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济方》 内容: 卷一方脉总论辨男女形生神毓论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 首论受形。 则曰男女之合。 二情交畅。 阴血先至。 阳精后冲。 血开裹精。 精入为骨。 而男形成矣。 阳精先入。 阴血后参。 精开裹血。 血入居本。 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 非男非女之身。 精血散分。 骈胎品胎之兆。 复其说。 如经所谓男子为阳。 得阴而生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男女所以有别者。 亦由阴阳先后所本有异也。 欲知阴阳所本之异者。 于肾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 居命门于右肾。 属乎阳而应日。 主三魂。 降精赤而镇丹元。 丹元者。 精舍也。 上赤下黑。 左青右白。 中央黄运其中。 三阳之正气。 太一之真精。 名曰弱水。 内有元龟。 所以至于左肾。 属乎阴而应月。 主七魄。 降精黑、而镇金关。 此盖阳以阴为本。 必禀生而在右者也。 乃若女子所生。 则居命门于左肾。 属乎阴而应月。 主七魄。 降精黑而镇元宫。 元宫者胞胎所系也。 上黑下赤。 左白右青。 中央黄运其中。 三阴之正气。 太一之真精。 名曰原泉。 内有蛇。 所以呼吸元气。 营运百脉。 为三焦之原。 而应于荣也。 荣为阴。 行于脉。 故女子命门在乎左肾。 至于右肾。 则属乎阳而应日。 主三魂。 降精赤而镇玉关。 此盖阴以阳为本。 必禀生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业。 神乃入胎。 根据地水火风。 众缘和合。 渐得生长。 一七日如藕根两四相五脏四七百吸名毛根清二手肉。 日血行十乐下自然生十一种风。 开通集成。 使之筋脉肌骨。 机关孔窍。 皆得流通。 然后得成为人。 然则父母生育。 功侔造化。 其为恩也。 岂曰小哉。 又以道书言之。 玉清之气。 生人上一。 是为泥丸。 上清之气。 生人中一。 是为绛宫。 太清之百六西方量妙胞命黄演之气下添。 乃至第九月。 无想无结无爱天岳府命元。 自是气不添。 夫九气既添。 又有六甲之神。 相为保卫而全成之。 夫所谓六甲神者。 甲子水神。 为之调畅血脉。 润泽三焦。 甲戌土神。 为之调理肌肉。 使不偏枯。 甲申金神。 为之紧固爪齿。 养育真牙。 甲午火神。 为之和悦五脏。 混合百神。 甲辰风神。 为之保固胎息。 呼吸阴阳。 甲寅木神。 为之濯炼筋骨。 通贯百骸。 信知妇人妊娠。 谓之六甲者。 岂有他哉。 五脏六腑。 筋骨髓脑。 皮肤血脉。 精藏水藏。 二万八千。 形彰一万二千。 精光三万六千。 出入八万四千毛窍。 莫不各有其神主之。 然则人生天地中。 岂可不凝神守真。 而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哉。 予以释老之言。 并前贤遗论。 辑男女动静说尝观清净经云∶天清地浊。 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 而生万物。 又读周子太极图曰∶阳动阴静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 互为其根。 则知清浊者。 天地之位。 动静者。 男女之机也。 男子为至子不复四大奥论尝历览诸家方论。 探求医之妙理。 复读佛书。 见经中多引医为喻。 有云医善巧方。 普救一切合四本不发毛爪齿脱。 筋急骨痿。 髓竭脑转。 面垢色败。 此病之源于地大者也。 唾涕脓血。 津液涎沫。 痰泪精气。 大小壅泪盈精走气泄。 大小不净。 盈流于外。 此病之源于水大者也。 至于暖气则归火。 动转则归风。 若肢。 知医之神师。 亦秘而不示于人。 惟佛书则言之详矣。 盖佛为大医王。 了达生死。 故能洞明此理。 予因得以经中所说。 一贯乎医。 后之来者。 毋以予言为迂。 如以予言为迂。 是亦以佛氏为迂矣。 五常大论太和。 天地设位。 化生万物。 而人位乎其中。 三才立矣。 夫人之一身。 与天地同流。 上至融故肾为精之舍。 脑为髓之海也。 头者诸阳之会。 上丹产于泥丸。 内则百神之所辑。 为一身之元首也。 手之三阳。 从手至头。 足之三阳。 从头至足。 六阳之脉。 会于头间。 是以头痛多属于阳也。 阴病亦有头痛者。 盖诸阴之脉。 皆行至颈胸中而还。 不上循头。 独厥阴肝脉。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颠。 内经曰∶头痛颠疾。 过在足少阳厥阴。 甚则入肝。 又有病头痛连齿。 时发时止。 数岁不已者。 由寒气内至骨髓。 骨髓者。 以脑为主。 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此肾所生病也。 诸阴经病无头痛。 唯肝肾二经有者。 由此故也。 面者。 人神之牖也。 上部五岳。 分别五官。 以属五脏。 目者。 肝之官。 主鉴辨五色。 鼻者。 肺之官。 主吸引五臭。 口者。 脾之官。 主嗜食五谷。 舌者。 心之官。 主品尝五味。 耳者。 肾之官。 主分别五音。 五官既具。 则一身之精神。 皆备于面矣。 内经云∶女子六七。 面皆焦。 丈夫六八面焦。 由阳明气衰于上也。 以其手阳明之脉。 直而上颈贯颊。 入下齿缝中。 还出挟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挟鼻孔。 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 交中。 傍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缝中。 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 循颊车。 上耳前。 过客主人。 循发际至额颅。 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 以其诸阳之脉。 皆上至头耳。 黄帝于面焦发堕。 独言阳明而不言诸阳者,盖诸阳之脉。 虽上循头。 而不若阳明之脉维络于面也。 合二经而考之。 可识经脉之循环。 验气血之消长也。 苟情动于中。 邪淫于外。 形色有变。 皆见于面。 不可概举。 颈项者。 诸阳辐凑之地。 六阳之脉。 皆自肩颈出入缺盆。 下络五脏。 所以古人取人迎动脉于颈间。 以候五脏六腑之气有余不足也。 其为病则不一。 或颈项强痛不可回转。 或颈项痛而嗌干。 或颈项痛连入缺盆。 则各随其经脉所属而为病焉。 至于九瘰瘿瘤多生于颈项者。 亦由经脉之所聚也。 肩者。 六阳之脉。 与阳维之会。 皆走于肩。 而相交会。 循肩上下。 因知肩为诸阳之道涂。 筋骨之枢会。 故能任重负戴。 背中之府。 诸阳受气于胸中。 转行于背。 经云∶人身之阴阳者。 背为阳。 故五脏六腑之。 皆在于背也。 者。 臂节也。 穴名曰天府。 肘者。 手腕也。 穴名曰尺泽。 臂者。 从肩至掌。 统而言之也。 夫手之三阴三阳。 皆循臂前后廉。 上下往来。 或由中而行。 故为病大同而小异。 用药亦可以兼理。 灸之刺之。 则各随其经也。 腋者。 掖也。 手三阴之脉。 与足少阳之脉。 循腋上下。 故为病则腋下肿痛。 灵枢经曰∶手太阴之脉。 从肺系横出腋下。 手少阴之脉。 从心系却上肺。 出腋下。 手厥阴之脉。 循胸出胁下抵腋下。 足少阳之脉。 则从缺盆下腋。 循胸中。 过季胁。 凡此四经。 或横出腋下。 或循腋上下别行。 各有其道也,有患狐臭漏腋者。 古方共为一病。 以理考之。 其证不一。 狐臭者多因劳逸汗渍。 以手摸而臭。 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 吸上泥丸。 散入百脉。 多相沾染。 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过。 而有所发。 致腠理不密。 其汗则自腋泄出。 而湿。 浣衣数重皆透。 臭不可近。 狐臭漏腋。 皆腋中之疾。 虽不伤人命而害人身。 奉亲事君。 乃至交游。 皆非所宜。 修身之士。 务为清洁者。 偶得此患。 不可不思有以去之者胁骨也。 肝胆二经。 交会于此。 是以胁痛多属肝胆也。 难经云∶脏际。 其端有穴。 名曰章门。 直脐傍二寸八分。 是脾之分。 足少阴厥阴则取其穴之所会。 以去其疾也。 膈者。 革也。 自心肺之下有膜。 与遮蔽浊气。 不上熏于心肺。 所谓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 膻以分布阴阳。 志和气达。 则喜乐由生。 又云。 膈原之下。 中有父母气者。 生之原。 命之主。 故气海为之父母。 膜原。 谓心肺之间也成之处。 冲和凝结之气通。 而禀受生焉。 有生生不穷之义。 及其匏瓜桃李。 脐干而蒂脱矣。 是以号为神阙。 前当肠胃。 后直肾俞部水王对生门。 又云后有密户前生门。 生门者脐也。 婴儿在母腹母吸亦吸。 正与密户相对。 所谓脐者如此。 况脐之上下左右。 言五脏之动气。 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 足阳明冲脉皆挟脐。 而督脉贯脐中央。 脐或凸出者。 水气积于脾元。 脐腹痛者。 寒邪伤于下脏。 不可不知。 足少阴之脉贯脊。 足太阳之脉抵腰。 故腰者肾之外候。 腰半地之阴。 腰为阴阳之界也。 腰当人身之中。 任擎折俯仰之劳致腰痛。 当以脉之真诞验之。 至于房劳疲力。 耗竭精气。 坠伛偻身重。 肿痛引胁。 谓之沥血腰痛。 或作劳汗出。 衣里渴。 小便自利。 食饮如故。 腰以下如带五千钱。 谓之肾着腑。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难经云。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小肠承受于阑门。 以分别也。 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 而传道于大肠。 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 以分别清浊也。 内于二阴。 二阴者肾之外窍也。 前曰溲便。 精血亦自此道出子水令居上。 火令居下。 所以男子由此。 分而为火水未济之卦也。 后曰肛门。 肛门犹车之也。 为肺下口。 号者肛门也。 重十二两。 大八寸。 径二寸太半。 长二尺肛门肿缩。 