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诊家正眼》 内容: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42年卷一脉之名义《内经》曰∶“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此明胃气为脉道之根,脏腑之本,气血之所由出也。 凡人之生,皆受气于谷,万物资生之本也。 凡谷之入,必先至于胃,万物归土之义也。 坤土不敢自专,精微上输于肺,盖地道卑而上行也。 肺为干金,所受精微,下溉脏腑,盖天道下济而光明也。 金土互输,地天交泰,清而上升者为营血,阴生于阳也;浊而下降者为卫气,阳根于阴也。 营血为阴,故行脉中;卫气为阳,故行脉外也。)【按】审病察脉,以决死生,非指下了然,将安所凭借乎! 深慨世医不知脉为何物。 若以为气乎,而气为卫,卫行脉外,则知非气矣。 若以为血乎,而血为营,营行脉中,则知非血矣。 若以为经隧乎,而经隧实繁,则知非经隧矣。 然则脉果何物耶? 余尝于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 古之脉字,从血从HT ,谓气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寻经络也。 今之脉字,从肉从永,谓胃主肌肉,气血资生而永其天年也。 夫人之生,惟是精与神而已。 精气即血气,而神则难见也。 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脉非他,即神之别名也。 神超乎气血之先,为气血之根蒂,善乎华元化曰∶“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之先,非神而何! 然神根据于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所以古之论脉者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东垣亦曰∶“脉贵有神,正指胃气言也。 ”是知谷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 故脉也者,实气血之先也。 先也者,主宰乎气血之神也。 脉即神之别名,此千古未剖之疑义也,特表而出之。 气口独以为五脏主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者,六部之总称,非专指右关之前也。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由是知气口即寸口也。 曰变见者,饮食所变之精微,皆显见于手太阴之气口,而阴阳盛衰之象,莫不从此见矣。 吴草庐曰∶“两手寸部俱名为气口,不仅言右寸肺脉为气口者也。 ”)《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 ’扁鹊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处至高,受百脉之朝会,布一身之阴阳,故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者是也。 是以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脉辨至数《内经》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出气曰呼,入气曰吸。 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动,至也。 再动,再至也。 常人之脉,一呼两至,一吸亦两至。 呼吸定息,谓一息将尽,而换息未起之际,脉又一至,故曰五动。 闰,余也,犹闰月之义。 言平和之脉,若得五动,即太过矣;惟当太息之际,亦为平脉,何也? 凡人之呼吸,三息后必闰以一息之长,五息再闰,谓之太息。 故曰‘闰以太息’,乃应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之数也。 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 然则总计定息太息之间,大约一息脉当六至,故《五十营篇》曰,‘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也。 呼吸脉行丈尺,凡昼夜五十度,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以应周天二十八宿。 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 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昼夜也。 是为常度。 使五十营之数,常周备无失,则寿亦无穷,故得尽天地之寿矣。 周行八百一十丈,昼夜五十营之总数也。)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一呼一吸,脉各一动,则一息二至,减于常人之半,脉之迟者也。 迟主阴寒,阳气衰微也,故曰少气。 《十四难》谓之离经脉。)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矣。 《难经》亦曰‘离经’。 躁者;急疾之谓,阳盛阴衰,热之象也。 尺热,言尺后近臂有热,则必通身皆热。 脉来数躁,而身有热,故知其病温。 数滑而尺不热,阳邪内盛,当病内风。 若使外感于风,宁有尺不热之理乎! 滑,不涩也。 涩,不滑也。 滑为血实气壅,涩为气滞血少,故当病痹。)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 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一呼四动,则一息八至矣,而况以上乎。 《难经》谓之夺精。 四至曰脱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 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 脉绝不至,则元气已竭。 乍疏乍数,则阴阳败乱无主。 三脉若见,不死安待。)日夜五十营《内经》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命曰狂生。 (营,运也。 经脉营运于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脏之精气。 夫周身上下前后左右,凡二十八脉,其长十六丈二尺。 人之宗气,积于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以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则脉行八百一十丈。 其有太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名曰狂生。 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寸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也。 持,诊也。 但诊寸口而数其至,则脏腑之衰旺可知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代者,止而复来也。 盖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不能营运也。 若五十动而无止者,则终无止矣。 五脏之气皆足,和平之脉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 (《难经》曰∶‘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然则五脏和者气脉长,五脏病者气脉短。 观此一脏无气,必先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脏、三脏、四脏、五脏者,皆当自远而近,以次而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 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也。 庸工于此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良可悲也。 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乎阴,而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 此脏气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 予之短期,要在终始。 (予,犹与也。 短期,死期也。 言死期已近也。 终始者,十二经各有绝气先见,是名为始也。 详见《灵枢·经脉篇》。)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 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以为常者,无病之常脉也。 因此可以知五脏之气。 若欲决其死期,则在乍数乍疏也。 不满十至而代,则乍数乍疏矣。 非代脉之外。 别有乍数乍疏也。)诊贵平旦《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 ”(平旦者,阴阳之交也。 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迨至平旦,复会于寸口。 斯时也,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将退而未退,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而络脉调匀,气血未至于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 有过,犹言有病也。 若饮食入胃,则谷气流行,直行之经,往往强盛,而横行之络,气先至者强,气未至者弱,经络之脉不能调匀,则气血之盛衰,未可尽凭矣。)寸关尺之义(增补)《内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名曰寸口。 从寸至尺,名曰尺泽。 故曰尺寸。 寸后尺前,名曰关。 ”(大指从鱼际穴至高骨,得一寸,故名为寸也。 肘腕内廉尺泽穴至高骨得一尺,故名为尺也。 正当高骨之上,乃尺与寸交界之际,故名为关也。 其义岂苟哉!)扁鹊曰∶“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要者,扼要也。 会者,朝会也。 尺寸皆肺之经脉,百脉皆来朝会,岂非扼要之所乎! 肾肝为阴,处乎尺内。 心肺为阳,处乎寸内。 治,犹属也。 言所属之位也。)岐伯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三部,上中下也。 三候,天地人也。 上古诊脉,不独寸口,于诸经之动脉皆诊之。 此云三部九候也。 可见扁鹊之三部九候,大非经旨明矣。)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三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 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以此推之,经衣冠文物指人身上中下动脉各有所候,以诊诸脏之气,非独以寸口为言也。 如仲景脉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阳,正是此意。 《难经》所云∶“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乃只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虽为捷法,不无背谬经旨乎! 【按】扁鹊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仍宗经旨“上竟上、下竟下”之义。 但九候之说,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分浮中与沉之三候,得无又谬乎! 若以扁鹊之说为是,则轩岐之说为非;轩岐之说为是,则扁鹊之说为非矣! 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 浮之与沉,固无庸议矣。 中则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 浮而无中,固曰无根。 沉则必无中矣,何仅以为沉脉主里,而全无必死之症乎! 盖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 经云∶“真脏脉见者死”,脉无胃气者,谓为真脏脉也。 是除诸怪脉之外,皆得谓之有中脉耳。 何弃其彰明较着之经文,而反以浮中与沉,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 此事之不可解者也。 况诊脉之法,或以手测,或以目视,而非仅从事于指按也。 史称扁鹊以诊脉为名,而仓公、仲景以下,有不竞趋于名者哉! 沿袭至今,而讹以传讹,为其所纷更者愈多矣。 余尝寻绎经文,得其旨趣。 人迎止隶于喉旁,三部须兼乎手足。 脏则候之于左手,腑则候之于右手。 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脏腑皆然,庶不使有纤毫之疑,而荧惑于其间也。 彼七表、八里、九道之纷纭,智又出扁鹊下矣。 世多识之,故不赘焉。)【按】《内经》以三部各有天地人,三而三之,为九候。 上中下不定乎寸部之位,与扁鹊之寸上关中尺下不同。 上部俱定于头面两额之动脉,即下文天以候头角之气,动应于指(此脉在额两旁瞳子 骨空处);人以候两颊之动脉(即听会穴等分);地以候口齿之气,动应于指(此脉在鼻孔下旁,近巨 穴之分)。 是则面部不独色诊,且脉诊矣。 脉诊则仍用七诊,可以知头面之详矣(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也)。 中部之三候,俱以寸诊。 其地候胸中之气,则气口也。 本经《经脉篇》所谓行气于府,即膻中气海穴也。 下部之天,候于关之肝,地候于尺之肾,人候于脾胃之气。 三部之候,天位乎上,人位乎中,地位乎下。 独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天气下降,接乎地之阴气,此地中之天,人高于地,即高乎地中之天矣。 三部以头候头之属,以手候脏腑之属,不及脐以下至足者,以足之四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胃主宗筋,与肾相连,并筋骨主之矣。 是则手候脏腑之属,并及脐以下至足,以诸脉皆系于手足,诸经足之脉亦连于手(上廉、下廉、前廉、后廉之类是也),不可泥头候头之属,遂泥当以手候手之属,足候足之属也。 乃本篇之后复申言之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蠕蠕,微动貌。 浑浑,不清貌。 徐徐,缓而迟也。)其应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此经文弹按,乃是刺法,与诊脉互相发明其理。)手踝之上,手太阴肺经脉也,应于中部。 (去踝五寸,手踝骨在下,从内廉至太渊,计有五寸。)足踝之上,足太阴脾经脉也,应于下部。 (去内踝骨之上五寸,乃三阴交之上,漏谷之下也。 盖漏谷去踝六寸乃是。)则中部之三候,举一手太阴,而可概其余。 (手太阴者,百脉之所会,大中之中,故应中部。)下部之三候,举一足太阴,而可概其余。 (足太阴,阴土也。 阴之与土,其气俱下,故应下部。)按而弹手足踝者,所以尽两太阴脉之量,周悉无遗也。 故可取之察吉凶也。 (诸脉独于两太阴脉加意者,太阴属坤,坤为胃。 手太阴之中部天而即统乎中部之地与人,贵天之中也。 是太阴之下部人而即统乎下部之天与地,贵人之中也。 天人之际得中,而地道自宁,不必揭地之中,且以知天人之中,即胃之中,即地之中也。)《内经》之旨,精奥渊微,非神圣不能穷其理,故扁鹊以寸关尺配上中下,犹未尽然也。 滑伯仁曰∶“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 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取定关位,却下前后二指。 初轻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次重候消息之。 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 一呼一吸之间,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五至为平脉也。 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各以其部断之。 ”(自己之气息调匀,则他脉之至数明辨,故凡诊必先调息也。 男子属阳,故先诊左手;女子属阴,故先诊右手也。 先以中指取定关部,然后下前后二指,则尺寸方准也。 轻候消息,其名曰举;中候消息,其名曰寻;重候消息,其名曰按。 一息四至,为和平之脉;若当太息,必以五至为和平也。 太过者,洪大有力;不及者,迟细无力也。 各以五脏六腑察其微甚,审其从违,断其吉凶生死之法如此也。)又曰∶“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 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 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独疾、独迟,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 左手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手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 ”(臂长脉亦长,故下指宜疏;臂短脉亦短,故下指宜密。 同等者,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也。 相符者,寸为阳、为高,宜浮大;尺为阴、为下,宜沉小也。 相应者,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也。 不相戾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 此四脉者,平人无病之脉也。 其或大小独见,迟数偏呈,左右相反,时令相戾,男女相违,皆知其为病脉也。 左属阳,阳在表,与四肢相应;右属阴,阴在里,与腹脏相应也。 余可类推。)又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不明此,则阴阳虚实不别也。 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至者为阳,止者为阴也。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曰至,息曰止也。 ”(上下者,以尺与寸相比度也。 阳生于阴者,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心火也。 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肺金也。 阴生于阳者,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左寸君火,分权于右尺相火也。 来者,为气之升,主乎阳也;去者,为气之降,主乎阴也。 《内经》以来盛去衰为钩脉,阳气盛满之象。 若去来皆盛,钩之太过也;来不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 应者,寻常应手之脉也。 止者,歇至不匀之脉也,如促结涩代之类是矣。)三焦分发三部岐伯曰∶“寸以候上焦,关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 ”扁鹊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于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华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按】三说而细绎之,乃知脉本身中之元神,和会后天谷气,以周流于一身者也。 盖元神附于肾间之动气,出于下焦,合水谷之精气,谓之营气;升于中焦,合水谷之悍气,谓之卫气;升于上焦,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其宗气积于胸中,名曰气海。 