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经验奇方》 内容: 序古今方书伙矣。 或文理深奥。 或议论纷纭。 合览诸编。 则备增其美。 分观一集。 只各尽所长。 知医者察脉辨症。 固应广为搜罗。 不知者卷帙浩繁。 奚暇寻其条理。 求其至简至约平易近陈子叨教益。 其平时乐善不倦。 胞与为怀。 公余时兼参医理。 考究精微。 一日以所着经验奇本一书。 内科则有临危救活之良方。 外证又有丸散膏丹之秘诀。 无一不备。 无美不臻。 简要精详。 开卷了如指掌。 向之所恨不传者。 今则得从吾愿耳。 得是书者。 举凡居家行旅。 以及僻处穷乡。 随镌其后。 光绪二十四年岁次戊戌仲冬之月福建海坛林贤庆拜序卷上济颠祖师乩传仙果散此散功能去积消痰。 通经行气。 取效神速。 且便携带。 居家作客。 均宜预备。 经久不坏。 愈一泄泻。 每次嚼数分。 咽汁吐渣。 二三钱即愈。 一红白痢。 日嚼二三钱。 一二日即愈。 一诸疟。 日嚼二三钱。 连嚼二三日。 疟止为度。 一胃停食积。 舌胎必黄浓。 日嚼二钱。 嚼一二三日。 积消胃开为度。 一胃气疼痛。 甚至每晨呕吐者。 用五六钱水煎浓汁。 热服即愈。 一霍乱吐泻。 用四五钱水煎服。 即愈。 一风火喉痛喉蛾。 嚼二三钱即愈。 一痰嗽。 日嚼二钱。 连嚼数日。 至愈为度。 姜汤送服亦可。 一中风不语。 每日早晚各服一钱。 生姜汤送下。 至愈为度。 一饭后动风。 旋由胸腹胀起。 延胀四肢。 名曰气胀。 日嚼二三钱。 连嚼数日。 俟胀消尽为度一小便短少。 旋由两足背胀起。 渐至上身。 名曰水胀。 治法同上。 一妇女经闭肚胀。 手足细瘦。 俗名蜘蛛胀。 日嚼二三钱。 渐嚼渐效。 总以胀消尽为度。 自然一妇女经闭。 日嚼二钱。 至经通为度。 或因血衰经闭忌服。 一妇女经水不调。 气郁不舒。 日嚼一二钱。 数日即愈。 一妇女临经腹痛。 俟经来痛时。 日嚼二钱。 连嚼二三日。 俟下期见效。 一酒醉人昏。 用三四钱。 水煎浓汁。 热服即醒。 统须忌食生冷、瓜果、香菇、蘑菇、冬笋、酒糟、虾蟹、油炸、面食、芋艿、发气等物。 虚青果(一百斤)青盐白盐(各四斤)陈皮(三十两)木香青皮砂仁(各一十两)丁香上药各先将青白盐捣极细。 分五份。 余药共研为末。 青果亦分五份。 分次放于木脚盆内。 加核分次放大石臼内。 舂成细碎。 摊晒三五日。 半干为度。 切勿太燥。 储洁净坛内。 筑实封口。 收藏一二年后。 随时听用。 效难尽述。 敬祈仁人君子。 如法配制。 以备救济疾苦。 功无涯量福有攸归。 仙传三妙膏(阴阳症并治)统治痈疽发背。 对口疔疮。 无名肿毒。 湿痰流注。 杨梅结毒。 瘰马刀。 妇人乳疽。 小儿丹瘀痛并大流黄痈疽紫荆皮石菖蒲独活赤芍白芷(各二两)千金子川大黄川黄连川黄柏片黄芩蒡子苦参僵蚕皮巴豆上瑶桂良姜苏木羌活麻黄乌药柴胡天麻全蝎白蔹生甘草防己贝母(各五钱)蜈蚣(五条)蛇蜕(二条)上药统切片。 用麻油二百两。 入大铜锅内浸七日夜。 再入桃柳桑槐枝各二十一段。 每段长寸内。 一人乳香没药(各去油八钱)血竭雄黄(各五钱)此四味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先入搅匀。 再入后药。 真云麝沉香檀香降香木香枫香藿香丁香(各五钱)珍珠冰片(各三钱)此十味。 各研极细末。 和匀再研。 徐徐添入。 搅极匀。 再入樟脑五钱。 