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土人参 内容: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人参拼音注音Tǔ Rén Shēn别名栌兰、飞来参、瓦参、桃参、申时花来源为马齿苋科土人参属植物锥花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 (Jacq.)Gaertn. [T. patens (L.)Willd. ;T. crassifolium auct. non Willd],以根和叶入药。 秋、冬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叶则随时可采,或秋季采集,晒干或蒸后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常为栽培,亦有野生于山坡岩石缝中。 我国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均有之。 原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高达60厘米。 根粗壮,有时多分枝,旁生纤细的侧根,全体肉质,表面棕褐色,内部乳白色。 茎直立,下部分枝,基部稍木质化。 单叶互生,叶片肉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 5~3. 5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基部渐次狭窄而成短柄,全缘,两面绿色而光滑。 夏季开淡紫红色小花,集成顶生或测生疏散的圆锥花序,多呈二歧分枝。 萼片2,卵形;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5~20个;雌蕊子房上位,球形,1室,柱头3深裂。 朔果近圆球形,熟时灰褐色。 种子细小,多数,黑色,有突起。 栽培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温暖潮湿环境和腐殖质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区生长较好。 种子繁殖,春季条播,行距1尺,覆土1~2分,保持土壤湿润,半个月左右出苗,苗出齐后可间苗1~2次,株距保持3~4寸。 6、7月各锄草一次。 幼苗期、开花期各应追施人粪尿一次。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润肺生津。 用于气虚乏力,体虚自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用法用量0. 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土人参拼音注音Tǔ Rén Shēn别名水人参(《天宝本草》),参草、土高丽参、假人参(《中国药植志》),土洋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土参、紫人参(《福建民间草药》),瓦坑头(《广西中药志》),福参(《闽南民间草药》),土红参(《闽东本草》),飞来参(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瓦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英文名Panicled Fameflower Root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的根。 8~9月采,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刮去表皮,蒸熟晒干。 生境分布常栽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地方。 分布浙江、扛苏、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栌兰,又名:波世兰、红芍药、申时花、煮饭花。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60厘米左右,肉质,全体无毛。 主根粗壮有分枝,外表棕褐色。 茎圆柱形,下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质化。 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6~7厘米,宽2. 5~3. 5厘米,先端尖或钝圆,全缘,基部渐次狭窄而成短柄,两面绿色而光滑。 茎顶分枝成长圆锥状的花丛,总花柄呈紫绿或暗绿色;花小多数,淡紫红色,直径约6毫米,花柄纤长;萼片2,卵圆形,头尖,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0余枚,花丝细柔;雌蕊子房球形,花柱线形,柱头3深裂,先端向外展而微弯。 蒴果,熟时灰褐色,直径约3毫米。 种子细小,黑色,扁圆形。 花期6~7月。 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叶(土人参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干燥根呈圆锥形,直径1~3厘米,长短不等,有的微弯曲,下部旁生侧根,并有少数须根残留。 肉质坚实。 表面棕褐色,断面乳白色。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健脾润肺,止咳,调经。 治脾虚劳倦、泄泻,肺劳咳痰带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 ①《滇南本草》:"补虚损痨疾,妇人服之补血。 "②《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 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 治咳痰带血。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中益气,润肺生津,凉血消肿。 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遗尿,月经不调,疖肿。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滋补强壮。 治头晕,耳鸣,目眩,妇女带下;肺结核咳嗽,潮热盗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 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虚劳咳嗽:土洋参、隔山撬、通花根、冰糖。 