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蝉蜕 内容: 《中国药典》:蝉蜕拼音注音Chán Tuì别名蝉退、蝉衣、虫蜕、蝉壳、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儿英文名PERIOSTRACUM CICADAE来源本品为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幼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椭圆形而弯曲,长约3. 5cm,宽约2cm。 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 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 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 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 腹部钝圆,共9节。 体轻,中空,易碎。 无臭,味淡。 贮藏置干燥处,防压。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归经归肺、肝经。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3~6g。 备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咳嗽,以及风疹、皮肤瘙痒等症。 蝉蜕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紫草、连翘等应用。 (3)用于咽喉肿痛以及音哑等症。 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 至于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 (4)用于目赤肿、翳膜遮睛。 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 (5)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 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蝉蜕拼音注音Chán Tuì别名蜩甲(《庄子》),蝉壳、伏蜟、枯蝉(《别录》),蜩蟟退皮(《本草拾遗》),蝉退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退(《眼科龙木论》),蝉衣(《临证指南》),催米虫壳(《贵州民间方药集》),唧唧猴皮、唧唧皮(《山东中药》),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中药志》)。 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夏、秋采集,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四川等地。 以山东产量较大。 性状全角似蝉而中空,稍弯曲。 长约3~4厘米,宽约1. 5~2厘米。 表面呈茶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被黑棕色或黄棕色细毛。 头部触角1对,呈丝状,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透明;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 胸的背面纵裂或呈十字形纵横裂开;左右具小翅两对,前对较长,后对较短;腹面足3对,前足腿节及胫节先端具锯齿,肘节先端有2个小刺,齿刺皆呈黑棕色;中足及后足均细长。 腹部扁圆;共分9节,尾端呈三角状钝尖。 体轻,膜质,中空,易碎。 气微弱,味淡。 以色黄、体轻、完整、无泥砂者为佳。 药理作用①抗惊厥作用蝉蜕散、五虎追风散(蝉蜕、明天麻、南星、朱砂、僵蚕、全蝎)对由破伤风毒素引起的家兔破伤风,不论在与破伤风毒素注射同时给予,或者在全身性破伤风症状发作后给予,都能使发病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但不能使它们免于死亡。 蝉蜕流浸膏、蜂蜕煎剂对注射破伤风毒素小鼠的死亡时间略有推迟的效果。 蝉蜕及五虎追风散煎剂能对抗小白鼠因士的宁、可卡因及烟碱引起的惊厥死亡,部分消除烟碱引起的肌肉震颤,五虎追风散尚能对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厥死亡。 ②镇静作用蝉蜕和五虎追风散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由活动,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同时能引起家兔活动减少、安静、横纹肌紧张度降低、翻正反射迟钝等全身反应。 ③蝉蜕煎剂能阻断猫颈上交感神经节的传导作用,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和乙酰胆碱降压反应则无影响。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纲目》:"凡用蜕壳,沸汤洗去泥土、翅、足,浆水煮过,晒干用。 "归经入肺、肝经。 ①《本草经疏》:"入肝。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性味甘咸,凉。 ①《纲目》:"咸甘,寒,无毒。 "②《本草正》:"味微甘微咸,性微凉。 "③《王楸药解》:"味辛,气平。 "注意孕妇慎服。 《本草经疏》:"疸疹虚寒证不得服。 "功能主治散风热,宣肺,定痉。 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 ①《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 "②《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③《本草拾遗》:"研,一钱匕,井花水服,主哑病。 "④《本草衍义》:"治目昏翳。 