再搅匀成膏。 收藏听万应膏专治跌打损伤。 青肿疼痛。 如皮破出血者忌用。 又治手足等处疯痛。 肝胃气痛。 胸腹腰等处嫩松香(一斤黄老者不用)蓖麻仁巴豆仁(各二两)康青杏仁(开水泡去皮各一两)胆上药。 先将松香。 用铁锅。 水煎三次。 取起候干。 隔一日。 研细末。 再以蓖麻仁、巴豆仁、如泥。 舂。 再黄蜡膏专治新旧疮。 忌食酒糟。 猪、羊、鸡、鹅。 香菇、麻菇、冬笋、煎炒、发气等物。 黄蜡(八两)穿山甲五倍子血竭(各二两)麻油(二斤)生槐枝生柳枝(各四十二寸上药用铜锅熬成七分。 滤去渣。 再加乳香、没药(各一两)赤石脂、龙骨、五灵脂(各六各研细末。 搅匀候冷。 加三梅冰(五钱)和匀。 装入瓷罐听用。 愈陈愈妙。 用时将患处腐脓。 纸拭干净。 切忌水洗。 油纸摊贴。 每日早夜各换一次。 效验如神。 猪胆膏专治大小无名肿毒。 肉白色淡。 阴疽忌用。 每年夏至后。 用粗钵一个。 逐日赴市讨取猪胆。 不拘多寡。 携回破胆皮。 放汁于钵。 随放随效第一灵宝丹此丹能却百病。 通利关窍。 取效神速。 居家出门。 常宜预备。 诚救急之灵丹。 济世之良药也一受暑肚痛。 或感寒鼻塞。 头疼腹痛。 用丹少许。 搐鼻一二次。 取嚏十余声即愈。 如病稍重一感受暑气。 或受热太过。 关窍不通。 或受寒气。 手足厥冷。 气闭血滞。 默睡无语。 须抹两抑使一疫疠时行。 取丹抹两眼尖角三次。 盖被略睡。 出汗自愈。 一指上生疮。 用鸡蛋一枚。 开一孔。 搅匀黄白。 入丹五厘。 再搅匀。 套指上。 一二枚即愈。 一初起无名肿毒。 用真米醋调搽。 一火眼之症。 取丹抹眼角。 一六畜遇时症。 取丹抹两眼尖角。 二三次即愈。 一常带身上。 疫气不能沾染。 孕妇忌服。 搐鼻。 抹眼角不忌。 辰砂(二两)雄精(五钱)真蟾酥闹阳花(各一钱)真云麝上冰片老姜粉(各三分)上药将前四味。 各研极细末和匀。 后三味次第加入。 研至匀细为度。 装储瓷瓶。 勿令泄气。 万应十宝丹此丹乃仙传秘方。 丸治百病。 其效如神。 遇有疑似未明。 一时迫切之症。 可将此丹内服外用之良一中寒中暑。 痧胀吐泻。 手足厥冷。 并吐泻不出。 先以三丸研末。 吹入鼻内。 再以二十九丸一感冒风寒恶心头痛。 或肚腹饱胀。 及风痰等症。 以七丸放舌上。 微麻咽下。 一受寒受暑。 痧胀甚重。 绞肠肚痛。 心口闭闷。 或不省人事。 以五丸研细末。 次入鼻内取嚏一紧痰气厥。 昏迷不省。 牙关紧闭。 不能服药。 即以十数丸研细。 吹入鼻内。 无嚏再吹。 总一痈疽疔毒。 恶疮顽KT。 发背对口。 用数十丸研细末。 好绍酒陈米醋调敷。 再酌轻重服之。 一蛇蝎蜈蚣诸虫咬伤。 俱用数丸研细末。 用好酒陈米醋调敷。 内酌轻重服之。 一小儿急惊风。 牙关紧闭。 不能服药。 以四五丸研末。 吹入鼻内。 取嚏即醒。 再以七丸温水一臌胀水肿。 噎嗝反胃。 以三丸放舌尖上。 微麻咽下。 再服念三丸。 日服二次。 十日即愈。 一胃口疼痛。 气痛寒痛。 甚至饮食不下。 以五丸放舌尖上。 微麻咽下。 再用花椒七粒煎汤。 一山岚瘴气。 夏月途行。 空心触受秽气。 口含三丸。 使邪气不能侵入。 每遇盛寒盛暑。 早晨一吐血衄血便血。 其势甚重。 即用鲜藕自然汁送服念一丸。 如无鲜藕。 用干藕节七个。 煎汤一跌打至死。 惊死热死。 魇魅气闷至死等症。 凡有微气。 以数丸研细吹鼻内。 再用温水调灌一瘟疟暑疟。 日久不愈之疟。 或先热后冷。 或先冷后热。 