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叶柳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叶柳拼音注音Xiǎo Yè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来源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 ,以根、叶入药。 生境分布山西、陕西、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辛、涩,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血化瘀。 主治风湿骨痛,劳伤。 外用治蛇头疔。 用法用量0. 3~1两,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 外用取少许嚼烂外敷至消肿为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小叶柳拼音注音Xiǎo Yè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的根、叶。 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野草坡上。 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灌木,高达3米。 根红褐色。 树皮黄褐色;小枝紫色或黑棕色,初有疏柔毛,后脱落。 叶互生,狭椭圆形,长3. 5~6. 5厘米,宽1~2厘米。 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有腺质小锯齿,两面叶脉上初有白色丝状毛,后脱落;柄长5~10毫米。 葇荑花序;雄花序长2. 4~4. 5厘米,雄花疏生;苞片倒卵形,腹面腺体1,卵形;雄蕊2;雌花序长达5厘米,雌花密生,有短梗;苞片宽卵形。 蒴果卵状圆锥形,无毛。 性味性温,味辛涩。 功能主治驱风除湿,活血化瘀。 复方①治风湿、劳伤:山杨柳根、柳树根皮各一两。 泡酒,早晚温服。 ②治冷骨风(风湿冷痛):鲜山杨柳根、鲜三角枫各三两。 煎水,洗四肢骨节痛处。 ③治鱼鳅头(蛇头疔):山杨柳叶少许,捣烂外敷,至消肿为止。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小叶柳拼音注音Xiǎo Yè Liǔ别名山杨柳、红梅蜡出处出自《贵州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的根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ix hypoleuca Seem. 采收和储藏:根,春、夏、季采收。 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2700m的山坡林缘及山沟。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原形态灌木,高1-3. 6cm。 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长2-4cm,宽1. 2-2. 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绿色,初时有柔毛,下面粉绿色;叶脉明显突起,全缘;叶柄长3-9mm。 花序梗在开花时长3-10mm;雄花序长2. 5-4. 5cm,粗5-6mm;雄蕊2,花线中下部有长柔毛,花药球形,黄色;腺体1,腹生;雌花序长2. 5-5cm,粗5-7mm,密花,花序梗短;子房长卵圆形,花柱2裂,柱头短;仅1腹。 蒴果卵圆形,长约2. 5mm,近无柄。 花期5月上旬,果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归经肝经性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主风湿骨痛;劳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5-05-05 09:13:59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