闭塞不通。 寒则肛门脱出。 肠鸣洞泄。 狐证不同。 学人宜审之。 (七冲门。 四十四难曰。 七冲为吸门。 胃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 故曰七冲门也。 易老曰。 魄门对飞门。 其证俱狐惑之病。 以下冲上。 故。 幽门不通。 上冲。 吸门不开。 噎塞。 不便燥秘。 气幽汤主之)髀股者足腿也。 膝者胫头也。 者足腕也足之六经流注之地。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三阴之脉、行足内廉。 皆循髀也。 唯中内。 阴脉。 皆循股而入膝。 少阴之脉。 则出膝内廉也。 足冲阳。 足阳明胃脉气之所发也。 伤寒必皆诊者。 以下。 但所行各异其道。 十二经脉包罗一身。 无所不纣曰∶一老生之子。 一少生之子。 纣曰∶何以知之者畏寒。 髓不满胫也。 纣斫其胫而观之信然。 因知生髓。 髓生肺。 子母之义。 孙真人以髓应肝胆。 盖命之元身之主也五脏像位肝名龙烟。 字含明。 号将军之官。 于五行为木。 故其体状有枝叶也。 重四斤四两。 有七叶。 挂青台府墓在心名丹元。 字守灵。 号帝王之尊。 为一身之主。 于五行为火。 故其体状圆赤。 如莲苞未开之五孔辈。 身巡官三其数脾名常在。 字魂停。 号谏议之官。 于五行为土。 故其形像马蹄。 居胃之上。 以消磨水谷也。 重二斤三两。 扁广二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 温五脏。 有童子身挂中宫之衣。 手千夏肺名华。 字虚成。 号相傅之官。 于五行为金。 故位处上焦。 状如悬磬。 而五音之声。 皆游于人。 墓肾名玄冥。 字育婴。 号作强之官。 于五行为水。 处于下。 为脏之根。 身之本也。 肾有两枚。 气为身着皂命司隶校尉廷尉卿。 肾神名KTKT。 肾两枚。 形如豆。 相并而曲。 附于脊膂。 外有脂裹。 内白外黑。 以应北方壬癸之水。 旺于冬七十二日。 墓在辰。 其数一六。 上应辰星。 下合坎卦。 律中应钟六腑像位胆者谓青肠。 肝之府也。 号中正之官。 在肝之短叶间。 重二两三铢。 盛精汁三合。 其神五人弩小肠谓赤肠。 心之府也。 号受盛之官。 居胃之下。 重二斤十四两。 长三丈二尺。 广二寸半元胃者谓黄肠。 脾之府也。 号曰太仓。 主围受食物。 为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原也。 与脾相连。 重二斤十四两。 纡曲屈伸。 长二尺六寸。 盛谷二斗。 水一斗五升。 其神十二人。 五元之气谏胃神名且且。 旺墓应合。 与脾同也。 大肠谓白肠。 肺之府也。 为传道之司。 号监仓之官。 居小肠之右。 重二斤十二两。 长二丈一大膀胱谓黑肠。 肾之府也。 号州都之官。 居大肠之侧、脐之下。 应丹田。 人之根也。 重九两二铢。 纵广九寸。 名曰水漕。 又名玉海。 盛满九升九合。 一作胞。 胞者KT也。 以虚受水、为津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 主持诸气。 有位无形。 其经属手少阳。 此外府也。 号决渎之官。 上焦焦者始也门者而处上始以与之也为应五脏相涉肝者木也。 肾为之母。 心为之子。 脾为之匹。 肺为之主也。 肝之为病。 则有目胁指爪筋血诸证。 皆气合血类从病。 由是生焉。 肝之窍在目。 目为肝之官。 而五脏之精华。 皆上注于目。 肺肉之精。 为约束。 属脾。 其筋骨血肉气之精。 与脉并为系。 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 中至于属膀灌注息。 之合寒。 以爪色白足爪筋急黑者心者火也。 肝为之母。 脾为之子。 肺为之匹。 肾为之主也。 心之一气相属。 如舌与血脉胸发舌根卷缩治面脉则通诸脏受病。 悬脉绝者。 死候也。 脾者土也。 心为之母。 肺为之子。 肾为之匹。 肝为之主也。 脾之气候相属。 如唇口颐颔咽门液于五烦躁病必与脾皆脾血枯则沈而无色。 若以经脉变涉言之。 手阳明之脉。 挟口环唇。 足阳明之脉。 亦挟口环唇。 足厥阴之脉。 循唇内。 凡此三经。 或自下而上。 或自上而下。 环绕于唇也。 庞老云。 经逆则荣卫不通。 阴阳反作。 内外伤系。 致虚消瘦。 口噤唇黑者。 不治。 又言声忧惧。 舌卷短缩。 此木克土。 阳系于阴。 阴伏阳起。 起则实。 实则热。 热则闷乱体重。 唇黄声者不治。 难经云。 足太阴气绝。 则脉不荣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 则肌肉不滑泽。 肌肉不滑泽则肉满。 肉满则唇反。 唇反则肉先死。 甲日笃。 乙日死。 中藏经云。 凡病见唇乍干乍黑者死。 肺者金也。 脾为之母。 肾为之子。 肝为之匹。 心为之主也。 肺为五脏上盖。 主持诸气。 通息计一五气而反令鼻皆肺病则皮肤痛。 洒洒然寒热。 上喘气自汗出也。 灵枢经云。 大肠浓薄。 验之于皮。 皮浓大肠浓。 皮薄大肠薄。 皮热应肺。 皮寒应大肠。 盖肺主皮。 而大肠应皮也。 难经云。 手太阴气绝。 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皮枯毛折则毛先死。 丙日笃。 丁日死。 凡五脏真脉见。 色不泽。 毛折乃死。 肾者水也。 肺为之母。 肝为之子。 心为之匹。 脾为之主也。 肾之所主。 乃精髓骨脑腰齿脊前者肾主声合。 腠理。 动而痛人受而齿更更发自能亦内丹诀云。 任督二脉。 为一身阴阳之海。 五气真元。 此为机会。 而龈交二穴。 在唇内齿上永字痛如骨云脏腑配天地论韩子曰。 形而上者谓之天。 形而下者谓之地。 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莫右天地守焉于酉足太阳膀胱居于二气相须。 不刊之至于五行六气。 递相资生。 亦莫不有自然之序。 如厥阴风木。 生少阴君火。 君火生太阴湿土或问灰灭屋。 邃火者阴脏血荣气卫论人之一身。 所以得全其性命者。 气与血也。 盖气取诸阳。 血取诸阴。 血何以为荣。 荣行脉中。 滋荣之义也。 气何以为卫。 卫行脉外。 护卫之义也。 人受谷气于胃。 胃为水谷之海。 灌溉一夜而不气之间动上衄内瘀凡气行则血行。 气止则血止。 气温则血滑。 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 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病出于血。 调其气犹可以导达。 病原于气。 区区调血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 调气为上。 调血次之。 是先阳后阴之意也。 若夫血有败瘀。 滞泥乎诸气。 则气之道路。 未免有所壅遏。 又当审所先而决去之。 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 不可不通其变矣。 然而调气之剂。 以之调血而两得。 调血之剂。 以之调气而乖张。 如木香官桂细辛浓朴。 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 治气可也。 治血亦可也。 若以当归、地黄辈。 施之血证。 无以逾此。 然其性缠滞。 每于胃气有亏。 胃既亏。 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 善用药者。 其间量剂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当识本末。 假如呕吐痰涎。 胃虚不食。 以致发热。 若与凉剂退热。 则胃气愈虚。 热剂主于行辈者纲举而经云∶肾间气。 五脏六腑之本。 十二经脉之根。 呼吸之门。 生气之原也。 学诊例凡欲诊脉。 先调自气。 压取病患息。 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 所谓以我医彼。 知与神会。 则莫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 脉者血也。 息者气也。 脉不自动。 为气使然。 所谓长则气治。 短则凡诊须识人迎气口。 以辨内外因。 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 为不内外因。 所谓关前一分。 人命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 然后方识病脉。 岁主脏者。 气候逆传。 阴阳有时。 与脉为异。 此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 与关前一分相符。 推说证状。 与病者相应。 使无差忒。 庶可根据总论脉式经云。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络脉调匀。 乃可诊有过之脉岂待可以为人迎经常。 表者。 状不同人命怒则激方乃不文藻故知内。 精而论如垩炭。 盛则谵所谓六腑强弱。 以候形之盛衰者。 头者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夺矣。 背者胸之府。 背曲肩随。 胸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 曲伸不能。 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 行则振掉。 骨将惫矣。 仓廪不藏者。 肠胃不固也。 水泉不止者。 膀胱不藏也。 得强者生。 失强者死。 此等证医者要问。 在脉难明。 惟证易辨。 是故圣人垂教。 学人宜兼明之。 不可忽也。 诊脉要法素问诊脉与针经皆同。 取右寸口。 又名气口。 气口者肺部也。 在天者也。 为十二经皆朝于肺难经诊法。 从地上合于天。 何以知其然也。 始于春。 终于冬。 乃弦洪毛石四法。 一。 少阳。 二。 阳明。 三。 太阳。 四。 太阴。 五。 少阴。 六。 厥阴。 又说左手脉行阳道。 右手脉行阴道。 脉分表里太过不及。 仲景伤寒诊法。 自外之内。 左寸为始。 一。 足太阳寒。 二。 足阳明燥。 三。 足少阳火。 四。 足太阴湿。 五。 足少阴热。 六。 足厥阴以上六经。 皆足之六经。 在北方寒水。 东方风。 戌丑之位。 故始于伤寒。 病发于春。 为温病叔和脉诀说。 左迁逆行天度为病。 故入式歌曰。 左心小肠肝胆肾。 右肺大肠脾胃命也。 图解脉诀入式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寸动脉所主。 