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理疗学》 内容: 总论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第一节 理疗学定义、简史、范围理疗学又称物理治疗学(Physical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理疗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时代,当时原始人利用阳光、砭石、石针、水和按摩等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我国以及古希腊、埃及、罗马的早期文献、记载阳光、热水浴、冷水浴、体操、按摩等防治疾病的作用。 公元前5-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篇)详述了攻达(针灸)、角(拔罐)、药熨(温热)、导引(呼吸体操)、按骄(按摩)、浸渍发汗(水疗)等物理疗法。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常用针灸、砭石、熨贴、按摩等治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矿泉水、磁场治疗疾病的国家。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积极提倡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疗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这在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代理疗学、疗养学、体疗学、以及由许多专业共同组成的康复医学正是这样的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物理学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古老的物理疗法得以不断的完善,并充实了丰富的内容。 远在17世纪产生了静电疗法;在18世纪产生了直流电疗法;在18世纪下半叶日光疗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产生了感应电疗法、直流-感应电诊断(古典式电诊断)、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达松伐电疗法(长波疗法)同时产生并迅速发展了现代光疗中的红外线疗法和紫外线疗法;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理疗技术、理疗在医学中的应用和作用原理研究获得了全面的,显著的发展:在本世纪上半叶产生了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超声等物理疗法;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低、中频电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水疗、磁疗等进而受到重视,并在应用技术方面有了发展提高;特别是在60年代实现的激光技术对全部科学(包括医学在内)的发展正在发挥着日益重大作用,激光疗法已成为现代光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70年代获得显著发展的射频治癌和光敏诊治癌症技术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 总之,现代理疗学正在迅速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应用物理疗法历史悠久的国家,但理疗专业在解放前却很落后,全国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前已形成了一支理疗专业队伍,不仅在城市的大医院中,而且在不少工厂、县医院以及部队的野战医院中也都建立了理疗科室;在全国各疗养院和康复医院中理疗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理疗学包括的内容如下:1. 理疗基础理论2. 各种物理因子的专论性理疗学,如电疗学、光疗学、超声治疗学、磁疗学、水疗学等。 具体组成部分如下:电疗法静电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疗法: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电体操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水浴疗法中频电疗法:音频电疗法、正弦调制中频电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达松伐电疗法、中波疗法、短波疗法超高频电疗法:超短波疗法特高频电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厘米波疗法、毫米波疗法射频治癌疗法磁疗法静磁场疗法脉动磁场疗法脉冲磁场疗法交变磁场疗法磁处理水疗法光疗法紫外线疗法紫外线充氧自血回输疗法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激光疗法光化学疗法超声疗法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一间动电疗法热疗法蜡疗法泥疗法湿热疗法沙疗法化学热袋疗法冷疗法冷冻疗法水疗法各种作用方式的水疗人工矿水浴疗法水中牵引疗法水中按摩与体操疗法局部负压疗法(真空和压缩疗法)(Vaccum and compression therapy)体外反搏疗法生物反馈疗法(Bilfeedbacktherapy)附现代医学将使用自然界化学因子防治疾病,促使康复的方法划疗养学范畴,如气候疗法、日光疗法、海水疗法、矿泉疗法、泥疗法等属之。 3.各临床专科理疗学:如内科理疗学、神经科理疗学、外科理疗学、妇产科理疗学、小儿科理疗学、眼科理疗学、耳鼻喉科理疗学、口腔科理疗学、皮肤科理疗学、运动创伤理疗学、战伤理疗学等。 4.理疗器械学及理疗安全防护5.理疗专业管理,如临床医院、疗养及康复医院的理疗科建筑标准、装备标准,部队各级医院的理疗装备标准;门诊及临床科住院病人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疗养院理疗工作组织问题,战时理疗工作组织问题等。 第二节 物理治疗学与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关系及发展方向(一)按Krusen的定义,物理治疗是研究光、热、冷、水、机械等物理因子及其有效特性的应用,也包括运动治疗(按摩、体疗及用器械治病);而物理医学包括用物理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康复医学词典中:“物理医学(Physiatrics)是藉物理动能如光、热、冷、水、电或机械装置之助所作之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还指出“物理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亦称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主要采用电疗和其它物理因素的方法发展而成。 在美国,物理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康复医学几乎是同义语”。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Medicine )是涉及医学康复的有关方面的医学专业,亦称Physiatrics ,Physiatry,physical Medicine或Physical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其原因是在传统上物理因素和物理方法都用作为诊断手段,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其它有关治疗中的主要方法”。 康复医学虽然任务很多,涉及面广,但其核心仍然是物理医学。 美国医学会直到1951年才承认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但必须和物理医学联系起来,成为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专业,所以,从历史发展看来,康复医学或物理医学与康复其前身确是物理治疗;然而,康复医学不完全等于过去的物理治疗。 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增加了许多新内容,除物理治疗内容外,还有作业治疗,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肌电诊断等,从而形成新而广的物理医学或康复医学。 (二)现状和进展动向 我国的物理治疗主要是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学自苏联建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40多年了。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中在治疗创伤,感染,及中印反击战,反越自卫战争中防治伤残,加速康复,增强部队战斗力以及战后促进残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载入史册。 然而,现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由半封闭状态走向全面改革开放。 和平时期,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经济水平已有显著提高,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欧、美、澳等先进国家中,这门专业早已由先前的物理治疗发展成为物理医学,包含物理治疗和某些物理诊断和评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提高,进步;及战争创伤,战后伤残工业建筑,交通发达而引起的伤残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和身心疾患猛增,旧的医学模式亦随之改变,即从生物学模式(生物因素→病理→症状→临床治愈)转变为新的模式(即生物学因素、心理、精神、情绪因素及社会因素→疾病→临床治愈→身心功能最大限度康复→职业康复→回归社会生活或工作)。 因此,治病不仅是消除临床症状,而是使病、伤、残者身体、精神、社会活动和就业能力恢复到最大限度,使患者能重返社会工作和生活。 所以,由物理医学进而发展成为物理医学(Physical Medicine ,或Physiatrics 或Physiatry)与康复医学或总称康复医学(Rehabililation),它的内容理广泛,更充实,有物理治学,运动学法,作业治学,语言听力治疗,文娱治疗,康复工程,康复评定,心理治疗及职业,社会工作等,并设有专科疾病康复治疗病房和康复医学病房等,可见康复医学是从先前的物理治疗,物理医学发展而来,而物理治疗科必须向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发展。 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医院特别是军队医院建立并发展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科,对促进战伤的康复,减少伤残,病残,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我国、我国物理医学康复医学的发展需要在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专业学科道路,才能为全体军民服务,为人民欢迎接受。 全面康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一种伤病的全过程来说,康复治疗应从病伤一开始就进行且贯彻始终:二是从整个康复过程来说,应包括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康复过程。 康复医学的内容很广,每人医疗单位不可能包括所有内容,根据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在综合医院中,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研究服务的主要对象和重点是在创伤和疾病的早期、中期患者,即在患者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之前,研究应用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手段并结合中医康复及其他措施,千方百计地预防和减少残疾、残障等的发生,这样充分发挥和发展物理基学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心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等也应积极配合应用。 每一个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有侧重的开展研究一个或二个专科疾病康复医疗及康复技术。 至于对那些已产生肯定的残障、残疾患者应由卫生部门设置治疗某一专病残疾的康复医学单位进行研究治疗,如小儿麻痹症,聋哑盲,弱智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医院等,这样有侧重,有特色,有目的开展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促使这门学科健康发展。 第三节 理疗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生物及人体内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加深了,对不少问题甚至建立了新的概念。 在许多重大进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现代科学从本质上进一步揭示了物理因子与复杂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并对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中,在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中,在一些病理变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以及化学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有极重要的作用,如电子传递,电势的变化、磁场的变化、红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产生紫外线辐射、荧光素等;一些功能活动直至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都伴随一定的振荡频率;生物医学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促使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人工的物理因子、自然的物理因子和机体内存在的物理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科学的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代理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 二、现代临床治疗学的发展与理疗学的关系现代临床治疗学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1. 各国更加重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2. 对各种疾病普遍实行科学的综合治疗3. 实行分阶段的连续性治疗,目的不仅在于治疗疾病,而且力求尽快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上述临床治疗学(含临床各个专科)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的形成,除与当今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科学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以外,并与理疗学、体疗学、疗养学以及康复医学的发展有关。 因此,不少国家认为理疗学以及体疗学、疗养学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病后机体康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物理预防利用各种物理因子预防疾病的发生,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发展,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传染病的播散,例如紫外线照射可防止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痢疾、肺结核等的播散;2.预防一些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慢性呼吸系疾患、某些变态反应性疾患、神经衰弱、精神衰弱等,例如紫外线光量子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变和微循环,改善血液物质代谢,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壁状态等,有预防心脑血管硬化和血管栓塞的作用。 紫外线全身照射可使心肌及血浆中钾离子浓度升高,胆硷脂酶活性增强,血中胆固醇含量下降,可改善心肌营养,预防动脉硬化;超声净水雾化增湿器可调节房间微小气候有预防呼吸道疾病作用。 3.预防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感染、切口长久不愈,组织粘连、疤痕增生、疤痕挛缩、功能障碍、废用性肌萎缩等;4.预防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矿井、坑道、地铁、潜艇等工作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矽肺、慢性放射病、对某些化学物质过敏症等;5.预防因气候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或因异地而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6.预防因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所致过度疲劳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加速消除疲劳状态;7.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体质,提高劳动生产率;8.延缓衰老性变化的发展。 四、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正在向广而深的方向发展。 一些国家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建立了理疗机构:不少国家不仅在综合性的医院中设有理疗科,而且在专科医院(研究所)中也建立了理疗科,如瑞典的心脏血管外科研究所设有理疗科。 物理疗法不仅治疗慢性病,而且用于治疗急性病;不仅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治疗疑难病,例如当前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应用短波、超声、微波、激光、磁场、直流电等治疗癌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又如在心肌梗塞的抢救和治疗中物理疗法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超短波、超声等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肯定的疗效;理疗在颅脑损伤、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的治疗中均可起到有益的作用:近年在心血管系统疾患、慢性呼吸系疾患、神经系统疾患、骨关节疾患、肝胆疾患、周围血管疾患、以及眼科、皮肤科的某些患理疗进展较大。 