炖鸡服。 (《四川中药志》)②治多尿症:土高丽参二至三两,金樱根二两。 共煎服,日二、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③治盗汗、自汗:土高丽参二两,猪肚一个。 炖服。 (《闽东本草》)④治劳倦乏力:土人参五钱至一两,或加墨鱼干一只。 酒水炖服。 (《福建中草药》)⑤治脾虚泄泻:土人参五钱至一两,大枣五钱。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土人参拼音注音Tǔ Rén Shēn别名参草、土高丽参、假人参、土洋参、土参、紫人参、瓦坑头、福参、土红参、飞来参、瓦参、锥花、土人参、桃参、申时花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linum Paniclatum( Jacq·) Gaertn. [T. patens(Jacq)Willd.]采收和储藏:8~9月采,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晒干或刮去表皮,蒸熟晒干。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野、路边、墙脚石旁、山坡沟边等服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达60cm,肉质,无毛。 主根粗壮有分枝,外表棕褐色。 茎直立,有分枝,圆柱形,基部稍木质化。 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7cm,宽2. 5-3. 5cm,先端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渐狭而成短柄。 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二歧状分枝,小枝及花梗基部均具苞片;花小两性,淡紫红色,直径约6mm;萼片2,早落;花瓣5,倒卵形或椭圆形;雄蕊10枚以上;子房球形,花柱线形,柱头3深裂,先端外展而微弯。 蒴果近球形,直径约4mm,3瓣裂,熟时灰褐色。 种子多数,细小,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表面具细腺点。 花期6-7日期9-10月。 栽培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向阳。 以较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夹沙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在3月播种。 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高畦.畦面开横沟,沟距33cm,深4-6cm,播幅宽10-13cm。 每1hm2用种子0. 9kg左右,混到拌有人畜粪水的草木灰里,使成种子灰,播时先在沟里施入人畜粪水,再把种子灰匀撒沟里。 田间管理 发芽后要注意除草。 苗高2~3cm时,要追施人畜粪水提苗。 苗高 7~10cm时,要匀苗、补苗,每隔6cm左右留苗1株,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 在6月再中除和追肥1次。 肥料以人畜粪为主。 性状性状鉴别 根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分枝或不分枝。 长7-15cm,直径0.7-1.7cm。 顶端具木质茎残基;表面灰黑色,有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项根痕。 除去栓皮并经煮后表面为灰黄色半透明状,有点状须根痕及纵皱纹,隐约可见内部纵走的线管束、质坚硬,难折断。 折断面,末加工的平坦,已加工的呈角质状,中央常有大空腔。 气微,味淡、微有粘滑感。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残留或已去除。 皮层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韧皮部较窄,薄壁细胞含有少量草酸钙簇晶。 形成层明显。 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导管常1-2列,呈放射状排列,近形成层处可达3-4列,中心部位多散在,直径约45μm;木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射线宽8-24列组细胞。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 ①草酸钙簇晶颇多。 单个簇晶直径15-53μm,晶瓣不甚整齐,有时形如众多砂晶或不规则方晶的堆积状。 ②淀粉粒较多.单粒,类球形或近椭圆形,层纹不甚明显。 ③壁增厚的薄壁细胞为韧皮部或基外侧的细胞,呈不规则长万形或阔披针形.壁呈念珠状增厚,非木化,可见圆形壁孔。 ④木薄壁纤维较少,披针形或长形,两端较尖,或一端较尖,另一端钝圆;壁增厚,微木化,壁孔稀疏。 ⑤导管网纹或近网纹状的梯纹;壁木化。 ⑥木体细胞表面观近六角形,切面观切向延长,壁增厚。 ⑦草酸钙方晶少见。 ⑧棕色团块可见,形状、大小不一。 归经脾;肺;肾经性味甘;淡;性平功能主治补气润肺;止咳;调经。 主气虚芝倦;食少;泄泻;肺痨咳血;眩晕;潮热;盗汗;自汗;月经不调;带下,产妇乳汁不足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 《滇南本草》:补虚损痨疾,妇人服之补血。 2. 《南宁市药物志》:润肺止咳。 治燥热咳嗽及病后虚弱。 3. 《四川中药志》:补气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 治咳痰带血。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中益气,润肺生津,凉血消肿。 治病后体虚,劳伤咳嗽,遗尿,月经不调,疖肿。 5.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滋补强壮。 治头晕,耳鸣,目眩,妇女带下,肺结核咳嗽,潮热盗汗。 摘录《中华本草》 发布时间:2025-02-26 09:08:58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yao/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