无论阴疟阳疟。 于迎疟来时。 用松一泄泻红白痢噤口痢。 虽日夜几十次。 势甚委顿。 用开水送下念一丸。 立止如神。 一时疫头痛身痛肚疼头眩眼黑。 以九丸放舌尖上。 闭口微麻咽下。 再用温水送服念一丸即愈一妇女经水不调经闭等症。 经水不调。 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各一钱。 煎汤送服念一丸即愈。 经闭用红花一钱。 煎汤送服念九丸。 连服三次即愈。 一疝气上冲于心。 不能行走者。 用小茴香七粒研末。 滚水冲送服三十九丸即愈。 一小儿闷痘闷疹。 用薄荷芫荽各一钱。 煎汤灌送三十丸即愈。 茅苍术(米泔水浸软切片焙干三两)大黄(切片焙干六两)麻黄(去节细锉)明天麻(切片两)丁香(六钱上药各研极细末。 和匀再研。 烧酒为丸。 如粟米粒大。 外以朱砂三两六钱研细末。 水飞晒干如意丹治痈疽大毒恶疮。 并刀石破伤溃烂。 功能解脓提毒。 去腐生肌。 川五倍(焙燥二两)明雄精炙山甲(各四钱)蜈蚣(焙)全蝎(焙各七只)蝉蜕(焙一十上药各研极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瓷瓶勿令出气。 临用时。 先将腐脓用弱纸拭净。 以破散羊毫其三仙丹专治诸疮毒腐。 并拔陈疮管肉。 火硝皂矾(各三两)水银(一两五钱)前二味先研匀细。 加水银研匀。 摊入小铁锅内。 以大碗盖之。 碗口四围用绵纸条拈捻。 面糊文后如秋糁少已尽必见万灵丹专治癫狗毒蛇咬伤。 并一切中毒疼痛等症。 修合时须斋戒虔诚。 明雄精(四钱)制甘石(一钱五分)牙硝(一钱三分)真云麝当门子(一钱)大梅冰(九分)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储瓷瓶。 黄蜡封口。 勿令泄气。 临医时。 令患人仰卧。 患口内抹此玉华丹治眼患外障。 红肿羞涩。 昏盲翳膜等症。 炉甘石(八两选如白云片羊髓者佳)川黄连(四两去芦切碎水四钟浸半日重汤炖汁)童便(上药先将甘石放倾银罐内。 炭火成碧芭。 取起以川连童便汁淬之。 再再淬。 连淬七次用珍片(拨出白降丹专拔旧疮新老管肉。 火硝皂矾白矾(各一两五钱)水银(一两)朱砂雄精砂食盐(各五钱)各研细末。 和匀装入倾银罐内。 微火结胎。 旋以茶碗盖盖之。 不时揭起细看。 须至碗盖内毫无水气为度。 工夫全在于此。 切宜慎之。 再用木脚盆一个。 盛清水半盆。 盆内放大瓷碗一只碗内中间放瓷盘一只。 盘内放绵纸二层。 盘须大于银罐口者。 即将药胎银罐倒覆盘内。 盘四围用绵纸条拈捻。 面糊封口。 再用田中半烂泥于碗内四围。 封至半碗。 总以银罐半露半没泥平为度。 但半露之碗边。 须泥涂满。 约浓三四分。 又用杉木炭烧红。 盖其满满。 先文后至两点钟时。 分去火炭候冷。 去泥揭开。 银罐盘内。 见丹如白藕丝色者为上品。 不成丝粉亦可用。 如色黄则太老矣。 用之恐不灵。 辟瘟回生丸此丸能治诸病。 通经络。 和营卫。 解表攻里。 效验神速。 居家出门。 常宜预备。 诚救急之灵一伤风头痛。 鼻塞声重。 取一丸研细末。 开水冲服。 暖睡取汗即愈。 一伤寒憎寒发热。 研一丸开水冲服。 盖被暖睡取汗。 重则再服即愈。 一感冒头痛身痛。 咳嗽多痰。 研一丸开水冲服。 暖睡取汗。 重则再服。 一上吐下泻。 口渴便赤。 研服一丸。 重则再服。 一感受时疫。 身发微热。 昏迷爱睡。 研一丸。 