目前在我国理疗的病种达260种以上。 特别应当指出;近20年来国内外许多非理疗专业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应用物理因子治疗本专科的疾病。 五、理疗与康复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合理、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措施,对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培养、训练,使其活动能力恢复或重建,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使其能尽早地重新走向生活、走向工作、走向社会。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是使病、伤、残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上进行康复的学科,是研究病伤所致的各种障碍的原因、机制、后果与恢复的可能性、研究最大程度恢复功能的办法与手段的医学科学。 康复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 为此,康复医学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进行身心功能的检查、治疗、培训与康复评定。 在医学范围内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与社会科学联系方面,涉及社会学(Sociology)、社会医学(Community medicine);康复医学本身包括基础医学神经生理学(Neurophysiology)心血管生理学等,及临床医学。 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整形外科矫及有关临床基础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交流治疗(Communieation)包括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心理治疗(Psychological therapy)、文娱治疗(Recreational therapy),及假肢和矫形(Prosthetic andorthoptic)支具的装配等物理疗法以及疗养和体疗是康复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物理疗法、医疗体育和疗养均具有锻炼性作用,可充分动员机体的各种后备功能,加强代偿机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作用因素的适应能力。 因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患者愈后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 在不少国家当疾病临床治愈后紧接着即进入康复治疗阶段,为此转入康复医院或康得中心,为了提高康复效果,有些国家在临床医院设康复部(科)以提早采取康复措施,在此阶段物理疗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各种急慢性疾病临床治疗阶段及结束后,各种手术治疗阶段结束后随即采用康复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心肌梗塞的患者于临床治疗阶段结束后再经康复治疗可使30%以上的患者恢复原工作和劳动,30%以上的患者恢复轻劳动,其余则可生活自理。 至于战伤和各种创伤以及整形手术前后进行物理医学与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六、理疗与战伤物理疗法在战伤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已被在历次世界大战中的实践所证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是:俄-40%、德-60%、法-80%,即法国伤员恢复战斗力的比率最高,探讨其原因发现,法国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使用人工和自然的物理因子治疗伤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对各类伤员的理疗、体疗极重视,在战争开始不久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证伤?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第四节 理疗学的基础理论概要一、概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推动下现今理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是正深入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以探讨其作用的本质,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整体水平的研究,以掌握其全面作用效果和所引起的动态变化过程。 理疗学的理论研究正在与信息论、生物力能学、生物物理学、系统论、自控论、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电磁生物学、光生物学、激光生物学、超声生物学,以及近年迅速发展的许多基础医学学科相联系。 二、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物理因子作为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或局部组织后,引起局部效应,神经,血液,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的改变,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和治疗效应。 现代生物学和医学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体内环境和机体与外界环境间不断进行着能和信息的交换。 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对机体的作用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 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 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理阀值,而且其参数与组织细胞-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以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的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 体内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结构是末梢神经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体(蛋白质、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与各种感受器间选择性地进行作用和产生反应。 组织-细胞-分子吸收物理能后,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的能量传递反应,即能的转移-物理能由直接吸收的分子转到另外的分子,无热耗损,无辐射;能的改变-物理能被吸收后,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有一定的热耗损。 在以上能-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在分子和量子水平可产生两种变化,即空间序列的变化:系分子所在空间位置发生变化,释放活性中心,如使酶的活性中心更易于发生反应;还可使膜结构发生改变,如引起线粒体膜的通透性变化,从而改变膜内外Na、K等分子的含量和比例,影响ATP的合成。 运动序列的变化:即扩大分子、原子的动能和电子能,克服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障壁”,提高能的合成水平,或对能代谢起到调节作用。 在运动序列变化的基础上体内固有的一些生物物理因素也可发生改变,如电流、电势、驻极状态、磁场、光辐射等均可发生改变。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时,在上述原发性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而产生效应。 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是有机联系的,是通过反馈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 对于物理因子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反应起主导作用,体液因子的变化既是引起反应的物质基础,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反应性质的因素。 认为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是基于神经系统的反应在颇大程度上决定物理因子作用效果的性质、范围、程度等,因为物理因子的作用效果在通常情况下受神经生理法则的制约,如兴奋和抑制,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神经对各系统和器官的支配和调节、植物神经节段反射、体节反射、皮肤内脏反射,间生态学说、闸门学说、网状学说、网状结构的作用、一些神经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神经对代谢和内分泌的调节等。 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体液因子的变化包括:离子比例的变化,对代谢强度、酶活性、神经介质、激素、维生素、以及一些免疫因子等的影响;此外,有和物理因子(如紫外线)在作用后可导致产生高活性物质。 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引起神经系统发生反应的物质基础;(2)影响组织器官的营养和功能;(3)通过血液循环对全身发挥作用;(4)通过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例如经植物神经中枢-垂体-肾上腺皮质途径,加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机体的反应性。 现今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对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神经-体液机制正在不断加深认识。 三、物理因子对机体的基本效应1.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能:按生物自控论的观点,整个机体直至每一个细胞均可看做是自动调节系统。 当体内的某些生物化学能量和生物物理能量的转化发生障碍时,即在某一环节或某些环节的自动调节机能减弱或丧失时,便产生病理性的变化。 合理采用物理疗法时,可改善体内的自动调节机能,因而从根本上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2.改善营养机能:物理疗法可加强交感神经对组织器官营养的支配作用、增强酶活性、调节代谢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促进核酸、蛋白质、糖、激素、维生素等的合成、从而使组织细胞直至机体的营养得到改善;3.加强修复机能:物理疗法通过改善物质代谢和微循环,加强物质合成和细胞的分裂,改善神经——体液的调节机能等,可加强病变组织器官的修复,促使其组织结构恢复正常;4.加强代偿机能: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锻炼性作用,当组织器官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减弱或丧失时,理疗可加强与之相关的另一部分组织器官的功能,从而起到代偿的作用;5.加强防卫机能: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加强细胞和体液的免疫力、加强皮肤的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机体对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有害因子的防卫机能和反应性;6.加强适应机能:物理因子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改善机体对外界环境中复杂的理化学因子综合作用的适应机能,从而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7.加强能量储备:基于物理因子对体内的一些重要的能量合成单位(如线粒体等)的作用,不仅可加强能的合成,而且可加强能的储备,因而提高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机体的健康水平;8.有益的后作用:当物理因子作用的疗程结束后,即呈现一定的后作用,例如超声治疗某些疾病时,其稳定的疗效往往在疗程结束后过一定时间才显示出来;9.理疗与药疗具有协同作用:当科学的综合应用物理因子和药物治疗时,二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效果趋于成倍的增加,例如应用相当于一只兔的致死剂量的士的宁做直流电导入时,可使数只兔死亡。 超短波和青霉素综合治疗化脓性炎症时,将药物用量减少50%,其疗效仍高于用青霉素全量的效果;10.副作用少:各种物理因子按性质接近生态学因子,因此若合理的使用不易产生付作用。 四、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和特性1. 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各种物理因子对机体具有共同性的,非特异性的作用是公认的。 既往曾较普遍地认为这些共同性的作用统属于热作用是不正确的。 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共性在生理作用方面主要表现为:(1)改变组织细胞和体液内离子的比例和微量元素的含量;(2)引起体内某些物质分子(如蛋白分子、水分子等)结构的变化;(3)影响各种酶的活性;(4)调节物质代谢;(5)使体内产生生物学高活性物质;(6)增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7)改变生物膜、血管、皮肤、粘膜和其它组织的通透性;(8)引起组织温度改变;(9)调节神经-内分泌机能;(10)加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等。 物理因子共同性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进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的消除;(2)提高机体或某些系统、器官的功能水平;(3)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4)提高局部或全身的抵抗力;(5)镇痛作用;(6)消炎、消肿作用;(7)缓解痉挛;(8)脱敏或致敏作用;(9)加强机体的适应机能;(10)加强药物向组织器官内透入等。 对上述的共性作用需说明:(1)并非每种物理因子都有上述全部的共同性作用;(2)由于各种物理因子的性质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病变性质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作用的共性方面含有特异性的作用成分。 2. 关于物理因子对机体作用的特性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共同性的效应的同时,并引起特异性的效应;这一论点已被日益增多的事实所证明。 当今认为物理因子的共同性作用和特异性作用是互相联系的。 研究物理因的特异性作用是理疗学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种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有可能显著提高理疗的效果。 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只有在使用小剂量的条件下方可最明显的呈现,使用大剂量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热运动)可掩盖其特异性作用效应(例如小剂量超短波作用有明显增强机体防卫机能的作用,而大剂量超短波则有抑制作用。)物理因子的特异性作用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物理因子对不同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有相对的选择作用,这是因为各种物理能-信息的性质不同;各种组织细胞对不同的物理因子的感受性有差异。 例如紫外线优先作用于外胚层组织,如表皮、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超短波优先作用于结缔组织,巨噬细胞系统,并可较明显的作用于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骨组织等;直流电优先作用于周围末梢神经感受器和周围神经纤维;用同一强度的超声直接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皮肤、肌肉、肌肉的神经结构、小肠、脊髓腰段),比较其形态学变化,发现脊髓前角的神经细胞变化最明显;神经系统对分米波的感受较对超短波为高;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可使疲劳肌肉中RNA的含量升高,并增强大脑皮层椎体神经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荧光强度。 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的物理因子引起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体液因子的变化,超微结构功能形态直至组织器官功能的变化以及物质代谢的变化等均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五、影响物理因子应答效应的因素物理因子是一种外界因素,机体是内因,因此,当物理因子作用机体,某一部位或它的一定组织后,机体产生的应答反应也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成为应答反应的决定因素。 因此,影响物理因子应答反应的因素有以下二大类:(一)外因: 1. 外因刺激的种类和性质:不同的物理因子刺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 每一种物理因子作用机体后,其应答反应各有其特征。 例如直流电,各种低频电,高频电,紫外线,各种激光等其应答反应都不一样。 2.刺激剂量:包括物理因子刺激的强度,频率等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物理因子,其产生的应答反应也不一样。 一般规律是小或中等剂量有兴奋、促进作用,大剂量起抑制作用,超大剂量则产生破坏、致死作用。 并伴有量变到质变转化、发展过程。 3.刺激的环境,时间和条件:机体对外因包括物理因子的刺激引起的应答反应,也受条件反射和生物钟节律的影响,所以,如能在同一的优美安静的环境条件下,定时进行物理或康复治疗,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效果一般是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内因: 1. 