洪。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脉。 左关动脉所主。 弦。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左尺动脉所主。 沉细。 足少阴肾经脉。 右肺、大肠、脾、肺、命。 右寸动脉所主。 涩。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 右关动脉所主。 缓。 足太阴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右尺动脉所主。 洪数。 手厥阴心包络脉。 手少阳三焦相火脉。 寸左心、小肠。 右肺、大肠。 关左肝、胆。 右脾、胃。 尺左肾、膀胱。 右心包络、三焦。 尺盛有病寸为阳借言男。 关尺为阴、借言女。 说无病。 寸如阴。 女至此寸弱。 而此说顺也尺弱有病寸为阳借言男。 关尺为阴。 借言女。 说无病。 尺如阳、男至此寸盛。 而此说顺也春夏背阳在上。 抱阴在下。 春夏背阳而抱阴。 春升夏浮顺。 春夏不升浮反。 秋冬背阴在上。 抱阳在下。 秋冬背阴而抱阳。 秋降冬沉顺。 秋冬不沉降反。 左寸关尺左尺属肾水(所主者异)右寸关尺右尺属相火(受病则同)男曰作强之官。 女曰技巧之官。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 肾独有两,何也。 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 元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故肾有二也。 洁古云。 男子论脉本始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 受父母阴阳之气以成。 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 交一气有先呼数者为阳。 谓一呼一吸六至也。 迟者为阴。 谓往来不满三至也。 于三部九候之内。 察其脉形有独异者。 谓独大。 独小。 独疾。 独迟。 独不应四时者。 乃受病之所也。 凡人禀形气。 有中适。 有躁静。 各各不同。 气脉潮动。 亦各随其性韵。 故呼而脉再至。 吸而脉再至。 呼吸之间复一至。 合为五至。 此为中适者也。 春秋中日夜正等。 其呼而脉至多。 吸而脉至少。 或吸而脉至多。 呼而脉至少。 此则皆不同。 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 凡气脉呼吸。 昼夜变通。 效于四时。 然于呼吸定息。 应五至之限。 无有亏僻。 犹晷刻与四时长短。 而岁功日数无异也。 若人状貌。 有羸有壮。 其呼吸虽相接续。 而昼夜息度。 随其漏刻。 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 效于四时也。 脉论十二经其实一脉也。 界为十二分而已。 何以知之。 手太阴起于中焦。 出于大指之端。 手阳明注于心中。 手少阴起于心中。 入掌内循小指。 手太阳起于小指之端。 斜络于目内。 足太阳起阴起于胸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 足相贯未尝间断。 终而复始云∶焦者原也。 人受天地于肺。 卯时注于大肠。 辰胱。 酉时注于肾。 戌时注肺。 上合鸡鸣。 下应潮水覆。 古人处百病决死生。 东方甲。 风、胆。 乙。 木、肝。 南方丙。 热、小肠。 丁。 火、心。 西南方戊。 湿、胃。 己。 土、脾。 西方庚。 燥、大肠。 辛。 金、肺。 北方壬。 寒、膀胱。 癸。 水、肾。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风木热火湿土燥金寒水丙三焦相火父气也。 无状有名。 丁命门包络母气也。 后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 气。 (温热凉寒升浮降沉)在天为天元一气。 又为寒暑燥湿风火。 在人为六腑。 又为呼吸荣卫。 乙丁己辛癸。 味。 (辛甘淡咸苦酸散缓急软坚收)在地为三阴三阳。 又为金木水火土。 在人为五脏。 又为皮肉筋骨脉。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 地为人之下。 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 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温脾至肝之分野。 以肝经言之从火化。 神气衰矣。 黄帝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气谷气三焦之气右迁也。 闻其说。 答曰。 男子妇人为得其平。 何者。 盖左举指来疾者肾也。 以者然也。 难经曰。 浮而妇人主胞胎有孕。 所故当常盛。 此男子根焉。 命之所系。 有如此者。 故经云子。 愿闻其说。 答事。 明君主无为。 起自心中。 出属心左手心脉之右以看则木火土金水五行君火之右。 退行一水气治之。 复行一步颠倒右手尺脉。 次心明相火用事。 主持阴六经所属心部。 在左手寸口。 属手少阴经。 与小肠手太阳经合。 肝部。 在左手关上。 属足厥阴经。 与属手太阴经。 与大肠手阳明经合。 脾部。 在右手关上。 属足太阴经。 与胃足阳明经合。 右肾。 在右手尺中。 属手厥阴心包络。 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 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系目。 其直者,复循内后廉。 行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 循臂内后廉。 抵掌后锐骨之端。 入掌内后廉。 循小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 上腕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肩解。 绕肩胛。 交肩上咽。 下膈抵胃。 属小肠。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颊。 至目锐。 却入耳中抵鼻。 至目内。 斜络于颧。 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上循足跗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 下耳后。 循颈行手少阳之前。 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阳大迎际。 外入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 斜趋足心。 出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上内。 出其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入出外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内。 行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 大肠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 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 上内踝前廉。 上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上循膝股内前廉。 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交额中。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循喉起于入中手厥阴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 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 循胸出胁。 下腋三寸。 上抵腋支者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上出两指之间。 循手表腕。 出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肘。 循中上前。 卷二方脉总论辨奇经八脉法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 曰。 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 凡此八独不霪与者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前。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脑。 夫督脉者。 阳脉之海。 督之言都也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 循腹里。 上关元。 至喉咽。 夫任者妊也。 此是人之生养冲脉者。 起于气冲。 并阳明之经。 夹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 夫冲脉阴脉之海也。 冲者通也。 带脉者。 起于季胁。 回身一周。 夫带者言束也。 言总束诸脉。 使得调柔也。 季胁在肋下。 下阳跷脉者。 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夫跷者捷疾也。 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 动足阴跷脉者。 亦起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交贯冲脉。 其阴跷义与阳跷同。 此奇经之六脉阳维阴维者。 经络于身。 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经之其受邪气。 