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 "⑤《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薄荷一钱五分,蝉退一钱(去足、翅),前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瓜娄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 煎服。 (《时病沦》辛凉解表法)②治咳嗽,肺气壅滞不利: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各一两,陈皮、甘草(炙)各半两。 共为细末。 每服半钱,生姜汤下,无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蝉壳汤)③治感冒、咳嗽失音:蝉衣一钱,牛蒡子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五分。 煎汤服。 (《现代实用中药》)④治痘疮出不快:紫草、蝉蜕、木通、芍药、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煎服。 (《小儿痘疹方论》快透散)⑤治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分。 为末。 酒调一钱匕,日三服。 (《姚僧坦集验方》)⑥治痘后发热发痒抓破:蝉退、地骨皮各一两。 为末。 每服二,三匙,白酒服二、三次。 (《赤水玄珠》蝉花散)⑦治惊痫热盛发搐:蝉壳(去土,炒)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黄芩一分,茯神一分,升麻一分,以上细末;牛黄一分(另研),天竺黄一钱(研),牡蛎一分(研)。 上同匀细,每用半钱,煎荆芥、薄荷汤调服,无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蝉壳散)⑧治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金牛儿,以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服一字,冷水调下。 (《卫生易简方》)⑨治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蝉蜕二七枚,全蝎二七枚。 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 (《全幼心鉴》)⑩治小儿夜啼:蝉退二七枚,辰砂少许。 为末,炼蜜丸,令儿吮。 (《赤水玄珠》蝉退膏)或用蝉蜕四十九个,去前截,以后截研为末,分四次服,钩藤汤调下。 ⑾治破伤风:蝉蜕(去土)不以多少。 为细末。 掺在疮口上,毒气自散。 (《杨氏家藏方》追风散)⑿治癍疮入眼或病后生翳障:蝉蜕(洗净,去土)、白菊花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煎,乳食后,量儿大小与之。 (《小儿痘疹方论》蝉菊散)⒀治内障:龙退(即蛇皮)、蝉退、凤凰退(鸟花鸡卵壳),人退、佛蜕(即蚕纸)。 上等分,不以多少,一处同烧作灰,研为细末。 每服一钱,热猪肝吃,不拘时侯,日进三服。 (《眼科龙木论》五退散)⒁治疔疮:蝉退壳、白僵蚕各等分。 上为末,醋调涂四围,留疮口,俟根出稍长,然后拔根出,再用药涂疮。 一方不用醋,用油调涂。 (《圣惠方》蝉蜕散)或用蝉蜕炒为末,蜜水调服一钱,另以唾液调末,涂搽患处。 ⒂治瘰疬:胡桃打开,掏出一半瓤,装满蝉蜕,外以黄土泥封妥,铁丝扎紧,置慢火上焙干,泥自脱落,再将胡桃研细面,用黄酒为引,开水冲服,每日早空心服一个,连服一百日。 (《河北中医药集锦》)⒃治聤耳出脓:蝉蜕半两(烧存性),麝香半钱(炒)。 上为末,绵裹塞之,追出恶物。 (《海上方》)⒄治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 (《世医得效方》)(多因坐地风袭,或为虫蚁所伤)⒅小儿初生、口噤不乳。 用蝉蜕十数枚、全蝎(去毒)十数枚,共研为末,加轻粉末少许,乳汁调匀灌下。 ⒆破伤风病(发热)。 用蝉蜕炒过,研为末,酒送服一钱,极效。 又方:有得意蜕研为末,加葱涎调匀,涂破处,流出恶水,立效。 此方名"追风散"。 ⒇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临床应用①治疗破伤风取蝉蜕去头、足,焙干研细。 成人日服3次,每次3~5钱,用黄酒2两冲服。 小儿酌减。 同时配合针灸,给镇静剂、抗菌素等,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在服药后24~48小时,往往全身出汗,颇面潮红,继则全身出现散在性小皮疹,体温升高,若白细胞总数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但须注意补给水分。 在阵发性抽搐停止后可酌情减量,待病人张口自如,腰背腹肌持续性痉挛状态消失时即可停药。 临床治疗29例,仅1例死亡。 ②治疗慢性荨麻疹取蝉蜕洗净,晒干,炒焦,研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或取蝉蜕2份,刺蒺藜1份,蜂蜜适量,制成丸剂,每丸重3钱,每日服2~3次,每次1丸,温开水送下。 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治愈7例,显效15例,好转5例。 有效病例服药2~3天后即见症状改善;皮损逐渐消退;服药5~7天症状和皮损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继续服药15~20天,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③治疗化脓性冲耳炎取蝉蜕1个焙干研细,加冰片1分,轻粉8分,调匀备用,患耳先用双氧水清洗,然后吹入适量蝉退粉,每日1次、如发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应即停用。 治疗19例,痊愈6例,其余13例因中断治疗,效果不明。 各家论述①《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②张寿颐:"蝉蜕,主小儿惊痫,盖幼科惊痫,内热为多,即《素问》之所谓血与气并,交走于上,则为薄厥,治以寒凉,降其气火,使不上冲,此所以能治癫痫之真义也,甄权谓蝉蜕治小儿壮热,其意亦同。 目之翳膜,儿之痘疮,实热为多,寒能胜热,是以主之。 