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沙参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参拼音注音Shā Shēn别名南沙参、泡参、泡沙参来源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A. berticillata (Pall.) Fisch. ]、杏叶沙参A. axilliflora Borb [A. stricta Miq. ]或其同属植物,以根入药。 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刮去粗皮,即时晒干。 生境分布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 生于山野阴坡草丛中、林缘或路边。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2、杏叶沙参 生于路旁、山坡石缝或草丛中。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地区。 原形态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主根粗肥,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黄褐色,粗糙,具横纹,顶端有芦头。 茎常单生,少有丛生,除花序外不分枝,无毛。 基生叶成丛,卵形、长椭圆形或近圆形;茎生叶常4片轮生,偶有5~6片轮生,外形变化很大,由卵形、披针形至条形,长4~8厘米,宽1. 5~3厘米,边缘有粗锯齿、细锯齿至全缘,叶越宽,齿越粗。 夏季开花,花序圆锥状,下部花枝轮生,顶部花枝有时互生;花萼光滑而小,杯状,先端5裂,裂片条状;花冠蓝色,窄钟形,长约1厘米,先端5浅裂;雄蕊5;雌蕊1,下部具肉质花盘,花柱细长,突出花冠外,柱头2裂,子房下位。 蒴果球形而稍扁,孔裂,含有多数种子。 2、杏叶沙参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细毛。 主根粗肥,细长圆锥形。 茎单一,直立,上部分枝。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广卵形;茎生叶互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卵形或窄卵形,长3~7厘米,愈向上部叶愈窄小,边缘有粗细不等的锯齿。 夏季开花,宽相近,蓝色。 蒴果近球形。 化学成分1、四叶沙参的根含三萜类皂甙为沙参皂甙(C30H58O4)。 2、杏叶沙参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或 ammoidin,为8-甲氧基补骨脂素)。 药理作用1、本品有祛痰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 2、沙参的1:40浸液无溶血现象,但能与红血球作用变色而发生混浊沉淀。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润肺止咳。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2~4钱。 复方肺热咳嗽无痰,咽干:(南)沙参、桑叶、麦冬各4钱,杏仁、贝母、枇杷叶各3钱。 水煎服。 备注同属植物凡主根粗壮者均可作沙参(南沙参)入药,常见的还有以下数种:1、阔叶沙参Adenophora pereskiaefoli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isch. , ex Loud.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省。 2、山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3、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 (Ledeb.)Kitag. ,分布于东北各省。 4、柳叶沙参Adenophora coronopifolia Fisch. ,分布于东北各省。 5、线齿沙参Adenophora capillaris Hemsl. ,分布于四川省。 6、西南沙参Adenophora buueyana Diels,分布于四川、云南等省。 7、百合叶沙参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 ,分布于西藏。 8、紫沙参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沙参拼音注音Shā Shēn别名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南沙参、铃儿参、泡参、桔参、山沙参、沙獭子出处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 。 三月采。 "《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苦葵根。 "《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 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 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 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 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 并结实,大加冬青实,中有细于。 霜后苗枯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云南沙参、泡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Adinophora stricta Miq. 2.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 3. 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 Fisch. [A. uerticillata Fisch. ; 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 ]4. Adenophora khasiana (Hook. F. et Thoms. )5. 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 多生于低山草丛中和岩石缝内,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上或1000-3200m的开旷山坡及林内者。 生于海拔600-2000m的草地或林缘草地中。 2. 生于山地草丛中。 3. 生于草地或灌木丛中。 4. 生于海拔1000-2800m的杂木林、灌丛或草丛中。 5. 生于海拔3100m以下的阳坡草地,少生于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1.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2.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3.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华南。 4.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西藏。 5. 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原形态1. 沙渗 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cm。 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长柔毛。 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长3-11cm,宽1. 5-5cm。 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毛。 花序学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成圆锥花序的;花梗长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状毛,少数无毛,筒部常倒卵状,少数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5,狭长,多为钻形,少数为条状披针形;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无毛;雄蕊5,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花柱常略长于花冠,柱头3裂,子房下位,3室。 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mm。 种子多数,棕黄色,稍扁,有1条棱,长约1. 5cm。 花、果期8-10月。 2. 杏叶沙参 本种与沙参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在茎上部的无柄或仅有楔状短柄,叶基部常楔状下延,基生叶具长柄。 花序分枝粗壮,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长卵形,最宽处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叠,宽1. 5-4mm,花盘多功能数有毛,少无毛;花柱与花冠等长。 花期7-9月。 3. 