蓄则肿热。 砭射之也。 凡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以流泄地气。 人有十二经脉以应奇经之为病何如? 曰∶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 阴阳不能相维。 则怅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也。 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 阳跷在外踝。 病即其脉当从外踝以上急。 内踝以上缓也。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阴跷在内踝。 病即其脉当从内踝以上急。 外踝以上缓也。 冲脉之为病。 逆气而里急。 冲脉从关元至咽喉。 故其脉为病。 逆气而里急也。 督脉之为病。 脊强而厥。 督脉在脊。 病则其脉急。 故令脊强也。 任脉之为病。 其内苦结。 男子为七疝。 女子为瘕聚。 任脉起于胞门子户。 故其病结为七疝瘕带脉之为病。 苦腹满。 腰溶溶若坐水中。 带脉者。 回带人之身体。 病则其脉缓。 故令腰溶溶阳维为病苦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阳为卫。 卫为气。 气主肺。 故寒热。 阴为荣。 荣为血。 又云。 冲脉者起于关元。 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 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 夹脐上行至胃中。 寸口脉来大而渐小者。 阴维也。 苦风痹痈。 时自发。 寸口脉来小而渐大者。 阳维也。 苦皮肤淫痛。 汗出恶寒。 寸口脉来紧细而长至关者。 任脉也。 苦绕脐及横骨切痛。 诊得任脉横寸口迟者。 苦胸中有气上抢心。 不得俯仰。 拘急。 诊得阳维浮者。 暂起即目眩。 阳气盛实。 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沉大而实者。 苦胸中痛。 胁下支满。 心痛也。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 男子两胁实。 腰中痛。 女子阴中痛。 为有热也。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 腰脊痛连阴股也。 两手脉浮。 阴阳皆盛实者。 此为冲督之脉也。 冲督之脉者。 十二经之道路。 冲督用事者。 十两手脉细微绵绵。 阴脉亦细微绵绵。 此为阴跷阳跷之脉。 尺脉俱浮直下。 此为督脉。 腰背强痛不得俯仰。 大人癞病。 小儿风痫也。 诊得阳跷病则急。 阴跷病则缓。 尺寸牢直上下为冲。 胸中有寒疝也。 六经本脉体六经所以分手足阴阳者。 以足为本。 手为标。 如足厥阴风木肝与足少阳相火胆为表里。 同在至于常度而长关上厥阴口。 太阳密移之至太阴之至(一云浮在泉曰北少阴天则为太不自六经中伤病脉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 以候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 其邪咸自脉络而入。 以迎纳之。 故曰风喜故不别论。 以类推之。 风当自少阳入。 湿当自阳明入。 暑当自三焦入。 寒邪自太阳入。 故经曰。 皆不者皆弦浮而散。 弦者足少阳脉也。 浮者伤风脉也。 散者病至也。 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筋满。 手少阳伤暑。 右手尺中与人迎。 皆洪虚而数。 洪者手少阳脉也。 虚者伤暑也。 数者病增也。 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 足太阴伤湿。 右手关上与人迎。 皆濡细而沉。 濡者足太阴脉也。 细者湿脉也。 沉者病着也。 其证身重脚弱关节烦疼冷痹胀满。 足少阴伤寒。 左尺中与人迎。 皆沉紧而数。 沉者足少阴脉也。 紧者寒脉也。 数者病传也。 其证口燥舌干而渴。 皆恶寒反热倦怠。 足厥阴伤风。 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 弦者足厥阴脉也。 弱者风脉也。 急者病变也。 其证自汗。 恶风而倦。 小腹急痛。 手厥阴心包伤暑。 左右尺中与人迎。 皆沉弱而缓。 沉者心包脉也。 弱者伤暑也。 缓者病倦也。 其证往来寒热。 状如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 此乃分布六经感伤外邪。 除燥热外。 今叙此二气。 以为征兆。 若其传变。 自当根据六经别论所伤。 随经说证施治。 或燥热伤心肺。 当根据经推明理例调治。 如四气兼并。 六经交错。 亦当随其脉证。 审处别白。 或先或后。 或合或散。 在络在经。 在表在里。 四时之动。 脉与之应。 气候以时。 自与脉期。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 从阴阳始。 始之有因。 从阴阳生。 此之谓也。 辨阴阳法脉有阴阳之法。 何谓也? 曰∶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味也其脉在中。 浮肺其脉有阳盛阴虚。 阴盛阳虚。 何谓也。 曰。 沉之损小。 浮之实大。 故曰阳盛阴虚。 浮之损小。 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 令轻手按之。 更减损小。 故曰阳虚。 重手按之。 反更实大。 故曰阳实脉有一阴一阳。 一阴二阳。 一阴三阳。 有一阳一阴。 一阳二阴。 一阳三阴。 凡此六脉者。 谓沉一而浮大数动滑阳也。 沉涩弱弦微阴也。 长者为阳。 短者为阴。 阳脉见阴脉者逆。 阴脉见阳脉者顺。 关前为阳。 关后为阴。 阳数即吐论五脏六腑部位脉法左手寸口者、心与小肠脉之所出也。 心属南方丙丁火。 夏旺七十二日。 其脉来洪大而长。 炎升高泛。 形若在肤之中。 象南方火位位。 轻微盛心脉来微洪。 或洪大而长者。 或累累如连珠之状。 如手循琅者。 皆平脉也。 脉来喘连而手偃曲者。 胃气少曰病。 脉来前曲后直者。 如操带之钩。 谓气绝曰死。 又曰。 真心脉至坚抟。 如循薏苡累累然。 其面色赤黑不泽。 毛折者亦死。 心脉息数匀和。 而微洪长大者。 脏腑皆无疾。 得本候也。 左手关上者、肝与胆脉之所出也。 肝属东方甲乙木。 春旺七十二日。 脉来弦长。 以象木形端直也。 经曰。 春应中规。 又曰。 春上旺伏之曰左手尺中者、肾与膀胱脉之所出也。 肾属北方壬癸水。 冬旺七十二日。 其脉来沉濡而滑也。 沉者阴也。 滑者象北方水位也。 经曰十月月。 地雷其气之候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 肺属西方庚辛金。 秋旺七十二日。 秋脉毛。 而万物萧索。 草木凋落。 其脉如风吹羽。 以应西气升草落脉右手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 脾属中央戊己土。 以四时寄旺十八日。 合七十二日。 应一岁三百六十之数。 脾者土也。 孤脏故善如真右手尺中者、命门与三焦脉之所出也。 右肾者。 肾有两枚。 左为肾右为命门也。 故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藏月水。 然命门虽属水。 乃流入肾。 肺主气。 亦潮肾。 顺则收血化为精。 运入命门。 养于骨髓。 运真阳之气。 上潮脑户。 故命门者接元阳正气。 上通三焦。 与子午君火交泰之兆。 合心包络通阴阳变化之道路。 应五脏六腑之根源。 非肾脉之司也。 盖命门中含真阳之气。 常得阴中养阳之候。 然与肾旺七十二日。 故脉来大体不殊也。 冬沉濡而滑。 春弦滑。 夏洪滑。 秋微滑。 此谓和平之候。 亦应四时五行变化。 盖命门之根本也。 变化精气。 长养百骸。 溉灌腑脏。 无所不至。 而三焦之疾。 皆可见焉。 论四时脉及太过不及法春脉弦。 夏脉钩。 秋脉毛。 冬脉石。 是王脉耶。 将病脉耶曰。 弦钩毛石者。 四时之脉也。 春者者轻其反循平气曰曰太不无外中曰生衰五脏所属左寸、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 右寸、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 内以候膈中。 右关、外以候脾。 内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 内以候腹中。 右尺、外以候心包。 内以候腰。 五脏脉本体人之脉者。 乃脉之隧道也。 非气使则不能行。 故血为脉。 气为息。 脉息之名。 自是而分。 呼再丈身一行七也应肾故四见。 五脏传变病脉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 以候郁发与胃气兼并。 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 内气郁发。 食气入胃致于肝脉必病病。 今病夏脾春肝两胁去痛则脊则如鸟之啄之肺金乘之。 脉必弦涩。 因喜则神廷融泄。 火气赫羲。 肾水乘之。 脉必沉土气凝结。 肝木乘之。 脉必弦弱。 因忧则魄户不闭。 金气涩聚。 心火则志室不遂。 水气旋却。 脾土乘之。 脉必沉缓。 此盖五情动不以正。 反谓能乘而胜之。 侮反受邪。 此之谓也。 其病有五。 五五二十五变。 又当详而论之。 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如肝受气于心。 传于脾。 气舍于肾。 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 传于脾受气于肺。 传于肾。 气舍于心。 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 传于肾受气于肝。 传于心。 气舍于肺。 至脾而死。 则知肝死于肺。 候此。 又如甲乙主寅卯。 丙丁主巳午。 庚辛主申酉。 壬癸主亥子。 夜五分。 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 此病之次也。 然卒发者不必治于忧恐怒喜思。 令不得以其次。 故令人有大病矣。 此五脏传变之大脉病名状浮者。 