开水冲服。 暖睡取汗。 轻则即愈。 重则服二三一瘟疫瘴疠。 或起结核。 俗呼为老鼠瘟。 研服一丸。 连服二三丸。 核散即愈。 极重服至五丸一湿毒流注脚肿。 研服一丸。 连服二三丸即愈。 一风火喉痹。 研服一丸。 连服二三丸即愈。 一毒痢及风热斑疹。 研服一丸。 连服二三丸即愈。 一心经疔初起。 脉散牙紧。 手足麻木发软。 闭目不语。 急视前后心有红点。 用针刺破出血。 制苍术(十两)桔梗神曲(各六两)贯众熟大黄法半夏川浓朴(姜汁炒)飞滑石芥皂角壳木香上药提出雄朱。 另研细末。 其余共研细末过秤。 连同雄朱二味净重若干。 计以三钱和丸一粒研融散不钱。 菩提丸治夏月中暑。 霍乱吐泻。 风寒咳嗽。 饮食停滞。 发冷发热。 疟疾痰症。 胸膈不宽。 遍身疼痛藿香薄荷半夏(姜汁拌)香附砂仁山楂茅苍术川浓朴苏叶麦芽陈皮上药共研细末。 荷叶煎汤。 每重三钱。 合炼一丸。 研细送服。 暑症。 藿香汤下。 霍乱吐泻。 胡椒七粒。 绿豆一撮。 煎汤下。 咳嗽。 百部汤下。 寒症。 疟痰。 泄泻。 俱姜汤下。 五香丸善能消食。 消积。 消痞。 消痰。 消气。 消滞。 消肿。 消痛。 消血。 消痢。 消蛊。 消隔。 消胀香附(去净毛水浸一日)五灵脂(各一斤)黑丑白丑(各二两)上药共研细末。 以一半微火炒熟。 一半生用。 和匀。 真米醋糊为丸。 如莱菔子大。 每服一钱药到指迷茯苓丸治痰迷心窍羊痫等症。 并治手臂疼痛。 不能举动。 或时左右转移。 此伏痰停滞中脘。 脾气不而痛姜制半夏白茯苓(各四两)炒枳壳(二两)风化硝(五钱)上药各研细末。 先将风化硝。 开水冲烊。 以老姜一两余。 舂汁和入硝内。 煮白面粉糊为丸。 九龙败毒丸治梅毒初发。 遍身见红点者。 或阳物肿痛破烂者。 并治横一切火盛大毒等症。 乳香没药(各去油)巴豆仁(留油)儿茶血竭木香(各等分)上药各研细末和匀。 炼蜜为丸。 如黄豆大。 晒干锡瓶收储。 勿令泄气受蒸。 每服九丸。 空心愈者。 再服一次。 至重不过三服。 至如阳物肿痛破烂。 另用珍珠散(方见后)日日糁之。 自然去腐生新。 其效无比。 再服丸之后。 泻秽甚毒。 务泻僻处。 随盖泥土。 切勿登厕。 免贻人害。 慎化毒丸治一切痈肿。 阳症大毒。 杨梅结毒等症。 日久不能全愈者。 绿豆粉刺皮(各二两)生大黄槐角细茶叶(各一两)瓜子仁(一两另研)全蝎(念上药各研细末和匀。 炼糊为丸。 如绿豆大。 每早服三钱。 患在上部。 白开水送下。 中部。 杜阳和丸治一切阴疽。 初起时漫肿肉白色淡者是瑶桂心(一两)麻黄姜炭(各五钱)上药各研细末和匀。 黄米饭捣烂为丸。 如绿豆大。 每日开水送服二钱。 宜暖睡出汗。 至愈为度。 痢泻丸专治痢疾泄泻。 全当归生白芍(各六两)枳壳槟榔莱菔子(各二两)车前子生甘草(各一两)上药共研细末。 水发为丸。 如莱菔子大。 每服五钱。 小儿每服三钱。 开水送下。 数服即愈。 珍珠散治下疳阳物肿痛破烂等症。 珍珠(灰)枯矾雄精黄柏宫粉(各等分)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储瓷瓶。 用米泔水洗净患处。 日糁数次。 数日即愈。 琥珀珍珠八宝丹治一切湿疮。 甘石赤石脂上血竭儿茶(各二钱)龙骨(一钱)珍珠琥珀象皮(各五分)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储瓷瓶听用。 