机体的状态:(1)心理精神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已研究证明对物理因子或康复治疗因子作用后的应答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物理治疗,康复治疗阶段必须密切配合心理治疗,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疾病情况:疾病的性质,轻重,急性、慢性期等不同其应答反应也不同。 (3)人体差异:如体质的强弱,性别、年龄,反应的敏感性,用药情况等都与应答反应有关。 2.刺激部位:同一种类、剂量的物理因子,如作用于机体的部位不同,其所产生的应答反应不同。 例如紫外线照射膝关节产生局部应答反应为主;作用在脊髓节段部位皮肤,则除产生局部皮肤反应外,还引起相应节段内脏肢体范围反应:如进行全身照射,或照射一定量血液后再回输体内,就会引起许多全身性应答反应。 第二章 直流电及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Galvanization)一、概述直流电疗法是使用低电压的平稳直流溻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最早应用的电疗之一。 目前,单纯应用直流电疗法较少。 但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 二、直流电的生物物理作用与生物化学作用人体内各种体液是组织细胞进行各种代谢和功能活动的内在环境,体液中含有各种电解质。 体液中的电解质对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和渗透,酸硷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等具重要作用,而一些微量元素是许多酶的激活剂。 体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有K+、Na+、Ca2+、Mg2+等,而阴离子有C1-、HCO3-、HPO43-、SO42-,有机酸离子和蛋白质等。 所以人体体液是电解质溶液,人体组织是电解质导体,能够导电。 直流电治疗时,两电极间存在着稳定不变的电势差,人体组织内各种离子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而形成电流。 由于离子移动并引起体液中离子浓度对比的变化是直流电生物理化作用的基础。 电解电解质溶液导电时,溶液中离子发生迁移和电极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称为电解(图2. 1. 1)。 电解质溶解在水中时,一部分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被一层水分子所包围,称为离子的水化(图2. 1. 2)。 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时,阳离子移向阴极并在阴极上获得电子而还原成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从外电路进入溶液;阴离子移向阳极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氧化为原子或原子团,电子离开溶液流入外电路(图2. 1. 1)。 在电极上产生物这些原子或原子团,或者它们同溶剂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新物质,叫做电解产物。 现以食盐溶液为例说明电解过程:图2. 1. 1 电解图2. 1. 2 离子的水化A-正离子的水化B-负离子的水化氯化钠溶液中,受水化作用自动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通电时,钠离子向阴极移动,从阴极上得到电子成为钠原子;氯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上放出电子而变成氯原子。 钠原子和氯原子同水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和盐酸并放出氧气,所以在阴极处产生硷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产生酸性电解产物。 电泳与电渗这是胶体分散体系在直流电作用下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 蛋白质为两性电解质。 在硷性溶液中,蛋白质的羧基离解出氢离子而带负电荷呈酸性: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的氨基结合氢离子而带正电荷呈硷性。 人体内血液、淋巴和脑脊液等体液,在正常情况下为弱硷性,因而蛋白离表面带负电荷。 正电荷离子被蛋白表面负电荷吸引而分布在蛋白周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荷分布:蛋白表面负电荷和这些负电荷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构成吸附层,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构成扩散层。 从图2. 1. 3可看出,吸附层虽有少数正电荷,但仍以负电荷居多,因此带负电:扩散层则为正电荷组成。 这两层间产生一定的电位,称为Zeta电位。 直注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响阳极移动,是为电泳;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向阴极移动则为电渗。 由于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由于电渗,将使一极下的水分相对增多,而另一极则相对脱水,这些将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酸硷度改变在直流电作用下,硷金属离子Na+、K+和硷土金属离子Ca2+、Mg2+等向阴极移动,而许多酸根和有机酸向阳极移动;同时由于阴极下产生硷性电解产物而阳极下产生酸性电解产物,所以在阴极下硷性升高,而阳极部位呈酸性。 两极下的酸硷电解产物蓄积到很高浓度时,可以破坏组织而引烧伤,治疗时必须注意防止,但也可利用来拨除倒睫毛,破坏疣痣等。 图2. 1. 3 电渗与电泳图2. 1. 4 电渗实验图改变组织含水量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发生电泳和电渗,阴极下水分子增加,蛋白分散升高,组织膨胀和变得松软,而阳极下组织水分减少,蛋白质分散度降低,组织较干燥致密。 例如,将蛙头切除,挂在木架上,后掌各浸入装着自来水的杯中,两杯分别连阴极和阳极。 (图2. 1. 4)通电40~60分钟,电流强度10mA,断电后检查两后脚掌,可以发现阴极脚掌的皮肤附着一层粘液,肌肉肿胀松软,皮肤容易剥离;阳极脚掌的皮肤较干燥、肌肉干瘪,皮肤不易剥离。 细胞膜通透性变化蛋白质的稳定性与电荷、水化膜、酸硷度和电解质有密切关系。 在直流电阳极下,由于脱水,偏酸性,蛋白质接近等特点,蛋白质分散度降低,易于聚集凝结,而且阳极下Ca2+浓度相对增高,细胞膜变得较致密,因此阳极使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物质经膜交换减慢。 而阴极组织含水量增加,偏硷性,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分子分散度升高,而且阴极下K+浓度相对升高,细胞膜变疏松,通透性升高,物质经膜交换加速。 组织兴奋性变化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应激性)需要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维持一定的比例。 其关系如下: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液中K+、Na+、Ca+、Mg2+都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K+和Na+的水化膜较薄,移动速度较快,所以在阴极下K+和Na+的浓度相对升高,以及阴极下硷性升高,H+浓度较低,所以阴极有提高组织兴奋性作用,而阳极下的Ca2+和Mg2+的浓度相对增加,H+浓度较高,所以阴极有降低组织兴奋性的作用。 直流电能改变细胞膜两侧原有的膜电位的水平(或叫做改变膜的极化状态)。 阴极使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负内正的电压降(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将使膜两侧原有的外正内负的膜电位的数值减少,使膜处于一种低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升高;而阳极下,由于在膜的两侧产生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和膜两侧原有的电位差同方向,膜电位增高,处于一种超极化状态,因而应激性降低(图2. 1.6)。 图2. 1. 6 阴阳极对膜极化的影响S-皮肤 C-兴奋组织细胞 M-细胞膜三、直流电生理作用与治疗作用在直流溻作用下,由于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物理化变动,从而引起机体相应的生理反应。 通过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改善病理生理过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促进局部小血管扩张和加强组织营养直流电治疗后,可看到放电极部位皮肤充血潮红。 有人曾用红外线显像等方法测定,在直流电治疗后,局部血液循环量可增加140%左右,可持续30~40分钟以上。 由于局部小血管扩张,血循环改善,加强组织的营养,提高细胞的生活能力,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因而直流电有促进炎症消散,提高组织功能,促进再生过程等作用。 血管舒缩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最普遍的生理反应之一。 直流电引起局部组织内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通过轴索反射和节段反射而引起小血管扩张。 此外,直流电的作用影响蛋白质的稳定性,有微量蛋白质变性分解而产生一些分解产物,也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二)对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影响直流电对神经系统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直流电作用的特点之一。 当通过弱或中等强度的直流电时,阳极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而阴极下兴奋性升高;当通过的电流强度较大或通电时间较长时,阴极下会由兴奋性升高转向降低;如果电流强度进一步增大或者通电时间很长,阴极下兴奋性甚至可能完全消失,称为阴极抑制。 这是因为K+的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膜结构更加疏松,通透性过度增高,完全失支了对离子的选择性阻挡作用,不能维持正常的膜电位,而失去了产生兴奋的基本条件。 1. 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即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情况下,直流电有使之正常化的作用。 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和外伤、炎症等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症状。 2. 直流电可改变周围神经的兴奋性,并且有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和消除炎症等作用,因此,直流电常用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神经损伤。 3. 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直流电刺激皮肤或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影响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内脏器官和血管的舒缩功能。 例如,直流电领区治疗,可通过颈交感神经调节颅内、头颈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4. 断续直流电刺激神经干或骨骼肌时,在直流电通断瞬间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出现肌肉收缩反应。 断续直流电可用以治疗神经传导功能失常和防治肌肉萎缩。 直流电对前庭神经、味觉、视觉等特殊感觉也有兴奋作用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三)直流电阴极有促进伤口肉芽生长,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和促进消散等作用,而阳极有减少渗出的作用。 (四)电流强度较大的直流电对静脉血栓有促进溶解退缩的作用。 动物实验观察到,在直流电作用下,血栓先从阳极侧松脱,然后向阴极侧退缩,当退缩到一定程度时,血管重新开放。 组织学观察发现,直流电作用2天后,成纤维细胞开始增殖,接着在内膜下形成肉芽,5天后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自内膜长入血栓中,血栓机化,体积皱缩。 临床上用大剂量直流电治疗血栓静脉炎有一定疗效。 (五)微弱直流电阴极促进骨再生修复,阳极改善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的作用。 经动物实验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10~20μA直流电阴极对骨折不连接有促进愈合作用。 这种治疗需要将阴极电极(不锈钢丝或克氏针,外套硅胶管,露出金属顶端0. 5~1cm)直接插入骨不连接处,阳极铅片置于附近皮肤上(图2. 17)。 伤肢用木夹板固定,微电流发生器绷附在小夹板外。 连续通电1~4月。 图2. 17 微弱直流电刺激骨折生长示意图微弱直流电阴极使骨形成的机理还完全明瞭。 Friedenberg等提出骨生成(或修复)活跃的区域呈负电位,而不甚活跃区呈正电位,这一电位的产生取决于细胞的活力。 有的认为微电流可以改变细胞的微环境而对细胞发生作用。 已知阴极下氧的消耗增加并产生氢氧根,从而使局部组织中的氧分压降低并提高阴极周围的pH。 有研究证明,组织中氧张力降低和硷性环境有利于骨的形成。 有的还认为直流电阴极能通过激活环腺苷酸系统而作用于骨和软骨细胞,以及在直流电场中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等。 弱直流电(电流强度0. 001mA/cm2)作用心区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疗效。 弱直流电阳极有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状况促进心肌兴奋性、传导性正常化,消除心律不齐以及恢复心室收缩功能等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一)设备1. 直流电疗机 直流电疗机是利用电子管或晶体管交流电进行波整流,经滤波电路输出平稳直流电。 电压在100伏以下。 电流输出0~50mA连续可调。 此外,干电池也可作直流电电源。 2. 电极板多采薄铅片,0. 25~0. 5mm,形状大小依治疗部位而定。 铅片可塑性好,化学性能稳定。 衬垫用无染色的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制成,一般用白绒布叠成厚1cm左右,衬垫应超出边缘1~2cm。 治疗时衬垫用温水浸湿,贴在皮肤上,铅片放在衬垫上,用导线同直流电疗机连接。 湿衬垫的作用是:吸附和稀释电极下面的酸硷电解产物,避免发生直流电化灼伤;使皮肤湿润,降低皮肤电阻和使电极紧密接触皮肤,电流均匀分布。 3. 输出导线 选用绝缘良好的比较柔软的导线,分红、兰色两种,以便区别阴阳极,每条长2米。 (二)电极放置方法分对置法和并置法两种,其电力分布情况如图2. 18图2. 18直流电疗电极对置并置电力线分布情况A-对置B-并置法1. 对置法 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身体某部位的内外两侧或者前后面,例如膝关节内外侧对置,上腹部与腰部前后对置等,对置法多用以治疗头部、关节及内脏器官等部位的疾病。 2. 并置法 两个电极放在躯体的同一侧面(图2. 19),例如左下肢前面的并置。 并置法多用于治疗周围神经和血管疾病。 图2. 19 左大腿和小腿前面的并置法此外,还有斜对置法(图2. 1. 10)。 总之,电极的不同放置方法,是为了让电力线更好地通过病变部位或需要作用的部位。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附:处方举例1. 直流电心前区(+)与肩胛间区(-)前后对置,电极各12×17cm,0. 01mA/cm2,10~20分钟,每日一次,18次。 适应证冠心病2. 直流电右小腿内侧(+)与外侧(-)对置(图2. 1. 11),电极各10×20cm,0. 05-0. 2mA/cm2,20~25分钟,每日一次,12次。 适应症小腿内侧血栓性静脉炎第二节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Electrophoresis)一、概述使用直流电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导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原理在药物溶液中,一部分药物离解成离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阴离子和阳离子进行定向移动。 如果阴极衬垫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药物离子或者阳极衬垫中含有带正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人体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 (一) 肾上腺素组织胺导入试验两个小电极和一个大电极放置在右侧前臂上(图2. 2. 1),A电极衬垫用0. 01%盐酸肾上腺素液浸湿,而H电极用0. 01%磷酸组织胺液浸湿,都连阳极。 右臂伸侧电极衬垫用肾上腺素或组织胺液浸湿,连阴极,通电10分钟后,取下电极观察局部皮肤。 A电极下皮肤出现苍白斑点,提示肾上腺素已进入体内并引起反应;H电极下皮肤明显充血、水肿,出现荨麻疹,证明组织胺已进入人体,右臂伸侧电极下皮肤则元些反应,表示药物没有进入皮肤。 以上试验说明:1. 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原理,利用直流电能将药物离子经完整皮肤导入体内。 2. 由直流电导入体内的药物保持原有的药理性质。 3. 阳离子只能从阳极导入,阴离子只能从阴极导入。 (二) 药物导入人体的途径分布深度用数量已经证明,药物离子主要经过皮肤汗腺管口和毛孔进入皮内(图2. 2. 2)或经过粘膜上皮细胞间隙进入粘膜组织。 汗腺导管内径15~80μ,所以蛋白质(1~100mμ)等于大分子物质的离子了也能经过汗孔导入体内。 ;在电场中离子移动速度很慢。 实验证明,谷氨酸在生理溶液内(ph 7. 45,电压180V,电流强度3mA)每小时移动13mm,而在人体组织内每小时只有数毫米。 直流电直接导入离子只达皮内,主要堆积在表皮内形成“离子堆”,以后通过渗透作用逐渐进入淋巴和血液。 进入血液循环后,有的药物选择性地停留在某器官组织内,如碘主要停留在申状腺;磷蓄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中等。 图2. 2. 1 肾上腺素(A)组织胺 (H)导入试验(虚线-伸侧的负极)图2. 2. 2 用直流电向机体内导入离子示意图药物离子导入的数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溶液浓度越大,导入数量增多,如肝素在0. 25~5%的范围内,浓度越大,导入体内的数量增多;复杂的溶剂寄生离子增多,药物导入量减少,药物在电场中最大的转移是在蒸馏水中;向溶液加酒精是一种增加有效导入的办法,但酒精对那些易导致沉淀变性的药物并不适用;不溶解的药物不能导入皮肤,如乳状的氢化可的松不能导入皮肤,只有溶解的作静脉注射用的才能导入;根据法拉弟第一定律,离子导入的数量与所使用的电流量成比例,在一般情况下,通电时间长导入量多,大的电流强度导入药物增多;不同部位导入的数量也有差别,以躯干导入最多,上肢次之,下肢,特别是小腿最少。 