故三焦者,统领周身之气,而分隶于胸膈腹,即分发于寸关尺,灼然无可疑者。 乃伯仁亦承讹袭舛,而谓右尺云“手心主、三焦脉所出”,何其不稽于古,不衷于理耶! 重轻审察扁鹊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由是推之,不独以左右六部分候脏腑,即指下轻重之间,便可测何经受病矣。 粗工不察于此,而专分六部,则脉中之微妙,岂在是可尽其蕴耶!)阴阳辨别岐伯曰∶“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言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心肺皆居上而属阳,但心位乎南,故为阳中之阳;肺位乎西,故为阳中之阴也。 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但肾位乎北,故为阴中之阴;肝位乎东,故为阴中之阳也。 脾土位卑为阴,且为孤脏而居乎内,又不主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故为阴中之至阴也。)扁鹊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举之濡,按之来实者,肾也。 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阳也,故心肺之脉皆浮也。 心为阳中之阳,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为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也。 吸入者,阴也,故肾肝之脉皆沉也。 肾为阴中之阴,故沉而且实也;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也。 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也。)内经分发脏腑定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季胁,小肋也。 在胁下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 前以候阳,后以候阴。 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 腹为阴,故里以候腹。 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 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 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后半部也。 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 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 按寸口者,手太阴也。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腑。 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 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胃气当于此察之。 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 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 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寸之后以候膻中。 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位,皆五行一定之理。 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 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 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 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竟,尽也。 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 下而尽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 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 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 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 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 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 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 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 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者,察也,求也。 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 若但见沉脉而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清者,冷也。 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 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 脉气少者,言无力也。 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便昭然于心目矣。 《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 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误矣。 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 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 膻中为手厥阴经,即心包络也。 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外,上也。 内,下也。 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 ”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 以丹溪之敏,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 《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两肾之中。 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且脉之应于指下,为有经络,循经络朝会于寸口,而《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妄以穴名为脏,配列右尺,真是蒙昧千秋矣。 三焦者,中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气。 三焦通,则周身之气皆通。 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王叔和分发于寸关尺,乃至当也。 而高阳生分隶于右尺,尤为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经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 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此《内经》三部之候法也。 腑不及胆者,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 至高阳生伪诀,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厥阴膻中,竟置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为之辨。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 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 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 伯仁见及于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 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 叛经者一也。 《灵枢》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为血。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 ”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 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 又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 ”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三焦理纵。 ”由是则有形象矣。 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 叛经者二也。 《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 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盖以膻中足十二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 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中。 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 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 《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 ”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臣也。 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 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 叛经者三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之左右也。 《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 《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 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间。 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 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 详考《内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 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 虽然,左阳右阴,天之常也。 左水右火,地之理也。 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 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 (右尺诊相火,亦通。)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一(图缺)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二(图缺)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而古今所未发者。 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 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 根据次而推之,必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着,言语未吐之时,清心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 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根据图断之,无不验者。 假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 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 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 盖缓滞主湿,而实大主热也。 若缓滞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 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 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 盖中候而从容和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故也。 其余各部,俱仿此而细推之,百不失一也。 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政运有不应之脉不应者,沉细之脉也。 甚至极沉极细,几于不可见矣;第覆病者之手而诊之则见。 凡值此不应之脉,乃岁运合宜,命曰天和之脉,不必求治。 若误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运为南政。 盖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 金木水火四运,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为北政。 甲己二年,为土运南政。 (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气在南,所以南为上而北为下,故寸为上而尺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气应之,左右皆同。 脉有不应者,谓阴之所在,脉乃沉细不应本脉也。 阴者,言六气有三阴三阳,而三阴之位,则少阴居中,太阴居左,厥阴居右。 脉之不应,乃以三阴之中而以少阴所居之处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 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 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 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 如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尺不应。 太阴在泉,则左尺不应。)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为北政。 (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气在北,所以北为上而南为下,在泉应上,司天应下,人气亦应之,故尺应下而寸应上。 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尺不应。 厥阴司天,则右尺不应。 太阴司天,则左尺不应。 如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寸不应。 太阴在泉,则左寸不应。 如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为尺寸反。 经曰∶“尺寸反者死。 ”如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 经曰“左右交者死。 ”)人迎气口(增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又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灵枢》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寸口者,即气口也,手太阴肺脉也,故主在中之病。 人迎脉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阳明胃脉也,故主在外之病。 盖太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气口。 所谓相应者,往来大小,若引绳之不爽也。 故庞安常谓人迎气口,有喉手引绳之义。 以《脉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大非经旨。 况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其义亦谬。 人迎谓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明矣。 然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脉,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 张介宾曰‘初见《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不无摇惑,未敢遽辨。 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 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 近又见徐东皋曰,《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 若此者,皆觉吾之先觉矣。 兹特引而正之,呜呼! 一言之舛,遗误千载。 以此授受,何时复正哉。 立言者可不知详慎考订乎? 不若吴草庐之两手俱名为气口者无弊也。 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即寸口也。 脏腑阴阳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征见也明矣。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气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春夏主阳故人迎之阳脉微大;秋冬主阴,故气口之阴脉微大。 微大者,犹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内外皆在焉。 (言表里俱当审察也。)