铁扇散象皮(切薄片焙黄色以干为度勿令焦)龙骨(用上白者生研各五钱)陈锻石(数百年者佳)末)飞白矾上药共研极细末。 储瓷瓶。 遇有一切破伤者。 用药敷伤口。 以扇扇之立愈。 不必包裹过暖。 煎黄昔有一人。 因口角用刀自刎。 伤长二寸余。 食嗓半断。 伤口冒血。 痛甚。 在地打滚。 不能敷半日白附散(一名玉真散)专治跌坠殴压马踢刀箭诸伤。 虽肾子压出者可治。 立能止血止痛。 并不忌风。 白附子(十二两)生南星白芷天麻羌活防风(各一两)上药各研极细末和匀。 如破伤出血者。 就糁患上。 伤重者。 黄酒浸服二三钱。 多饮者易麻倒麻以金花散治发背对口。 肚痈腰痈。 搭手疮。 一切红肿痈毒。 生石膏(一斤熟)黄丹(一两)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瓶候用。 生猪板油。 不拘几两。 扯去皮捣烂。 将散缓缓加入。 散糁命饮降痈活命饮治一切有名肿毒。 无论阴阳症。 初起能益气和血解毒托里。 破后能排脓去腐生肌长肉。 诚疮大当归(八钱)生黄金银花(各五钱)生甘草(三钱)患在上部加川芎(二钱)。 在中部加桔梗(二钱)。 在下部加牛膝(二钱)。 如泄泻加苍白术(各二钱)。 呕吐恶心加陈皮半夏(各一钱)。 不思饮食加白术(三钱)。 陈皮(一钱)气虚加党参(五钱)。 阴疽肉白色淡。 无论冬夏。 加陈皮、麻黄(各六分)。 瑶桂心、炮姜(各一钱五分)。 切不可妄行加减。 再如排脓加白芷(二钱)。 欲破加皂刺(一钱五分)。 已破者不用。 火气盛加上药用陈绍酒清水各一碗。 煎浓汁热服。 服后宜暖睡出汗。 银青散治男子阴头生疮。 腐烂疼痒。 女人阴户两旁生疮。 湿烂肿痛发痒。 并治小儿痘疤肿烂。 痘后白螺蛳壳(取土墙上白色者佳去净泥火二两)橄榄核(火)寒水石(各四钱)各研极细上药共研匀。 另储瓷瓶。 勿令泄气。 用麻油调敷患处。 湿者干糁。 神效无比。 青金散治小儿胎毒。 疳疮。 蜡梨头疮。 男妇发痒湿疮等症。 嫩松香(一斤铁锅内熬烊至沸平为度立刻取起切勿过时若遇时性太烈不用倒在纸铺有凹泥地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瓷瓶。 用真麻油调敷患处。 每日一换。 切忌水洗。 并须忌食发松香散治小儿胎毒。 蜡梨头疮。 并男妇一切湿疮。 老松香(炒)枯矾(各二两)黄丹(微炒)青黛(各一两)铅粉(炒净勿留铅气五钱)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瓷瓶。 湿则干糁。 干则麻油调搽。 每日一换切忌水洗。 忌食发紫袍散治咽喉十八症。 石青青黛朱砂白硼砂(各一两)人中白()冰片胆矾元明粉山豆根(各三分)上药共研细末。 瓷瓶收储封密。 临用时取二三厘。 吹咽喉即愈。 万应吹喉散治喉痈。 喉痹。 喉痧。 缠喉风。 双单乳蛾。 阴虚咽喉等症。 上犀黄(一钱)滴乳石儿茶(各五钱)黄连川郁金(各四钱)上血竭青黛真硼砂一钱)上药各研细末。 按件称准。 和匀再研极细。 瓷瓶收藏。 勿令泄气。 遇症连吹数次。 其效如神消痔千金散儿茶黄连寒水石(各五分)硼砂赤石脂甘石(各三分)熊胆(二分)上梅冰(一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瓷瓶。 清茶调敷患上。 肿痛立止。 又外痔用红枣去核。 入铜青线扎。 炭火上存性。 研细末。 