在一般情况下,导入的药物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10%,所以总的说来,导入体内的药量是很少的。 药物离子导入的极性 根据化学结构式可以判定有效离子导入的极性。 通常,金属、生物硷带正电荷从阳极导入,非金属、酸根带负电荷从阴极导入。 但是,氨基酸、肽及酶类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其极性与溶剂的pH值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两性电解质有不同的等电点,当溶液接近或相当于等电点时,物质在电场中的移动实际上等于弥散,即直流电不起作用。 这是因为在等电点时溶质是电中性,而只有当溶剂的pH值远离等电点时,才能使药物带正电荷或负电荷。 每一种氨基酸各有最适宜的pH值,此时移动度最大(表2. 2. 1 )表2. 2. 1  两性电解质导入条件物质pH溶剂浓度(%)极性蛋氨酸3. 5-3. 7加酸蒸馏水1-2+组氨酸4. 4-4. 6蒸馏水1-2+谷氨酸7. 8-8. 0加碱蒸馏水2-4-天门冬氨酸8. 6-9. 0加碱蒸馏水0. 2-2. 0-胰凝乳酶9. 0弱碱缓冲 液1-2-胰蛋白 酶0. 9同上同上-透明质酸酶5. 2醋酸缓冲液64单位溶于15ml缓冲液内+三、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一) 导入体内的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成分大量没有治疗价值的溶剂和基质不进入体内。 (二) 药物可直接导入较表浅的病灶内在局部表浅组织中浓度较高、作用时间长。 直流电导入的药量是很少的,就全身来说,浓度是很低的;但是就局部表浅组织来说,比其他用药方法的浓度高。 例如,青霉素直流电阴极导入,局部皮肤内的药物浓度比肌肉注射的要高出几十倍。 链霉素眼部直流电导入,在前房及玻璃体中的浓度比其他用药方法要高出许多倍(图2. 2. 3)。 而且由于直流电导入在皮肤内形成“离子堆”不像其他用药方法很快经血液循环排泄,所以导入的药物在体内贮存时间长,疗效持久。 例如,实验表明静脉注入氢化可的松15~20分钟后,血中含量不及注射量的15%~20%,而离子导入后15分钟,血液17-氧皮质醇比原来增加2倍多。 一次肝素离子导入可在皮内存留24小时以上,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时间随肝素导入次数而增加,这在静脉或皮下注射时未能发现。 一疗程(12~15次)肝素导入治疗疗效可保持二个月。 肝素、肾上腺素、组织胺和5-氟尿嘧啶等剧药直流电导入,既可保持较持久作用,又无过量危险,无副作用。 剂量10,000单位——球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肌肉注射………眼离子导入图2. 2. 3 链霉素各种用药法在前房及玻璃体中浓度比较(三) 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性作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除药物作用外,同时有直流电的作用,两者互相加强,其疗效比单纯的药物或直流电的疗效好。 目前很少单用直流电疗法,多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 (四) 神经反射治疗作用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可引起神经反射性的治疗作用。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时,将一定面积的电极放置在身体某些部位,由于直流电引起组织内理化性质变化和药物在表层组织内存留,构成了对内外感受器的特殊刺激因子,通过反射途径引起机体的一定反应。 特别是电极放置在某些神经末梢分布丰富的部位,通过感觉-植物神经节段反射机理而影响相应节段的内脏器官和血管的功能。 例如,0. 5%奴佛卡因直流电鼻粘膜反射疗法治疗血管性头痛,5%奴佛卡因直流电导入节段反射疗法治疗放射疗法后的反应等。 四、治疗方法(一) 衬垫法治疗方法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及注意事项如下:1. 与作用电极面积相同的滤纸或纱布用药液浸湿后,放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其上面再放衬垫和铅片;非作用电极下的滤纸或纱布用普通温水浸湿即可(图2. 2. 4)。 导入的极性要正确。 图2. 2. 4治疗时电极的放置1-人体 2-衬垫3-金属电极板4-塑料布5-塑料搭扣 6-沙袋2. 尽量减少作用电极上的寄生离子。 药物溶剂一般用蒸馏水、酒精或葡萄溶液;每个衬垫(包括纱布)最好只供一种药物使用。 3. 有的药物为防止被电解产物所破坏,需采用非极化电极,即在用药液浸湿的纱布上面依次放置衬垫、绶冲液浸湿的滤纸、衬垫和铝片。 青霉素导入前要做皮肤过敏试验。 衬垫法常用的治疗方法举例:1. 眼-枕法:两3×4cm2椭园形电极置于闭合的两眼上,(先向眼内滴入药液)用分叉线连一极,另一极60cm2置枕项部位(图2. 25)。 2. 额一枕法:一个5×10cm2的电极置于额部,别一个7×10cm2的电极置于枕部(图2. 2. 6)。 图2. 2. 5 眼一枕法图2. 2. 6 额一枕法3. 面部治疗法:一个E形置于患侧面部,另一个150~200cm2电极置于肩胛间区(2. 2. 7) 。 4. 心前区治疗法:两个10×15cm2的电极分别置于心前区及左背部(图2. 2. 8)。 5. 乳腺区反射治疗法:两个直径12cm的圆形电极(中央有一圆孔使头露出)置于两侧乳房区(图2. 2. 9),用分叉导线连一极,另一极250~300cm2置于肩胛间区或耻骨联合上。 图2. 2. 7 面部治疗图2. 2. 8 心前区治疗图2. 2. 9 乳腺区治疗6. 领区反射治疗法:一个1000cm2披肩式电极置于领区,另一电极400cm2置于腰骶部(图2. 2. 10)。 从6mA,6分钟开始,每隔一日增加2mA,2分钟,至16mA,16分钟为止。 每日一次,12~16次为一疗程。 7. 全身直流电药物导入法:一个14×22cm2电极放在肩胛间区,连一极:另两个10×15cm2电极置于两侧腓肠肌区,用分叉导线联于治疗机的另一极(图2. 2. 11)。 (二) 电水浴法将药液放在水槽内,一般用炭质电极,治疗部位浸入槽内;非作用极用衬垫电极置于身体相应部位(图2. 2. 12)。 也可将四肢远端分别浸入四个水槽内,根据导入药液性质分别连阴极或阳极,称为四槽浴直流电药物导入法。 治疗眼部疾病可采用眼杯法(图2. 2. 13)。 眼杯固定于眼部,盛满药液,插入白金电极,非作用极用衬垫电极60cm2置于杯部,电流强度每只眼1~2mA。 图2. 2. 10 领区治疗图2. 2. 11 全身治疗图2. 2. 12 足关节和手指关节电水浴法图2. 2. 13 眼杯电极及放置法(三) 体腔法将药浸湿的棉花塞入(耳道、鼻腔等)或将特制的体腔插入治疗部位(阴道、直肠等),向电极内灌注药液,非作用电极置邻近部位的皮肤上。 常用的体腔法如下:1. 耳道药物离子导入法:用药液将棉条浸湿后塞入外耳道,若有鼓膜穿孔,可先滴入1ml药液。 然后再塞入浸药液的棉条,棉条另一端露在外耳道口外,同金属电极连接。 非作用极置于侧颊部。 电流强度1~2ma 。 2. 鼻粘膜疗法:将药液浸湿的棉条塞入鼻腔,使其紧贴鼻粘膜,在鼻唇沟处放一小块绝缘布,将露出鼻腔外的棉条置于其上面,再放一个1. 5×3cm2的铅片,亦可用棉条包绕导线末端,非作用极60cm2置于枕部(图2. 2. 14)。 反射治疗时,电流强度从0. 5mA开始,逐渐增加至2~3mA。 图2. 2. 14 鼻粘膜反射疗法图2. 2. 15 龋洞内离子导入法3. 牙齿离子导入法:(1)根管离子导入:用小棉球浸药液后置于龋洞处,导线从棉球上引出,药棉上再盖以纱布或棉球(图2. 2. 15)让病人咬合固定,非作用极置病牙根尖对应的皮肤上,电流强度0. 5~1mA。 消毒根管可用2~3%碘化钾阴极导入,龋齿引起牙痛可用2%奴佛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阳极导入。 (2)牙本质离子导入:用与病牙合面相应大小的纱布块(1cm厚),铅片缝在纱布层中,病人咬合固定,非作用极直径3cm置病牙根所对之皮肤上,电流强度1~2mA,牙过敏可用3%氧化钠阴极导入。 此外,牙龈疾病也可以用相应小电极进行药物导入治疗。 4. 直肠前列腺离子导入法:用有机玻璃或硬橡胶制成的前列腺体腔电极,插入直肠内约10cm,非作用极150cm2置下腹部,电流强度6~10mA。 5. 阴道离子导入法:用特制的阴道电极插入阴道,注入药液,另一极200cm2置于下腹部或腰骶部。 (四) 体内电泳法 先将药物以不同的方式(如口服、注射、灌肠、导尿管导入等),输入体内,然后在体表相应部位放置电极进行直流电治疗。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体内药物离子朝一定方向移动,这样在治疗部位可以聚集较高浓度的药物。 常用方法如下:1. 直肠离子导入法:排便或清洁灌肠后,把药液50~100毫升灌入直肠内,于下腹部和骶部放置电极。 例如用4%奴佛卡因加0. 5%硫酸锌导入,治疗菌痢之后肠粘膜溃疡或糜烂。 2. 膀胱内离子导入法:导尿后,用导管把30~100ml药液注入膀胱内,电极于膀胱区前后对置,电极极性依药物和病变部位而定。 例如用链霉素加的卡因导入治疗膀胱粘膜结核溃疡。 3. 胃内离子导入法:口服200~300ml药液后,电极置于胃区和上腰部,用以治疗慢胃炎、溃疡病等。 4. 胸部治疗法:静脉注入治疗混合液(含150~200ml生理盐水、抗菌素、肝素、氨茶碱和氢化考的松),在静脉输入药液之1/3~1/2时,于胸廓病变相应部位进行直流电治疗,两个300cm2电极于胸郭前后对置,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20次为一疗程。 治疗急性肺炎、急性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恶化期及慢性肺脓肿等。 (五)创面离子导入法 创面离子导入法可使药物在伤口内的浓度增高,并或达到较深层组织,且有直流电的协同作用,疗效比其他投药法好。 治疗时,先将创面分泌物除去,然后用抗菌素或其他药物浸湿的无菌纱布敷于创面或填入窦道内,再放置电极。 非作用极置于创口对侧。 例如用庆大霉素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创面。 用锌离子导入法治疗营养不良性溃疡等。 (六)穴位导入法  将直径2~3cm的圆形电极放在穴位上,非作用极放在颈部或腰部。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 神经炎、神经痛、神经根炎、神经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蛛网膜炎。 2. 软组织特异性感染、窦道、缺血性溃疡,慢性静脉炎、淋巴管炎。 3. 放射线治疗反应,过敏性紫癜,荨麻疹。 4. 角膜浑浊、虹膜睫状体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炎、角膜炎。 5. 高血压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6. 慢性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禁忌证急性湿疹,对直流电过敏,心力衰竭,出血倾向疾病等。 附:处方举例适应证角膜浑浊,眼内阵旧性出血,颅脑损伤后遗症,脑蛛网膜炎。 1.10%碘化钾直流电眼-枕法阴极导入 每日一次 20~25分钟18次。 适应证: 角膜浑浊,眼内陈旧性出血,颅脑损伤后遗症,脑蛛网膜炎。 2.0. 5%奴夫卡因直流电导入项部(+)8×6cm2与前胸(-)10×8cm2斜对置0. 05mA/cm2每日一次20~25分钟 6次。 适应证: 咽喉部放射治疗反应3. 10%氯化钙直流电全身阳极导入 每日一次 20~25分钟18次。 适应症: 过敏发紫癜4. 2%维生素B1直流电腰部(+)与两侧腓肌部位(-)并置。 每日一次  20~25分钟 18次。 适应症:腰骶神经根炎5. 2%毛冬青黄酮直流电心前区(-)与左背部(+)前后对置。 每日一次 15~20分钟 15次。 适应症:冠心病6. 50~100单位透明质酸酶直流电阳极导入。 每日一次 25~30分钟 18次适应症:烧伤或手术后新鲜瘢痕,手掌挛缩,外伤肿胀、血肿,硬皮症,婴幼儿肌性斜颈。 注:透明质酸酶药液不稳定,应临用前配制,溶剂用缓冲液(0. 1M醋酸钠11. 42克,冰醋酸0. 932ml,蒸馏水加至100ml),每安瓿药物150单位,加缓冲液250ml。 (杨永辉)直流电离子导入常用药物表表2. 2. 2 直流电离子导入常用药物表导入药物极性药物名称浓度(%)主要作用主要适应证钙+氯化钙3~5保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反应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消炎收敛神经炎,神经根炎,局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结肠炎镁+硫酸镁3~5降低平滑肌痉挛,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利胆高血压病,冠心病,肝炎,胆囊炎锌+硫酸锌0. 25~2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收敛杀菌,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肉芽生长溃疡病,慢性胃炎,创面,过敏性鼻炎钾+氯化钾3~5提高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周围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碘―碘化钾1~5软化疤痕,松解粘连,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疤痕增生,术后粘连,神经根炎,蛛网膜炎,角膜浊浑,视网膜炎溴-溴化钾3~5增强大脑层的抑制过程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失眠,脑外伤后遗症,溃疡病氯-氯化钠3~5软化疤痕,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疤痕增生,慢性炎症,退行性骨关节病铜+硫酸铜0. 5~2抑制浅霉菌,抑制病毒疱疹性结膜炎,浅层结膜炎,手足癣氟-氟化钠1~3加强牙质、减弱牙齿对冷热的传导牙质过敏锂+氯化锂2~5加强尿酸盐的溶解痛风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炎银+硝酸银1~3杀菌,消炎,收敛腐蚀组织溃疡,伤口,子宫颈糜烂,霉菌性炎症硫-亚硫酸钠3~5促进慢性炎症吸收,利胆慢性关节炎,盆腔炎,肝炎,胆囊炎磷-磷酸铜3~5促进神经调节、磷代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骨折,脑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水杨酸-水杨酸钠3~5镇痛,抗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巩膜炎,虹膜炎枸椽酸-枸椽酸钠1~5抗凝剂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关节肿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2~10解热,镇痛,抗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炎,肌痛安替比林+安替比林2~10镇痛,解热神经痛,肌痛,关节痛安乃近-安乃近0. 5镇痛,解热,抗风湿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肌痛,神经痛咖啡因-安息香酸钠咖啡因0. 5~1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神经衰弱奎宁+盐酸奎宁0. 25~2镇痛,减轻横纹肌强直收缩先天性肌强直,神经痛,神经炎,红斑狼疮士的宁+硝酸士的宁0. 01加强横纹肌紧张度神经麻痹、肌肉瘫痪叶秋硷+硝酸叶秋硷0. 1兴奋神经,促进神经恢复面神经麻痹氨茶硷+氨茶硷1~2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罂粟硷+盐酸罂粟硷0. 1~0. 5降低平滑肌紧张度冠心病,脑动脉供血不足狄奥宁+盐酸狄奥宁0. 1~0. 5镇痛,促进渗出物吸收肌痛,毛囊炎,冠心病,角膜白斑,玻璃体浑浊组胺+盐酸组胺0. 01~0. 02使微循环舒张,通透性增高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扭伤苯海拉明+盐酸苯海拉明1~2抗组胺,抗过敏过敏性鼻炎,局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症普鲁卡因+盐酸普鲁卡因1~5局部麻醉,降低组织兴奋性各种疼痛(用于镇痛时加入适量肾上腺素)溃疡病,高血压,脑血肿,脑外伤后遗症氯丙嗪+盐酸氯丙嗪1~2安定,降血压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症,皮肤瘙痒证新斯的明(普罗色林)+溴化新斯的明0. 02~0. 1缩瞳,加强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张力和蠕动青光眼,尿潴溜,肠麻痹,重症肌无力,面神经麻痹毛果云香硷(匹罗卡品)+硝酸毛果云香硷0. 02~0. 1缩瞳,加强肠蠕动、膀胱平滑肌紧张度青光眼,尿潴溜,肠麻痹阿托品+硫酸阿托品0. 02~0. 1散瞳,缓解平滑肌及微血管痉挛,抑制汗腺,唾液腺分泌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胃肠道痉挛,多汗症肾上腺素+盐酸肾上腺素0. 01~0. 02使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心肌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抗过敏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麻黄硷+盐酸麻黄硷1~2使皮肤、腹腔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磺胺嘧啶-磺胺嘧啶钠2~5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一些革兰氏阴性球菌、杆菌皮肤,粘膜及浅部组织的感染青霉素-青霉素钠盐1~2万单位/c. c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球菌有抑制杀菌作用浅部组织感染链霉素+硫酸链霉素0. 02~0. 0. 5g/c. c对革兰氏阴性球菌、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结核性感染金霉素+盐酸金霉素0. 5~1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浅部组织感染土霉素+盐酸土霉素0. 5~1抑制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浅部组织感染氯霉素+氯霉素0. 5~1抑制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尤其对阴性菌作用较强眼,耳,浅部组织感染新霉素+硫酸新霉素0. 5~1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阳性菌有杀菌作用浅部感染庆大霉素+硫酸庆大霉素2000~4000单位/c. c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浅部组织感染四环素+四环素0. 5抗菌作用同金霉素相似浅组织感染红霉素+红霉素2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抑制和杀菌作用对青霉素、四环素有抗药性的感染结核菌素-旧结核菌素0. 1~0. 25对结核感染有脱敏作用结核性角膜炎,结核性虹膜睫状体炎对氨水扬酸-对氨水扬酸钠3~5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结核性疾患异烟肼+异烟肼1~2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杀灭作用结核性疾患维生素B1+盐酸硫胺1~2参加体内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多发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溃疡病维生素B12+V-B1250~100微克抗恶性贫血,神经炎,肝炎神经炎,神经痛维生素C-抗坏血酸2~5与结缔组织形成有关,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抵抗力角膜炎,冠心病,伤口淤 酸-菸酸0. 