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脉大紧以浮者,病益甚在外。 (益甚,言病进也。 脉口,即太阴气口也,故曰在中主脏。 人迎,阳明腑脉也,故曰在外主腑。 脉口滑小紧沉者,阴分之邪也。 人迎大紧以浮者,阳分之邪也。 故皆益进日甚。)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滑者病日损(脉口为阴,浮滑者,以阳加阴,故病日进。 人迎为阳,沉滑者,阳邪渐退,故病日损,渐自减也。)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 (脉口人迎,经分表里,故其滑沉滑浮而病日进者,有在内在外之别也。)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脉小大等者,病难已。 人迎气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阳,则偏于阴,故病难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脉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其义则可知。 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 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 (病在脏者为阴,阴本当沉,而大为阳气充也,故易已;若见小脉,则真阴衰而为逆矣。 病在腑者为阳,阳病得阳脉为顺,故浮而大者病易已。 故曰∶‘阴症见阳脉者生,阳症见阴脉者死。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人迎主表,盛坚为外感伤寒。 气口主里,盛坚为内伤饮食。 此古法也。 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右分内外之理。 自叔和始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脉分四时六气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 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 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 ”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 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 ”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 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 ”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 经曰∶“阳明之至短而涩。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 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 ”脉分四方东极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 南极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软。 西极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 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 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 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 东西不齐,可以类剖。 脉分五脏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毛。 肾脉石。 五脏平脉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招招,犹迢迢也。 揭,高举也。 高揭长竿,梢必和缓,乃弦长而兼和缓柔软之象也。)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连珠琅 ,皆状其盛满流行,而无太过不及之弊也。)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 (和柔者,悠悠扬扬也。 相离者,不模糊也。 如鸡践地,喻其缓而不迫,胃气之妙也。)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厌厌聂聂,涩之象也。 如落榆荚,毛之象也。 轻浮和缓,为和平之象。)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喘喘、累累、如钩,此三者,皆心脉之阳也;而济之以沉石,则阴阳和平也。)五脏病脉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盈实而滑,弦之太过也。 长竿无梢,则失其和缓之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喘喘连属,急数之象。 其中微曲,则尚未至于全曲,钩多胃少之象也。)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虽不能如践地之和,亦不至如鸟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不上不下,涩之象也。 如循鸡羽,浮之象也。 毛多胃少,肺金之病将见也。)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引葛者,牵连引蔓之象也。 按之益坚,则石多胃少,肾病将见也。)五脏死脉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曰劲曰急,强急不和,比之新张弓弦,绝无胃气矣,安得不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前曲者,轻举而坚大也。 后居者,重按而牢实也。 操带钩者,状其弹指之象也。 但钩无胃者,其死必矣。)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鸟喙者,状其硬也。 鸟距者,状其急也。 屋漏者,乱也。 水流者,散也。 冲和之气全无,中州之官已绝矣。)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如物之浮,则无根矣。 如风吹毛,则散乱矣。 但毛无胃,则肺气绝矣。)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索而曰夺,则互引而疾急矣。 石而曰弹,则坚劲而无伦矣。 但石无胃,故曰肾死。 【按】《难经·十五难》与《内经》不同,或《内经》有而《难经》缺,或《难经》有而《内经》无。 然《难经》本以《内经》为宗,不知何以异同乃尔。 学人惟当以《内经》为主,无多岐之惑也。 五脏真脉(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 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按】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肾至悬绝,七日死。 脾至悬绝,四日死。 脉以胃气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 ”脉贵有神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 如六数七极,热也。 脉中有力,即有神矣。 为泄其热。 三迟二败,寒也。 脉中有力,即有神矣。 为去其寒。 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 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也。 ”(按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州。 ”即王氏之言,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己土,正在中候也。 胃气未散,虽数不至于极,迟不至于败,尚可图也。 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所谓有胃气也。)神门脉两手尺中,乃神门脉也。 王叔和云∶“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 ”详考其论肾之虚实,俱于尺中神门以后验之。 盖水为天一之元,万物赖以资始者也。 故神门脉绝,先天之根本既绝,决无回生之日也。 而《脉诀》谓为心脉者误矣。 彼因心经有穴名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 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 反关脉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 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 必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 冲阳太溪太冲(增补)冲阳者,胃脉也。 (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以验其胃气之有无。 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 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 ”太溪者,肾脉也。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验其肾气之有无。 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 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 ”太冲者,肝脉也。 (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 ”(《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男女脉异(增补)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 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 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 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 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 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 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 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 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不杀人也几希。 ”(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乃其常也。 反之者病。 ”)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关肝、胆,尺心、小肠。 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 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 遍考诸家,褚论为精。 男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 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自上始,故乳房先槁。 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 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 《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老少脉异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 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 然又有说焉。 老人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 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因形气以定诊说(增补)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 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 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 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指。 北人多实;南人多弱。 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 远行必疾;久饥必虚。 室女常濡;婴儿常数。 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 ”其可不察乎! 脉无根有两说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 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 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 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女人脉法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 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手少阴者,心脉也。 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 心主血,血旺乃能成胎。 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 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 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左右俱疾,为生二子。 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 左右俱大,产二子。 ”“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 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 (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 (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 不去其死,害母失胎。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 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 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 (弦者,肝脉也。 肝主疏泄。 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 (微迟者,虚寒之脉也。 居经,犹云停经也。 三月一下,为血不足也。)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小儿脉法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 红脉伤寒。 青脉惊风。 白脉疳疾。 黄脉隐隐,为常候也。 黑脉者多危。 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 儿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 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 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 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 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 名中二指热,主夹惊。 食指热,主食滞。 诸病宜忌之脉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 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 (同泄泻。)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怪脉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七诊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 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 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 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 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 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从,顺也。 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 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必先问明然后诊脉《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 ”(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 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 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 噫嘻! 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 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 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 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 ”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 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望色(增补)《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 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 肾属水,水涸则面黎。 