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丝点地梅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点地梅别名喉咙草来源报春花科丝点地梅Androsace filiformis Retz. var. glandulosa Kryl. ,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内蒙古。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急性结膜炎,偏正头痛,牙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 3~1两,水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丝点地梅拼音注音Sī Diǎn Dì Méi别名点地梅、喉咙草、报春花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东北点地梅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droxace filiformis Retz. [A. filiformis Retz. var. glandulosa Kryl.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全草,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2000m的潮湿草地、林下或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 全株几无毛或部分有纤毛。 主根不发达,具多数纤维状须根。 莲座状叶丛单生,直径2-8crn;叶柄纤细,等长于或稍长于叶片;叶片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25mm,先端钝或稍锐尖,基部短渐狭,边缘具稀疏小牙齿,无毛。 花葶通常3至多枚自叶丛中抽出,高2. 5-15cm,无毛或仅上部被稀疏短腺毛;伞形花序多花;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mm;花梗丝状,长短不等,长2-7cm;花萼杯状,长2-2. 5mm,5分裂,分裂约达中部,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具极狭的膜质边缘,无毛或有时疏被腺毛;花冠白色,直径约3mm,筒部比花萼稍短,5裂,裂片长圆形;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内,花丝长约0. 4mm,花药长圆状三角形,长约0. 3mm,子房球形。 蒴果近球形,直径约2mm,果皮近膜质,外被宿存花冠,5瓣裂。 种细小,多数,棕褐色,近长圆形,直径约0. 3mm,种皮有网纹。 花期5-6月,果期6-9月。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叶莲座状丛生,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长0. 6-2. 5cm,先端钝或稍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稀疏小牙齿,无毛,淡黄色;叶柄纤细,等长于或稍长于叶片。 花葶纤细,黄色至红色,上部被短腺毛;伞形花序多花;小花淡黄色。 气微,味淡。 性味苦;辛;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咽喉肿痛;口疮;牙痛;火眼;偏正头痛;跌打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4-11-01 09:10:00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