轮叶沙参 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叶3-6轮生,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 花序分枝也常轮生;花盘较短,长2-4mm,直径不超过1mm;花冠细小,近于筒状,口部稍收缢,裂片长约2mm。 花期7-9月。 4. 云南沙参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均匀分布于茎上;常无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仅叶脉上被硬毛。 假总状花序;花盘短筒状,长不超过1mm;花萼边缘有1-3对小齿。 花期8-10月。 5. 泡沙参 本种与前四各的区别在于:茎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茎生叶无柄,极个别有楔状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圆形、狭椭圆形和倒卵形,两面被毛,边缘有2至数个粗大齿。 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盘被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 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 当年播种的沙参,一般不开花结实,需至翌年6月开花,花基6-9月,9月种子成熟。 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作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 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kg。 整地后,作畦宽1m,按行距4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 5cm,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 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体制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间苗1次,高10-15cm时定苗,每隔10-15cm,留壮苗1棵。 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 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 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1)沙参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弯曲或扭曲,少数2-3分枝,长8-27cm,直径1-4. 3cm。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贡色,较粗糙,有不规则扭曲的皱纹,上部有细密横纹,凹陷处常有殖留棕褐色栓皮。 顶端芦头(根茎)单个,稀多个,长2-7cm,四周具多数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 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多裂隙,较松泡。 气微,味微甘、苦。 (2)杏叶沙参 根圆锥形,下部分枝极少,长9-17cm,直径0. 7-2cm。 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无环纹,有纵皱。 顶端芦头长1. 4-8. 8cm,盘节明显或不明显。 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较结实。 (3)轮叶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5. 5-14cm,直径0. 5-2cm。 表面无纵皱,上部具环纹。 折断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云南沙参 根偶有分枝,长5-25cm,直径1-3. 5cm,上部多横纹,下部具弯曲纵纹或深沟纹。 芦头长0. 5-4cm。 折断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8-14cm,直径0. 9-3cm,表面矍环纹。 芦头长3-6. 5cm,盘节密。 折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松泡,中空。 均以粗细均匀、肥壮、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沙参(未去皮) 落皮层由木栓石细胞和木栓层组成。 木栓石细胞1-3环,每环1列细胞,细胞长亠菜,外壁增厚4-45μm,侧壁常增厚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状增厚突入胞腔内:木栓细胞2-4环,每环3-7列细胞。 皮层窄,可见狭长的乳汁管。 中柱三生构造明显,次生构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维管束与次生维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层和额外形成层呈断续的弧状;三生维管束的木质部束常短宽,单束成分叉;射线明显,常挤压破碎,本品乳汁和常与筛管群伴生;菊糖仅见在少数导管或导和附近薄壁细胞中。 (2)杏叶沙参 无木栓石细胞。 木栓层厚4-25列细胞,木栓细胞壁平直工微波状弯曲。 三生维管束密集。 乳汁管存在于韧皮部、栓皮层。 菊糖结晶少,存在于导管中,极少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常见封闭组织。 (3)轮叶沙参 木栓石细胞1-8环,每环厚1-2列细胞。 木栓细胞厚3-7列细胞。 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筛管群附近。 菊糖结晶多,存在于韧皮部。 (4)泡沙参 木栓石细胞1-6环,每环厚1-5裂细胞;木栓石细胞壁均匀增厚,纹孔、孔沟明显。 木栓细胞环2-15列细胞。 三生维管束多,排列零乱;韧皮部外侧乳汁管群成环。 菊糖结晶无或偶见。 粉末特征:(1)沙参 ①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8-70μm,网纹导管网孔多狭缝状。 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μm,宽18-61μm,壁厚1-5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侧面观长方形,外壁增厚5-7μm。 ③木栓细胸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直或弯曲;断面观类长方表,壁略波状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 ④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 ⑤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杏叶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4-71μm;梯纹导管纹孔多呈长方形。 ②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边形、类长方形,长35-2233μm,宽12-53μm。 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见木栓石细胞(根茎)。 (3)轮叶沙参 ①网纹、孔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2-88μm。 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93-240μm,宽21-59μm,壁厚1-27μm,可见细必裂纹及纹孔;断面观长方形,外壁厚,侧壁稍厚,呈马蹄形。 此外,有木栓细胞、乳汁管及菊糖。 (4)泡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2-75μm。 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类多边形,长35-107μm,宽19-46μm,壁厚5-14μm,纺也稀,细孔状,孔沟明显。 ③木栓细胞表面观长条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弯曲;断面观类长方形,壁略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 此外,有乳汁管、菊糖。 化学成分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1]。 药理作用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杏叶沙参煎液(0. 5g/只)能明显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胸腺内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亦有增加趋势,可显着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 表明沙参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体液免疫。 