青为怒气伤肝。 赤为心火炎上。 痿黄者内伤脾胃。 紫浊者外感风邪。 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 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 山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 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 眉目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鸡冠者生。 黄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 黑如乌羽者生。 ”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 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 即脉有胃气,同一理也。 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 色黄,其脉中缓而大。 色白,其脉浮涩而短。 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 脉急,尺之皮肤亦急。 脉缓,尺之皮肤亦缓。 脉涩,尺之皮肤亦涩。 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色夭不泽,谓之难已。 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 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 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 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 (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 ”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义。 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 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愈,吉之吉者也。 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乎? 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 若沉而泽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 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 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 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 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形色耳”。 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 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 由此观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 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 然不明不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 此皆轩岐言外之义,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 所云“各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 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 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不仁。 ”又曰∶“黄赤为热。 色贵明润,不欲沉夭。 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 ”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 鼻色黄者,小便难。 独鼻尖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 青者腹中痛。 微黑者有水气。 白者亡血。 黄白无泽,气虚有痰。 紫浊时病。 赤为热。 鲜红有留饮。 鼻孔干燥,必衄血。 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极。 皆危。 鼻塞浊涕是风热。 鼻流清涕是肺寒。 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 颧色赤者,心病。 颧与颜黄黑者,肾病。 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者死。 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耳间青脉起掣病。 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 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唇反,甲笃乙死。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脾病者唇黄。 唇见五色者,病在脾。 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 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 肿赤者热极,青黑者寒极。 黄者血虚,白者失血。 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 口燥咽干者,肾热。 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 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 齿燥无津,阳明热极。 齿燥脉虚是中暑。 唇舌苔上有断纹者,难治。 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 舌短颧赤者,心病。 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 舌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 湿滑者吉,燥涩者凶。 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 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 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 身不热,口不渴,苔黑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 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 舌青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宜急温。 舌紫黑者阴寒,赤紫者阳热。 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 若语言不清,神昏脉脱者,死。 阴阳易,舌出数寸死。 夏令热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 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刺裂者,必死。 冬月黑苔者,必死。 妇人难产,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子活母死。 面黄而淡,脾胃有伤,四肢痿弱,腹胀,面黄而浊如熏,湿盛黄胆。 黄如橘色多热。 黄兼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必有块。 面上白点,是虫积。 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主食积。 目黑颊赤,主痰热。 目胞黑者,痰也。 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骨也。 眼黑面黄,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 伤寒眼下青色,主挟阴。 面黄目青,为伤酒。 目睛黄,酒疸。 面黄白,及肿连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肾;黄在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面黄目青,及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 面目有黄色,是有胃气,为吉。 病患鼻准明,山根亮,目 黄光,为有起色。 目黄心烦,脉和者,病将愈。 平人忽见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边者,凶。 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尔,即夜未睡。 黑而瘦,阴虚火旺。 臂多青脉,是脱血。 心病传肺,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肺病传肝,俱死。 五脏已夺,神明不守。 五脏气绝,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 三阴气绝,则目眩转,目 ;目为失志,失志则目 者,死。 三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形诊(增补)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 形盛气者夭,(肥白是也。)气盛形者寿。 (修长黑瘦有神者。)形盛为有余,(邪气实也。)消瘦为不足。 (正气虚也。)气实形实,气虚形虚,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死。 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气滞痰生,痰则生火,故暴厥也。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病患形脱,而气盛者,死。 (盛则喘促狂乱之类,是邪气实也。)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 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形盛气虚,气盛形虚;形涩而脉滑,形滑而脉涩;形大而脉小;形长脉短,形短脉长;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者;俱凶。 血实气虚则肥,血虚气实则瘦。 肥者能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 髯美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盛;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 美髯者太阳多血。 坐而伏者,短气也。 行迟者,痹也。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持脉时,其人欠者,无病也。 息摇肩者,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腹中寒。 掌中热,气不足,虚火盛。 诊时病患叉手摸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凡诊脉时,病患欠伸者,病诈。 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而病诈。 及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亦诈病也。 其脉本和。 当以危言动之,须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处乃愈,以试吓之,得其真情可也。 甚有小儿女子,初则诈起,久则病真,以人事纠结相左,其初诈病之情,则成实病,比比然也,不可不知。 闻声(增补)《难经》曰∶“闻其五音,以知其病。 ”以五脏有五声,以合于五音。 谓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声应羽是也。 然此义深奥,非寻常所能揣测者。 今以古人经验简易之法,列为声诊。 脉之呻者,痛也。 (言诊时之呻吟。)言迟者,风也。 (迟则蹇涩,风痰之症。)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有湿也。 言将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谓气不续,言未终止而又言之状也。)衣被不敛,言语骂詈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 (狂。)出言懒怯,先轻后重,此内伤中气也。 出言壮厉,先重后轻,是外感邪盛也。 攒眉呻吟,苦头痛。 呻吟不能行起,腰足痛。 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 呻吟不能转身,腰痛。 摇头以手扪腮唇,齿痛。 行迟者,腰脚痛。 诊时吁气者,郁结;纽身者,腹痛。 形羸声哑,劳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疮也。 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 声嘶血败,久病不治。 坐而气促,痰火哮喘。 久病气促危。 中年人声浊,痰火。 诊时独言独语,首尾不应,是思虑伤神。 伤寒坏病声哑,为狐惑。 上唇有疮,虫食其藏;下唇有疮,虫食其肛。 气促喘息,不足以息者,虚甚也。 虽病其声音清亮如故者,吉。 平日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实者,是痰与火也。)问诊(增补)凡诊病,必先问是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次问得病之日,受病之因,及饮食胃气如何,大小便如何,曾服何药,日间如何,夜寐如何,胸膈有无胀闷之处? 问之不答,必耳聋。 须询其左右,平素如何? 否则病久或汗下过伤致聋。 问而懒答,或点头,皆是中虚。 昏愦不知人事,非暴厥,即久病也;如妇人多中气。 诊妇人,必当问月信如何? 寡妇气血凝滞,两尺多滑,不可误断为胎;室女亦有之。 心腹胀痛,须问新久。 凡诊须问所欲何味何物,或荤素,或纵饮茶酒。 喜甘脾弱,喜酸肝虚。 头身臂膊作痛,必须问曾生恶疮否,曾服何药否。 临诊必审形志如何,或形逸心劳,或形劳志苦,或抑郁伤中,或贵脱势,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言耗散其营气也。)尝富后贫,忧悲内结,名曰失精,(言其精神丧失也。)皮焦筋屈,痿痹为挛,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诊之,必知病情。 再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形体毁沮,精华日脱,邪气内并。 (谓邪乘其虚而并也。)故圣人之治病也,必察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性;审于部分,知病本始;七诊九候,症必副矣。 望舌(增补)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舌以辨伤寒之法已备,再三讨论,不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已。 ”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舌无苔;热邪传里,舌苔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黑裂。 黑苔多凶,如根黑、中黑、尖黑皆属热;全黑属热极,为难治矣。 ”外感挟内伤宿食重而结于心下者,五六日舌渐黄;或中干旁润,名中焙舌,则里热未重;若全干黄黑,皆为里症,分轻重下之。 如下之或再下之不减者,尚有宿垢结于中宫也。 必切其脉之虚实,及中气之何如。 实者宜润而下之,不可再攻。 虚人神气不足,宜回其津液,固其中气,有用生脉散对解毒汤而愈者,此则阳极似阴之症;有用附子理中汤冷服而愈者,此则阴极似阳之症,不可不辨。 白苔属寒,外症烦躁,欲坐卧泥水中,乃阴寒逼其无根之火而然,脉虽大而不鼓,当从阴症治;若不大躁者、呕吐者,当从食阴治。 死候(增补)尸臭。 (肉绝。)舌卷及囊缩。 (肝绝。)口不合。 (脾绝)肌肿唇反。 (胃绝。)发直齿枯。 (骨绝。)遗尿。 (肾绝)毛焦。 (肺绝。)面黑直视。 目瞑不见。 (阴绝。)目眶陷,目系倾。 汗出如珠。 (阳绝。)手撒戴眼。 (太阳绝。)病后喘泻。 (脾肺将绝。)目正圆,痉。 (不治。)吐沫面赤。 面青黑。 唇青,人中满。 发与眉冲起。 爪甲下肉黑。 手掌无纹。 脐突。 足趺肿。 声如鼾睡。 脉浮无根。 面青伏眠,目盲。 汗出如油。 (以上肝绝,八日死。)眉倾。 (胆绝。)手足爪甲青,或脱落,呼骂不休。 (筋绝,八日死。)肩息回视(心绝,立死。)发直如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肠绝,六日死。)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无时。 (脾绝,五日死。)脊骨疼肿,身重不可转侧。 (胃绝,五日死。)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肉绝,九日死。)口张,气出不反(肺绝,三日死。)泄利无度。 (大肠绝。)齿干枯,面黑目黄,腰欲折,自汗。 (肾绝。)脏腑分发于面部(增补)《灵枢》曰∶五脏六腑,各有部分;能别部分,万举万当。 庭者,首面也。 (庭,天庭也,谓之首面。)阙上者,(眉间上分。)咽喉也。 阙中者,(眉之中。)肺也。 下极者,(印堂。)心也。 直下者,(山根。)肝也。 肝左者,(山根之左。)胆也。 下者,(胃之下。)脾也。 方上者,(方始上于脾。)胃也。 中央者,(脾之下,寿之上。)大肠也。 挟大肠者,肾也。 (肾有两,故挟大肠也。)当肾者,脐也。 (肾与大肠、脐,俱在寿上。)面王以上者,(面王,准头也。 鼻为面之王。)小肠也。 (准头上色黄,小便难。)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准头之部,又分上下,男小腹痛,卵痛;女子主膀胱子处病。)颧者,肩也。 颧后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 目内 上者,膺乳也。 挟绳而上者,背也。 (耳旁为绳,臂背为外,膺乳为内,故在目内 。)循牙车以下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 (膝居股胫之中。)膝以下者,胫也。 胫以下者,足也。 巨分者,股里也。 (巨,大也。 上下牙床大分处以候股。 牙床司开合,亦如股里之任屈伸也。)巨屈者,膝膑也。 (上下唇交接处是地仓穴,以唇口大为屈转,以候膝膑。 又唇为言语饮食之门户,亦如膝膑为屈伸奔走之关节,俱动而不休,故应候焉。)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 【按】《灵枢》此文,雷公问,黄帝答者。 细绎经旨,自首面而至膀胱子处十四部,配于明堂者也。 