给药后20分钟痛阈提高37%。 而侧脑注射5mg/只后20分钟痛阈提高53%,与度冷丁(60mg/kg腹腔注射)合用痛阈提高147%,而单用度冷丁痛阈升高93%,提示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 小鼠热板法试验表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 25mg/kg,给药后15分钟痛阈提高62%,与小剂量度冷丁(10mg/kg腹腔注射)合用,给药后15分钟痛阈提高126%,而单用小剂量度冷丁痛阈仅提高23%,这些与家兔实验结果相一致。 另外,给家兔侧脑室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0mg/只后,10分钟时痛阈下降46%,并能减弱度冷丁的镇痛作用。 东莨菪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则能对抗后者的抗镇痛作用。 因此推测东莨菪碱的镇痛和加强度冷丁镇痛的作用,可能与其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 3. 对腺体及平滑肌的作用:阿托品对腺体分泌有抑制作用,对活动过强或痉挛状态下的平滑肌有明显的弛缓作用。 4. 其它作用::阿托品具有散瞳,升高眼压及调节麻痹的作用,保护胃粘膜作用,钙拮抗作用,对肾功能衰竭保护作用,另对脊髓损伤也有治疗作用。 炮制《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 5g,置试管中,加乙醚5ml与10%,氨溶液数滴,密寒,振摇,2h后,吸取醚液少量于栽玻片上,挥干醚液,滴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数分钟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紫色,似飞鸟状结晶。 (检查莨菪类生物碱)(2)取本品粉末0. 5g,置试管中,加浓氨试液0. 5ml,混匀,再加氯仿5ml,密寒,振摇0. 5h,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溶解,吸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发烟硝酸4滴,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与氢氧化钾1小粒,显紫色。 (检查莨菪类生物碱)(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min,弃去石油醚液,同上再处理1次,药渣挥干溶剂,加浓氨试液与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湿润,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15min,滤过。 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 5ml溶解,作供试品溶液。 另取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5μm,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碘化铋钾与亚硝酸钠乙醇试液。 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桔红色斑点。 归经归心;肝;胃经性味味苦;辛;性温;大毒注意有大毒,内服宜慎。 1. 《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2. 《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功能主治解泾昌涌;安心定痫。 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痈肿疮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 6-1. 2g;散剂,0. 06-0. 6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衍;煎水洗;或烧烟熏。 各家论述1. 《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 2. 《别录》:疗癫狂风癎,颠倒拘挛。 3. 《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4. 《本草拾遗》:主痃癖,除邪逐风。 5. 《日华子本草》:烧熏虫牙,洗阴汗。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4-06-29 09:08:29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