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漏芦 内容: 《中国药典》:漏芦拼音注音Lòu Lú别名狼头花英文名RADIX RHAPONTICI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 (L.)DC. 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或扁片块状,多扭曲,长短不一,直径1~2. 5cm。 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纵沟及菱形的网状裂隙。 外层易剥落,根头部膨大,有残茎及鳞片状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黄色,有裂隙,中心有的呈星状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 气特异,味微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漏芦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丁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归经归胃经。 性味苦,寒。 注意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 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用法用量5~9g。 备注(1)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常与连翘、大黄等配合应用;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合应用。 本品且能通乳汁,与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又可用于各种肿瘤。 如用于肝肿瘤,常与半枝莲、半边莲、石见穿等配合应用。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漏芦拼音注音Lòu Lú别名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①祁州漏芦,又名:和尚头、独花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 主根粗大。 茎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 头状花序顶生,大形,直径5~6. 5厘米;总苞广钟形,总苞片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形,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较外列为长;花全部管状花,淡红紫色;花冠长2~3厘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 瘦果倒圆锥形,长约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②蓝刺头,又名:华州漏芦、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 茎直立。 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 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 3~3. 5厘米;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 5厘米,先端5裂,天蓝色,冠毛不发达;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 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 花期7~9月。 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性状①祁州漏芦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曲,长10~30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 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时有浮皮,顶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 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 臭特异,味微苦。 以外皮灰黑色、条粗、质坚、不裂者为佳。 主产河北、辽宁、山西。 此外陕西、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亦产。 ②禹州漏芦为蓝刺头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稍扭曲,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 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顶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下端偶有分枝。 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内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 无臭,味微涩。 以条粗、坚实者为佳。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 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 药理作用新疆蓝刺头: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剂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 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 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亦有治疗作用。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心可使心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耳表现血管扩张。 国外将其果子用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强心剂。 ③其他蓝刺头碱可使猫离体肠管张力增加,对兔离体肠管则抑制。 其致痉作用较士的宁弱,提高反射活动的剂量(3~6毫克/公斤)与致死量(600~650毫克/公斤)相差很大,毒性较低。 炮制拣净杂质,去毛,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细锉,拌生甘草相对蒸,从巳至申,去甘草净拣用。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李杲:"手、足阳明。 "②《木草从新》:"入胃、大肠,通肺、小肠。 "③《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性寒,有小毒。 "注意气虚、疮疡平塌不起及孕妇忌服。 ①《日华子本草》:"连翘为使。 "②《本草经疏》:"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 妊娠禁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 治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筋脉拘牵,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①《本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②《别录》:"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 "③陶弘景:"疗诸瘘疥。 "④《药性论t》:"治身上热毒风生恶疮,皮肌瘙痒瘾疹。 "⑤《本草拾遗》:"杀虫,洗疮疥用之。 "⑥《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通小肠,(治)泄精,尿血,风赤眼,乳痈,发背,瘰疬,肠风,排脓,补血,治扑损,续筋骨,敷金疮,止血长肉,通经脉。 "⑦《山西中药志》:"清热凉血,治热毒血痢,鼻衄,血痔,温疫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5~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 上为末,姜、枣汤调下。 (《集验背疽方》漏芦汤)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 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 (《局方》漏芦散)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 水煎服。 (《本草汇言》)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 浸酒蒸饮。 (《本草汇言》)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⑥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 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 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古圣散)⑦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根白皮一两(锉)。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 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方》漏芦丸)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圣济总录》漏芦丸)⑨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漏芦汤)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 乃敷。 (《补缺肘后方》)各家论述①《纲目》:"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 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②《本草经疏》:"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 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③《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 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④《本草求真》:"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⑤《本经续疏》:"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 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 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 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⑥《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 苟非实热,不可轻用。 不独耗阴,尤损正气。 《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在江苏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东南蓝刺头的根作禹州漏芦使用。 