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白矾 内容: 《中国药典》:白矾拼音注音Bái Fán别名明矾、矾石英文名ALUMEN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 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 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 质硬而脆。 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 化学成分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炮制白矾:除去杂质。 用时捣碎。 枯矾:取净白矾,照明煅法(附录Ⅱ D)煅至松脆。 鉴别本品水溶液显铝盐(附录Ⅳ)、钾盐(附录Ⅳ)与硫酸盐(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归经归肺、脾、肝、大肠经。 性味酸、涩,寒。 功能主治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 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 用于湿疹湿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 6~1. 5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白矾拼音注音Bái Fán别名石涅(《山海经》),矾石、羽涅(《本经》),羽泽(《吴普本草》),涅石(《山海经》郭璞注),矾石(《本草经集注》),理石(《药性论》),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纲目》)。 出处《雷公炮炙论》来源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原形态明矾石(《石雅》) 三方晶系。 晶形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板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土状等。 颜色为无色、白色,常带淡黄及淡红等色。 条痕白色。 光泽玻璃状,解理面上有时微带珍珠光,块状者光泽暗淡或微带蜡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平行不完全。 断口晶体者呈贝状;块体者呈多片状、参差状,有时土状。 硬度3. 5~4。 比重2. 6~2. 8。 性脆。 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 性状为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 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 质硬而脆,易砸碎。 气微,味微甜而涩。 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者为佳。 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 水溶液显铝盐、钾盐与硫酸盐的各种反应。 产甘肃、安徽、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白矾: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煅白矾(又名枯矾):取拣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剁块。 《雷公炮炙论》:"凡使白矾,须以磁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亦,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 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烧尽为度。 "归经入肺、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肝二经。 "②《长沙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性味酸涩,寒。 有毒。 ①《本经》:"味酸,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咸。 雷公:酸,无毒。 "③《药性论》:"涩,凉,有小毒。 "注意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 ①《吴普本草》:"歧伯:久服伤人骨。 "②《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 恶牡蛎。 "③《药性论》:"畏麻黄。 "④《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⑤《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 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 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①《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②《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③《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 治中风失音,疥癣。 和桃人、葱汤浴,可出汗。 "⑤《本草衍义》:"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 "⑥《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 敷脓疮收水。 "⑦《医学入门》:"治耳卒肿出脓,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急喉风痹,心肺烦热,风涎壅盛,作渴泄痢。 兼治蛇蝎、恶犬、壁镜、驴涎,马汗毒伤。 "⑧《纲目》:"吐下痰涎饮磷,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癫痫,疸疾,通大小便,口齿眼目诸病,虎犬蛇蝎百虫伤。 "⑨《医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却水。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 2~1钱。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 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 (《本事方》白金丸)②治风痰痫病:生白矾一两,细茶五钱,为未,炼蜜丸如梧子大。 一岁十丸,茶汤下。 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 (《卫生杂兴》化痰丸)③治中风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者:白矾一两,牙皂角五钱。 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吐痰为度。 (《纲目》)④治初中风失音不语,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风痰,令省觉:白矾二两(生用),生姜一两(连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先细研白矾为末,入浓煎生姜汤研滤。 分三服,旋旋灌,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救治。 若气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药吐之,设吐得痰毒,别增疾。 (《圣济总录》白矾散)⑤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明矾九份,淀粉一份。 用冷水做丸,如黄豆粒大小。 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钱。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⑥治肺壅热,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烦渴:白矾(枯)、熟干地黄(焙)、玄参,知母(焙)、贝母(炒)、诃黎勒皮各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枣汤下,食后临卧时服。 (《圣济总录》白矾丸)⑦治喉痹、乳蛾、喉风:明矾二两,胆矾五钱。 上研为极细,吹患处。 (《普济方》吹喉散)⑧治急喉闭:白矾三钱,巴豆三个(去壳,作六瓣)。 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其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 (《玉机微义》白矾散)⑨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 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 (《急救仙方》推车丸)⑩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金匮要略》矾石丸)⑾治妇人遗尿不知:矾石(熬)、牡蛎(熬)各三两,上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 亦治丈夫。 (《千金翼方》)⑿治肠炎:明矾研末,装入胶囊。 每天服二次,每次两个胶囊,温开水送下。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济科选编》)⒀治婴孩小儿伏暑泄泻:矾(净瓦盆合定,用火煅过)八两,为极细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汤,食后服。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玉华丹)⒁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诃黎勒散)⒂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渐黄瘦:白矾四两(烧令汁尽),硫黄二两,消石一两。 上药同研,于铫子内,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极细,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 每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 (《圣惠方》白矾丸)⒃治蛔虫病、蛲虫病:白矾五分,红葱三寸,花椒二十一粒。 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⒄治心气疼痛:醋一盏,加生白矾一小块,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温服。 (《儒门事亲》)⒅治反胃呕吐:枯白矾三两,蒸饼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服十五丸。 (《普济方》)⒆治衄血不止:枯矾末吹之。 (《圣济总录》)⒇治齿龂间津液、血出不止: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 已后不用,朽人牙根。 (《千金方》)(21)治小儿重舌舌强:白矾半两,桂心一分。 上药,捣罗为末。 每用少许,干敷舌下,日三上。 (《圣惠方》)(22)治小儿鹅口并噤:白矾-分(烧灰),朱砂末一分。 上药,和研极细。 敷儿舌上,日三上,以乱发洗舌上垢,频令净,(《圣惠方》白矾散)(23)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枯矾二钱,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 共研细末。 将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药,一日三次。 (《全展选编·五官科》)(24)治目翳及胬肉:矾石上上白者,纳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疾逐恶汁尽,日日渐自薄。 