自颧至膝膑十一部,配颧之左右及颧之下也。 由此观之,明堂为内,两颧为外,一部之分,而有内外。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也。 ”此三者立内部。 “蕃者,颊侧也。 蔽者,耳门也。 ”此二者别外部。 又按五官之辨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于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 ”前后互观,脏腑配于明堂,肢体列于两颧,上下左右,不更彰彰乎! 诊脉要诀《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道,贵于精诚,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他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也。 保者,不失也。 若躁动不安,瞻视不定,轻言谈笑,乱说是非,不惟不能得脉中之巧,适足为旁观者鄙且笑也。)决死生黄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身形肥盛,而脉形细弱,且少气而不足以呼吸,则外有余而内不足,枝叶盛而根本拔也。 故曰,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身形瘦削,而脉形洪大,且胸中多气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 孤阳不生,故知必死。)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者脉亦盛,形小者脉亦小,则形与脉相得矣。 相得者,相合也。)参伍不调者病。 (参伍者,数目也。 言其至数不匀,往来无常度,故知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皆相失者,如应浮而沉,应小而大,违四时之度,失五脏之常者矣。)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即两手之三部九候也。 参舂者,实大有力,如杵之舂,故曰病甚。 若失其常度,至于急数而不可数,即八九至之绝脉也,安得不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众部虽调,而中部独不及者,为根本败坏,安得生乎!)辨七表八里九道之非谢缙翁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 其言芤脉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之阳。 仲景辨脉云∶‘浮大动数滑,阳也。 沉涩弱弦微,阴也。 ’《脉诀》九道以动为阴,七表以弦为阳。 似此之类颇多。 ”吴草庐曰∶“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配匹,自不容易,况有难辨。 如洪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 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 似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似鼓皮之如如不动者革也。 俱对待也。 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为可对,代则无对。 总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 ”戴同父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 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 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而分七八九名之乎! 庐山刘立云以浮沉迟数为纲而教学人,虽似为快捷方式,然必博而反约,乃能入妙,若以此为足,亦自画矣。 ”李时珍曰∶“《脉经》论脉只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 《脉诀》之歌亦止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皆非也。 《素》《难》仲景论脉,止别阴阳,初无定数。 如《素问》之鼓搏喘横,仲景之卑高章刚损纵横逆顺之类是也。 后世失传,无所根据准,因立名为之指归耳。 今之学人,按图索骥,犹若望洋,而况举其全旨乎! 此草庐公之独得要领也。 ”滑伯仁曰∶“脉之阴阳表里,俱以对待而言。 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穿凿矣。 求脉之明,反为脉之晦。 ”脉决死期(《素问·大奇论》)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浮合者,如浮萍之合,有表而无里也。 如数者,似数而非数热之阳脉也。 是经气衰极耳。 微见者,初见也。 初见此脉,便可决于九十日而死。 时季改易,天道更而人气从之也。 十至当作七至。 若果十至,则为绝脉,死在旦夕,岂待九十日哉! 故知错误无疑矣。)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如火热,是洪大之极也。 但见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知心精之已夺矣。 夏乃火令,犹未遽绝;至秋深而草干阳消之候,其死期必矣。)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如散叶者,浮漂无根也。 肝木大虚,违其沉弦之常矣。 秋风动而木叶黄落,金旺则木绝,故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之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省者,禁也,故天子以禁中为省中。 塞者,沉而不利也。 鼓者,搏而有力也。 伏藏于内而鼓搏,正如禁宾客而不见,独知于内而恣肆也。 故曰如省客也。 是肾气阴寒不安之状也。 枣花去,则当长夏也。 土旺水涸,肾虚者不能支也。)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丸泥者,弹丸也。 滑动有力,冲和之气荡然矣。 春深而榆荚始落,木令方张,弱土必绝。)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横格者,如横木之格也。 且长且坚,东方之真脏脉见矣。 禾熟于秋,金令乘权,木安得不败。)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 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弦缕者,如弦之急,如缕之细也。 胞者,心也,心包络也。 言者,心声也。 火过极而神明无以自持,则多言不寐也。 夫脉细则反其洪大之常,善言则丧其神明之守,方霜下而水帝司权,火当绝矣。)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交漆者,泻漆也。 左右旁至者,或左或右,不由正道也。 微见此脉,以一月为期,必不禄矣。)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涌泉者,如泉之涌,浮鼓于肌肉之上,而乖违乎就下之常,膀胱衰弱,阴精不能上奉,故少气耳。 韭英新发,木帝司命,则水官谢事矣。)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之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而死。 (虚大无根,按之即不可得见,颓土之状也。 肌气,即脾气,脾主肌肉也。 黑为水色,土虚而无所畏,反来乘之矣。 垒即 也。 蓬 有多类,而白者发于春,当木旺之时,土安得而不败。)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悬雍者,喉间下垂之肉也。 浮揣之益大,即知重按之而必空矣。 浮短者,孤阳亢极之象也。 十二俞,即十二经之系也。 水凝冰结,阴盛之时,而孤阳有不绝者乎!)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浮之小急,如刀口也。 按之坚大急,即刀背也。 菀者,积结也。 五脏结热,故发寒热也。 阳旺则阴消,故独并于肾也。 腰者,肾之府。 肾虚则不能起坐。 迨立春而阳气用事,阴日以衰,安得不死也。)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如丸者,短而滑也。 短而无根,按之不得也,大肠之金气伤也。 枣叶初生,新夏火旺,衰金从此逝矣。)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华者,草木之花也,在枝叶而不在根株,乃轻浮而虚也。 小肠气通于心,善恐,不欲坐卧者,心神怯而不宁也。 行立常听者,恐惧多而生疑也。 丙火墓于戌,故当九月季秋死。)奇经八脉督脉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 ”其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巅,极于上齿缝中龈交穴。 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 《内经》以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为弦长之象,故主外邪。 任脉寸口脉紧细实长至关。 又曰,寸口脉如丸。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上喉,至于龈交,极于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统会。 其为病也,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王叔和亦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 又曰∶寸口脉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俯仰拘急。 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 寸口脉丸,即动脉也。 状如豆粒,厥厥摇动,故主气上冲心。 冲脉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 《灵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 女子数脱血,不营其口唇,故髯须不生。 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 ”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知、柏。 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 ”又曰∶“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 ”阳跷脉寸部左右弹。 【按】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 越人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注云∶“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 ”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 痹体强。 ”左右弹,即紧脉之象。 ( 音顽,麻木也。)阴跷脉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 睛明穴。 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 ”张洁古曰∶“跷者,跷疾也。 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 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 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 ”(髋音宽, 音料。)带脉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 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溶溶,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 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 ”(螈音炽, 音纵。)阴维脉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 叔和云∶“苦癫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 脉如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 ”(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阳维脉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 ”洁古曰∶“卫为阳,主表。 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 营为阴,主里。 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髀音皮。 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 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 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 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 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 盖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之旨也。 ”(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卷二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脉,是指下恒见者,又何可废乎? 共得二十八脉,缕析而详为之辨,稍挟疑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义,今始得而昭明;然皆考据典章,衷极理要,终不敢以凭臆之说,罔乱千秋也。 浮脉(阳)体象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 左关浮者,风在中焦。 右关浮者,风痰在膈。 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 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 浮洪虚热,浮虚暑惫。 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按】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 浮脉法天,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 《素问》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又曰∶“太过则气逆而痛,不及则喘,少气而咳,上气见血。 ”又曰∶“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 肺脉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王叔和云∶“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浮脉之义。 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则溷于芤脉矣。 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无根,又溷于散脉矣。 伪诀云∶“寻之如太过”,是中候盛满,与浮之名义有何干涉乎? 须知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无根为散,浮而弦芤为革,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之间,相去便已千里,可不细心体认哉! 寸关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腰背强痛,不可俯仰,此督脉为病也。 夫肺藏职秋金,天地之气,至秋而降,且金性重而下沉,何以与浮脉相应耶! 不知肺金虽沉,然所主者实阳气也,况处于至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轻清之用,与干天合德,故与浮脉相应耳。 沉脉(阴)体象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 沉滑痰饮,沉涩血结。 沉弱虚衰,沉牢坚积。 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按】沉之为义,如石之沉于水底也。 沉脉法地,重浊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 黄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肾也,北方之水也,万物所以含藏,其气来沉以软,故曰营。 其气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其虚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痛,小便黄赤。 ”又曰∶“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 冬以胃气为本。 脉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杨氏曰∶“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审度名义,颇不相戾。 伪诀妄云∶“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则是弱脉而非沉脉矣。 若缓度三关,尤不可晓。 沉而细软为弱脉,沉而弦劲为牢脉,沉而着骨为伏脉,刚柔浅深之间,宜熟玩而深思也。 夫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陷,烈为雪霜,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 若误与之汗,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 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后世之指南也。 迟脉(阴)体象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 关迟中寒, 结挛筋。 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 迟涩血少,迟缓湿寒。 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按】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 脉以一息四至为和平,若一息三至,则迟而不及矣。 阴性多滞,故阴寒之症,脉必见迟也。 譬如太阳隶于南陆,则火度而行数;隶于北陆,则水度而行迟,即此可以征阴阳迟速之故矣。 