在新疆地区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蓝刺头的根作漏芦使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漏芦拼音注音Lòu Lú别名野兰、鹿骊、鬼油麻、和尚头、大头翁、独花山牛蒡、祁漏芦、禹漏芦、龙葱根、毛头英文名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Root of Broadleaf Globethistle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1. 《雷公炮炙论》:凡使漏芦,勿用独漏,缘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须细验。 2. 《别录》:漏芦,生乔山山谷。 八月采根,阴干。 3. 陶弘景:漏芦,今近道亦有。 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4. 《唐本草》:漏芦,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如箸许,有四、五瓣。 七月、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 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 其鹿骊,山南谓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Stemmacantha uniflorum (L. )DitTCMLIBich [Cnicus uniflorus L. ;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2.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除去泥土,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 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桦木林下。 2. 生于林缘、干燥山坡、草丛向阳处。 资源分布:1.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南、四川等地。 2.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地。 原形态1. 祁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 根状茎粗厚,主根圆柱形,直径1-2cm,上部密被残存叶柄。 茎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单生,有条纹,具白色绵毛或短毛。 基生叶有长柄,叶柄长6-20cm,被厚绵毛;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全为椭圆形,长12-25cm,贡5-10cm,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深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 头状花序,单生茎顶,直径约5cm;总苞宽钟状,基部凹;总苞片多层,具干膜质附片,外层短,卵形,中层附片宽,成掌状分裂,内层披针形,先端尖锐;花冠淡紫色,长约2. 5cm,下部条形,上部稍扩张成圆筒形,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 瘦果,倒圆锥形,长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刚毛状,具羽产太短毛。 花期5-7月,果期6-8月。 2. 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约1m。 茎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绵毛,下部疏生蛛丝状毛。 叶二回羽状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丝状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白绵毛,边缘短刺;基生叶有长柄,叶生矩圆状倒卵形,长约20cm;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长10-20cm,基部抱茎。 复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约4cm;头状花序长近2cm,外总苞片刚毛状,基部联合;内总苞片外层的匙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篦状睫毛;内层的狭鞭形至矩圆形,先端尖锐,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状,裂片5,条形,淡蓝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 瘦果,圆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mm,下部连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性状性状鉴别 (1)祁州漏芦 根呈倒圆锥状圆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压,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长10-30cm,直径1-2. 5cm。 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形沟纹及鞭形的网状裂隙,外层常有剥裂。 根头部膨大,有少数茎基及鳞片状的叶基,顶端有灰白色绒毛。 质罗而脆,易折断,折断时皮部常与木部脱离,皮部色泽较深,木部黄白色,呈施射状,木射线处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蚀而成星状裂隙,显深棕色。 气特异,味微苦。 以条粗、棕黑色、质坚实、不碎裂者为佳。 (2)禹州漏芦 根呈类圆柱形,稍扭曲,知短不一,直径0. 5-1. 5cm。 表面土黄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残存的叶柄维管束。 质坚,断面粗纤维状,皮部棕色,木部具黄黑相间的菊纹。 气微,味微涩。 以枝条粗长。 表面土棕以、质坚实,长短整齐者为佳。 显微鉴别 (1)祁州漏芦根横切面:表皮常已脱落,后生皮层为数层至20余层棕色细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 韧皮部较被广大,射线宽。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导和呈多股性排列,有时小形导管群将大形导管群分隔成数段,木射线常有径向裂隙。 中央有时呈星状裂隙,其周围的细胞壁常木栓化。 本品薄壁组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围的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 此外,根头非腺毛多细胞,木化,完整的长0. 5-4mm,直径20-30μm,顶端细胞甚长,盘曲或折曲,的基部处为5-9个短小类方形细胞;另一有种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个细胞,每一个细胞长300-450μm。 (2)禹州漏芦根横切面:后生皮层黄棕色。 皮层细胞4-5列,切微延长,有分泌腔散在,内含棕色分泌物,内歧层细胞单列整齐。 韧皮部有许多淡黄色纤维束散在,纤维细胞间隙内充满深棕色内含物。 形成层成环。 导和放射状排列,纤维束散在于薄壁组织中。 毒性临床有报道,过量服用漏芦发生中毒一例。 化学成分1. 祁州漏芦 含挥发油。 2. 华东蓝刺头 根含挥发油,已分离出24种成分:柠檬烯(limonene),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ξ-愈创木烯(ξ-guaiene),α-及β-檀香萜烯(santa-lene),葎草烯(humulene),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须式-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丁香烯氧经物(caryophyllene oxide),苯并(1,2:5,4)联噻吩[benzo(1,2:5:,4)bithiophene],6,10,14-三甲基-2-十五碳烯(6,10,14-TCMLIBimethyl-2-pentadecene),5-(3-丁烯-1-炔基)联噻吩[5-(3-buten-1-ynyl)bithiophen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lphyhalate),十产烷酸(hexadecanoic acid),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9-十八碳烯酸甲酯(methyl 9-octdecenoate),9-12-十八碳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acid),α-三联噻吩(α-terthiophene)。 还含5(4-O-异戊酰-1-炔基)联噻吩[5-(4-O-isopentanoylbutyn-1-yl)-2,2-bithio-phene],异卡多帕亭(isocardopatine),卡多帕亭(cardopatine),5-(3,4-二羟基-1-丁炔基)-2,2-联噻吩[5-(3,4-dihydroxybutyn-1-yl)-2,2-bithiophene]。 又含地榆糖甙(ziyulucoside)I,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熊果酸(ursonic acid),三十烷酸(TCMLIB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rcosterol)。 3. 新疆蓝刺头 根含生物碱:卡多帕亭,异卡多帕亭。 蓝刺头碱(echinopsine),蓝枣砂定碱(echinopsidine),蓝刺头胺(echinoramine),蓝刺头醚碱(echinorine)。 又含三萜成分:α-香树脂醇(α-amyrin),α-香树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冬青叶豚草酸(ilicic acid),木香酸(costic acid)。 种子含蓝刺头宁碱(echinine)。 药理作用1.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 1. 对鹌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用高脂饲料喂鹌鹑45天,70%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实验用鹌鹑72只,体重80-120g,随机分5组:(1)正常对照组5只。 (2)高脂对照组20只。 3)祁州漏芦小剂量组(祁州漏芦水煎剂,含生药0. 18g)20只。 (4)祁州漏芦大剂量组(祁州漏芦水煎剂,含生药1. 8g)20只。 (5)维生素E(VE)组10只。 正常对照组吃普通饲料,其余用高脂饲料,用药组每天早晨ig给药,VE组每天早晨给油剂VE50mg,45日结束实验,颈动脉取血,在测定血脂和观察AS病变的同时,测走红细胞膜流动性和膜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结果,随着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红细胞膜的微粘度和LPO含量也升高,都以高脂对照组为最,依次为VE组,祁州漏芦组和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与后三组比较,微粘度和LPO含量的差异均有显着或非常显着意义。 祁州漏芦组和VE组的胆固醇和微粘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及二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意义(P 发布时间:2024-07-30 09:14:18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