5~1促进细胞新陈代射,扩张血管神经炎,脑血管痉挛,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肝 素-5000单位5000单位抗血凝冠心病、浅血栓静脉炎谷氨酸-谷氨酸钠3~5参与脑蛋白质和糖低射,改善细胞营养神经衰弱胰蛋白酶-胰蛋白酶0. 05~0. 1加速伤口净化,促进肉芽生长感染伤口,肉芽生长不良,血栓性脉炎,痛经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50~100单位提高组织通透性,促进渗出液吸收局部外伤肿胀,血肿,注射后吸收不良,疤痕,硬皮症氢化考的松+氢化考的松10~20mg/次抗炎,脱敏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患促皮质素+水溶性促皮质素10~15单位/次刺激肾上腺素皮质制造及释放皮质激素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患黄连素+硫酸黄连素0. 5~1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浅部组织感染罗芙木+罗芙木液10降血压,镇静作用高血压病大蒜+大蒜原液1~5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有抑制作用痢疾,前列腺炎草乌+草乌总生物硷0. 1~0. 8消炎,镇痛关节痛,神经痛延胡素+延胡素乙素硫酸盐30~40毫克/次镇痛,镇静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疼痛,脑外伤后遗症双勾藤+双勾藤煎剂10~20镇静,降压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毛冬青-毛冬青煎剂50~100扩张血管,消炎冠心病,脑血管痉挛五味子-五味子煎剂50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调节血管,心功能神经衰弱,盗汗杜仲+杜仲煎剂50降血压高血压病川芎-川芎煎剂30扩张血管高血压病,冠心病,脑A供血不足洋金花+洋金花总生物硷0. 5扩张支气管平滑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第三章 低频脉冲电疗法(Low frequency impulseelectrotherapy)第一节 概论一、概述应用频率1000H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冲电疗法。 其特点是:(1)均为低压、低频,低频,而且可调;(2)无明显的电解作用;(3)对感觉、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4)有止痛但无热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低频脉冲电疗法有: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电睡眠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等。 二、低频脉冲电流的种类、特征和参数(一)感应电流和新感应电 见感应电疗法。 主要用于感应电疗法、电兴奋、电体操和电诊断等。 (二)方波 波形呈矩形或正方形。 见图3. 1. 1。 t宽-即方波的持续时间,单位为毫秒。 T-为周期,是一个方波与下一个方波起点相距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常用于电诊断、电睡眠、超刺激和电兴奋等。 (三)指数曲线波(又称三角波)是一种按数学上指数规律上升与下降的脉冲电流。 见图3-1-2。 常用于电体操、电诊断等。 t升-是三角波由起点上升到峰点所需的时间,单位毫秒。 t降-是三角波由峰点降回到原点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t宽=t升t有效=t升+t降t止-脉冲间歇时间=T-T有效图3. 1. 1 方宽图3. 1. 2 三角波I-t宽  T-周期  1-t升  2-t降(四)调制波:使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的幅度和频率随着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而改变,称为调制。 其受控制(即频率较高)的电流称被调波;控制电流(即频率较低)则称调制波见图3. 1. 3。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低频脉冲电流的生理和治疗作用主要有:(一)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这种电流是重要特征。 因为电刺激可以破坏膜极化状态,因而有可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 而哺乳动物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ms左右,因此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每个脉冲都可能引起一次运动反应。 (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这也是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生理和治疗作用之一,其作用机制参阅中频电疗法。 (三)镇痛 镇痛也是低频脉冲电流的重要作用之一,其机制请参阅中频电疗法章。 第二节 感应电疗法(Faradization)一、概述感应电流又称法拉第(Faraday)电流,应用这种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感应电疗法。 这种电流是1831年由法拉第发现,是一种古老的电流疗法。 二、物理特性感应电流是用电磁应原理产生的一种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如图3-2-1。 所谓双相,是指它在一个周期内有两个方向(一个负波、一个正波)。 所谓不对称,是指其负波是低平的,正波是高尖的。 它的频率在60~80Hz之间,故属低频范围。 其周期在12. 5~15. 7ms之间,其尖峰部分类似一狭窄的三角形电流,t有效(正向脉冲持续时间)为1~2ms。 峰值电压约40~60伏。 感应电流的两相中,主要有作用的是高尖部分,其低平部分由于电压过低而常无生理的治疗作用(图3. 2. 1)。 图3. 2. 1 感应电流的波形图3. 2. 2 新感应电波形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用电子管或晶体管仪器产生出类似感应电流中的高尖部分而无低平部分的尖波电流,称为新感应电流,如图3. 2. 2。 也有人将频率50~100Hz,t有效0. 1~1ms的三角波或锯龆齿波统称为感应电流。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感应电流的生理作用1. 2. 有兴奋正常神经和肌肉的能力 为了兴奋正常运动神经和肌肉,除需要一定的电流强度外,尚需要一定的通电时间。 如对运动神经和肌肉,脉冲持续时间(t有效)应分别达到0. 03和1ms。 感应电的高尖部分,除有足够的电压外,其t有效在1ms以上,因此,当电压(或电流),达到上述组织的兴奋阈时,就可以兴奋正常的运动神经或肌肉。 在人体当脉冲电流频率大于20Hz时,即可能使肌肉发生不完全强直性收缩,当频率上升到50~60Hz以上,肌肉即发生完全的强直性收缩,如图3. 2. 3感应电流的频率在60~80Hz之间,所以当感应电连续作用于正常肌肉时,可引起完全强直性收缩。 由于强直收缩的力量可以达到单收缩的四倍,所以,这种收缩对肌肉锻炼是有益的。 对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由于其时值较长,甚至高达正常值(1ms)的50~200倍,而感应电脉冲持续时间仅1ms左右,故感应电对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无作用,对部分失神经支配的肌肉作用减弱。 (二)感应电的治疗作用1. 防治肌萎缩当神经操损伤或受压迫时,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这时脑的冲动就不能通过损害局部而达到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结果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或因较长时间制动术(如石膏绷带、夹板等)后出现的废用性肌萎缩等,此时,神经和肌肉本身均无明显病变,故可应用感应电流刺激这种暂时丧失运动的肌肉,使之发生被动收缩,从而防治肌萎缩。 2. 防治粘连和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感应电刺激可加强肌肉活动,增加组织间的相对运动,可使轻度的粘连松解。 同时当肌肉强烈收缩时,其中的静脉和淋巴管即被挤压排空,肌肉松弛时,静脉和淋巴管随之扩张和充盈,因此用电刺激肌肉产生有节律的收缩,可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3. 止痛 感应电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可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镇痛效果。 临床上用来治疗神经炎,神经痛和用作针刺麻醉。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一)设备感应电疗法的仪器(感应电流电疗机)、导线、金属电极板、衬垫以及电极固定用品均与直流电疗法相同。 但在感应电疗法中,所用的电极还有手柄电极,滚动电极等(图3. 2. 4)。 图3. 2. 1 肌肉对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的反应图3. 2. 2 电极A 手柄电极B 滚动电极A-单收缩B-不完全强直收缩C-完全强直收缩1-手柄 2-金属、电极板、衬垫3-手动开关1-手柄 5-手动开关7-滚动电极、衬垫(二)治疗方法1. 感应电治疗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似,唯衬垫可稍薄些。 感应电流的治疗剂量不易精确计算,一般分强、中、弱三种,强量可见肌肉出现强直收缩;中等量可见肌肉微弱收缩;弱量则无肌肉收缩,但患者有感觉。 2. 常用治疗方法有(1)固定法两个等大的电极(点状、小片状或大片状电极)并置于病变的两侧或两端(并置法)或在治疗部位对置(对置法)或主电极置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有关肌肉节段区。 (2)移动法 手柄电极或滚动电极在运动点,穴位或病变区移动刺激(也可固定作断续刺激);另一片状电极(约100cm2)置相应部位固定。 (3)电兴奋法 两个圆形电极(直径3cm)在穴位、运动点或病变区来回移动或暂矩固定某点作断续刺激。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感应电疗法常用于废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软组织粘连、血循环障碍、声嘶、便秘、癔症性麻痹等。 有出血倾向、化脓过程、痉挛性麻痹或感觉过敏者禁用。 附:处方举例1. 感应电流手柄电极作用胫前肌运动点,100cm2的电极置于腰骶部。 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足背屈运动为准,每通电1-2秒,休息1. 5-2秒,每分钟刺激10-20次。 每次5分钟,每日1-2次,共20次。 适应证 胫前肌废用性萎缩2. 感应电流作用于下腹部。 以两个100-150cm2的电极分别置于下腹膀胱区及腰骶部。 电流强度以引起腹肌收缩为准。 每次10-15分钟。 每日1次。 适应证 尿渚留。 附:电兴奋疗法感应电疗法历史悠久,随电子技术的发展,新的更有效的脉冲电流不断出现,因此近年来单纯的感应电疗法已较少应用,而在电兴奋疗法中尚保留了感应电刺激的特色。 用大剂量(患者能耐受为准)的感应电、断续直流电在患部或穴位上作短时间的通电治疗的方法,谓之电兴奋疗法。 它采用了改装后的线绕蜂鸣式感应直流电疗机,其感应电流具有波距不等,波峰不齐等特点,作用人体时产生一种较强的刺激,使神经肌肉高度兴奋,从而调整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 治疗作用(一)对神经衰弱的作用  据本疗法的创始者郭苏述同志的见解,认为神经衰弱是由于中枢神经中兴奋和抑制两大过程的失调而产生的。 主要是兴奋过程的减弱而不能诱发正常的抑制过程,从而表现为失眠。 因此采用大电量刺激末梢神经,促使皮层兴奋过程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转化诱导为抑制,引起自然睡眠,于是失眠得以消除。 (二)对皮神经炎的作用  郭氏认为不适宜的外界因素(如寒冷、潮湿和过强的压迫等)促使神经功能活动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而表现为皮肤感觉减退等。 用大剂量直流电负极给末梢神经以超强刺激,使神经在短期内解脱抑制状态,恢复正常功能。 (三)对腰肌劳损的作用  由于局部肌肉受外界损伤、寒冷、潮湿等影响而长期处于半收缩状态造成肌肉疲劳,出现症状。 应用电兴奋使肌肉短期内完全收缩,随后导致充分的肌肉舒张,从而使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致痛物质吸收,疼痛缓解。 (四)对胆道蛔虫症的作用  电兴奋可使俄狄氏括约肌先强烈收缩,而后松弛,解除了痉挛,同时强烈刺激使胆道内虫体退回肠道易于排出。 (这些情况曾经钡餐胃肠摄影证实)二、 治疗方法(一)神经衰弱1. 两电极置太阳穴,通弱感应电,然后双极移向阳白穴,再移至头维穴,共治疗半分钟,如此重复2-3次。 2. 两电极置风池穴,通强感应电,使电麻感达头顶部,并上下滑动电极,造成颈部颤动,共治疗1分钟左右。 3. 两电极置颈中交感神经节,通中等量感应电,1分钟左右。 4. 少数患者可在头部(阳极置阳白,阴极置风池)及手臂内关,外关穴通过断续直流电刺激、高血压患者忌用头部。 (二)股外侧皮神经炎用直流电60-80mA(短路时电量),阳极100cm置大腿内侧固定,阴极为圆形电极(3cm直径)置皮肤麻木区,并迅速而均匀地滑行2-3次,时间依皮肤感觉减退面积大小而定。 (三)腰肌劳损1. 两电极置两侧腰肌,通过强感应电,沿肌肉长轴,横轴分别滑动,共作用4-6分钟。 2. 局限压痛点明显者,可在痛点置阳极,骶部置阴极,通直流电50-60mA,2-3秒,连续2-3次。 (四)胆道蛔虫症1. 一极置剑突下,一极置锁骨中线与右肋缘下方,通强感应电断续刺激,共作用约2分钟。 2. 一极置胆囊区,一极置背部胆俞穴,通强感应电,断续刺激。 约2分钟左右。 3. 负极置胆囊区,阳极置胆俞穴,直流电量约60mA,通电2-3秒,连续3次。 4. 以上等程序全部完成约须4-5分钟,疗后让病人休息10-15分钟,未立即止痛者可重复治疗,直至止痛为止。 一周后给病人服用消炎药及驱虫药等。 5. 用本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先须确诊,对有急性胆道、胆囊炎症或胃十二指肠疾病者应慎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注 意 点颈动脉窦、心前区、高血压患者头部不宜用强刺激。 [附]处方举例1. 电兴奋 头部穴位(阳白、太白、头维、风池穴)、内关穴,圆形极,感应电,弱刺激,共5分钟,每日一次,3-6次。 适应症 神经衰弱2. 电兴奋 两侧腰肌,圆形极,感应电,中强刺激,6-8分钟,每日一次,2-6次。 适应证 急性腰肌劳损3. 电兴奋 左股外侧麻木区用直流电阴极滑动,阳极100cm2置左股内侧,电量60mA,一次治疗移动1~3遍,每日一次,共3次。 适应证 左股外侧皮神经炎附:电诊断(Electrodiagnosis)电诊断是应用定量的电流刺激神经或(和)肌肉,观察它们的电兴奋性,以判定周围神经和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康复诊断方法。 常用的电诊断有直流-感应电检查和强度时间曲线测定。 一、直流感应电检查(一)设备与方法直流感应电疗机和电极直流感应电疗机 即理疗科日常治疗用的直流感应电疗机。 这种电疗机可输出平稳直流电和感应电,感应电或为线圈蜂鸣器感应产生的,或用电子管振荡电路产生类似感应电的强直电流。 电极 刺激电极有单头和双头两种(图3. 2. 3)。 单头电极(主电极)是一个绝缘手柄上装着一个直径约1cm的圆形金属头,上包5~6层纱布,手柄上装着手动断续器。 双头电极是在附有断续器的绝缘手柄上,装上彼此分开的、可以任意调节距离的两个等大的(直径约1cm)或一大一小的刺激电极。 图3. 2. 3 手动断续电极a-单极b-双极运动点就是当电流刺激肌肉或支配该肌肉的神经时,最易引起兴奋的部位。 运动点可分为神经运动点和肌肉运动点。 正常肌肉的运动点常为近肌腹区运动神经进入肌肉的接点部位。 神经运动点为神经的解剖部位最表浅而接近皮肤处。 一条较长的神经可以有几个运动点。 寻出运动点是电诊断的基本要求,图3. 2. 4-8表明各主要运动点的位置,参照这些图易于找到需要的运动点。 但人体解剖部位各有差异,所以一般要先用感应电来刺激寻找,刺激电极在一定范围内慢慢移动并仔细观察,反应最强处则为运动点。 图3. 2. 4 面部的运动图3. 2. 5 上肢前面的运动点图3. 2. 6 上肢后面的运动点图3. 2. 7 下肢前面的运动点图3. 2. 8 下肢后面的运动点为了迅速准确地找到运动点,必须熟练掌握神经与肌肉的解剖学,了解神经走向与分布,以及肌肉的起止部位,肌肉的收缩功能和所出现的动作。 检查方法检查时,如用单极测定,则一个100~200cm2的直流电疗用的衬垫电极作为次电极,置于肩胛间区或腰部。 如果应用单极法引起邻近肌肉收缩,有碍观察,则应改用双极法。 用两个等大的电极检查时,两头分别置于以运动点为中心的两端,两者的距离不宜小于2~4cm。 用一大一小的电极检查时,小电极置于运动点上,大电极按肌肉纵轴置于运动点之上方或下方。 先用感应电在健侧找到运动点,观察最小而可见的收缩反应,求得阈值。 随即以直流电阴极和阳极分别进行刺激,求得阴极和阳极的阈值,记录结果。 继之,在患侧用同样方法进行测定,并同健侧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对于瘫痪肌肉,对感应电刺激的反应可能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这时可用直流电阴极和阳极来寻找运动点。 在寻找运动点时,可用较大的电流强度,确定运动点后,重复刺激数次来减低皮肤电阻,然后逐渐减小电流强度,求得准确的阈值。 注意事项1. 室内温暖,光线明亮,能清晰地观察最小的肌肉收缩反应。 确定与对比阈值时,所观察收缩反应的程度应保持一致。 2. 必须密切结合临床。 电检查前要了解病史,进行必要神经系统检查,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电检查。 3. 向患者说明有关事项,要求患者密切配合检查。 检查时,患者全身自然放松,体位要舒适,被测肢体肌肉必须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例如,检查大腿前面时,取仰卧位,用枕头支托腘窝处;测下肢屈侧时,取俯卧位,用枕头支托踝关节部位。 4. 电刺激时,电极与运动点位置要保持密切接触,不可移动,但同时电极压力不宜过重,按压手动开关时,电极不要随之往下压,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 5. 必须熟悉每块肌肉收缩所出现的微细动作,否则容易产生误认而导致判断错误,特别是待测肌肉有变性反应存在,对电流刺激的兴奋性显著降低而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时,邻近肌肉出现收缩反应。 切不可将邻近肌肉的收缩反应当作待测神经或肌肉的反应。 6. 电检查过程中,必须十分耐心仔细,有疑问时,要反复对比观察。 如果肉眼难于观察,可通过手摸肌健的活动来配合,尤其对幼小患儿的电检查,更须耐心,必要时,可另约时间复查。 (二)结果分析直流感应电诊断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电流的阈值、肌肉收缩性质和极性反应等。 正常反应以感应电(或强直流电)刺激正常的神经或肌肉运动点时,当电流达到阈值,即可引起肌肉完全的强直性收缩,在通电期间,收缩持续存在。 直流电阴极或阳极刺激正常神经或肌肉时,当电流强度达到阈值,在通电瞬间都出现一次“闪电样”快速的收缩,并立刻消失。 阳极通电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比阴极的弱,如阳极通电时要使所引起的收缩反应与阴极通电时的反应相等,则电流强度要为阴极的1. 5~2. 5倍。 断电时在阳极下有时出现收缩反应。 但其幅度较小,而阴极下则不易出现收缩反应。 人体两侧同名运动点的阈值大致相等,如超过0. 5-1倍的量,则认为是异常。 国内外有人测出各运动点的直流电刺激阈值,可供电诊断时参考。 异常反应1. 量的变异(1)兴奋性亢进 使用较小的电流强度刺激神经肌肉,即可引起肌肉收缩反应,即阈值明显降低,则被认为是兴奋性亢进。 