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两栖蓼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小黄药来源蓼科蓼属植物两栖蓼Polygonum amphibium L. ,以全草入药。 夏秋采收,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用于痢疾;外用治疔疮。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山东昌维地区有用本品治疗肥大性脊椎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小黄药(《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夏、秋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和水边湿地。 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湖北、云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根状茎。 生于水中者:茎横走,节部生根;叶有长柄,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叶片矩圆形,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 5~4厘米,先端钝,基部通常为心形。 生于陆地者:茎直立,不分枝;叶有短柄;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厘米,宽1. 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托叶鞘筒状,顶端截形。 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于花被之外。 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金丝桃甙、萹蓄甙、槲皮黄甙、槲皮素、山柰酚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另含绿原酸和咖啡酸。 此外,含生物碱。 生长在水中时,含痕量生物碱,花期增加到0. 017%,然后消失。 如生长在陆上,花期开始时含0. 04%,盛开时达0. 29%。 如再移植于水中,则生物碱含量又下降。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清热利湿。 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 5~1两。 外用:捣敷。 复方治疔疮:小黄药、野烟各三钱。 捣绒外敷。 (《贵州草药》)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两栖蓼拼音注音Liǎnɡ Qī Liǎo别名小黄药 、水荭、天蓼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湖泊、河流浅水中及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湖北。 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多年生水陆两性草本。 有根茎。 生于水中者,茎横走,无毛,节部生根。 叶有长柄;叶片长圆形,浮于水面,无毛,有光泽,长5-12cm,宽2. 5-4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心形;陆生者茎直立,不分枝。 叶柄短;托叶鞘筒状;叶片宽披针形,密生短硬毛,长6-14cm,宽1. 5-2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 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伸出花被外。 瘦果近圆形,两面凸出,黑色,有光泽。 花期5-7月. 果期7-9月。 性状性状鉴别 横走茎技,长圆柱形而微扁,节部略膨大,并生多数黑色细须状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有细密纵走肋线,无毛。 叶多卷曲,展平后,水牛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5-4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无毛;陆生或伸出水面叶,长圆状披针形,长4-8cm,宽l-1.5cm,先端渐尖,两面被短伏毛;托叶鞘筒状,先端截形; 叶柄由托叶鞘中部以上伸出。 花序穗状;花被褐色,雄蕊5枚,花柱2。 气微,味微涩。 化学成分两栖蓼全草含(艹扁)甙(avicularin),金丝桃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2],还含有13种氨基酸[3]。 药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参见“忍冬藤”条。 性味苦;性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 主脚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无名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清热利湿。 治痢疾,脚浮肿,疔疮。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4-11-03 09:00:07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