好上上矾石,无过绛矾色明净者,慎如疗眼常法。 (《千金翼方》矾石散)(25)治赤目风肿:甘草水磨明矾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矾频擦眉心。 (《濒湖集简方》)(26)治烂弦风眼:白矾(煅)一两,铜青三钱,研末,汤泡澄清,点洗。 (《永类钤方》)(27)治一切疮痈恶毒(先服此丸护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为毒虫蛇犬所伤:黄蜡二两,白矾一两。 先将蜡溶化,侯少冷,入矾和匀,为丸。 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渐加至百丸则有力。 疮愈后服之亦佳。 加雄黄名雄矾丸,治蛇、犬、虫咬毒。 (《医方集解》蜡矾丸·一名黄矾丸)(28)治疔肿恶疮:白矾(生用)、黄丹各等分。 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 (《卫生宝鉴》二仙散)(29)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两,矾石半两。 上二味,为末。 每用二钱匕,沸汤一碗,调匀令洗,汤温即止,每淋洗了,用软帛裹干,用生肌药掺于疮口上。 (《圣济总录》)(30)治刀斧金疮:白矾,黄丹等分。 为末敷之。 (《急救仙方》)(31)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矾烧灰,细研敷之。 (《圣惠方》)(32)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 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 (《本草原始》)(33)治疥:白矾(烧灰)一两,硫黄一两(细研),胡粉一两,黄连一两,雌黄一两(细研),蛇床子三分。 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以猪膏和如稀面糊,每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 (《圣惠方》白矾散)(34)治烧伤:明矾、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适量。 将明矾、五倍子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 涂患处。 (《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35)治鼻中患肉,不闻香臭: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 (《千金方》)(36)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摇:白矾(煅枯)二钱,硇砂五分。 共为细末,每用少许点上。 (《医学心悟》白矾散)(37)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 (《纲目》)(38)治妇人阴痒脱:矾石,熬,末之。 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翼方》)临床应用①治疗内痔用明矾制成15%或18%注射液注入痔核,对各期内痔及混合痔合并粘膜脱垂,均有效果;且疗程短,副作用少。 据数百例的观察,一般在治疗后5~7天痔核即可脱落,绝大多数于1~2周愈合。 极少数有全身反应及发热现象;手术后疼痛亦不剧烈,约4小时后即消失;便后带血及肛门胀痛则比较普遍,但大量出血少见;小便不畅偶亦有之。 对严重的痔出血,年纪较大或体力不能忍受割治的患者,均可应用。 术后无大便失禁或肛门狭窄之虑;饮食、大便均不受限制。 操作时按常规消毒,局部麻醉。 先用血管钳沿直肠纵轴将痔核基底完全夹住,而后将明矾液注入痔核内,药液量以注入后痔核膨胀呈白色或紫黑色为度(切不可使药液漏入健康组织,以免引起坏死或剧痛)。 注射完毕,用血管钳尽量压榨痔核,使其成为一层薄膜样的萎缩组织,而后送回肛门,并加以推揉,以丁字带固定。 亦可塞入坐药。 治疗期间如出现剧痛、小便不利、大便带血及肛门水肿等并发症,可对症处理。 此疗法的缺点是:尚不能治疗一切类型的痔疮;创口较大,体弱者收口较慢。 禁忌症:㈠内痔在发炎期;㈡因心脏病、肝硬变、恶性肿瘤及妊娠等而引起的继发性内痔;㈢伴有严重高血压、肾脏病、活动性肺结核及急性传染病、急慢性胃肠道炎症者;㈣各型外痔。 晚期大块脱垂的内痔,虽不属禁忌范围,但亦非适应症。 ②治疗脱肛将明矾制成10%注射液,于肛门四周作点状注射。 治疗18例,经3个月随访,均获痊愈,无1例并发感染及出血。 注射时针尖距肛门0. 5厘米处刺入,深约3~4厘米。 通过肛门指诊确切肯定针尖刺入粘膜下层时,方可推入明矾液(切勿注入肌层,否则将导致肠壁坏死)。 肛门上下、左右共选择四点注射,每点注入药液0. 5毫升。 注射后数小时内稍有疼痛,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治疗中进半流质饮食,卧床休息2~3天;每晚服适量缓泻剂,以防便秘。 但须注意,用10%明矾液环绕脱出的直肠作粘膜下点状注射后,曾有引起直肠溃疡出血的不良反应。 究其原因,可能与㈠注射液过多,浸润面过大,妨碍血液循环;㈡两次注射时间相隔过近,注射点距离太近或重复进针,以致第二次注射后引起组织坏死;㈢局部有感染致继发出血等因素有关。 因此,用药量以每点0. 5毫升为限;各注射点应相距2厘米以上;药液须注入粘膜下层与肌层之间;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应在1周以上;治疗中注意休息、饮食及防止感染等。 ③治疗子宫脱垂用10%明矾甘油溶液注射于子宫双侧韧带处,每侧5毫升。 亦可加0. 25~1%苷鲁卡因1毫升。 如1次未见好转,可在1~2周后再注射1次,最多3次。 注射时按常规消毒,选择距宫颈口0. 5~1厘米在3点及9点处进针(呈25°角度),朝两侧阴道壁刺入1~1. 5厘米(以推药后不引起包块为度),待回抽无血后徐徐注入。 针尖不可向上或向下(以免刺伤膀胱及直肠),亦不可内倾或外斜(以免损伤子宫或因注射过浅而使组织坏死)。 注射后下腹常有收缩样胀痛,腰酸痛,胃纳不佳,有时发生低烧。 共治疗Ⅱ、Ⅲ°子宫脱垂患者100余例,结果除5例无效,15例好转外,均获治愈。 经短期复查,仅4例复发。 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并正确掌握注射方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曾报告3例,在注射后分别发生宫颈两侧注射部位粘膜溃疡、尿潴留及右侧下腹部剧烈疼痛等不良后果。 