可见于如下疾病:①手足搐搦症:对两种电流或只对直流电反应亢进。 癔病性抽搐无亢进现象,可作鉴别。 ②痉挛素质:用直流电阴极刺激正中神经或腓神经,其阈值常在0. 7mA以下。 ③中枢性麻痹的早期、舞蹈病等。 ④某些周围神经疾病的早期,可出现对直流电或两种电流的兴奋性亢进。 (2)兴奋性减退 即阈值升高。 肌肉收缩形态和极性法则无异常。 常见于如下疾病:①废用性肌萎缩②中枢性麻痹的晚期③肌源性肌萎缩症④周期性麻痹发作期间⑤缓慢性神经源性肌萎缩。 如果前角细胞疾病引起的肌萎缩,其经过极为缓慢,在肌肉中尚有部分未被侵犯时,仅表现为兴奋性减退。 但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直到晚期,对感应电的反应电的反应减弱不很明显,却可能出现直流电极性代置现象,称为“混合反应”。 2.质的变异质的变异系指电刺激时,肌肉的收缩状态发生变化,表现为断电后肌肉不立即松弛(肌强直性反应)或易于产生疲劳(肌无力反应),而阈值和收缩反应性质则无异常。 肌强直性反应 先天性肌强直病对感应电引起的肌肉收缩,断电后还持续数秒至数十秒钟,对直流电阴极刺激,也在断电后继续收缩数秒钟。 肌无力反应 重症肌无力患者,用电刺激其眼轮匝肌时,肌肉收缩反应正常,若连续刺激,则肌肉收缩反应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 整个过程约1~2分钟。 休息片刻后,再次连续刺激,将重新出现上述现象。 3. 电变性反应周围运动神经元因疾病或创伤而受损,从而引起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反应的量和质的变化,人们认为这是神经轴索发生变性的结果,所以称为电变性反应。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部分,完全和绝对变性反应三种。 (1)部分变性反应 感应电和直流电刺激神经时,肌肉收缩反应均减弱,所用的电流强度也较大。 感应电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反应也明显减弱,也需要较大的电流强度,特别重要的是肌肉对直流电的刺激除需要较大的电流强度外,肌肉收缩反应较缓慢,而不是“闪电样”收缩。 阴阳极刺激无倒置现象。 (2)完全变性反应 感应电或直流电刺激神经时,都不能引起收缩反应。 感应电刺激肌肉也无反应。 直流电刺激肌肉,需要明显加大电流才能引起收缩反应,而且反应很弱,特别是肌肉收缩反应很缓慢,呈蠕动样收缩,(图3. 2. 9)。 阴阳极值接近或倒置。 此外,肌肉运动点可能向远端移位。 图3. 2. 9 肌肉的电反应G-间断直流电刺激时,正常肌肉单一灵敏的收缩F-感应电流刺激时正常肌肉痉挛性收缩R. D-变性反应时间断直流电刺激时肌肉缓慢微弱的收缩. (3)绝对变性反应 神经和肌肉不论对感应电或对直流电刺激都无收缩反应。 表3. 2. 1 电变性反应分类反应感应电直流电正常反应神经强直性收缩单个闪电样收缩 CCC>ACC肌肉部分变性反应神经反应减弱反应减弱  CCC≥ACC肌肉反应减弱,收缩缓慢完全变性反应神经反应消失反应消失CCC≤ACC肌肉反应减弱,蠕动样收缩绝对变性反应神经反应消失反应消失肌肉(三)直流-感应电诊断的临床意义鉴别中枢神经性瘫痪或周围神经性瘫痪中枢运动神经原病变没有变性反应。 出现变性反应时一般表示周围神经或脊髓前角细胞等处发生了病理改变。 例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脊髓损伤、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损伤等都出现电变性反应。 判断周围运动神经损伤程度周围神经损伤不论平时或战时都很常见,枪弹伤、刀刺伤、骨折脱位或外伤后的血肿、骨痂的压迫,以及牵伸、重压等,都可能损伤神经。 直流感应电诊断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它能正确反映神经损伤程度,为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1. 无变性反应 患者有外伤史和瘫痪症状,但无电变性反应,说明神经无明显解剖上损伤,一般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2. 部分变性反应 一般说明神经有一定程度挫伤或粘连,可进行保守治疗观察。 3. 完全变性反应 一般说明神经有严重粘连、压迫或断裂,或形成神经瘤等,完全变性反应者,需要进行手术探查治疗。 4. 绝对完全变性反应 见于周围神经严重损伤的晚期,需要手术探查治疗。 变性反应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约7~14天。 在发病或受伤初期,神经肌肉对电刺激显示兴奋性亢进现象或者正常,所以电诊断要在发病或受伤后2周以后才进行。 第二阶段为变性反应期,可出现部分或完全变性反应,时间约自两周至一年以上,视病情轻重而定。 第三阶段为后期,有两种可能的转归,即逐渐趋向正常或者神经肌肉功能逐渐退化而进入完全变性或绝对变性反应,这种情况预后极差。 所以,有些病例可能进行定期(每1~2月)复查,以便动态了解神经肌肉功能。 判断神经损伤、神经炎的预后和恢复时间如上所述,直流感应电诊断可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如果出现变性反应,特别是完全变性反应,只有采取手术探查治疗,才有可能恢复。 手术以后或者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的部分变性反应病例,可每隔1~2月复查一次,可以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电诊断可以推测面神经炎的预后和恢复时间(表3. 2. 2)。 表3. 2. 2 面神经炎电反应变化的预后意义反应预计恢复期恢复程度无变性反应部分变性反应完全变性反应绝对变性反应3~6周3~6月6~10月(可达2年)-完 全完 全多为部分恢复不能恢复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神经瘫痪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病情较复杂的瘫痪病例而难以诊断时,电诊断可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 而癔症或诈病则电反应无异常。 (杨永辉郭友池)二、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强度-时间曲线能比较精确定量测定组织兴奋性。 实验证明,引起组织兴奋的电刺激,不仅与电流强度有关,而且同刺激时间也有关系。 某一刺激强度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将恰好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的一些强度-时间关系,用座标表示,并连成线,这就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一)检查方法首先从所选定的最长脉冲时间开始。 例如:1000ms,频率可根据仪器的特性决定,但原则上以较慢的频率为合适。 这样就可以清楚识别肌肉收缩,以及避免肌肉过早发生疲劳。 检查者可以一手持刺激电极,别一手调节输出电流的强度,用脚踏开头控制刺激。 在检查过程中,压力必须始终如一,轻巧地将电极固定在受检查肌肉上。 开始时,缓慢增加输出电流或电压一直到引出明显的肌肉收缩,然后缓慢的降低输出电流。 待出现最小的刚刚可见的收缩,此时电流(或电压)的强度,即为基强度。 这样最小可见的收缩,即是标准收缩。 然后逐步缩短脉冲时间,测定最小收缩所需的强度,将所测出的各点联成曲线。 所用的脉冲持续时间有:1000ms,300ms,100ms,30ms, 10ms, 3ms, 1ms, 0. 3ms, 0. 1ms, 0. 03ms, 0. 01ms,将所测得的各点依次连线即可绘出曲线(见下图)。 图3. 2. 10 正常强度时间曲线图3. 2. 11 强度时间曲线(二)曲线的类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1. 失神经支配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大,平滑,右移,阈值高,对持续时间(t宽)短的脉冲无反应。 出现这些改变的原因,是肌肉失神经支配,这时候出现的反应是肌肉本身的反应。 由于肌肉的兴奋性比神经低,所以需要较大的阈强度和较长的通电时间,才能引起反应。 结果如曲线A。 2. 正常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小,平滑,上升部分偏左,阈值普遍较低,在0. 1~100ms范围内均有反应。 这种曲线的原因是神经正常,电流通过神经,使肌肉兴奋。 由于神经支配正常,所以在较低的阈强度下即能引起兴奋,如曲线C。 3. 部分失神经支配的曲线 其特点是斜度比C大比A小,不平滑,自正常位置右移,阈值普遍比正常高,对0. 01ms无反应,出现扭结,如E点,这是最重要的特征这种曲线的成因是:肌肉中一部分纤维失神经支配,另一部分的神经支配仍完整。 当通电时间长时,两者均有反应。 但因失神经部分的兴奋性低,因此阈值比正常值高些,但不会太高,因其中还有正常支配的部分。 曲线高于C而低于A。 每2~3周重复测定一次,观察曲线变化,可了解肌肉获得神经再支配的变化情况。 原先呈失神经支配曲线的,如果出现下列变化,说明神经在逐渐恢复:1. 出现扭结,或扭结逐渐明显变宽。 2. 曲线的坡度下降。 3. 曲线向左延伸。 第三节 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 therapy)一、概述间动电流是将50Hz正弦交流电流以后叠加在直流溻上而构成的一种脉冲电流,由法国Bernard氏首先发现并研究,故又称贝尔钠电流。 将这种电流用于临床治疗,称为间动电流疗法。 二、物理特性间动电流的脉冲部分系由频率为50次/秒的交流电流整流后获得,其波形基本属于正弦波,它以半波、全波的形式,两者交替的形式或继续的形式出现,而组成以下六种常用的波组(图3-3-1)。 DF-密波;MF-疏波;CP-疏密波;LP-间升波;RS-断续波;MM-起伏波;图3. 3. 1 间动电流的波形(一)密波(DF) 频率为100Hz的正弦波,周期10ms,幅度恒定。 (二)疏波(MF) 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间歇10ms。 (三)疏密波(CP) 疏波和密波交替出现,各持续1秒。 (四)间升波(LP) 又称慢资替疏密波。 其中疏波持续4秒,密波持续8秒,且密波中一组电压保持稳定,另组电压缓慢起伏。 (五)断续波(RS) 疏波断续出现,通电、断电时间各为1秒。 (六)起伏波(MM) 疏波断续出现,通、断电时间各4秒,且疏波的出现和消失是缓慢的。 (七)弱波动直流电(CO) 系直流电基础上加频率为100Hz的低幅度波形电。 三、间动电流生理作用特性(一)半波正弦电流和其他一些电流的比较 因为生理作用仅在感受阈与痛阈之间的作用区内的电流才能引起,从图3. 2. 2可以看出,在波宽和峰值相近的情况下,半波正弦电流的作用区较感应电流和指数曲线型电流均大,苦要使后两种电流的作用区与前者相近,则后者的峰值均将超出痛阈而引起痛感。 (图3. 3. 3)。 作用区图3. 3. 2 三种电流作用范围比较图3. 3. 3 三种电流同等作用范围的强度比较(二)直流电成份的意义 因在直流电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正弦电流的作用,可使组织的兴奋阈升高。 如电流的生理作用区是3-4mA时,0. 5mA的正弦电流不引起任何作用,但如附加在2. 5-2. 9mA的直流电上,即可引起震颤感觉及肌肉收缩(图3. 3. 4)。 图3. 3. 4  正弦电流和附加直流电的协同作用(三)波形和幅度变换的意义 单调的刺激人体容易适应,从而失去激活组织细胞功能的“动力”作用。 因此,在电路上加上调投机构,波形和幅度按人为的规律变化,可以防止或延迟适应的产生。 四、治疗作用(一)止痛作用 间动电流的止痛作用是明显的。 这可以从间动电发现的历史说起,法国牙科医生Bernard(贝尔钠氏)在一次牙科电泳实验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直流电作用下开始曾有痛感,但后来这种不适应感完全消失,并且牙齿感到舒适的震颤。 究其原因,乃因机器与滤波电容器焊接不良,因此输出的电流稍带波状,而这种电流有较好的止痛性能。 之后经过一系列观察研究,才诞生了间动电疗法。 并研究证明在正弦电流上加入直流成份可使组织兴奋阈升高,止痛效果增强,两者有协同作用。 其止痛作用原理与间动电作用的掩盖效应及消除纤维间水肿压迫有关。 间动电流中直流电所引起的电兴奋性改变和正弦电流所引起的肌肉微小震颤感,是一种适宜的刺激,它可阻断或干扰痛冲动的传导,起掩盖作用而止痛。 但这种止痛效应是短暂的。 在间动电作用后几小时,由于改善了血循环,使组织的营养障碍及神经纤维间水肿得以解除,从而获得了较持久的止痛效果。 间动电各波形中止痛作用最显著为间升波,次为疏密波,再次为密波和疏波。 (二)改善血液循环 间动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周围血循环的作用,这与它所引起的血管扩张有关。 间动电治疗后,常见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就是血管扩张的结果。 有人用间动电治疗动脉内膜炎后,发现供血量增加50%,治疗动脉硬化时增加80%,与其它阻断交感神经的治疗方法效果相似。 当作用在星状神经节时,上肢供血量增加40%,说明间动电流扩张血管的作用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关。 此外与治疗时引起的轴索反射,组织胺释放及肌肉的微细运动也有一定关系。 (三)对神经肌肉组织的作用 只有强度不断变化的电流,才能引起神经兴奋而引起肌肉收缩,最适宜的频率是50-100Hz左右,因为频率过高时,单个刺激持续时间过短;频率过低时,组织又易于适应。 间动电流是频率50-100Hz的变型正弦电流,对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适宜的。 其中以断续波、起伏波最显著,次为疏波。 各型间动电流的作用特点如下表:表8. 1. 1 各型间动电流的作用特点简表类型感觉和运动反应生理作用适应证密波(DF)针刺感,细振动止痛(早而短);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促进局部血循疼痛;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周围血循不良疏波(MF)强的震颤感,紧压感,量大可见肌收缩止痛(晚,较久)痉挛性疼痛疏密波(CP)DF、MF的交替出现促进渗出物吸收;止痛软组织扭挫伤;神经炎;神经痛;局部循环和营养不良间升波(LP)同CP,有渐升和渐降的蚁爬感止痛(明显)神经痛,肌痛,疤痕断续波(RS)断续震颤感,量大见肌收缩肌肉节律性收缩废用性肌萎缩起伏波(MM)同RS,刺激较缓和同RS同RS(适于病情较重者)五、设备与治疗方法(一)设备 目前国内常用的仪器有JL-I型间动电疗机和C65-3型间动电疗机,后者电路结构简练,机体小,易于携带。 (二)治疗方法 间动电疗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直流电疗法基本相似。 1. 2. 通电时先给直流电后脉冲电流。 3. 按常见症状选择电流种类(1)止痛 短期止痛用DF;较长期止痛用CP或LP。 (2)改善周围血循环 用负极DF作用于相应交感神经节,CP作用于局部。 (3)促进渗出物吸收 用CP。 (4)锻炼肌肉 用RS或MM。 4. 电流强度 原则是根据患者的感觉来调节,一般常用量,直流电为0. 5-3mA,脉冲以引起较明显的震颤感为宜,但不应有刺痛感。 5. 治疗时间 一般主张短时间,每次5分钟左右,慢性病可延长到12-15分钟,一般每日一次,急性期每日二次。 6. 疗程 6-10-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1-2周。 图3. 3. 5 间动电疗手柄电极(三)常用治疗方法1. 痛点治疗 以小圆极直径2-3cm置痛点联阴极,阳极等大置痛点附近或对置。 当痛点多时可采用“追赶”痛点法,逐点作用各5分、4分、2分钟不等。 治疗时均以阴极置痛点,因阴极作用部位的感觉阈及皮温升高均较阳极明显。 2. 沿血管或神经干治疗 阴极置患部,阳极置血管或神经干走行方向,电极大小依病变范围选择。 3. 交感神经节与神经根部位治疗 小圆极或小片状置神经节或神经根部位联阴极,阳极等大或稍大置神经相应部位。 4. 离子导入 方法同直流电导入。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此处缺少一些内容]■3. 运动支撑系疾患 对肩关节周围炎、变形性关节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肱二头肌腱鞘炎、上髁炎、狭窄性腱鞘炎等有一定效果。 4. 某些血管疾患 可用于治疗动脉内膜炎、雷诺氏病,肢端紫绀症,中心性视网膜炎,高血压等。 (二)禁忌证 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严重心脏病,高热患者等。 附:处方举例1. 间动电 ××关节,小圆极(-)置痛点,(+)置对侧或附近,Df 1-2分钟,CP 5-6分钟,Ⅰ直5-1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关节扭伤、挫伤、网球肘。 2. 间动电 ××神经出口处小圆极(-),(+)置神经走动处,Df 2分钟、CP 4分钟、LP 4分钟,Ⅰ直0. 5-1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枕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3. 间动电 右颈上交感神经节小圆极(-),(+)置其下方,Df 6-8分钟,I直0. 5-1mA,I脉渐升“震颤感”至右眼角,每日一次,共10次。 适应证:右中心性视网膜炎。 4. 间动电 5%奴夫卡因导入(+),××痛区小圆或大方极(+),(-)极置近旁或对置,Df 2分钟、CP 8分钟,Ⅰ直0. 5-3mA,Ⅰ脉渐升至“耐受限”,每日一次,共5次。 适应证:网球肘、腰痛。 附:电睡眠疗法(Electric Sleep therapy)一、概述用小剂量(按其幅值)的单向低频方波电流通过颅部引起睡眠的治疗方法,称为电睡眠疗法。 该疗法自1947年创始以来,在世界各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认为电睡眠不仅对普通医学,而且对军事医学也有不小的作用。 二、物理特性电睡眠疗法所用的电流是仿效生理睡眠时中枢神经的电活动规律而定的。 脑电图研究证明:安静闭目时,呈现8-13Hz的α波,入睡时呈现0. 5-4Hz的δ波;由电诊断测得:皮层运动区的时值为0. 1-2ms。 因此,用于电睡眠的电流频率多选在α、δ波范围,1-25Hz;脉宽多为0. 2-0. 3ms,因脉宽大于0. 5ms的脉冲会兴奋视神经,引起主观的闪光而影响入睡。 波形多用方波,因它前后沿均陡,用较小电流即可引起反应。 近年来,有人用梯形波和正弦波叠加在直流基础上的方波、正弦波,频率也有增加到100-200Hz的。 三、作用机制关于电睡眠治疗时产生睡眠的机制尚无统一的观点,目前大多数认为电流直接作用于脑是主要的,也有反射性影响。 认为睡眠是散布于大脑两半球、甚至皮质下部分即中脑的抑制。 当电极置于眼睑一乳突部位时,脉冲电流对眼睑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弱的节律性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 实验观察到用眼-枕法电睡眠治疗时,近于脑底部的电流密度最大,并沿近于穹隆部的方向减少。 认为透入颅内的电流直接作用到皮质下—脑干部位,按负诱导法有则,引起皮层的抑制。 电睡眠时脉冲电对皮质—脑干部有特异性作用,并通过它而作用到皮层。 另有一些人认为,电睡眠电流刺激了大脑皮质,使皮质对网状结构发生主动性抑制而导致睡眠。 四、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早期认为电睡眠治疗的作用是导致或深化生理睡眠。 加强中枢的抑制作用。 但目前认为不仅引起睡眠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即使治疗过程中不入睡,也有调整性的治疗作用。 认为脉冲电流通过脑部时,广泛作用于脑的各部,特别是皮层下区,包括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其他组织。 因而对脑部各组功能产生影响,使原已紊乱的神经—血管、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以及其它植物性神经,躯体神经系统得以恢复,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过程。 对于精神和情绪方面也产生良好的影响。 经颅的低频脉冲电作用,还可以使高血压下降,使血凝与抗凝系统的功能正常化。 还可改善代谢,降低血糖等。 有人观察80Hz电睡眠治疗能使血液中肾上腺素与正肾素浓度增高而呈兴奋作用。 10-15Hz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并能影响脂类代谢,从而对冠心病有良好疗效。 