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矣。 又云∶“状且难”,是涩脉而非迟矣。 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误云“隐隐”,是微脉而非迟矣。 迟而不流利,则为涩脉。 迟而有歇止,则为结脉。 迟而浮大且软,则为虚脉。 至于缓脉,绝不相类。 夫缓以脉形之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之不及为义,故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然则二脉各别,又安足溷哉! 以李濒湖之通达,亦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也。 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三损损于肌肉,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 ”是知脉之至数愈迟,则症之阴寒益甚矣。 数脉(阳)体象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痈。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 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阳数君火,阴数相火。 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按】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 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 一吸脉再动,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当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此经脉周流恒常之揆度也。 若一息六至,岂非越其常度耶! 火性急速,故阳盛之症,脉来必数也。 伪诀云“七表八里”,而独遗数脉,只歌于心脏,此其过非浅鲜也。 数而弦急,则为紧脉。 数而流利,则为滑脉。 数而有止,则为促脉。 数而过极,则为疾脉。 数如豆粒,则为动脉。 古人云∶“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只如相类之脉,非深思不能辨别,非熟读不能谙识也。 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此至之脉也。 ”乃知脉形愈数,则受症愈热矣。 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也。 滑脉(阳中之阴)体象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滑脉为阳,多主痰液。 寸滑咳嗽,胸满吐逆。 关滑胃热,壅气伤食。 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 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夫脉者,血之府也。 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 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 盖翕者,浮也。 奄者,忽也。 谓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也。 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与滑之名义,殊属支离。 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怪诞。 王叔和以关滑为胃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一至此乎! 又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其不相合耶! 或当以浮沉尺寸为辨耳。 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 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 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涩脉(阴)体象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主病涩为血少,亦主精伤。 寸涩心痛,或为怔忡。 关涩阴虚,因而中热。 右关土虚;左关胁胀。 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涩而坚大,为有实热。 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 《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 《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 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 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 伪诀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 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 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 又曰∶“细而迟,往来难。 ”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 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 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 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 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疑者。 虚脉(阴)体象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虚主血虚,又主伤暑。 左寸心亏,惊悸怔忡。 右寸肺亏,自汗气怯。 左关肝伤,血不营筋。 右关脾寒,食不消化。 左尺水衰,腰膝痿痹。 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也,专以软而无力得名也。 叔和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为合义。 虽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则浮字之义已包含具足矣。 崔紫虚以为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但欠迟字之义耳。 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非虚脉矣。 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 有余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 杨仁斋曰∶“状为柳絮,散漫而迟。 ”滑氏曰∶“散大而软。 ”二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虚脉矣。 夫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 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 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也。 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 王叔和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 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 夫虚脉兼迟,迟为寒象,大凡症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 故虚脉行指下,则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可划然决矣。 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软,重按之而豁然似无,此名内真寒、外假热,古人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治以内真热而外假寒之剂也。 实脉(阳)体象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 ,三候皆然。 主病血实脉实,火热壅结。 左寸心劳,舌强气涌。 右寸肺病,呕逆咽疼。 左关见实,肝火胁痛。 右关见实,中满气疼。 左尺见实,便闭腹疼。 右尺见实,相火亢逆。 兼脉实而且紧,寒积稽留。 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按】实之为义,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也。 既大矣而且兼长,既长大矣而且有力,既长大有力矣,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莫不毕备焉。 见此脉者,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故王叔和《脉经》云∶“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 然。 ”又曰∶“血实脉实。 ”又曰∶“脉实者,水谷为病。 ”又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 ”由是测之,则但主实热,不主虚寒,较若列眉矣。 故叔和有尺实则小便难之说。 乃伪诀谬以尺实为小便不禁,奈何与叔和适相反耶! 又妄谓如绳应指来,则是紧脉之形,而非实脉之象矣。 夫紧脉之与实脉,虽相类而实相悬;盖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也。 紧脉者热为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脉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于心目之间,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张洁古惑于伪诀实主虚寒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为训也。 或实脉而兼紧者,庶乎相当;苟非紧象,而大温之剂施于大热之人,其不立毙者几希矣。 以洁古之智,当必是兼紧之治无疑耳。 长脉(阳)体象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长主有余,气逆火盛。 左寸见长,君火为病。 右寸见长,满逆为定。 左关见长,木实之殃。 右关见长,土郁胀闷。 左尺见长,奔豚冲兢。 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按】长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也。 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人为肝。 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脉象应之,故得长也。 《内经》曰∶“长则气治。 ”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 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 ”《内经》曰∶“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 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 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覆脉。 由是察之,然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 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 凡实牢弦紧,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疾,非无本之说也。 短脉(阴)体象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短主不及,为气虚症。 短居左寸,心神不定。 短见右寸,肺虚头痛。 短在左关,肝气有伤。 短在右关,膈间为殃。 左尺见短,少腹必疼。 右尺见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 在时为秋,在人为肺。 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 《内经》曰∶“短则气病。 ”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 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 《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 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 高阳生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 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 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 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 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 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 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 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 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 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 ”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 洪脉(阳)体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主病洪为盛满,气壅火亢。 左寸洪大,心烦舌破。 右寸洪大,胸满气逆。 左关见洪,肝木太过。 右关见洪,脾土胀热。 左尺洪大,水枯便难。 右尺洪大,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 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 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 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气之先声,故应之以洪。 洪者,大也,以水喻也。 又曰钩者,以木喻也。 夏木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 钩即是洪,名异实同。 《素问》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 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 《内经》谓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 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反此者病。 ”黄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王叔和云∶“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 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即瘥。 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 ”《脉经》曰∶“形瘦脉大而多气者死”,可见形症不与脉相合者,均非吉兆。 微脉(阴)体象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微脉模糊,气血大衰。 左寸惊怯,右寸气促。 左关寒挛,右关胃冷。 左尺得微,髓绝精枯。 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按】微之为言,若有若无也。 其象极细极软,古人以尘与微并称,便可想见其细软之极矣。 张仲景曰∶“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 “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 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惟斯八字,可为微脉传神。 若诊者心神浮越,未能虚静,而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见也。 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细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 轻按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 长病得之,多不可救者,谓正气将次灭绝也。 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 李时珍曰∶“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 ”高阳生曰∶“虚中日久为崩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盖可知矣。 细脉(阴)体象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细主气衰,诸虚劳损。 细居左寸,怔忡不寐。 细在右寸,呕吐气怯。 细入左关,肝阴枯竭。 细入右关,胃虚胀满。 左尺若细,泄痢遗精。 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 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较大也。 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 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 王叔和《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 ”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 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细,为自戕其气血也。 