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地牯牛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别名倒推车、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挼子、摇摇锅、砂牛、倒后虫、退退窝窝、啊喽喽来源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 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鲜用。 性味咸,凉。 有毒。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解热镇痉,拔毒消肿。 用于高血压病,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异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痈疮,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1~2分。 外用适量,焙干研粉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药手册》),地拱(《四川中药志》)。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 全年均可捕得。 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 原形态蛟蜻蛉,又名:蚁蛉。 体细长,略似蜻蛉。 长约4厘米,黑褐色。 头部有大的复眼1对,无单眼;触角1对,呈棍棒状,黑色;口器适于咀嚼。 前胸能活动,胸背部有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前翅透明,翅脉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缘纹。 胸足3对。 腹部细长。 幼虫形似蜘蛛,体长约18毫米,体上有黑褐色花纹;头、胸较小,口器咀嚼式,有钳状的颚;无翅,胸足5对,腹部较大。 全身有较多的毛。 成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有趋旋旋旋旋光性。 幼虫常居于岩穴下、屋榆下之干燥的砂地上,营盆状的穴,潜伏于穴底,待小昆虫堕入穴中,即行捕食。 堕入之昆虫,以蚁为多,故有蚁狮之称。 性味辛咸,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陆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有毒。 "功能主治治砂淋,疟疾,疔疮,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窃,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窍利水。 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④《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⑤《四川中药志》:"治瘴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 5~1钱;或入散剂。 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复方①治疟疾:地枯牛十一个。 兑酒吞服,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一次。 慢性疟疾,得服一星期。 ②治小儿疟疾:地枯牛七个。 炒香为末,开水吞下。 ③治疔毒:地枯牛七个。 以六个捣绒敷疔顶,另一个不捣放疔头上,用布包好。 (①方以下出《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④治瘰疬破烂: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许,捶烂敷疮,用膏药盖之。 (《生草药性备要》)⑤治竹木刺及铁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处。 (《四川中药志》)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英文名antlion出处1.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2. 《本草拾遗》:砂挼子,有毒,杀飞禽走兽,合射罔用之。 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虫子如大豆,背有刺。 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 性好睡,亦呼为睡虫。 来源药材基源: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采收和储藏: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原形态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 身体瘦长,似晴蜓。 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 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 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 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 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 腹部暗褐色。 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圭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归经膀胱经性味味辛;咸;性平;有毒功能主治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 主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倒敛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 5-5g(或3-10只)。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各家论述1. 《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 《本草求原》:通窍利水。 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 《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 《四川中药志》:治症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5-03-06 09:18:38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