因此,电睡眠疗法的治疗作用,就决不仅限于疗法名称的含意,而日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疾病。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一)仪器 国产HWY-Z2型综合治疗机和C64-2型多波治疗机均可用作电睡眠治疗。 电极:铅板、衬垫同直流电疗法。 (二)治疗方法1. 两个眼部电极接阴极,枕部(特制的梳状电极可插入头发中)或乳突部(两个4cm电极)电极接阳极。 (图3. 3. 6)图3. 3. 6 眼-乳突部电睡眠法2. 选用方波、波宽0. 2-0. 3ms,适当频率(根据病情选择适宜频率很重要,当病人兴奋过程占优势时,频率不超过5-10Hz,较高频率40-60Hz会增强,症状加重。 一般从12-16Hz开始逐渐降至1-2Hz),电流强度6-8mA,以患者有轻度舒适的震动感蚁走感为宜。 3. 治疗时间 一般第一次治疗15-20分钟,渐增至40-60分钟较合适。 抑制过程轻度减弱时,用较长时间,可达1. 5-2小时;兴奋与抑制过程明显减弱时,用较短时间20-40分钟为宜。 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7-10次。 4. 治疗时室内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 并用适量咖啡因、溴剂可加强治疗效果。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 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Ⅰ、Ⅱ期),偏头痛,神经性皮炎,脑动脉硬化(初期),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早期妊娠中毒症,幻痛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噪狂型、紧张型、单纯型等。 植物神经-内分泌机能障碍患者用低频率(8~16Hz)治疗可使正常化。 (二)禁忌证 患动脉硬化的高龄患者,某些眼病(结膜炎、眼缘炎、视网膜剥离、高度近视等)。 [附]处方举例1. 电睡眠作用眼(-)—乳突部(+)。 波宽0. 2~0. 3ms,频率10~20Hz ,治疗强度4~6mA,4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20次。 同时配用小量镇静剂和催眠剂。 适应证:神经衰竭,失眠。 2. 电睡眠作用眼(-)—枕部(+)方波,波宽0. 2~0. 3ms,频率,为镇静10~20Hz;为降压80~100~120Hz,治疗强度4~8mA,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15次。 同时应用血管扩张药、镇静药。 适应证:高血压。 附: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a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简称TENS)一、概述经皮的神经电刺激疗法(周围神经粗纤维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疼痛的电疗方法。 这是70年代兴起的一种电疗法,在止痛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临床上(尤其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理特性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 为此TENS仪器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 频率较高:多在2~160Hz之间,属低频范围。 2. 脉冲短-或更短:一般脉冲宽度多在9~350μs之间。 脉冲太宽,传递疼痛的纤维便被激活,而且极板下离子化增加。 但脂肪组织较多者,脉冲可宽一些。 3. 强度适宜:采用使病人有一种舒适感,不出现肌肉收缩的阈下强度。 这样TENS便可选择性地激发感觉的,传入神经纤维的反应,而不触动运动的,传出神经纤维的反应。 4. 电流形态不统一,目前常用有以下几种波形:(1)对称的双向方波;(2)被单向方波调制的中或高频电流;(3)有对称的双向脉冲;(4)单向方波;(5)另一种不对称的双向脉冲,图3. 3. 7。 图3. 3. 7 TENS疗法的几种波形三、治疗作用机制有下面几种假说:1. 闸门控制假说认为TENS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兴奋,关闭了疼痛传入的闸门,从而缓解了疼痛症状。 电生理实验证明,频率100Hz左右,波宽0. 1ms的方波,是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 2.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一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可能激活了脑内的内源发吗啡多肽能神经元,引起内源性吗啡样多肽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 有人实验证明:以极板面积24cm2置于右腿中1/3外侧面,用方波、宽度0. 2ms,频率40~60Hz,电流强度40~80mA,刺激20~45分钟时腰穿脑脊液内β—内啡肽含量显著增高,认为内啡肽由于电刺激而释放入脑脊液,导致疼痛一时性显著缓解。 3. 促进局部血循环:TENS除镇痛外,对局部血液循环,也有促进作用,疗后局部皮温上升1-2. 5℃四、设备与治疗方法1. 仪器:凡属t升、t宽、t降和f可以任意调节的低频脉冲电疗机均可应用,L64-2型多形波治疗机即可进行此种治疗。 电极:铅板与衬垫同直流电疗法。 常用直径2-3cm规格的电极。 2. 电极放置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1)放于特殊点 即触发点,有关穴位和运动点。 因为这些特殊点的皮肤电阻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密度输入。 这些点是放置电极的有效部位。 (2)放在病灶同节段上 因为电刺激可引起同节段的内啡肽释放而镇痛。 (3)放于颈上神经节(乳突下C2横突两侧)或使电流通过颅部,均可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3. 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 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 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 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 1~0. 3ms。 4. 电流强度 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 一般15~30mA,依病耐受而定。 5. 治疗时间:治疗灼性神经痛2~3分钟。 一般为20分钟,亦可长达1小时或数小时。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头痛、偏头痛、神经痛、灼性神经痛、幻肢痛、关节痛、腹痛、术后痛、产痛、癌痛等。 总之,TENS对急、慢性和神经性疼痛均有效果,短期治疗的疗效较长期治疗的高些。 (二)禁忌证1.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特别是按需型起搏器更应注意,因为TENS的电流容易干扰起搏器的步调。 2. 刺激颈动脉窦。 3. 早孕妇女的腰和下腹部。 4. 局部感觉缺失和对电过敏患者。 附:处方举例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电极Φ2~3cm×2于左枕部并置,方波宽0. 1ms,f 100Hz,电流强度:引起明显震动感,治疗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 适应证:枕大神经痛。 第三章 中频电疗法(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第一节 概论一、概述应用频率为1000 ~100,000Hz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疗法。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和等幅正弦中频(音频)电疗法三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有电脑中频电疗机、电脑肌力治疗机问世,并应用于临床。 二、中频电流的特点1. 无电解作用 中频电流是一种正弦交流电。 由于是交流电,作用时无正负极之分。 亦不产生电解作用,所以使用时操作简单,电极一般(铅板和一层绒布)。 2. 降低组织阻,增加作用深度 机体组织相当于一个小电容器,对交流电显示的容抗,可用XC=1/2πfc表示,从式中可知,f越高则XC越小。 因此,中频电流可以克服机体组织电阻,而达到较大的作用深度。 3. 对机体组织有兴奋作用 中频电流单一周期不能引起一次兴奋,由于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每次兴奋后有一个绝对不应期,持续时间约1ms左右,因此为使每个刺激都能引起一次兴奋,频率不能大于1KHz,为此将1000Hz以下的频率定为低频电流。 而中频电流频率在1KHz~100KHz之间,已不能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兴奋,需综合多个刺激的连续作用才能引起一次兴奋,这即所谓中频电刺激的综合效应。 4. 中频电对神经肌肉刺激的特点 中频电流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引起的是一种舒适的振动感(大强度时者有不适的束缚感),这种刺激不会引起痛纤维的兴奋。 因此中频电流作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电流强度来引起深部肌肉强烈地收缩,但不致引起电极下的烧灼刺痛感。 目前认为,低频感应电流只能兴奋正常的神经肌肉,而中频交流电(尤其频率为6000Hz者)仍有可能兴奋变性的神经肌肉。 有人提出6000~8000Hz的中频电流作用时,肌肉收缩阈与痛阈有明显的分离现象,即在此频率内,使肌肉发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 5. 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生理学特点 幅度恒定的中频电流虽有上述优点,但它由于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目前临床上已用低频(0~150Hz)电流调制中频电流,使中频电流的幅度随低频电流的频率发生变化(图4. 1. 1)。 因此,这种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且由于其波形、波幅、频率、调幅度的不断变化,人体不易适应。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这类电流有干扰电流和调制中频电流,经过整流的脉冲中频电又可进行药物离子导入治疗。 图4. 1. 1 等幅中频电流与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由于调制电流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生理效应。 对运动神经和肌肉1~10Hz 可引起肌肉单收缩25~50Hz可引起肌肉强直收缩100Hz   可引起肌肉收缩减弱或消失对感觉神经50Hz震颤感明显100Hz  止痛对血管1~20Hz 提高血管张力50~100Hz  扩张血管对植物神经4~10Hz  兴奋交感神经20~40Hz 兴奋迷走神经100~150Hz 抑制交感神经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镇痛作用中频电疗作用的局部,皮肤痛阈明显增高,临床上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尤其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作用最明显。 其镇痛作用分为即时止痛及后续止痛作用。 1. 即时止痛(直接止痛)作用,即时止痛的机制有以下几种假说。 (1)掩盖效应 中频电流引起明显震颤感,其冲动闯入痛冲动传入道路的任一环节,可以阻断或掩盖痛刺激的传导,而达到止痛或减弱疼痛的目的。 (2)闸门控制假说(图4. 1. 2)。 图4. 1. 2 闸门控制假说模式图SG-脊髓后角胶质细胞, T-脊髓后索向中枢投射的细胞,-抑制,+兴奋。 a. 认为周围感觉神经中的粗纤维传入非痛性冲动,细纤维传入痛性冲动,两种纤维进入脊髓后角后,一方面通过突过触向中枢投射,另方面二者对后角中的胶质细胞(SG)又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b. 粗纤维兴奋的结果 兴奋SG,抑制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传导的痛冲动传入受阻。 c. 细纤维兴奋的结果 抑制SG,开放了传入道路,结果细纤维的传入增加,出现痛冲动。 d. 由于中频电流引起明显振颤感和肌肉颤动感,是对粗纤维的一种兴奋刺激,粗纤维兴奋引起“闸门”的关闭,阻止了细纤维的传入,从而发生镇痛作用。 (3)皮层干扰假说 电刺激冲动与痛冲动同时传入皮层感觉区,在中枢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疼痛感觉。 (4)即时止痛作用的体液机制,目前多用内源性吗啡多肽理论解释,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简称OLS)是从脑、垂体、肠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是体内起镇痛作用的一种自然神经递质,与镇痛有关的主要有脑啡肽(即时止痛达3-4分钟)和内啡肽(镇痛持续3-4小时)。 中频电流刺激可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原,引起OLS释放,达到镇痛效果。 这些物质镇痛效果较吗啡强3-4倍,又无吗啡之付作用。 2. 后续止痛(间接止痛)作用,目前认为中频电流治疗后的止痛作用主要与这种电流作用后,改变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组织间、神经纤维间水肿减轻,组织内张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痉挛缓解,缺氧状态改善,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二)促进血液循环中频电流,特别是50~100Hz的低频调制中频电流,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的作用,可使皮肤温度上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 其作用机理:1. 轴突反射 中频电流刺激皮肤感受器,冲动一方面传入神经元,一方面经同一轴突的另一分支逆行到小动脉壁,引起局部血管扩张。 (图4. 1. 3)。 图4. 1. 3 轴突反射图(以皮肤划痕为例)1. 红痕,2. 皮肤弥漫性发红,3. 小动脉扩张2. 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 中频电流刺激感觉神经,使神经释出小量的“P”物质和乙酰胆硷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反应。 3. 肌肉活动代射产物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代射物产物如乳酸、ADP、ATP等均有明显的血管扩张作用。 4. 对植物神经的作用 中频电流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有关。 (三)锻炼骨骼肌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与低频电流的作用相仿,能使骨骼肌收缩,因此常用于锻炼骨骼肌,且较低频电流更为优越:1. 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小,又无电解作用,较有利于长期治疗。 2. 人体对此电流耐受好,电流进入深度大,特别对深部病变效果好。 (四)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等幅中频电流(音频电)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临床上广为应用,其作用机制尚研究不够第二节 干扰电流疗法(Interference electrotherapy)一、概述干扰电流(又名交叉电流)疗法,是将两种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场,如图4. 2. 1,在深部组织产生低频调制的脉冲电流,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图4. 2. 1 干扰场的形成二、干扰电流疗法的特点1. 是频率为4000±100Hz的正弦电流。 治疗时用四个电极,将两路频率相差100Hz的中频率交流电(一路频率固定4000Hz,另一路为4000±100Hz,其频率可每15秒变动一次,变动范围可调)交叉地输入人体,在机体深部产生一个差频电流(图4. 2. 2)。 图4. 2. 2 不同频率的两种正弦电流综合的结果2. 在电极下输入时是中频,交叉干扰后就将得0~100Hz的低频,这种低频不是外界输入,而是内部产生的,且还含有中频的成份。 这种深处“内生”的低频调制的脉冲频电刺激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深入组织内部的缺陷,且可应用较大的电流强度。 这是干扰电疗法最突出的特点,所以它兼有中频和低频电疗的特点。 3. 无电解作用,电极可简化,操作较简便。 三、干扰电流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干扰电流具有明显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且持续时间较长,50Hz固定差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即可有显着的变化,皮肤温度可平均升高2℃。 当用于干扰电流作用颈、腰交感神经节处,可引起相应的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血循环加强。 因此,干扰电流作用,可加快对渗出、水肿和血肿的吸收。 一般治疗2~3次消退已很明显,6~8次常可消失。 (二)镇痛作用 干扰电流的镇痛作用亦较明显,100Hz固定差频及0~100Hz或90-100Hz变动频的干扰电流作用20分钟后,皮肤痛阈明显上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三)对运动神经和骨骼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对运动神经和肌肉有刺激作用。 人体易于耐受,可应用较大的电流,且引起的肌肉收缩反应亦大,故用于周围神经损伤较低频电三角波优越。 (四)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 干扰电流能在机体深部组织组织产生0-100Hz的差频电流,可促进内脏平滑肌活动,提高其张力,改善内脏血液循环,调整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 临床上证明治疗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术后尿潴留疾病时,干扰电疗比间动电疗优越。 (五)对植物神经的调节作用 干扰电流作用在星状神经节时,对正常人血压无显著影响,但对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说明干扰电流对植物神经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四、设备与治疗方法(一)治疗机常用为SGD-1型数字干扰电疗机,差频可固定于0~100Hz的任一值内,也可在其中任一范围内来回变动。 差频的变化通过数码管直接以阿拉伯数字显示。 电极一般电极 铅板和一层绒布组成,常用有50、100、200、平方厘米等几种。 四联电极 四个电极嵌在一块绝缘海棉上,做小部位治疗用。 图4. 2. 3 双(3),单(5)四联电极1. 导线(四蕊) 2. 八脚插头, 4. 四脚插头手套电极 电极接触病人的面是导电的,接触术者手部的面是不导电的(图4. 2. 