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 与人迎相应。 则风寒在经。 与气口相应。 则荣血虚损。 沉者。 举之不足。 按之有余。 与人迎相应。 则寒伏阴经。 与气口相应。 则血凝腹藏。 迟者。 应动极缓。 按之久牢。 与人迎相应。 则沉寒凝滞。 与气口相应。 则虚冷沉积。 数者。 去来促急。 一息数至。 与人迎相应。 则气躁热烦。 与气口相应。 则阴虚阳盛。 虚者。 迟大而软。 按之豁然。 与人迎相应。 则经络伤暑。 与气口相应。 则荣卫走散。 实者。 按举有力。 不疾不迟。 与人迎相应。 则风寒贯经。 与气口相应。 则气血壅脉。 缓者。 浮大而软。 去来微迟。 与人迎相应。 则气热入脏。 与气口相应。 则怒急伤筋。 紧者。 动转无常。 如纽单线。 与人迎相应。 则经络伤寒。 与气口相应。 则脏腑作痛。 洪者。 来之至大。 去之且长。 与人迎相应。 则寒壅诸阳。 与气口相应。 则气攻百脉。 细者。 指下寻之。 来往如丝。 与人迎相应。 则诸经中湿。 与气口相应。 则五脏凝涎。 滑者。 往来流利。 有如贯珠。 与人迎相应。 则风寒潮溢。 与气口相应。 则痰涎凝滞。 涩者。 参伍不调。 如雨沾沙。 与人迎相应。 则风湿寒痹。 与气口相应。 则津汗血枯。 弦者。 端紧径急。 如张弓弦。 与人迎相应。 则风走注痛。 与气口相应。 则饮积冷疼。 弱者。 按之欲绝。 轻软无力。 与人迎相应。 则风湿缓纵。 与气口相应。 则筋绝痿弛。 结者。 往来迟缓。 时止更来。 与人迎相应。 则阴散阳生。 与气口相应。 则积阻气节。 促者。 往来急数。 时止复来。 与人迎相应。 则痰壅阳经。 与气口相应。 则积留胃腑。 芤者。 中空旁实。 如按慈葱。 与人迎相应。 则邪壅吐衄。 与气口相应。 则荣虚妄行。 微者。 极细而软。 似有若无。 与人迎相应。 则风暑自汗。 与气口相应。 则微阳脱泄。 动者。 在关如豆。 厥厥不行。 与人迎相应。 则寒疼冷痛。 与气口相应。 则心惊胆寒。 伏者。 沉隐不出。 着骨乃得。 与人迎相应。 则寒湿痼闭。 与气口相应。 则凝思滞神。 长者。 往来流利。 出于三关。 与人迎相应。 则微邪自愈。 与气口相应。 则脏气平治。 短者。 按举似数。 不及本部。 与人迎相应。 则邪闭经脉。 与气口相应。 则积遏脏气。 濡者。 按之不见。 轻手乃得。 与人迎相应。 则寒湿散漫。 与气口相应。 则飧泄软弱。 革者。 沉伏实大。 如按鼓皮。 与人迎相应。 则中风着湿。 与气口相应。 则半产脱精。 散者。 有阳无阴。 按之满指。 与人迎相应。 则淫邪脱泄。 与气口相应。 则精血败耗。 代者。 脏绝中止。 余脏代动。 无问内外所因。 得此必死。 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经曰∶凡寸关尺者。 脉之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 内阴之所至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九分反盖取命之根本。 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 凡十二经脉有病之时。 先于尺泽寸口见之。 故尺寸者。 是脉之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 内阴之所治者。 夫三部之脉。 取中而上下分之。 从关中至尺泽为内。 是属阴。 故言内阴之所治也。 言尺泽者。 尺脉一寸之外。 余脉下入不见。 如入深泽而沉。 故曰尺泽也。 凡诊者。 若寸口关脉不见。 惟尺脉在者。 其人必不死。 亦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 其根气元活。 故寸、关者枝叶也。 尺泽者根本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之所治者。 夫自关而向上分之。 上至寸口。 故言关至鱼际者。 是长骨后际。 如鱼之颈际。 故曰鱼际也。 言从关上至鱼际。 下占一寸属阳。 是内阳之所治也。 然寸口虽占一寸。 而脉见九分者。 言阳数奇阴数偶故也。 是以关前属阳。 故言九。 奇也。 关下属阴。 故言寸偶也。 故分寸为尺者。 关以上虽取一寸。 而脉见九分。 故曰分寸。 为其先取一尺而言。 盖先从根本言之。 故一尺内取一寸。 而脉一寸内取九分而诊之。 故言分寸为尺。 从尺而取寸。 从寸而取分是也。 分尺作寸者。 从关以下至尺泽也。 盖取脉长一寸而诊之。 其一寸之脉。 盖先取一尺之分。 而其中除却九寸。 而更取一寸用之。 故言阴得尺内一寸。 阳得尺内九分。 从始至终。 寸尺位脉长一寸九分。 此则尺寸始终之法也。 凡寸后尺前。 两境之内主于关。 为寸关尺也。 上部属阳故法天。 下部属阴故法地。 中部阴阳相兼故法人。 关者穿也。 言上可以穿其天。 下可以穿其地。 上下关通而取其中。 故言关也。 而分三部候天地人。 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 皆先取一尺而言之。 从尺而取寸。 此则是其大纲也。 又凡脉长短不同。 其形各异。 又曰。 人长则脉长。 人短则脉短。 据此言之。 岂可执其一概。 必在医者以意审详。 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 占九分。 更下行一寸为尺部。 合成一寸九分。 中关为关部。 以安三指。 此之所定寸关尺。 盖根据难经。 永为楷式。 不可改移。 辨九候法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 众多博大。 不可胜数。 余愿闻要道。 以属子孙。 传之后世。 着下副九焉以有地以候肾。 人以候脾。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肺。 地以候胸中之气。 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何以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 亦有地。 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 人以候耳目之气。 地以候口齿之气。 三部各有天。 各有地。 各有人。 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 三而成人。 合则为九。 九分为九野。 为九藏。 故神藏五。 形藏四。 合为九藏。 五藏已败。 其色必夭。 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之虚实。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无问其病。 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 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 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 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脉。 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 不可数者死。 中部之候虽独调。 与众相失者。 皆死也。 分别脉病形状凡诊脉。 视其人大小长短。 及性气缓急之脉。 皆如其人形性则吉。 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理。 短者气病。 数则心烦。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 短而急者病在上。 长而缓者病在下。 弦而沉者病在内。 浮而洪者病在外。 滑而微浮病在肺。 下紧上虚病在脾。 长而弦者病在肝。 脉少血少病在心。 大而紧者病在肾。 脉实者病在内。 脉虚者病在外。 浮而大者风。 浮而涩者气。 沉细疾者热。 迟紧者为寒。 诸腑脉为阳主热。 诸脏脉为阴主寒。 阳微则汗。 阴为自下。 阳数则口疮。 阴数则恶寒。 阳芤脉与肌肉相得。 久持之至者。 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 名曰阳中之阳。 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 名曰阳中之阴。 病苦悲伤不乐。 恶闻人声。 少气。 时时汗出。 阴气不通。 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 名曰阴中之阴。 苦两胫酸疼。 不能久立。 阴气衰。 小便余沥。 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 关中无此。 为痛。 寸口脉紧者。 中风。 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 弦数多热。 弦迟多寒。 初持脉如躁之状。 久久脉来乍大乍小。 乍短乍长。 为祸祟。 脉来但实者。 为心劳。 脉来洪大袅袅者。 为祸祟。 寸口脉弦中手短者。 头痛。 脉来过寸口入鱼际者。 遗尿。 脉来中手弦长者。 腰疼。 足胫痛。 脉来中手弦从上紧者。 肩背痛。 脉但数细。 心下热盛。 脉盛滑紧者。 痛在外。 脉小实紧者。 痛在内。 脉小弱而浮滑。 久病。 脉涩浮而病。 新病。 脉沉而弦者。 其人有。 腹内痛。 脉来缓滑者。 热在胃中。 脉来盛紧者。 腹胀。 脉弦急。 疝者迟下重痢。 脉滑而浮散者。 有风。 脉短而滑者。 病酒。 脉紧而滑者。 吐逆。 脉迟而缓者。 脾胃有寒。 脉弦而钩。 胁下如刀刺。 状如飞。 脉沉而迟。 腹藏有冷病。 脉浮而细滑。 伤于寒饮。 脉沉而数。 其人中酒。 冬时不治自愈。 脉滑者。 阳气盛。 脉微而紧者。 有寒。 脉涩细而紧者。 痹病。 脉沉而滑。 为下重。 背膂痛。 脉短而数。 心痛必烦。 脉紧而数。 寒热俱发。 必当下之乃愈。 脉微弱者。 有寒。 少气。 脉迟紧者。 胃中有寒。 若不能食。 时时利者。 当难治。 脉弦而紧。 胁下痛。 脉大细滑。 中有短气。 脉细小者。 血气俱少。 脉涩者、少血多气。 脉滑者、多血少气。 脉大者。 血气俱多。 两手脉前部阳绝者。 苦心下寒。 内中热。 脉洪大紧急。 病在外。 苦头痛。 