可能系消毒不严、操作不当所致。 此外,也有用明矾粉直接喷洒于脱出的子宫体及穹窿部进行治疗。 据20例观察,用药3~6次后全部治愈;复查仅1例Ⅲ°患者复发。 治疗时必须注意:㈠喷药前子宫及阴道穹窿部分先用温开水或1%明矾水冲洗;㈡每次用药量不宜过多,一般2钱左右即可;㈢喷洒要均匀,不能有聚积现象;㈣一般用药1次即可恢复,未恢复者可继续用药,治愈后每隔3~4天再喷洒1次,共2~3次,以巩固疗效;㈤子宫及阴道穹窿部有溃疡、炎症和出血,及月经期、产褥期和孕妇,均禁用。 ④用于控制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用0. 75%的枯矾混悬液处理烧伤创面,据254例烧伤(最大面积达92%)的应用观察,证明对绿脓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面积较大、感染较明显的21例,曾先后作创面渗掖培养78次,未有1次报告为绿脓杆菌生长。 死于感染所致败血症的8例中,临床和血培养没有1例被证实为绿脓杆菌感染。 制剂:取枯矾7. 5克,冰片2. 5克,羧甲基纤维素钠3克(不加亦可,用作湿敷时最好不加),生理盐水1000毫升。 充分摇匀,装瓶备用。 可不必再经消毒。 用法:㈠浅Ⅱ°烧伤:常规清创后,用浸溃药液的单层纱布平整地贴在创面上,保持创面干燥、通风,切忌受压。 观察创面,可在纱布潮湿处"开窗",拭除渗液后用同样单层纱布贴敷。 若创面干燥,纱布不湿,则不予更换,任其"瓜熟蒂落",一期愈合。 ㈡深度烧伤:于常规清创后,用药液浸渍的纱布6~8层贴敷创面,加压包扎,第三天开始更换敷料,视创面及全身情况决定采取包扎或暴露疗法。 若用包扎疗法,可继续行湿敷,可协助脱痂和防止痂下感染。 ㈢感染创面:充分去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后,用药液浸渍的纱布10~12层湿敷,每天更换1~2次。 以保持敷料湿润为度。 此外,对切痂及植皮创面也可用药液湿敷,或在药液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 实验证明,此药液对烧伤的常见细菌,如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⑤治疗慢性中耳炎用10%明矾液滴耳,每日1次。 经治50例,用药2~15次后,痊愈32例,显著进步14例。 少数因感冒、洗浴而复发。 初步观察,明矾液有去腐生新,及使中耳腔干燥等作用。 另有用10:1的枯矾冰片混悬液滴耳,治疗34例,结果有12例经6~20次用药后,耳腔干燥。 ⑥治疗头癣取明矾1. 5斤煅枯研细,嫩松香3两,猪板油0. 5斤;将松香研粉包入板油内,以松树木柴点燃,使松香板油溶化,滴入容器内,冷却后加入枯矾调匀。 涂于患处。 隔日将痴揭去涂药1次,连续3~4次即愈。 用时切不可洗,否则影响疗效。 ⑦治疗睾丸鞘膜水肿根据明矾液可能刺激局部组织,引起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的设想,采用明矾液局部注射,试治5例睾丸鞘膜水肿,结果注射1次均告痊愈。 唯注射后第2天局部稍有红肿,但可自行消退。 方法:用明矾10克溶于1%昔鲁卡因液100毫升中,过滤消毒备用。 注射时按无菌操作,以注射器抽尽鞘膜内之液体,针头不动,取下针筒,再接上装满明矾液的针筒,徐徐注入适量药液。 ⑧治疗传染性肝炎取明矾研粉装入胶囊,每次1克,日服3次;或每日顿服1钱。 亦可用枣泥850克,加入甘油500毫升,捣成泥膏状后和入明矾粉500克,制成丸剂,每日顿服9克,孕妇减半。 儿童以5%明矾糖浆口服,按年龄酌减。 均于空腹时服。 一般以10~30天为一疗程。 初步观察,有使症状很快改善、黄疸及早消退、肝功能迅速恢复等作用。 据76例的观察,用药后一般症状和黄疸平均消退日数分别为4. 9和12. 6天。 住院日数8~36天不等(平均19. 6天)。 出院时除症状完全消失外,肝肿大及肝功能试验,绝大多数病例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此外,明矾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及阻塞性黄疸亦有疗效。 服药后除偶有恶心或便秘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⑨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10%明矾溶液每次15毫升,日服4次,10天为一疗程。 治疗70例,近期治愈40例(57. 2%),进步8例(11. 6%)。 其中以急性发作型和胃肠功能紊乱型疗效较好,迁延性效果较差。 少数病例服药后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一般不严重,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⑩治疗肺结核咯血用明矾0. 8两,儿茶1两,研末混合,置有色瓶中备用。 每次0. 1~0. 2克(最多可用0. 5~1克),装入胶囊,日服3~4次,大咯血每3小时1次,连续服至咯血停止,再续服2~3天。 据70余例的观察,半数以上病例均在服药2天左右咯血停止,绝大多数在1~10天内止血。 对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的止血效果特别显著;对中、小量咯血的疗效较好;对大量咯血的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但咯血量的多少与出现疗效的时间似无明显关系。 此外,以明矾儿茶散内服或外用,对鼻衄、消化道出血及外伤出血,亦有止血效果。 又据报道,用1%明矾溶液气管内滴入,配合抗痨药物,治疗浸润型肺结核19例有一定效果. 尤以对渗出性病变疗效较好。 ⑾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用枯矾粉500克,乌贼骨粉375克,延胡索粉125克,蜂蜜200克,混拌搓粒过200目筛,制成"204"胃药片。 一般日服4次,每次5~7片,亦可于胃痛时随时服用。 以3个月为一疗程(可视病情适当伸缩)。 症状控制后仍需继续服药,以期溃疡愈合,龛影消失。 用于溃疡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症等计280例。 全部患者均有胃痛症状,服药后完全消失者占76. 8%,显著减轻者21. 4%,总有效率为98. 2%。 胃痛控制时间最快者1天,最慢者在服药后4个月,平均14. 4天后出现较巩固的疗效。 对溃疡病壁龛的作用,根据40例复查结果,治疗后龛影消失者32例,缩小者4例(此类病人用药时间尚较短),无变化者4例。 