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沙参 内容: 《中国药典》:南沙参拼音注音Nán Shā Shēn英文名RADIX ADENOPHORAE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 或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 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 8~3cm。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 顶端具1或2个根茎。 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 无臭,味微甘。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炮制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鉴别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滤过。 取滤液 2ml,加 5%a-萘酚乙醇溶液2~3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0. 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 另取滤液2ml ,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 分钟,生成红棕色沉淀。 归经归肺、胃经。 性味甘,微寒。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化痰,益气。 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用法用量9~15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南沙参拼音注音Nán Shā Shēn别名沙参、知母(《本经》),白沙参(《范子计然》),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吴普本草》),文希(《别录》),羊婆奶(《纲目》),泡参(《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面杆杖(《青海药材》),桔参(《药材资料汇编》),泡沙参(《四川中药志》),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湖南药物志》)。 出处《本经逢原》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刮去栓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河南、青海、陕西等地亦产。 以安徽、江苏、浙江所产质量为佳;以贵州产量为大。 原形态①轮叶沙参,又名:铃儿草(《别录》),四叶沙参。 多年生草木。 根粗壮,胡萝卜形,具皱纹。 茎直立,单一,高60~150厘米。 叶通常4片轮生;无柄或有短柄;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8厘米,宽1. 5~3厘米,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密柔毛。 圆锥状花序大形;有不等长的花梗;每1花梗上有1小苞片;萼齿5,细而直,绿色微带黑色;花冠钟形,蓝紫色,狭小壶状,裂片5:雄蕊5,黄色;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外,蓝紫色,先端圆形,柱头9裂;花盘围绕在花柱的基郎。 蒴果3室,卵圆形。 花期7~8月。 多生长于山野的阳坡草丛中。 分布东北和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等地。 ②杏叶沙参(《救荒本草》),又名:挺枝沙参。 多年生草本。 茎单一或有分枝,高50~100厘米,有毛。 叶互生;叶片卵形。 长2. 5~5厘米,宽1. 5~2. 5厘米,边缘有重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 圆锥花序少分枝;花梗和苞片上皆有毛;萼齿披针形,有毛;花冠宽钟形,蓝紫色,外面带有毛;花柱略露出花冠外,微有毛;花盘粗短,长及宽均为1. 5毫米。 花期9~10月。 多生长在山野。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同等入药:①阔叶沙参又名:长白沙参。 上部叶与花序枝均互生,下部叶常假轮生;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有毛或无毛。 花冠阔钟形。 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山西、陕西等地。 ②线齿沙参,茎上有长毛;叶互生;卵形至狭披针形,有短毛。 花序大型;萼简圆形,萼片线状。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芬地。 ③云南沙参,茎有短柔毛。 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两面密生短毛,尤以背面脉上最多。 萼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有2~3对深裂的齿。 分布云南等地。 ④泡沙参,基生叶有长柄,圆形,基部心形;茎生叶互生,宽披针形,边缘有2~7对缺刻状锯齿。 萼片披针形,边缘有1对深裂的齿。 分布河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 ⑤糙萼沙参,又名:石沙参。 根细长,常两茎并生。 叶互生或对生,叶片披针形或线形,边缘有疏浅锯齿,分布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⑥川藏沙参,茎常数株自根头部丛生,被短柔毛。 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疏的锐锯齿,两面被白色短柔毛。 分布西藏、四川、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上粗下细,有时稍弯曲或扭曲,偶有分歧。 全长5~25厘米,上部直径1~3厘米。 顶端有根茎(芦头)长0. 5~10厘米,直径0. 3~2厘米,偶有2个根茎并生,上有显着横纹。 带皮者表面黄白色至棕色,有横纹,上部尤多,稍有短段细根或根痕;去皮者表面黄白色,有纵皱。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白色,不平坦,有多数裂隙。 气微弱,味甘微苦。 以根粗大,饱满、无外皮、色黄白者为佳。 化学成分轮叶沙参的根中含三萜皂甙和淀粉。 药理作用①祛痰作用轮叶沙参煎液对家兔的祛痰作用较紫菀等为差,但可持续作用4小时以上。 1:40沙参浸液在试管内未见溶血现象。 ②强心作用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明显强心作用,7/9离体心的振幅增大(比原来高50%以上),作用持续5分钟。 ③抗真菌作用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去芦,用水洗净,略润,切片,筛净晒干。 归经入肺、肝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蒙筌》:"足厥阴。 "③《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肺经,又肝、脾二经气分。 "性味甘微苦,凉。 ①《本经》:"味苦,微寒。 "②《纲目》:"甘淡而寒。 "注意风寒作嗽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泄者,勿服。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祛痰止咳。 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 ①《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②《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③《药性论》:"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④《日华子本草》:"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治)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⑤《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瘘。 "⑥《玉楸药解》:"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凉头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疡疮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 "⑦《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 "⑧《中国药植图鉴》:"降低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熬汤,3~5钱(鲜者1~3两);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燥伤肺卫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②治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 (《卫生易简方》)③治失血后脉微手足厥冷之症:杏叶沙参,浓煎频频而少少饮服。 (《成都中草药》)④治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米饮调沙参末服。 (《证治要诀》)⑤治产后无乳:杏叶沙参根四钱。 煮猪肉食。 (《湖南药物志》)⑥治虚火牙痛:杏叶沙参根五钱至二两。 煮鸡蛋服。 (《湖南药物志》)各家论述①张元素:"肺寒者用人参,肺热者用沙参代之,取其味甘也。 "②《纲目》:"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 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 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之也。 "③《本草经百种录》:"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 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 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④《重庆堂随笔》;"沙参清肺,肺气肃则下行自顺,气化咸借以承宣,故清肺药皆通小水。 喻氏谓有肺者有溺,无肺者无溺,可以勘破机关。 "⑤《本草正义》:"沙参之味,虽不甚苦,而寒性独著。 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具有轻扬上浮之性,故专主上焦,而走肺家。 《本经》称其益肺气者,去其邪热,即所以益其正气,本非补益之正义,而后人竟误认为补肺专药,不知肺有余热,清之固宜,而肺气不足,清之已谬。 …虽曰沙参轻清,尚不至如蕤、麦、知母之腻滞,然寒性颇盛,肺无热邪,亦足以暗戕生机而酿寒变,缪仲醇仅禁用于肺寒咳嗽,犹嫌其疏而未密耳。 李濒湖《纲目》沙参主肺痿,亦取其补肺也。 若申言之,则肺痈、肺痿证情近似,而一实一虚,大相反背,痈者壅塞,本是实热,急须清泄,不嫌寒凉;痿者痿败,已是虚怯,所宜扶持,岂容苦寒! 惟肺痿一候,固多咳呛浓痰,虚火犹炽,则沙参清热而不腻,犹为相宜。 又:沙参古无南北之别,石顽《逢原》。 始言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质虚力微,赵氏《纲目拾遗》引《药性考》谓南沙参形粗,似党参而硬,味苦性凉,清胃,泻火解毒,止嗽宁肺。 颐按今市肆中北沙参坚实而瘦,南沙参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气味轻清,而富脂液,故专主上焦,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性情功用,无甚区别。 "摘录《中药大辞典》 发布时间:2024-06-21 09:23:22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