发痈肿。 脉细小紧急。 病在中。 寒疝瘕。 积聚。 腹中痛。 脉浮大。 中风头重鼻塞。 脉微浮。 秋吉冬病。 脉来疾者。 为热。 迟者。 为寒湿。 为鬼疰。 弦。 为切痛。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 腹间血。 病在内。 脉沉重而中散者。 因寒食成症。 脉沉而急。 病伤暑。 暴发虚热。 脉来中散绝者。 病渴。 脉沉重。 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 在肌肉遁尸。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 有风寒在大肠。 伏留不去。 脉来累累而止。 不至寸口软者。 结热在小肠膜中。 而伏留不去。 脉微。 即阳气不足。 虚热汗出。 凡无阳即厥。 无阴即呕。 阳微不能呼。 阴微不能吸。 呼吸不足。 胸中气促。 前大后小。 即头痛目眩。 前小后大。 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实坚。 浮而滑者宿食。 洪大伤寒热病。 弦小者寒癖。 浮滑之脉速疾者。 食不消脾不磨也。 关脉紧而滑者。 蛔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 冷气在胃中。 故令脉不通也。 尺脉沉滑者。 寸白虫也。 脉紧而急者、为遁尸。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 关脉浮。 积聚。 热在胃中。 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 诸弦诸沉。 诸涩诸滑。 若在寸口。 膈以上病。 若在关上。 胃以下病。 若在尺中。 肾以下病。 寸口脉沉。 胸中短气。 若弦上寸口者。 宿食头痛。 若有表有里者。 邪之所止。 得鬼病。 何谓表里。 寸尺为表。 关上为里。 两头有脉。 关中绝不至也。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阴绝与阳绝皆死。 不可治也。 评寸脉法寸口脉沉紧。 若心下有寒时痛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 则臂偏不遂。 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浮无病。 寸口脉大而滑。 沉即为血实。 滑即为气实。 血气相搏。 入脏即死。 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 弦即卫气不行恶寒水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 膈上有寒。 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 两胁下拘急而痛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 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 缓即为虚。 迟则为寒。 虚寒相搏。 则欲温食。 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 迟即为寒。 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 按之反涩。 尺中亦微而涩。 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 动即为惊。 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 气血俱虚。 男子即吐。 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 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 皮肤顽痹不仁、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 阳气实胸中壅吐逆。 寸口脉弦。 心中微头痛。 胃管痛。 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 阳气虚自汗出。 寸口脉涩。 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 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 胸中逆气。 噎塞不通。 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 胸中引胁痛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 上焦生热。 评关脉法关脉时来时去。 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者。 胃中寒热。 羸弱不欲食。 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 风在忘。 心下脾胃冷气即寒关脉里重评尺脉法尺脉弱。 下焦冷。 无阳气。 尺脉牢小者。 足胫寒。 痿痹。 尺脉细。 溏泄。 下冷痢。 尺脉细而和滑尺脉数。 经络便脱小便脉法赞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具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后病治有三时动寸参为具衡铨循环急弦亦然若神卷三方脉总论辨七表八里脉法浮、芤、滑、实、弦、紧、洪。 为七表。 迟、缓、涩、微、沉、伏、濡、弱。 为八里。 浮为中风。 左手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关脉浮。 腹胀胃虚。 尺脉浮。 大便难。 右手寸口芤为失血、及血实。 左手寸口脉芤。 吐血或衄血。 关脉芤。 大便下血。 尺脉芤。 小便赤及下滑为吐逆。 寸口滑。 胸满气逆。 关滑。 胸中寒、吐逆、不欲食。 尺脉滑。 为下痢。 妇人月信实为下痢。 寸口实。 胸中热。 关脉实。 腹中满。 寒疝。 气急下痢。 尺脉实。 小腹满痛。 小便涩。 弦为拘急。 寸口脉弦。 胸中急痛。 关脉弦。 胃中寒。 心下拘急。 尺脉弦。 小腹急满。 左右弦紧为痛。 寸口脉紧。 头中痛。 关脉紧。 心下痛。 尺脉紧。 脐下痛。 左右紧。 皆主痛也。 洪为热,寸口脉洪。 胸胁热满。 关脉洪。 胃中有实热。 吐逆无常。 尺脉洪。 小腹满。 阴中痛迟为寒。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关脉迟。 中焦有寒。 尺脉迟。 下焦有冷。 左右迟、皆主寒。 缓为风结。 寸口脉缓。 皮肤不仁。 关脉缓。 腹中有风结。 尺脉缓。 下焦有寒。 左右缓、皆主微为气结。 寸口脉微。 上焦寒。 气痞结。 关脉微。 胃中寒。 心下痛、然。 尺脉微。 小腹涩为血滞。 寸口脉涩。 阳气虚。 卫气虚不足。 关脉涩。 心血气虚。 荣气不足。 尺脉涩胫逆沉为水。 寸口脉沉。 胸中有寒饮。 关脉沉。 心下满、短气。 尺脉沉。 腰痛、脚弱。 急有水气伏为物聚。 寸口脉伏。 胸有物聚。 关脉伏。 有水气溏泄。 尺脉伏。 水谷不化。 左右伏。 皆有濡为虚损。 寸口脉濡。 气少、虚损、多汗。 关脉濡。 苦下重、虚弱。 尺脉濡。 发热、恶寒。 弱为筋痿。 寸口脉弱。 阳气虚。 汗自出。 关脉弱。 胃气不足。 小热大虚。 尺脉弱。 骨肉酸疼浮芤相搏。 中风衄血。 浮滑相搏。 中风吐逆。 浮实相搏。 中风、下痢。 浮弦相搏。 中风拘急论七表形候歌浮如指下捻葱叶。 浮者,阳也。 主风虚运动之候。 浮应东方木。 木生风。 故脉高虚而浮泛下捻紧。 关浮芤则中虚有两头。 芤者阳也。 荣卫妄行。 失血之候也。 气则关膈不能续。 故脉来指下寻之气既谓血滑似动珠往来利。 滑者阳也。 主气交并。 逆动之候也。 滑应北、方壬癸水。 故脉往来流利。 圆滑如珠。 象水貌也。 其状指下寻之。 三关如珠动。 按之则定不出。 圆圆凑指滑利。 若按动珠之状。 谓之滑。 滑者。 阴气壅阳气虚。 滑而数者。 主寒热。 滑而洪者。 主吐逆翻胃。 紧滑者。 主体倦小肠急痛。 微滑上部或冷逆。 下部则下痢气痛。 寸滑、主上吐逆。 关滑、胃中积冷。 尺滑、主上热下冷而虚躁也。 实向浮中取次求。 实者、阳也。 象中央戊己土之位。 故体来实。 高下取之皆有。 主三焦满沉。 中弦若筝弦时带数。 弦者阳也。 象东方木位。 气血收敛之貌。 指下寻之、脉若筝弦而小直。 气血收敛。 筋脉不能舒畅。 故脉象弦貌。 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若筝弦小直。 时带数、曰弦。 主拘急、劳急。 体痛、乏力、虚汗。 寸弦。 头目痛。 关弦。 胸积冷。 胃中时逆、恶寒。 尺紧伏琴弦促轸留。 紧者阳也。 主三阳并盛。 风气搏击。 伏于阳络之候也。 故寻之三关通度。 紧急如促琴轸。 此由阴阳相搏。 气血交争。 指下寻之有余。 举之指下数而并非洪也。 紧脉形大于弦。 故似琴弦状、曰紧。 紧主狂躁。 而神乱不定。 或紧滑。 则吐逆寒热。 紧而甚数。 主热体疼。 寸紧。 主头疼。 关紧。 主胸膈疼。 尺紧。 主丹田急痛。 洪举有余来极大。 七阳为表定其由。 洪者阳也。 应南方火。 主荣络大热而气灼烁之候。 脉实吐七表病脉浮为在表。 为风(应人迎)。 为气(应气口)。 为热。 为痛。 为呕。 为胀。 为。 为喘。 为厥浮大、为鼻塞。 浮大长、为风眩、癫疾。 浮滑疾为宿食。 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 浮短为肺伤小便芤为失血。 微芤、为衄血。 寸芤。 为吐血。 关芤。 为大便出血。 尺芤。 为下焦虚。 小便出滑为吐。 为满。 为咳。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蓄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血气俱实。 滑散。 为瘫缓。 滑大。 为结热。 滑实。 为胃热。 和滑。 为妊娠。 滑而大小不匀。 必吐。 为病实为热。 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嗽。 