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火麻仁 内容: 《中国药典》:火麻仁拼音注音Huǒ Má Rén别名大麻仁、火麻、线麻子英文名FRUCTUS CANNABIS来源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3米。 茎粗壮直立,有纵沟,密生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对生。 夏季开花,排列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 瘦果扁卵圆形,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包裹。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长4~5。 5mm,直径2。 5~4mm。 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 果皮薄而脆,易破碎。 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 气微,味淡。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炮制火麻仁:除去杂质及果皮。 炒火麻仁:取净火麻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有香气。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乙醚20ml洗涤,弃去乙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火麻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15:1:0。 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乙醇溶液-硫酸(1:1)混合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9~15g。 备注(1)常用于体质较为虚弱、津血枯少的肠燥便秘,可配合柏子仁、瓜蒌仁、郁李仁、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火麻仁拼音注音Huǒ Má Rén别名麻子(《本经》),麻子仁(《伤寒论》),大麻子(《本草经集注》),大麻仁(《药性论》),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医心镜》),火麻子(《本草新编》)。 出处《日用本草》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秋、冬果实成热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 原形态大麻(《本草经集注》),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一年生草本,高1~3米。 茎直立,分枝,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 掌状复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柄长4~14厘米,有短绵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花被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雌花丛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被1卵形苞片,花被1,膜质,雌蕊1,子房圆球状,花柱分为2枝。 瘦果扁卵形,长4~5毫米。 有细网纹,外围包以黄褐色的苞片。 花、果期因产地不同而异,华东花期5~6月,果期6~7月;华北花期6~7月,果期8~9月。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卵圆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 表面光滑,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纹,两侧各有1条浅色棱线。 一端钝尖,另端有一果柄脱落的圆形凹点。 外果皮菲薄,内果皮坚脆。 绿色种皮常粘附在内果皮上,不易分离。 胚乳灰白色,菲薄;子叶两片,肥厚,富油性。 气微,味淡。 以色黄、无皮壳、饱满者佳。 毒性误食一定数量之火麻仁(炒熟者),可发生中毒据报道,大多在食火麻仁后1~2小时内发病,最长12小时,中毒程度之轻重与进食量的多少成正比。 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发麻、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手舞足蹈、脉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 解救方法:经洗胃、补液及一般对症治疗,均在1~2天内症状先后消失而愈,无1例死亡。 化学成分种子含胡芦巴碱、异亮氨酸甜菜碱、麻仁球朊酶、亚麻酸、亚油酸等。 炮制拣去杂质及残留外壳,取净仁。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大阴、手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疗本草》:"微寒。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③《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功能主治润燥,滑肠,通淋,活血。 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 月经不调,疥疮,癣癞。 ①《本经》:"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③《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湿及热淋。 "④《唐本草》:"主五劳。 "⑤《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 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⑥《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⑦《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 治横逆产。 "⑧《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⑨《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复方①治伤寒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于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炙、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伤寒沦》麻子仁丸)②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 (《肘后方》)③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 (《外台》)④治产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苏子、大麻仁各半合,净洗,研极细,用水再研,取汁一盏,分二次煮粥喂之。 此粥不惟产后可服,大抵老人、诸虚人风秘,皆得力。 (《本事方》麻子苏子粥)⑤治大渴,日食数斗,小便赤涩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 (《肘后方》)③治五淋,小便赤少,茎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滤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着葱、椒及熟煮,空心服之。 (《食医心镜》)⑦治脚气肿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大升,别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纳麻汁,更煎三、五拂,渴即饮之,冷热任取,饥时啖豆亦佳。 (《外台》)⑧治风水腹大,脐腰重痛,不可转动: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滤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着葱、椒、姜、豉,空心食之。 (《食医心镜》)⑨治骨髓风毒疼痛,不可运动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干,炒,待香热,即入木臼捣极细如白粉,平分为十帖。 每用一帖,取无灰酒一大瓷汤碗研麻粉,旋滤取白酒,直令麻粉尽,余壳即去之,都合酒一处,煎取一半,待冷热得所,空腹顿服,日服一帖。 (《箧中方》大麻仁酒)⑩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绿豆,空腹饱服。 (孟诜《必效方》)⑾治小儿赤白痢,体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 (《子母秘录》)⑿治妇人月水不利,或至两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孑仁二升,合捣,酒一斗,渍一宿,服一升,日三夜一。 (《肘后方》)⒀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 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 (《千金方》麻子酒)⒁治妊娠损动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热沸,分为三、四服。 (《食医心镜》)⒂治寸白由: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大麻子三升(熬,捣末)。 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顿服之,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且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 (《千金方》)⒃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 (《近效方》)⒄治小儿头面疮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敷之。 (《千金方》)⒅治小儿疳疮:捣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子母秘录》)⒆治金疮腹中瘀血:大麻子三升,大葱白二十枚。 各捣令熟,著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顿服之。 若血出不尽,腹中有脓血,更合服,当吐脓血耳。 (二物汤)⒇治瘭疽着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豆,剥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21)治赤流肿丹毒:捣大麻子水和敷之。 (⒆方以下出《千金方》)(22)治汤火伤:火麻仁、黄柏、黄栀子,共研末,调猪脂涂。 (《四川中药志》)(23)治聘耳,脓水不止:麻子一合,花臙脂一分。 都研为末,满耳塞药,以绵轻拥。 (《圣惠方》)备注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药,能镇痛、麻酸、致幻、有成瘾性。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火麻仁拼音注音Huǒ Má Rén别名(艹肥)、麻子、麻于仁、麻仁、大麻子、大麻仁、冬麻子火麻子、线麻子、黄麻仁出处出自1. 《日用本草》。 2. 《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nabis sativa L.采收和储藏:10~11月果实大部分成熟时,割取果株,晒干,脱粒,扬净。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也有半野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l-3m。 茎直立,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皮层富纤维,基部木质化。 掌状叶互生或下部对生,全裂,裂片3-11枚,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粗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叶柄长4-15cm,被短绵毛;托叶小,离生,披针形。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疏散的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雄花具花被片5,雄蕊5,花丝细长,花药大;雌花簇生于叶腋,绿黄色,每朵花外面有一卵形苞片,花被小膜质,雌蕊1;于房圆球形,花柱呈二歧。 瘦果卵圆形,长4-5mm,质硬,灰褐色,有细网状纹,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 花期 5- 6月,果期 7一 8月。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幼苗期能耐-5--3℃霜冻,生长适宜温度为19~23℃。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选生长健壮、结实多的雌株割下果枝,晒干,脱粒,备用。 春季3-4月播种。 穴播:按行株距30cm X 30cm开穴,每穴播种子10粒左右;条播:按行株距45cmX 60cm开沟,将种手均匀播入,覆土,盖草木灰一层。 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 播后7~10d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6~10cm时需间苗、定苗。 每穴留苗3~4株。 生长期间松土、除草2~3次,幼苗期直浅锄,后期可深锄,并结合培土。 施肥可追施人粪尿或硫酸铵肥,后期增施过磷酸钙、草木灰。 花序形成时要除去大部雄株。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菌核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霜霉病用多菌灵防治:还有立枯病、斑点病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呈扁卵圆形,长3-5mm,宽3-4mm。 表面灰褐色或灰绿色,有细微的白色或棕色网纹,顶端略尖,基部有圆形的果柄痕,两侧有棱,果皮薄而脆,易破碎。 种皮暗绿色,胚弯曲,被菲薄胚乳。 子叶与胚根等长,乳白色。 富油性。 气微,味淡,嚼后稍有麻千舌感。 以粒大、种仁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深棕色。 ①外果皮石细胞多成片,淡黄色。 表面观呈不规则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有的分枝呈星状,直径13-54μm,壁厚3-11μm,长约90μn,外平周壁稍有纹理,层纹清晰,纹孔细密,胞腔大,有的含棕黄色物。 断面观呈长方形,细胞界限不明显。 ②网状果皮细胞成片,黄棕色。 细胞小,直径6-10μm,壁薄,波状弯曲。 ③内果皮石细胞成片,黄棕色或淡黄色。 顶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间层细波状弯曲,垂周壁甚厚,孔沟细密,与胞间层相连,胞腔明显。 断面观呈栅状,长70-215μm,宽约至52d3μm,胞间层不规则弯曲,径向壁厚,近内壁渐薄,细胞界限不甚明显。 ④草酸钙簇晶多存在于皱缩的果皮薄壁细胞中,直径4-13μm。 ⑤种皮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细胞界限不甚明显,壁薄,有类圆形间隙。 ⑥子叶细胞无色黄色,含脂肪油滴。 化学成分种子含胡芦巴碱(TCMLIBigonelline),L-右旋异亮氨酸三甲铵乙内酯[L(d)-isoleucine betaine]。 含脂肪油约30%,其中亚油酸(linoleic acid)59. 7%-62. 9%,亚麻酸(linolenic acid)14. 7%-17. 4%,油酸(oleic acid)8. 4%-14. 8%,还含玉蜀黍嘌呤(zeatin)。 药理作用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大麻仁酊剂去酒精作成乳剂应用,麻醉猫十二指肠内给2g/kg,半小时后血压开始缓缓下降,2小时后约降至原水平一半左右,心率及呼吸未见显着变化。 正常大鼠灌服2及10g/kg,血压亦有显着降低。 高血压患者服5-6周,血压亦可降低,且无不良反应。 国产火麻仁品种与印度产的相同,生理效用也相仿。 2. 致泻 火麻仁能刺激肠粘膜,使分泌增加,蠕动加快,并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故有泻下作用。 麻仁胶囊4、8g/kg和麻仁丸4g/kg灌胃,观察12小时,对小鼠均有通便作用,前者作用较强;麻仁胶囊(1:1,1:0. 5)、麻仁丸(1:1)各0. 1ml注入蟾蜍小肠段,90分钟的观察,均有增加肠内容物的作用。 3. 对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实验取成年大白鼠20只,体重190-240g,雌雄各半,每组10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及血清胆固醇浓度分为随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饲以高脂饲料,实验组在高脂饲料中加火麻仁干样品10%。 结果表明,火麻仁有明显阻止大鼠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在实验期内,4星期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比较稳定,第3、4星期显着低于对照组(P 发布时间:2024-07-30 09:07:27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