4),用于移动法治疗。 吸盘电极 管内有一根导线,仪器附有产生负压的装置(图4. 2. 5),用于抽吸法治疗。 图4. 2. 4 手套电极1. 固定带 2. 电极外套3. 铅板(抽出少许) ←示伸入方向图4. 2. 5 吸盘电极1. 吸盘 2. 吸盘内的电极板3. 内有导线的抽管 4. 插头(二)常用治疗方法1. 固定法 治疗时电极的位置固定不动,用一般电极或四联电极,放置如图4. 2. 6,应尽量使两路电流在病灶处交叉。 2. 移动法 使用手套电极在治疗部位固定(图4. 2. 6)或移动治疗(图4. 2. 7)。 3. 抽吸固定法 将吸盘式电极置于治疗部位(图4. 2. 8),开动产生负压的仪器,通以干扰电流,抽气装置以每分钟16~18次左右的频率抽吸电极。 此法除干扰电流作用外,有负压的按摩作用。 图4. 2. 6 固定法应用示例A-用一般电极治疗腰痛B-用一个四联电极治疗肘关节伸侧疾病图4. 2. 7 应用手套电极的移动法治疗图4. 2. 8 肩关节的抽吸法治疗差频的选择差频(Hz)治 疗 作 用10090-10050-1005025-5020-401-100-100抑制交感神经,止痛止痛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引起正常肌肉强直性收缩兴奋迷走神经,扩张局部动脉兴奋交感神经,使平滑肌收缩,使失神经肌肉收缩(1-2Hz)作用广泛,兼具上述各种作用,但特异性差电流强度标准感觉阈下 电流表有指示,病人无电感。 感觉阈 恰有麻或颤的电感。 感觉阈上 明显电感。 运动阈下 不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 恰能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运动阈上 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耐受限 病人所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 治疗时间 每种差频1-10分钟,总共不大于20分钟。 疗程 一般6-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 利用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可以治疗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捩伤、挫伤、劳损、创伤后期积液和淤血吸收不良等),肩周炎、关节痛、肌痛、神经炎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缺血性肌痉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端发绀症、雷诺氏病等)。 2. 利用锻炼肌肉作用可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以及废用性肌萎缩等。 3. 其它 内脏平滑肌张力不足(胃下垂、弛缓性便秘等)、术后尿潴留、胃肠功能紊乱、输尿管结石等。 (二)禁忌证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恶性肿瘤、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心脏病。 附:处方举例1. 干扰电流作用于左侧坐骨神经区,固定法。 表4. 2. 1 不同适应症治疗条件的选择适 应 症差 频(Hz)剂 量时 间1. 神经炎,神经痛,及其它浅组织的疼痛症状(1)100感觉阈或感觉阈上10'(2)0-100运动阈10'2. 周围血循不良,创伤后淤血吸收不良,及渗出物吸收不良(1)50-100运动阈10'(2)20-40运动阈10'3. 废用性肌萎缩(1)25-50运动阈上2'(2)50-100运动阈下2'重复3-4次共12'-20'4. 锻炼失神经肌肉(1)1-10运动阈上2'(2)50-100运动阈下2'重复3-4次共12'-20'5. 胃下垂,习惯性便秘(1)0-10运动阈上10'(2)0-100运动阈下10'(3)0-10运动阈上10'电极 100cm2×4交叉放置图(图4. 2. 9)。 图4. 2. 9 坐骨神经痛治疗图4. 2. 10 驰发性便秘的固定治疗差频 100Hz、感觉阈下,5~10分钟。 好转后0~100Hz,感觉阈,10分钟。 50~100Hz运动阈10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适应证 左坐骨神经痛2. 干扰电流作用于腹部,固定法。 电极 100cm2×4,一对置右腹左腰,一对置左腹右腰,(图4. 2. 10)。 差频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0Hz,运动阈上,10分钟。 0~10Hz,运动阈上,10分钟。 每日一次,15~20次适应证 弛缓性便秘[附]动态干扰电疗机图4. 2. 11 (两组电流幅度变化,输出电流的强弱自动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反)。 本机不但可以输出两组等幅中频电流(静态),而且可以使输出的两组中频电流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变化(动态),两组电流幅度变化相位相反(图4. 2. 12),形成动态干扰电流,使其刺激作用超过原有的程度和范围,在一次治疗中内源性和外源性刺激都可得到,所以本机适应证更广,选择性更强、疗效更高。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立体动态干扰电流疗法,此种电流的产生将分三路5000Hz等幅中频正弦电流立体交叉地输入人体,利用星形电极产生高负荷的中频电流,发生三维效应,对细胞膜可产生刺激,显著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射,其特点为立体的非平面小的刺激,多组的刺激,及电流的动态性。 第三节 调制中频电疗法(Modulated middle frequencyelectrotherapy)一、概念及电流类型调制中频电流是一种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 是60年代应用临床的一种较新的电疗法。 其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10~15Hz,调制深度0~100%。 调制中频电流主要有四种形式(一)连续调制波 调制波连续出现,简称连调。 (二)交替调制波 调制波和未调制波交替出现,简称交调(等调)。 (三)间歇调制波 调制波间歇出现,简称间调。 (四)变频调制波 两种频率不同的调制波交变出现,简称变调。 四种波型电流均可以全波(图4. 3. 1)或正、负半波(图4. 3. 2)形式出现。 二、调制中频电流的特点(一)这是用10~150Hz的低频电流调制的“外生”中频电流。 兼有低、中频两种电疗的特点。 (二)不同波型和频率交替出现,可以克服机体对电流的适应性。 (三)调幅波(或调制深度)可以改变,用以改变刺激的强度(图4. 3. 3)。 调制深度小(25-50%)电流的兴奋作用弱,调制深度大(75-100%)电流的兴奋作用强。 图4. 3. 1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的主要波型图4. 3. 3 不同调幅度的波形 Ma=调幅度(四)断调波型中,加入可调的断电时间,以使治疗失神经肌肉时,可让肌肉得到不同时间的休息,克服了干扰电流中无通电间歇或间歇过短的缺点。 (五)选用半波的调制波型电流时,有类似间动电或直流电的作用。 可以作药物离子导入用。 而它具有更显著的刺激作用及对深部组织的刺激和改善营养的作用。 三、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止痛作用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机体时,有明显的舒适振动感。 100Hz全波连调波,持续时间2. 5秒:3秒的全波交调波(调幅波频率100Hz)及90~120Hz全波变调波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疼痛较剧时调幅度用25~50%,疼痛减轻后用75~100%。 (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局部血管,可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 如作用于高血压病人肾区,肾血流量增加19~35%。 用频率100Hz,调幅度100%,通断比1秒:2秒的间调波治疗动脉阻塞性周围血管疾病,作用于局部及相应节段,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效果。 (三)促进淋巴回流作用 有人采用下列波型中的一种(1)交调波,持续时间1:1秒,调频30~50Hz,调幅波100%,通电5分钟;(2)150Hz及50Hz变调波,持续时间1:1秒,调幅度100%,通电5分钟;(3)以上交调波,变调波各5分钟;(4)100Hz间调波,通断比各3秒,调幅度100%,通电5分钟。 以上电流可使淋巴管径增大,对促进淋巴回流有较好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肢体淋巴淤滞。 (四)电刺激锻炼肌肉作用 此电流有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1. 对废用性肌萎缩:用通断比1秒:1秒,5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2. 对部分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秒:1秒、20~5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3. 对完全失神经肌肉:用通断比1秒:3~5秒、10Hz、调幅度100%的间调波。 (五)不同波型的主要作用特点1. 连调波:止痛和调整神经功能作用、适用于刺激植物神经节。 2. 间调波:适用于刺激神经肌肉。 3. 交调与变调波:有显著的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的作用。 四、设备治疗方法(一)治疗机XTS-1型调制中频电疗机。 电极:全波型电流可采用干扰电的电极,即铅板和一层绒布。 半波整流电流由于有直流成分,电极同直流电疗法。 (二)治疗方法:1. 2. 剂量、时间、疗程与干扰电疗法相仿。 3. 各种参数的选择,对疼痛显着和反应性增高的患者,常用大调制频率(约100Hz),小深度(约50%)、小半周期(2-3秒)、小电量(呈现轻微或中等的震颤感)和短作用时间(6分钟以内);对疼痛不显着的患者,常用较大的负荷量:调制频率30Hz,深度75~100%,半周期3~4~5秒,电量——使出现显著的震颤感,作用时间——10~12分钟。 五、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与干扰电适应证相同。 尚可治疗眼部疾病: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小腿淋巴淤滞,输尿管结石等。 正弦调制中频电药物离子导入的应用,更扩大了适应范围。 禁忌证 同干扰电流治疗。 附:处方举例1.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作用于左下肢及腰交感神经节。 电极2×150cm2,分别置左小腿内侧及腰交感节;全波交调波,调幅度75~100%,30-50Hz;调制波,未调制波各3秒,每次5分钟;电流强度以引起弱震颤感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 2. 适应证:左小腿淋巴回流障碍。 (1)先以短波电缆盘成直径20cm电极置输尿管结石定位区-背部表投影处,间隙2cm,温热量(120mA±),治疗时间20分钟。 (2)治疗后立刻喝水400~500ml,休息20分钟。 (3)正弦调制中频电流治疗,用两个电极,一个60~80cm2置耻骨联合上方腹壁,另一个160cm2置背部肾脏投影区,全波间调波,调制频率20~30Hz,调制幅度100%,调制波5秒,间歇5秒,治疗7~8秒,然后电极改变位置再治7~8分钟。 电流量第1次治疗10~12mA(达到患者在输尿管区域出现牵拉或压迫的感觉,有排尿意识)然后渐增至40mA,一疗程不超过15次。 适应证:输尿管结石禁忌证:急性肾盂肾炎,肾功能损伤,输尿管扩张,高位输尿管结石。 3. 两个20平方厘米电极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放置,用交调和变调电流,调制频率80Hz,调制深度75~100%,通电时间2秒,电流强度以引起震颤感为宜,治疗时间4~6分钟,每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神经炎4.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直肠导入法。 采用灌注式直肠电极,患者抑卧,将电极的作用面朝前列腺方向插入,盛有50~75ml的药液(根据药每情况选定)的瓶管与电极相连,先将1/3药液注入直肠,其余的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点滴注入。 副作用极置耻骨联合上方,用半波间调和交调,调制频率80~100Hz,调幅度50~60%,电流强度5~15mA,25~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2~15次为一疗程。 适应证:慢性前列腺炎第四节 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Audiofrequency electrotherapy)一、概述应用频率为1000~5000Hz的中频电流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为等幅中频电流(图4-1)疗法,又称音频电疗法。 目前常用频率为2000Hz,有些治疗机在100~5000Hz范围内连续可调。 本机于1969年由上海华山医院首次用于治疗疤痕疙瘩。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一)镇痛止痒作用 如术后或烧伤后疤痕的疼痛,剧痒,经音频治疗后很快减轻或消失,证明音频有较明显的止痒,止痛作用。 据实验观察,它虽有立即镇痛效果(痛阈升高10%左右),但效果不及正弦调制电流,且持续时间不长。 (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消肿作用 音频电疗具有调节血管神经功能改善局部皮肤微循环的作用。 实验所见,音频电疗后5分钟开始有局部微血管袢数目显着减少,电疗后10分钟又出现明显增加,且超过治疗前水平,甲皱微血管袢数目的增多是皮肤血液灌流增加的标志,因此临床上有较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 (三)软化疤痕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术后早期应用有预防疤痕增生作用。 疤痕痒痛经数次或数十次治疗后或显著减轻或消失。 肥厚、增生的疤痕经数十次治疗可变软、变薄、收小、从而使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音频电疗对术后肠粘连、疤痕粘连、肌腱粘连等,由于其消炎作用及震动的刺激,可使粘连得以松解和软化。 (四)其它:局部作用还有促进腺体(汗腺、乳腺等)分泌,毛发生长及降低血压等作用。 三、设备与治疗方法(一)仪器 音频电疗机国内各地均有出产,上海出产的YL-3型见图4. 4. 1。 电极由金属板或条(铜或铅)和一层绒布套组成。 条状电极一般宽1. 2cm长5~30cm ;板状电极按直流电规格。 图4. 4. 1 音频电疗机外形(二)治疗方法1. 如当疤痕较平时,可将电极并置在疤痕上治疗;疤痕表面高低不平时,可将电极置疤痕两侧健康皮肤上治疗;四肢治疗时可将长条电极绕肢体一圈,用夹子夹住作为一极。 肠粘连治疗时可将电极置于痛区二侧,或腹部痛区与腰部对置。 2. 治疗强度 以患者能耐受的振颤感,皮肤明显的蚁走感为宜。 腹部治疗时有明显的“紧抓”,剂量大时可见腹肌收缩,四肢治疗大剂量时有不适的束缚感。 治疗中,患者逐渐适应感觉减弱时,应随时增加输出以经常保持应有的感觉。 3. 每次治疗20~4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进行2~3个疗程。 四、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征(一)各类疤痕 烧伤后,术后疤痕增生及自发性疤痕。 (二)肠粘连 术后或外伤后疤痕粘连。 (三)注射后硬结,声带小结、阴茎硬结等。 (四)软组织扭伤、关节痛、神经痛,神经麻痹。 禁忌证 感染性疾病、肿瘤、出血性疾病。 附:处方举例1. 音频电流作用于右大腿疤痕区。 两个8×12cm2电极并置于疤痕两端,频率2000Hz,电流强度加至耐受限,20-40分钟,每日一次,30次。 适应证 右大腿取皮后疤痕增生2. 音频电流作用腹部。 一极150cm2大小置腹部疼痛区,另极180cm2对置于腰部,电流强度至耐受限,20~30分钟,每日一次,20~30次。 适应证 肠粘连附:八种低中频电流的作用比较据小汤山疗养院对八种电流(阳极直流电、阴极直流电、感应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干扰电流、正弦调制中频电流、音频电流)作用人体腰部后立即及疗后15分钟分别测定痛阈和皮肤温度一次,比较了它们的止痛和促进局部血循环的作用。 结果是:一、止痛作用方面(一)即时止痛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显着优于音频电流、超刺激电流、阴极直流电、阳极直流电和感应电。 (二)较长时间止痛作用者有干扰电流、间动电流和超刺激电流。 二、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比较能显着引起皮肤温度升高者有干扰电流、直流电及间动电流,次为超刺激电流。 由此可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在这两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作用,是临床上优先选用的低、中频电疗法。 附:双动态调制中频电疗法近年来,脉冲中频电疗迅速发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继等幅中频电-音频电以后,出现了正弦调制中频电等疗法,属于“单动态”,即只有调制波(低频成份)的变化,而载波(中频成份)是固定不变的。 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是一种新型的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载波频率2. 5及5kHz,调制频率25、50、100Hz,调制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与单动态的正弦调制中频电不同,已研制成由电脑过程控制的仪器,应用于临床。 一、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的特点(一)低频调制波 对机体刺激作用强,皮肤对其敏感,波形或频率的变化均能引起局部感觉的明显改变,对神经、肌肉有显著的作用,但机体对低频电流耐受性差,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耐受的电流密度为0. 3-0. 5mA/cm2,并且作用于机体的层次较浅。 (二)中频载波 对皮肤刺激性小,机体对其耐受阈高,电流密度0. 8-0. 1mA/cm2,为低频电流的2倍多,作用层次较深。 根据这个特点,中频载波可使调制的低频作用于机体较深的部位。 (三)机体的反应 机体对脉冲中频电流而言,主要呈电阻、电容串、并联形式,电流进入人体后,可通过电阻,也可通过电容,人体对脉冲中频电流的总电阻较直流电流为小。 同时,载波中频由于频率较高,根据公式容抗Xc=1/2πfc,机体对其呈现的容抗较低频小。 故载波中频使机体受作用层次深,扩展了作用区域。 宽频带、多波形的双动态调制中频电流,其作用特点有:1. 有效地扩展了机体受作用层次及深度。 2. 机体不易产生适应性。 3. 可相应提高对治疗电流的耐受量。 以上特点充分发挥了低、中频合成的效果。 其生理及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主要技术参数(一)载波1. 波形 正弦波2. 固频 2. 5kHz,5kHz(二)调制波1. 波形 正弦、三角、方波任选2. 固频 100Hz、50Hz、25Hz(三)其他参数1. 电源电压 220V±10%。 2. 输出电流:每路0-100mA可调,两路输出。 3. 刺激及间歇时间0-99秒,可调。 4. 刺激次数0-99次,可调。 5. 方案储存容量18种。 6. 输出方式 全波、半波、直流电。 7. 最大功耗 发布时间:2025-07-28 12:06:29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shu/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