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 沙参也可提高淋巴细胞转换率。 2. 祛痰作用:按1g/kg剂量给家兔灌服沙参煎剂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但作用强度不及紫花等。 3. 抗真菌作用: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强心作用: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离体心脏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续5分钟。 炮制1. 沙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 取出放凉。 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3.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 周边淡棕黄色,皱缩。 质轻。 无臭,味微甘。 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身碎骨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min,滤过。 取液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沿试和壁缓缓加入硫酸0. 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 (检查糖类) 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min,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沉淀。 (检查糖类)(2)薄层色谱 取药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残渣以1ml氯仿溶解作为供试液。 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榈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为对照液。 分别吸取上述供试液和和对照液各10μm,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 以氯仿-苯(9:1)展开至1/2处,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开。 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热5min。 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归经归肺;胃经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注意风寒咳嗽禁服。 1. 《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 "2. 《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 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复方《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 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 此物无心味谈,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 铃儿草,象花形也。 ”按:弘景谓五参“主疗颇同”,非也,实因其根皆为锥形与人参相类也。 时珍列沙参为山草类,并谓“沙参处处山原有之”,而又调其“宜于沙地”,所释乃望文生义。 《吴普本草》云:“沙参,一名白参,实白如芥,很大,白如芜菁。 ”《广雅疏证》:“案‘沙’之言斯,白也。 ”《诗刊、小雅. 瓠叶)笺云:“‘斯’,白也。 今俗语斯白字作‘鲜’,齐鲁之声近斯。 斯、沙古音相近。 实与根皆白,故调之‘白参’,又谓之‘沙参’”。 “沙参”与“白参”同义。 《广雅疏证》又云:“《神农本草》云:‘沙参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 ’”《本草经考注》则云:“沙参、知母,古误混同……知母下地参、水参、水须三名盖为沙参一名。 沙参下黑字一名虎须亦是知母条错简欤。 ”可供参考。 临床应用1. 骚日老西散(沙参四味散)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 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 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 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 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 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 (《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2. 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 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 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 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 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 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 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 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 (《中药制剂汇编》)3. 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 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 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 放置后略有沉淀。 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 03。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用于慢性咽炎。 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 (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各家论述1. 《别录》:"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2. 《本草经集注》:"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 此沙参井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3. 《蜀本草》:《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4. 《本草图经》:"今出淄、齐。 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 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知葵根,着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 二月、八月来根,暴十。 有上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 "5. 《救荒本草》:"沙参,令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 又有杏叶沙参及细叶沙参,气味与此相类,但《图经》内不曾载此二种叶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条。 今皆另条开载。 救饥:掘根浸洗极净,换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饭熟,食之。 "6. 《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 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 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7. 《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种味带辣者,不可用。 "8. 《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9. 《植物名实图考》:"沙参,《本经》上品。 处处皆有,以北产及太行山为上,其类亦有数种,洋《救荒本草》。 花与荠苨相同,惟叶小而很有心为别。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5-10-24 09:22:21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