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度恶心或便秘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⑿治疗狂躁型精神病取明矾、冰糖各120克,加水600毫升,浓煎成200毫升。 空腹时1次顿服100~200毫升。 治疗3例狂躁型精神病,经分别服药1~2次后即恢复正常。 患者服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呕吐物为粘稠状液体;两例于呕吐后出现水样腹泻。 经短时间吐泻即自止,随后便呈现出困倦状态而安静入睡。 其中1例女性患者于服药后第2天狂躁制止,语言清楚;2例男性患者次日狂躁好转,经支持疗法于第3日再次服明矾煎液,出现轻微呕吐后即安静入睡,苏醒后狂躁消除,语言清楚,行为正常。 报道指出:明矾煎剂是通过涌吐、泄下来达到治愈目的的,因此治疗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应作周密观察检查。 年老、体弱及合并有慢性胃肠病、心血管疾患以及孕妇,均应禁忌。 出现呕吐反应时,应注意电解质的平衡。 ⒀治疗癫痫白矾研粉,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1. 5钱。 一般发病1、2个月者服药20天,半年者服药1个月,1年以上者服药1~3个月。 试治5例,均控制发作,分别经4个月至3年观察,未见复发。 制法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白矾拼音注音Bái Fán别名石涅、矾石、羽涅、羽泽、涅石、矾石、理石、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英文名Alunite, Bai Fan, Baifan, Alum,Alumen, white alum, Alum出处出自1. 《雷公炮炙论》。 2. 《吴普本草》:矾石,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 采无时。 3. 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硝石,名白矾。 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 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 4. 《唐本草》: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 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来源药材基源: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unite采收和储藏: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原形态三方晶系。 晶形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板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土状等。 颜色为无色、白色,常带淡黄及淡红等色。 条痕白色。 光泽玻璃状,解理面上有时微带珍珠光,块状者光泽暗淡或微带蜡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解理平行(0001)不完全。 断口晶体者呈贝状;块体者呈多片状、参差状,有时土状。 硬度3. 5-4。 比重2. 6-2. 8。 性脆。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 无色或白色。 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 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 质硬而脆,易砸碎。 气微,味微甘而极涩。 以块大、无色、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 负突起;折射率 N=1. 4564。 均质体。 品质标志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不得少于99. 0%。 (2)杂质含量限度 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方法检查铵盐、铜盐与锌盐、铁盐,均不能超过规定。 ②重金属: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十。 化学成分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钾[KAl3(SO4)2(OH)6],其中氧化钾(K2O)11. 4%,氧化铝(Al2O3)37. 0%,三氧化硫(SO3)38. 6%,水(H2O)13. O%。 白矾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试管法)。 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弗氏、志贺氏)、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效力(纸碟、平板法);对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作用最强;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对流感杆菌无作用(纸片法)。 高浓度明矾液对人型(H37RV)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2. 抗阴道滴虫作用:10%明矾液在试管内(培养液与药液之比为1∶1)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 3. 凝固蛋白的作用:白矾有强烈的凝固蛋白的作用,于血清中滴入几滴白矾水,立即可见到结合成难溶性物质而沉淀,低浓度有收敛、消炎、防腐作用,高浓度又引起组织溃烂,由于内服刺激性大,一般只供外用。 4. 利胆作用:白矾0. 6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明显增加胆汁流量。 5. 局部刺激作用:局部刺激性很大,局部注射15%溶液0. 