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 秋冬之际,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 《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 尝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 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上呕下泄,是速之使毙耳。 《素问》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人非少火,无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 未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权哉! 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 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无回生之日矣。 濡脉(阴中之阳)体象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濡主阴虚,髓绝精伤。 左寸见濡,健忘惊悸。 右寸见濡,腠虚自汗。 左关逢之,血不营筋。 右关逢之,脾虚湿侵。 左尺得濡,精血枯损。 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 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 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 《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悖戾一至此耶! 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 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 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 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 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之无者,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未败。 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 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未至于命绝,为其脉与症合也。 若平人及少壮及暴病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远矣。 弱脉(阴)体象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弱为阳陷,真气衰弱。 左寸心虚,惊悸健忘。 右寸肺虚,自汗短气。 左关木枯,必苦挛急。 右关土寒,水谷之 。 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 叔和《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其彰明详尽也。 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脉之象矣。 因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 即黎氏浮沤之喻,亦误以濡脉为弱脉矣。 夫浮以候阳,阳主气分;浮取之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 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营运三焦,熟腐五谷者也。 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 ,而阳何以复耶! 《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脉弱以涩,是为久病。 ”愚谓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 仲景云∶“阳陷入阴,当恶寒发热。 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援。 新病及少壮得之,必死安待。 ”柳氏曰∶“气虚则脉弱。 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紧脉(阴中之阳)体象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紧主寒邪,亦主诸痛。 左寸逢紧,心满急痛。 右寸逢紧,伤寒喘嗽。 左关、人迎,浮紧伤寒。 右关、气口,沉紧伤食。 左尺见之,脐下痛极。 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兼脉浮紧伤寒,沉紧伤食。 急而紧者,是为遁尸。 数而紧者,当主鬼祟。 【按】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 古称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绞转之象,征见于脉耳。 《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鞠。 夫寒者,北方刚劲肃杀之气,故紧急中复兼左右弹手之象耳。 仲景曰∶“如转索无常。 ”叔和曰∶“数如切绳。 ”丹溪曰∶“如纫簟线。 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转而绞,乃紧而成绳耳。 ”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转侧也。 苟非横有转侧,则《内经》之左右弹人,仲景之转索,丹溪之纫线,叔和之切绳,将何所取义乎! 高阳生伪诀未察诸家之说,而妄云“寥寥入尺来”,不知于紧之义何居乎! 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劲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 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已虚而邪已痼也。 咸在不治之例。 缓脉(阴)体象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 ,初春杨柳。 兼脉主病缓为胃气,不主于病。 取其兼见,方可断症。 浮缓风伤,沉缓寒湿。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脾薄,缓弱气虚。 左寸涩缓,少阴血虚。 右寸浮缓,风邪所居。 左关浮缓,肝风内鼓。 右关沉缓,土弱湿侵。 左尺缓涩,精宫不及。 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 在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令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足太阴脾。 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和平之脉也。 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 又云,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百疾不生。 又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但得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真脏脉见,与之短期。 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之于脉大矣哉! 是故缓脉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 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 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 ”王叔和《脉经》云∶“脾旺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 反得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 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高阳生伪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症,出自杜撰,与缓脉无涉也。 弦脉(阳中之阴)体象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 弦在左寸,心中必痛。 弦在右寸,胸及头疼。 左关弦见,痰疟 瘕。 右关弦见,胃寒膈痛。 左尺逢弦,饮在下焦。 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浮弦支饮,沉弦悬饮。 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弦大主虚,弦细拘急。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 在八卦为震,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 经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 ”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反此者病。 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两胁胀满。 ”又曰∶“肝脉来濡弱迢迢,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又曰∶“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肝脉来急而益劲,如张弓弦,曰肝死。 ”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纯是发生之气象也。 戴同父云∶“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深契《内经》之旨。 两关俱弦,谓之双弦;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土已负也,必不可治。 《素问》云∶“端直以长。 ”叔和云∶“如张弓弦。 ”巢氏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 ”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诸家之论弦脉,可谓深切着明矣。 高阳生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弦脉之义哉! 动脉(阳)体象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动脉主痛,亦主于惊。 左寸得动,惊悸可断。 右寸得动,自汗无疑。 左关若动,惊及拘挛。 右关若动,心脾疼痛。 左尺见之,亡精为病。 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按】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 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也。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故仲景云∶“阳动则汗出”,分明指左寸属心,汗为心之液,右寸属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 又曰∶“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尺见动,为肾水之不足,右尺见动,谓相火虚炎,故发热也。 因是而知旧说言动脉只见于关上者,非也。 且《素问》曰∶“妇人手少阴心脉动甚者,为妊子也”,然则手少阴明隶于左寸矣,而谓独见于关可乎! 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以关前为阳,主汗出,关后为阴,主发热,岂不精妥! 而庞安常强为之说云∶“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正当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是亦泥动脉只见于关之说也。 高阳生伪诀云∶“寻之似有,举之还无”,是弱脉而非动脉矣。 又曰∶“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无一字与动脉合义矣。 詹氏曰∶“如钩如毛”,则混于浮大之脉,尤堪捧腹。 促脉(阳)体象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促因火亢,亦因物停。 左寸见促,心火炎炎。 右寸见促,肺鸣咯咯。 促见左关,血滞为殃。 促居右关,脾宫食滞。 左尺逢之,遗滑堪忧。 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也。 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义。 王叔和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亦颇明快。 夫人身之气血,贯注于经脉之间者,刻刻流行,绵绵不息,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其应于脉之至数者,如鼓应桴,罔或有忒也。 脏气乖违,则稽留凝泣,阻其营运之机,因而歇止者,其症为轻。 若真元衰惫,则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为重。 然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 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营运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 如止数渐稀,则为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 伪诀但言“并居寸口”,已非促脉之义;且不言时止,尤为 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 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 ”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轻命耶? ”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 ”医者唯唯。 居一月,果殁。 结脉体象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结属阴寒,亦因凝积。 左寸心寒,疼痛可决。 右寸肺虚,气寒凝结。 左关结见,疝瘕必现。 右关结形,痰滞食停。 左尺结见,痿躄之疴。 右尺见结,阴寒为楚。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 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羁一步,可为结脉传神。 大凡热则流行,寒则停滞,理势然也。 夫阴寒之中,且挟凝结,喻如隆冬天气严肃,流水冰坚也。 少火衰弱,中气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营运之机缄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 越人云∶“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浮结者外有痛积,伏结者内有积聚。 ”故知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弱,违其运化之常,唯一味温补为正治也。 仲景云∶“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 蔼蔼如车盖,曰阳结。 ”王叔和云∶“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结,主死。 ”夫是三者,虽同名为结,而义实有别。 浮分得之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止数频多,参伍不调,为不治之症。 由斯测之,则结之主症,未可以一端尽也。 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 ”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几同寐语矣。 代脉(阴)体象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代主脏衰,危恶之候。 脾土败坏,吐利为咎。 中寒不食,腹疼难救。 两动一止,三四日死。 四动一止,六七日死。 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按】代者,禅代之义也。 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 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 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还。 《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 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或跌打重伤,及风家痛症,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耳。 滑伯仁曰∶“无病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 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 ”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 若久病得代脉而冀其回春者,万不得一也。 《内经》曰∶“代则气衰。 ”又曰∶“代散者死。 ”夫代脉见而脾土衰,散脉见而肾水绝,二脉交见,虽在神圣,亦且望而却走矣。 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也。 故五十动而不一止者,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 反此,则止乃见焉。 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 戴同父云∶“三部九候,每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 ”伪诀又云∶“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殁命。 ”荒疵越理,莫此为甚。 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活四年之理哉! 历考《内经》,而知代脉之义,别自有说。 