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 为胃寒。 为腰痛。 弦为寒。 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气。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紧。 为恶寒。 为疝瘕。 为癖。 为瘀血。 双弦。 为胁急痛。 弦而钩。 为胁下刺痛。 弦长。 为紧为寒。 为头痛、骨内痛。 为咳。 为喘。 为满。 浮紧。 为肺有水。 紧滑。 为蛔动。 为宿食。 为逆吐。 紧急。 为遁尸。 紧数。 为寒热。 洪为胀。 为满。 为痛。 为热。 为烦。 洪实。 为癫。 洪紧。 为痈疽、为喘急。 亦为胀。 洪大。 为祟。 洪浮。 为阳邪来见。 七表脉名一。 浮者风虚运动之候。 浮脉应金。 于时为秋。 万物至秋而终。 草木华叶皆落。 其枝独在虚虚二。 芤者失血之候。 芤之为物。 两旁有。 中间虚。 脉之应于诊者有若是。 古人因取以名之也然后经脉流通、而无间断。 芤脉之诊则不然。 盖阳邪所盛。 血与气失其道路。 不能相继续故其脉之状。 举指浮大而软。 按之两头实而中间虚也。 凡诊见之皆失血。 三。 滑者气血相并逆动之候。 滑脉属水。 故往来滑利如珠。 而中有力。 按之即伏。 不进不退胜。 四。 实者三焦气满之候。 实应土之象。 脾主中州。 而属土焉。 实本脾虚之诊。 而以实名之者脾居阳伏而五。 弦者血气收敛之候。 血荣气卫。 脉之所根据也。 气卫于外以充皮肤。 血荣于中以营经络。 滞紧直于温六。 紧者寒激搏伏于阳络之候。 指下寻之。 三关通度。 来往速利。 按之有余。 举指甚足。 状之。 阴阳未尝不和也。 及有所感触。 在阳受之。 则为阳邪。 而以阳并阴。 在阴受之。 则为阴邪。 而以阴并阳。 阴阳并毗。 血气所以不得其平者、此尔。 紧脉之诊。 则以阳邪并于阳络。 而三阳并壅。 故其证身热。 体痛。 内烦躁扰复痞逆也。 七。 洪者荣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 洪应南方丙丁火。 于时为夏。 万物至夏。 盛极长大。 脉也暴皆物论七表脉变例七表脉者是客邪伤。 乃阴乘阳也。 其证身热恶寒。 是外阳而内阴见也。 七表脉。 但热而不恶如七表证自汗恶风。 却得八里脉者。 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如八里证自汗恶风。 得七表脉。 脉如三阳有阴说非谓受客阴里。 是此乃阴者三阳为三此染略说八里乃阳乘阴也。 其证身凉四肢厥恶热。 是外阴而内阳。 但寒不热不渴者。 是内外皆阴下者一说六脉交变。 浮滑长为三阳。 乃阳中有阴。 沉涩短为三阴。 乃阴中有阳。 当审察表里。 分标热惟阳脉。 阳脉长曰碍。 故长脉发之。 短脉下之。 是滑与涩交。 滑皆损气血。 滑居尺寸、皆助七表脉主治云岐子云∶左手三部寸关尺受邪。 非谓主位之脉。 皆客邪之脉也。 一。 浮者阳也。 主咳嗽气促。 冷汗自出。 背膊劳强。 夜卧不安。 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 阴柴胡黄芩五味子半夏制(各半两)白芍药人参桑白皮(各二钱半)上咀。 每服按之不足举有余。 冉冉寻之指下浮。 脏中积冷荣中热。 欲可生精要补虚。 脏中积冷。 按之不足。 荣中有热。 举之有余。 阳有余阴不足也。 治之宜地骨皮散。 人参地骨皮柴胡黄生地黄(各一两半)白茯苓(半两)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服生精补虚寸浮中风头热痛。 主脉浮客脉又浮。 主客同宫。 主太阳中风头痛。 有汗脉浮缓桂枝汤。 无太关浮腹胀胃虚空。 主脉弦客脉浮。 风寒热相合。 致胃中虚空。 何谓胃虚? 夫脉浮者风邪也为寒制浓朴陈皮(去白)制半夏(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人参(五钱)甘草(炙三钱)上尺部见之风入肺。 大便干涩故难通。 肾脉沉反见浮脉。 为风火所乘。 肺气虚而不能生水。 肺者何肺。 燥薄其槟榔木香羌活川芎桂(各半两)大黄郁李仁(各一两)上为细末。 蜜丸桐子大。 二。 芤者阳也。 主淋沥。 气入小肠脱血。 病者皆从太阳。 在寸则吐血。 在下泻血。 在中者芤脉在上。 加减栀子汤。 栀子(四个碎)香鼓(半两)先以水二盏煮栀子仁。 至七分入豉。 煮三五沸。 去滓、温服。 芤脉在中。 宜泻黄散。 藿香叶山栀子仁甘草(各半两)防风(三两)石膏(一两)上咀、水二盏。 煎一盏。 芤脉在下。 宜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炒各等分)上咀。 水二盏。 用前味煎至一盏、去滓。 后入阿胶指下寻之中且虚。 邪风透入小肠居。 患时淋沥兼疼痛。 大作汤丸必自除。 云岐子云∶芤主血凝而不流。 凡人之十二经络。 以应沟渠。 是荣卫气血不散。 不能盈满经络一云寸芤积血在胸中。 主脉浮。 客脉芤。 浮芤相合。 血积胸中。 热之甚也。 治之以犀角地黄汤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半)黄连(一两)大黄(一两半)上咀。 水二盏。 秤一两。 煎关内逢芤肠里痈。 主脉弦。 客脉芤。 弦芤相合。 积血于肠中。 是肺先受邪。 传入大肠。 当大黄水蛭(炒裂各半两)虻虫(三钱)上咀、为细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水下。 利为度、未利加数服之。 尺部见之虚在肾。 小便遗沥血凝浓。 主脉沉。 客脉芤。 沉芤相合。 积血在下。 抵当丸。 抵桃仁(半两)甘草(二钱半)大黄(一两)桂(三钱)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 姜七片又云上焦有血。 先便后血。 下焦有血。 先血后便。 中焦有血。 便血齐作。 三。 滑者阳也。 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 仲景曰∶卫气前通。 小便赤涩。 腰中气赤芍药柴胡(各一两)枳实大黄黄芩(各半两)甘草(三钱)上咀。 每服一两。 水滑脉如珠动曰阳。 腰中生气透前肠。 胫酸只为生寒热。 大泻三焦必得康。 云岐云∶夫小便赤涩。 腰中生气。 是命门所生。 其脉流利数而疾。 宜大承气汤主之。 热多寒浓朴制(一两)枳实(麸炒)大黄(各半两)芒硝(三钱)上咀。 用水一碗。 姜十片。 先晚滑脉寸来多呕逆。 主脉浮。 客脉滑。 浮滑相合而为呕。 生姜半夏汤主之。 有往来寒热者小制半夏(一两)茯苓(二两)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钟。 姜七片。 煎至一半。 去滓、食后关滑胃寒不下食。 主脉弦。 客脉滑。 弦滑相合。 引寒入胃。 致不能食。 春夏平胃散。 秋冬柴胡黄芩赤芍药(各一两)人参(半两)甘草(炙三钱)桂(四钱)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 姜七片。 煎去滓。 温服。 尺部见之脐似水。 饮水下焦声沥沥。 主脉沉。 客脉滑。 沉滑相合。 寒结膀胱。 附子四逆汤炮附子炮生姜(各半两)白术(一两)甘草(三钱)桂(七钱)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四。 实者阳也。 主伏阳在内。 脾虚不食。 四肢劳倦。 实脉寻之举有余。 伏阳蒸内致脾虚。 食少只缘生胃壅。 温和汤药乃痊除。 洁古云∶脾脉本缓。 反得客脉实。 缓实相合。 主胃中有热。 故脾气温反实。 故不食也。 食少于胃藿香叶制半夏(各一两)丁香(半两)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钟半。 姜七片。 煎去滓云岐曰∶脾受热而反虚。 故不能食。 温和汤药。 乃平胃散是也。 实脉关前胸热甚。 主脉浮。 客脉实。 浮实相合。 阳气有余。 胸中热、其实在上焦。 宜凉膈山栀子仁(一两)连翘黄芩(各二两)大黄(半两)薄荷(一两半)上为粗末。 每服一两当关切痛中焦任。 主脉弦。 客脉实。 弦实相合。 热在胃中。 可用调胃承气汤。 实在中焦。 水胜火也此二附子(炮半两)白术(一两)甘草(炙三钱)上咀。 每服半两。 水一大盏半。 煎至一钟。 五。 弦者阳也。 主劳风乏力。 盗汗多生。 手足酸疼。 皮毛枯槁。 弦脉五脏俱伤。 盖木克土故弦脉为阳状若弦。 四肢更被气相煎。 三度解劳方始退。 常须固脐下丹田。 脉如筝弦紧而急。 主四肢相煎。 木旺土衰。 四肢者。 辰戌丑未四末也。 土位也。 固脐丹田者为脾寸部脉紧一条弦。 胸中伏痛状绳牵。 主脉浮。 客脉弦。 浮弦相合。 胸中急痛。 属少阳。 以关中有弦寒在胃。 主客脉俱弦。 知木气有余。 致寒气大实于胃中。 附子理中丸主之。 弦在下焦停水满丹田。 主脉沉。 客脉弦。 沉弦相合。 风寒气有余。 下焦停水。 术附汤主之。 弦六。 紧者阳也。 主风气。 此太阳少阳相合。 主伏阳上冲。 变为狂病。 宜黄连泻心汤。 黄连生地黄知母(各半两)黄芩(二两)甘草(半两)上咀。 每服一两。 水一盏半。 煎服。 紧脉三关数又弦。 上来风是正根元。 忽然狂语人惊怕。 不遇良医不得痊。 洁古云∶此是三阳合病。 紧数。 太阳也。 弦多。 少阳阳明也。 故实则谵语。 云岐曰∶其脉紧生地黄黄芩山栀子仁(各一两)大黄(半两)上咀。 水煎一两。 以利为度紧脉关前头里痛。 主脉浮。 客脉紧。 浮紧相合。 诸头痛皆属三阳。 太阳头痛。 羌活汤主之痛。 紧在上焦。 到关切痛无能动。 主脉弦。 客脉紧。 弦紧相合。 太阴受邪。 脾中切痛。 治之以芍药汤。 赤芍药(二两)甘草(半两)桂(三钱)上咀。 水煎一两。 加生姜七片服。 如实痛加大黄隐指寥寥入尺来。 缴结绕脐常手捧。 主脉沉。 客脉紧。 沉紧相合。 绕脐痛者太阴。 与芍药桂(一两)芍药炙甘草(各半两)上咀。 每服一两,入姜枣煎服。 七。 洪者阳也。 主头痛。 四肢浮热。 大肠不通。 燥粪结涩。 口干。 遍体疼痛。 洁古云∶者按之实。 举之盛。 洪者证虚可下洪脉根元本是阳。 遇其季夏自然昌。 若逢秋季及冬季。 发汗通肠始得凉。 云岐曰∶其脉举按皆盛。 本为相火之象。 发汗从表里。 从表宜麻黄汤。 从里宜大承气汤。 麻黄汤麻黄芍药(各一两)葛根(一两三钱)豉(一百)葱白(三茎)上咀、每服一两。 水二诊知其洪脉关前热在胸。 主脉浮。 客脉洪。 浮洪相合。 热结于胸中。 凉膈散加减用之。 或连翘汤连翘(二两)柴胡当归生地黄芍药(各半两)黄芩(一两)大黄(三钱)上咀。 