3-0. 5ml,使兔狂躁不安,局部红肿、破溃,0. 3ml静脉注射,使兔发生寒颤、呼吸急迫,末梢血管变紫色,呈缺氧现象。 6. 其他作用:明矾具有收敛作用,内服刺激性很大,故除了用于铅绞痛外,一般均外用,可以止汗、硬化皮肤(特别足部);尚可用于白带过多、溃疡(浓度为1-5%)。 如用于结合膜则需作成白蛋白结合剂。 此外,可用于止血,以明矾棒或粉剂直接放于出血点,如鼻衄时可用棉球浸饱和的明矾溶浓塞于鼻孔。 炮制1. 白矾: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2. 煅白矾(又名枯矾):取拣净的白矾,置砂锅内加热溶化并煅至枯干,取出,剁块。 3. 《雷公炮炙论》:凡使白矾,须以磁瓶盛于火中煅,令内外通赤,用钳揭起盖,旋安石蜂窠于赤瓶之中烧,蜂窠尽为度,将钳夹出放冷,敲碎,入钵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却以纸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 每修事十两,用石蜂窠六两烧尽为度。 鉴别(1)取本品约0. 5g,加水5ml,使其溶解,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中溶解。 (检查铝盐)②取滤液1ml,加氨试液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数滴,沉淀即显樱红色。 (检查铝盐)③取滤液1ml,加氯化钡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检查硫酸盐)④取滤液1ml,加醋酸铅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或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 (检查硫酸盐)(2)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本品粉末,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紫色(隔蓝色玻璃透视)。 (检查钾盐)归经肺;脾;肝;大肠;膀胱经性味酸涩;寒;有毒注意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且不宜久服和多服,及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功能主治祛痰燥湿;解毒杀虫;止泻止血。 主中风;癫痫;喉痹;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口舌生疮;烂弦风眼;聤耳流脓;鼻中息肉;疮痔疼痛;崩漏;衄血;损伤出血;久泻玖痢;带下阴痒;脱肛;子宫下垂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 2-1钱。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矾石汤《金匮要略》;矾石丸《金匮要略》;二矾汤《外科正宗》;白矾散《圣惠散》;二仙散《卫生宝鉴》;蜡矾丸《医方集解》各家论述1. 《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2. 《本草经疏》:矾石,味酸气寒而无毒,其性燥急收涩,解毒除热坠浊。 盖寒热泄痢,皆湿热所为,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涩以止脱故也。 阴蚀恶疮,亦缘湿火,目痛多由风热。 除固热在骨髓坚齿者,髓为热所劫则空,故骨痿而齿浮,矾性入骨除热,故亦主之。 去鼻中息肉者,消毒除热燥湿之功也。 白矾,《本经》主寒热泄痢,此盖指泄痢久不止,虚脱滑泄,因发寒热。 矾性过涩,涩以止脱,故能主之。 假令湿热方炽,积滞正多,误用收涩,为害不一,慎之。 妇人白沃多由虚脱,故用收涩以固其标,终非探本之治。 目痛不由胬肉及有外障,亦非所宜。 除固热在骨髓,仅可资其引导,若谓其独用,反有损也。 矾性燥急,而能劫水,故不利齿骨,齿者骨之余故也。 3. 《长沙药解》:矾石,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善收湿淫,最化瘀浊,黑疸可消,白带能除。 《金匮》矾石丸治妇人带下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 矾石化败血而消痞硬,收湿淫而敛精液,杏仁破其郁陷之滞气也。 硝矾散治女劳黑疸,以其燥湿而利水也。 《千金》矾石丸治脚气冲心,以其燥湿也。 矾石酸涩燥裂,最收湿气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藏府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实非吐下之物也。 其善治痈疽者,以中气未败,痈疽外发,肉腐脓泄,而新肌生长,自无余事,阳衰土湿,中气颓败,痈疽不能外发,内陷而伤府藏,是以死也,矾石收藏府之水湿,土燥而气达,是以愈也。 4. 《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 5. 《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 6. 《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生含咽津,治急喉痹。 7. 《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 治中风失音,疥癣。 和桃人、葱汤浴,可出汗。 8. 《本草衍义》: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办愈。 9. 《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10. 《医学入门》:治耳卒肿出脓,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急喉风痹,心肺烦热,风涎壅盛,作渴泄痢。 兼治蛇蝎、恶犬、壁镜、驴涎、马汗毒伤。 11. 《医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却水。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发布时间:2024-08-10 09:23:21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