濒湖又谓治痘疹作痒,则实热有余者宜之,如其气虚作痒,勿混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蝉蜕拼音注音Chán Tuì别名蜩甲、蝉壳、伏壳、枯蝉、蝉甲、蜩蟟退皮、蝉退壳、金牛儿、蝉退、蝉脱、蝉衣、催米虫壳、唧唧猴皮、唧唧皮、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仙人衣英文名Cicada Slough出处出自《药性论》来源药材基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采收和储藏:在夏、秋季可到蝉所栖息的树下附近地面收集,或树干上采集。 收集后去净泥杂,晒干。 可用竹篓包装置高处保存,防止压碎和潮湿。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于杨、柳、榆、槐、枫杨等树上。 经过一个世代往往要12-13年。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辽宁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原形态黑蚱,体大色黑而有光泽;雄虫长4. 4-4. 8cm,翅展约12. 5cm,雌虫稍短。 复眼1对,大形,两复眼间有单眼3只,触角1对。 口顺发达,刺吸式,唇基梳状,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长达第3对足的基部。 胸部发达,后胸腹板上有一显着的锥状突起,向后延伸。 足3对。 翅2对,膜质,黑褐色,半透明,基部染有黄绿色,翅静止时覆在背部如屋脊状。 腹总值发7节,雄蝉腹部第1节间有特殊的发音器官,雌蝉同一部位有听器。 性状性状鉴别,全角似蝉而中空,稍弯曲。 长约4cm,宽约2cm。 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 头部有丝状触角 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颈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 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片,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有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 腹部钝圆,共9节。 体轻,中空,易碎。 无臭,味淡。 毒性毒性:蝉蜕注射液1mg/只尾静脉注射,观察24h,未见小鼠死亡。 蝉蜕注射液(粗粉用95%乙醇提取得白色固体,注射液含醇提物0. 4%,相当于生药0. 16g/ml),小鼠ip最大剂量3. 7ml/10g,相当醇提物1480mg/kg,最小剂量0. 68ml/10g,相当醇提物272mg/kg。 观察给药后24h内的死亡数。 结果见表18。 用改良寇氏法求得LD50 为809±41. 8mg/kg。 小鼠po蝉蜕醇提物剂量达8000mg/kg未见死亡。 如小鼠连续ip蝉蜕注射液10d,日剂量必须小于LD50的1/20才能避免死亡;如日剂量达LD50的1/6时,连续用药7d,可使小鼠全部死亡。 蝉蜕各部分的急性毒理实验 选取小鼠39只,随机分为6组,用各部分水煎醇沉制成的含100%和200%的各部分试液,每只鼠尾静脉慢速推注,观察24h,未见小鼠死亡。 再将剂量增加一倍,仍无死亡,表明安全范围很大。 化学成分1. 黑蚱,蝉蜕含大量甲壳质及蛋白质、氨基酸、有机械到。 2. 蚱蝉,蝉蜕内含甲壳质(chitin),蝶啶类色素;异黄质喋呤(isoxanthopterin),赤蝶呤(erythropterin),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 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丙氨酸(alanine),脯氨酸(proline)和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等最高;丝氨酸(serine),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β丙氨酸(β-alanine),酪氨酸(tyrosine)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次之;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较低;缬氨酸(valine),鸟氨酸(ornith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量最低。 并含可溶性钙。 3. 华南蚱蝉,蝉蜕含高含量甲壳质蛋白质,以及L-缬氨酸(L-valine),γ-氨基丁酸,酪氨酸(tyrocine),谷氨酸。 含三磷酸腺苷酶。 药理作用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从黑炸(CryptotympanaaTCMLIBataFabricius)羽后的蝉蜕,磨成粗粉,用95%乙醇回流提取,得灰白色固体,得率约2. 5%。 配成0. 4%的注射液(以下简称蝉蜕),相当于生药0. 16g/ml。 研究了动物中枢神经的药理作用。 1. 1. 对士的宁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小鼠ip蝉蜕0. 3ml/10g。 15分钟后ip士的宁1. 3mg/kg。 观察给士的宁后l小时内小鼠死亡数;记录从给士的宁至死亡的时间;对产生惊厥的小鼠,观察从给士的宁至开始惊厥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 蝉蜕能减少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死亡数,并能延长惊厥动物的存活期,延长士的宁所致惊厥的潜伏期。 蝉蜕及其不同部位煎剂对硝酸士的宁所致的惊厥亦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含生药 2. 4g/ml蝉蜕头足煎液、去头足蝉蜕煎液及连头足蝉蜕煎液的抗惊厥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经X测定均为P 发布时间:2024-09-13 09:05:25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