一到关翻胃几十重。 主脉弦。 客脉洪。 弦洪相合。 胃热不停。 翻胃衄吐。 以酸苦药除之。 或大黄(比众药减半)葛根黄芩芍药桔梗茯苓本白术甘草(炙各等分)上余热得入更向尺中还若是。 小便赤涩脚酸疼。 洁古云∶洪尺。 由阴不及阳也。 从下至上。 先损肾肝宜赤茯苓泽泻(各半两)桑白皮山栀子仁(各一两)上咀。 水煎一两。 服之得小便利为凡此七表。 虽名阳脉。 有用热药者何。 答曰。 阳中有阴故也。 通上下中二十一道脉证。 用药景之实下论八里形候歌沉若烂绵寻至骨。 沉者阴也。 主阴盛阳乘之候。 沉者重也。 阴气厥逆。 阳气不舒。 故脉沉但。 腰重便数。 膀胱冷痛。 又尺沉主肺弱水气痛。 微于指下细如丝。 微者阴盛阳衰之候。 指下寻之。 脉来而小。 细细如丝。 往来极微。 进退主缓小于迟来往慢。 缓者阴也。 主卫气有余荣血不及之候。 故指下寻之。 往来迟缓也。 缓者曰缓风缓不利。 涩则如刀刮竹皮。 涩者阴也。 主阳虚阴衰之候。 积气虚弱。 阴阳涩滞。 寻之似有。 举之全能自禁。 及女人胎气不安。 败血不止。 寸涩。 胃中积冷。 食不能转。 关涩。 主荣气肌肉。 尺涩。 丹田积冷。 夜梦遗精。 女人败血。 胎中冷痛。 迟重欲寻来隐隐。 迟者阴也。 主阴盛阳衰。 指下重手乃得。 由阴络透于阳络。 阳气不来厥伏潜骨重似来时。 伏者阴也。 主三阴毒瓦斯。 伏于三阳。 关格闭塞之候。 指下寻之似有。 呼伏主濡凑指边还怯怯。 濡者阴也。 主荣中怯而卫气虚。 指下按之似有。 冉冉还来凑指。 欲按根据虚精弱按轻绵重不知。 弱者阴也。 主虚气攻表。 指下寻之。 轻手乃得。 重手稍无。 往来无力。 弱八里病脉微为虚。 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微弱。 为少气。 为中寒。 沉为在里。 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症。 沉紧。 为上热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缓而中散。 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 徘徊缓为在下。 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气不足。 为眩晕。 缓而滑。 为热中。 缓而迟。 虚寒相搏。 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气血。 为亡汗。 为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心痛。 涩紧。 为痹。 为寒湿。 迟为寒。 为痛。 迟而涩。 为症瘕咽酸。 伏为霍乱。 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 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小便难。 濡而弱。 为内热外冷自汗。 弱为虚。 为风热。 为自汗。 八里脉名一。 微者阴盛阳衰。 气虚怯弱之候。 其脉之状。 指下寻之。 往来甚微。 冉冉寻之。 若有若无阳气筋骨。 菀于上血不止漏下便数。 体重腰疼。 面无光泽。 诸证生焉。 二。 沉者阴气厥逆阳气不舒之候。 沉与浮相对。 浮以阳邪所胜。 血气发越而在外。 故为阳主无潜之至骨肉。 则有余也。 且气之在人。 壮则形体强盛。 衰则形体羸弱。 惟人不知所以贵其生。 而百病俱生。 率原于此。 三。 缓者卫气有余荣气不足之候。 血流据气。 气动根据血。 二者相资。 不得相失。 缓者乃荣中力透得者脾于是。 盖此。 乌得脉小而衰四。 涩者阳盛阴虚之候。 敷而施之。 阳之正也。 敛而涩之。 阴之正也。 脉有阴阳适平。 则血涩之者多欠则血有余。 故滑脉之来。 流利而且圆。 血欠则气有余。 故涩脉之来。 艰涩而且散。 涩与滑相对。 故兼取而论之。 无求子云∶涩细而迟。 往来难。 时一止。 余居士喻涩脉如刀刮竹皮之状。 诚得。 五。 迟者阴盛阳衰之候。 由阴络透于阳络。 阳气不下。 阴气独上。 因而荣卫凝涩。 血气痞阻息。 由心阴气行之六。 伏者阴毒之气。 伏于阳络。 关膈闭塞之喉。 指下寻之似有。 呼吸定息全无。 冉冉寻之不者。 七。 濡者荣怯冲虚之候。 夫血荣气卫。 相随以行。 流注于一身。 其昼夜之有经、不可失也。 故指气虚歌曰∶濡而不进为濡脉。 虚软如按水中帛。 血荣气卫总皆虚。 三部逢之俱病亟。 八。 弱者虚气攻表之候。 故其脉见于肤表。 状如烂绵。 轻手乃得。 重按即无。 怏怏不能前进客论八里脉变例济生拔萃云∶夫八里脉者、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邪者也。 阳乘阴也。 是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称之表是急。 当假令恶寒者。 里之表也。 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缓发之。 是渍形以为汗也。 如有不恶风寒而反沉细疾数者。 是足少阴经反受火邪也。 是里之里病。 乃阴中之阴。 阳邪也。 此客邪当急下去之以大承气汤除之。 仲景桂枝脉得麻黄证。 或麻黄脉得桂枝证。 递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如桂证二停麻黄证一停。 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法。 或麻黄证二停、桂枝证一停。 当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法。 或麻黄脉桂枝证取脉为主。 脉便为二停证为一停。 用麻黄二桂枝一汤治之。 或桂脉为二停证作一停。 脉而如证处为内外皆阴缓汗。 七表有汗者。 为外阳而内阴急汗。 八里有下者。 为内阳而外阴急下。 故素问设标本之化。 立四制之法。 为此说也。 八里脉主治云岐子曰∶八里脉者。 乃右手三部寸关尺受之。 此八里脉。 乃客邪之脉。 主位之脉三部。 主一。 微者阴也。 主败血不止。 面色无光。 微脉发象秋冬。 在阴为惨。 阴太过、阳不及。 是血香附子(一两半)白芍药当归(各一两)芎(半两)上为粗末。 水煎一两。 食前服。 指下寻之有若无。 漩凝败血小肠虚。 崩中日久为白带。 痛下多时骨髓枯。 此肾气有余。 命门不足。 当补命门。 命门者、男子藏精。 女子系胞。 崩中白带者、命门败也之骨已枯。 伏龙肝散主之。 是为血不能守。 水胜火也。 治妇人血去精亡。 形。 养血补虚。 宜当归芍药汤。 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各一两)干姜(半两)上咀。 水煎一两。 食前服。 微脉关前气上侵。 阳虚。 内气上冲。 冷则生气。 主脉涩。 客脉微。 涩微相合。 逆气上侵。 阿胶(一两半)甘草(三钱)黍粘子(二钱半)马兜铃(半两炒)杏仁(去皮尖十个)上为当关郁结气排心。 主脉缓。 客脉微。 缓微相合。 太阴虚痞。 匀气散主之。 补肺散亦可。 微尺部见之脐下积。 身寒饮水即呻吟。 主脉数。 客脉微。 数微相合。 阴盛阳虚。 治之以二气二。 沉者阴也。 主气胀两胁。 手足时冷。 虚气冲心。 闷而不痛。 乃曰虚痞。 健胃建中汤。 理当归白术人参干姜(各一两)附子(炮去皮)白芍药桂(各半两)丁香(三钱)上按之似有举还无。 气满三焦脏腑虚。 冷气不调三部壅。 通肠健胃始能除。 沉者阴也。 壅者虚结也。 言通肠者温也。 局方温白丸主之。 健胃者以理中汤主之。 寸脉沉兮胸有痰。 主脉涩。 客脉沉。 涩沉相合。 留滞胸中变为痰。 治用化痰玉壶丸。 中加半夏(一两汤洗)雄黄(三钱别研)上为末。 生姜汁糊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当关气短痛难堪。 主脉缓。 客脉沉。 缓沉相合。 胃中有寒即痛。 可以九痛丸。 或橘皮半夏陈橘(去白三两)半夏(制)枳壳(炒去瓤各一两)白术茯苓桂(各半两)上咀。 每若在尺中腰脚重。 小便稠数色如泔。 主脉数。 客脉沉。 数沉相合。 客胜主也。 寒气有余。 三。 缓者阴也。 主四肢烦满。 气促不安。 证在太阳。 风伤卫气。 当服桂枝汤。 一云∶主四肢白术枳实(麸炒)甘草(各半两)上咀。 入生姜七片。 水煎半两。 食后温服。 来往寻之状若迟。 肾间生气耳鸣时。 邪风积气来冲背。 脑后三针痛即移。 太阳中风。 脉缓颈项强急不得转侧。 可针风池风府浮白穴。 则痛移也。 用桂枝汤主之。 若缓缓脉关前搐项筋。 主脉涩。 客脉缓。 涩缓相合。 风邪伤卫。 项筋紧急。 可用桂枝汤。 不已羌活升麻黄芩葛根石膏(各一两)麻黄(去节汤浸去黄汁焙)防风本蔓荆子当关气结腹难伸。 主脉客脉俱缓。 脾湿太盛。 胃中太虚。 七气汤主之。 半夏(制一两)人参官桂甘草(炙各半两)上咀。 每服一两。 入生姜七片。 水煎。 温二焦加干桂枝(一两)白芍药干姜(各半两)炙甘草(四钱)上各咀。 加生姜枣煎。 不已。 用半四。 涩者阴也。 主痛。 身疼痛。 女子有孕胎痛。 无孕败血为病。 涩脉如刀刮竹。 行。 丈夫有此号伤精。 妇人有孕胎中痛。 无孕还须败血成。 主亡血失精。 妇人孕病。 或带下赤白或败血。 圣惠方乌金散。 治败血。 局方四物汤地黄丸。 龙骨苦楝子(各二两)上为细末。 醋糊丸。 梧桐子大。 空心温酒下五十丸。 又云∶亡血失涩脉关前胃气升涩脉见处。 气血俱伤。 金有余损伤万物。 主脉与客脉俱涩是也。 金有余故升于上。 治之以匀气散。 或利膈丸。 桔梗汤。 涩在上焦。 桔梗(一两)半夏(制半两)陈皮(三两)浓朴(一两)枳实(麸炒半两)上咀。 每服半当关血散不能停。 主脉缓。 客脉涩。 缓涩相合。 故曰血散。 可用温经丸。 如胃不和。 调中尺部如斯逢逆冷。 体寒脐下作雷鸣。 主脉数。 客脉涩。 数涩相合。 阳气内虚。 阴气有余。 人参茯苓地骨皮熟地黄牛膝(去苗酒浸各一两)上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即服诸疾。 服可去五。 迟者阴也。 主肾虚不安。 迟本土也。 迟脉人逢状且难。 遇其季夏不能痊。 迟者阴也。 季夏阳也。 此证为失时反候。 阳盛阴虚。 治神工诊着知时候。 道是脾来水必干。 季夏见迟脉。 是土克水也。 故 发布时间:2025-07-29 12:08:08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shu/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