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 ”《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黄者其脉代。 ”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 《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 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也。 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即《平人气象论》所言者是也。 若脾旺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等篇所云者是也。 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各因其变而察其情,庶足以穷其妙耳。 善化县黄桂岩,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施笠泽云∶“五脏之气不至,法当旦夕死。 ”余曰∶“古人谓痛甚者脉多代。 周梅屋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 ’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负痛,虽有代脉,不足虑也。 ”果越两旬而桂岩起矣。 故医非博览,未易穷脉之变耳。 革脉(阳中之阴)体象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革主表寒,亦属中虚。 左寸之革,心血虚痛。 右寸之革,金衰气壅。 左关遇之,疝瘕为祟。 右关遇之,土虚为疼。 左尺之革,精空可必。 右尺之革,殒命为忧。 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 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也。 恰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也。 浮举之而弦大,非绷急之象乎? 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 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见焉;惟中亏气血,故空虚之象显焉。 仲景曰∶“革脉弦而芤,弦则为寒,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产漏下。 ”王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李时珍云∶“此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 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症皆异也。 ”《甲乙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泉涌,出而不返也。 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绝无根蒂矣,故曰死也。 王贶以为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与革脉奚涉乎? 丹溪曰∶“如按鼓皮”,其于中空外急之义,最为亲切之喻。 牢脉(阴中之阳)体象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牢主坚积,病在乎内。 左寸之牢,伏梁为病。 右寸之牢,息贲可定。 左关见牢,肝家血积。 右关见牢,阴寒痞癖。 左尺牢形,奔豚为患。 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 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 监狱以禁囚为牢,深藏于内者也。 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坚固之义也。 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 实大弦长,牢之体也。 牢脉所主之症,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故咸为坚积。 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得牢脉,是脉与症相反,可以卜死期矣。 ”伪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却不言实大弦长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 又曰∶“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矣,其谬可胜言哉! 叔和《脉经》云∶“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可谓明尽其状。 至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既实大弦长,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矣,又何以谓之似伏乎? 脉之义幽而难明,非字字推敲,展转审辨,能无遗后学之疑惑哉! 散脉体象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散为本伤,见则危殆。 左寸见散,怔忡不寐。 右寸见散,自汗淋漓。 左关之散,当有溢饮。 右关之散,胀满蛊疾。 左尺见散,北方水竭。 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 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 渐重渐无,渐轻渐有。 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 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 崔氏云∶“涣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 柳氏云∶“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 ”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 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 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 戴同父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 心脉软散而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溢饮,脾脉软散为 肿,皆病脉也。 肾脉软散,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 ”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败之征,代为脾绝之候也。 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 脾脉主信,而代脉歇至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 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芤脉(阳中之阴)体象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芤脉中空,故主失血。 左寸呈芤,心主丧血。 右寸呈芤,相傅阴伤。 芤入左关,肝血不藏。 芤现右关,脾血不摄。 左尺如芤,便红为咎。 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也。 芤乃草名,其状与葱无以异也。 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之空处,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以是审察,则芤脉之名象,昭然于心目之间,确乎无可疑矣。 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 指下成窟,有边无中。 ”叔和云∶“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二家之言,其于芤脉已无遗蕴矣。 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 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 ”伪诀云∶“两头有,中间无。 ”以头字易《脉经》之边字,未明中候独空之旨,则是上下之脉划然中断,而成阴绝阳绝之诊矣。 又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里逢芤肠胃痈。 ”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失血虚家之空脉矣。 以李时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为主病之歌,岂非千虑之一失乎? 伪诀又云∶“芤主淋沥,气入小肠。 ”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 种种邪讹,误人不小,不得不详为之辨也。 即叔和《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 其言亦不能无疵也。 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 伏脉(阴)体象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主病伏脉为阴,受病入深。 伏犯左寸,血郁之症。 伏居右寸,气郁之 。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 右关值伏,寒凝水谷。 左尺伏见,疝瘕可验。 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 浮中二候,绝无影晌,虽至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 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 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例也。 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 又有阴症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乃复回,脉乃复出也。 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则必死无疑。 刘玄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 ”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 伪诀论形象则妄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是于中候见形矣,在伏之名义何居乎! 疾脉(阳)体象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疾为阳极,阴气欲竭。 脉号离经,虚魂将绝。 渐进渐疾,旦夕殒灭。 左寸居疾,弗戢自焚。 右寸居疾,金被火乘。 左关疾也,肝阴已绝。 右关疾也,脾阴消竭。 左尺疾兮,涸辙难濡。 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按】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 是惟伤寒热极,方见此脉,非他疾所恒有也。 若劳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与之决短期矣。 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至,号为离经,是已登死籍者也。 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经常之脉,即名为离经矣。 大都一息四至,则一昼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五十周于身,而脉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经脉流行之常度也。 若一呼四至,则一日一夜周于身者当一百营,而脉遂行一千六百余丈矣。 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而气之短已极矣。 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乎血,凡残喘之尚延者,只凭此一线之气未绝耳。 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草木生之,何怪乎不相及也! 脉法总论脉状颇多,未可以二十八字尽之也。 然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义,已能括其纲要矣。 如《内经》之所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曰搏者,且大且强也。 曰坚者,实之别名也。 曰横者,洪之别名也。 曰急者,紧之别名也。 曰喘者,且浮且数也。 曰躁者,且浮且疾也。 曰疏者,且迟且软也。 曰格者,人迎倍大也。 曰关者,气口倍大也。 此二脉者,后世不能深维《内经》之旨,而误作病名,不知病因脉而得名也。 曰溢者,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 曰覆者,自尺部下达臂间,血有余也。 如仲景论脉,曰纵者,水乘火,金乘木也。 曰横者,火乘水,木乘金也。 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 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 曰反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 曰覆者,头小本大,病在表也。 曰高者,卫气盛也,阳脉强也。 曰章者,营气盛也,阴脉强也。 曰纲者,高章相搏也。 曰 者,卫气弱也,阳脉衰也。 曰卑者,营气弱也,阴脉衰也。 曰损者, 卑相搏也。 《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于司命之职矣。 虽二十八脉亦已含藏诸义,然不详于二十四字之义,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奥哉! 而犹不止此也。 阴阳不可不分而剖,色脉不可不合而稽,尺肤不可不详而考,主病不可不谙而识,四者得,而持脉之道思过半矣。 《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始之有经,从五行生。 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 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是以圣人持脉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 若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升阴降,阳前阴后,阳上阴下,阳左阴右;数者为阳,迟者为阴,表者为阳,里者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其恒经也。 或阴盛之极,反得阳象,或阳亢之极,反得阴征,或阳穷而阴乘之,或阴穷而阳乘之,随症更迁,与时变易,此阴阳之不可不分而剖也。 ”岐伯曰∶“察脉动静,以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又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 色泽以浮,谓之易已。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灵枢》曰∶“色脉与尺如鼓桴相应,青者脉弦,赤者脉钩,黄者脉代,白者脉毛,黑者脉石。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则死矣;得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又曰∶“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此色脉之不可不合而稽也。 《灵枢》曰∶“审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目窠微肿,颈脉动,时咳,按之手足 而不起,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而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伤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脉小者,泄而少气。 尺肤炬然,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 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 掌中热者,腹热;掌中寒者,腹寒。 鱼上有青脉者,胃中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当夺血。 尺坚大,脉小,少气,有加,立死。 ”又曰∶“脉急者尺肤亦急,脉缓者尺肤亦缓,脉小者尺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肤亦滑,脉涩者尺肤亦涩,此尺肤之不可不详而考也。 ”《脉要精微论》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 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平人气象论》曰∶“脉短者头疼,脉长者足胫痛,脉促上击者肩背痛。 脉沉而坚者病在中,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脉沉而弱,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脉沉而喘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小弱以涩,谓之久病;浮滑而疾,谓之新病。 脉急者,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 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臂多青脉曰脱血。 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 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此主病之不可不谙而识也。 ”如上所述,不过大略耳。 若欲达变探微,非精研《灵》《素》,博综百家不可也。 许胤宗曰“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口且莫能宣,而笔又乌能写乎? 博极而心灵自启,思深而神明自通,则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 矣。 ” 发布时间:2025-05-24 12:00:07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shu/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