痔湿干糁。 干则以津润湿擦之。 一笑散治风火牙痛。 雄黄精(四钱)生石膏朱砂马牙硝(各二钱)大梅冰(五分)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储瓷瓶。 搐鼻擦牙。 各少许。 数次即愈。 光明散治时眼红肿。 疼痛多眵。 流泪羞明。 上甘石(淬法同上一两)飞朱砂飞月石(各五钱)真云麝上梅冰(各八分)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储瓷瓶封口。 勿令泄气。 令病患仰卧。 以牙签沾药点大小凉血散火汤生地(二钱)当归尾赤芍条芩牡丹皮(各一钱五分)柴胡车前子荆芥防风(各如头痛恶风发热。 加羌活(一钱)。 眼痛不可忍。 并口渴。 加酒炒川连(一钱)。 如肿不消。 红上药水煎。 食后服。 每日一剂。 病退为度。 当归汤治跌打损伤。 未破口者。 功能散瘀活血。 虽已气绝。 牙关紧闭。 照白糖饮治法。 擦开灌之亦当归泽泻(各五钱)川芎红花桃仁丹皮(各三钱)好苏木(二钱)如头伤加本(一钱)。 手伤加桂枝(一钱)。 腰伤加杜仲(一钱)。 胁伤加白芥子(一钱)。 膝伤上药用绍酒清水各一碗。 煎六分。 热服。 白糖饮凡跌打损伤。 如已气绝。 牙关紧闭。 先用半夏在两腮边擦之。 牙关自开。 急用热绍酒冲白糖至灵女右九龙定风针治跌打损伤。 或手足肩腰疯痛。 年久不愈。 酸痛隐在骨节筋间。 非膏药煎剂之力所能到者。 生草乌生川乌北细辛闹阳花(各三钱)漂苍术(三钱五分)瑶桂心(四钱)白芷(二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姜汁炼作条。 如不好做。 以白芨研细末。 滚姜汁搅作糊。 捣筷秋呼穴紫金锭此药能治百病。 效验如神。 居家出门。 不可不备。 一凡中饮食药毒。 瘴气河豚土菌死牛马等毒。 并用凉水磨服一锭。 或吐或痢即愈。 一痈疽。 发背。 疔肿。 杨梅等一切恶症。 风疹。 赤游。 痔疮。 并用温水或酒磨。 日涂数次即一阴症伤寒。 狂乱。 瘟疫。 喉痹。 喉风。 并用冷水入薄荷汁数匙化下。 一心胃及一切气痛。 用淡酒化下。 一泄泻。 痢疾。 霍乱。 绞肠痧。 用薄荷汤化下。 一中风。 中气。 口紧眼歪。 五癫。 五痫。 鬼邪。 鬼胎。 筋挛。 骨节痛。 暖酒化下。 一自缢。 溺水。 心头温者。 冷水磨灌下。 一传尸痨瘵。 凉水化服。 取下恶物虫积为妙。 一久近疟疾。 将发时东流水煎。 桃枝汤化服。 一妇女经闭。 红花酒化服。 一小儿惊风。 五疳。 五痢。 薄荷汤化服。 (慢惊忌用)一头风。 头痛。 酒研贴两太阳上。 一诸腹鼓胀。 麦芽汤化下。 一风虫牙痛。 酒磨涂之。 亦吞少许。 一打扑损伤。 松节煎汤化下。 一汤泡火伤。 毒蛇恶犬咬伤。 冷水磨涂。 仍服之。 山慈菇(洗净去皮焙二两)五倍子(剖洗焙二两)千金子仁(白者佳研纸压去油一两)红芽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极细。 以端午七夕重阳。 或天德月德天赦天医黄道上吉日。 预先斋者服乌金锭治痈疮初起。 火盛红肿者。 川五倍(剖洗焙燥)生肥皂(去子弦筋焙燥各二两)乳香没药(各去油六钱)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用真米醋捣烂作锭。 每重二钱。 晒极燥。 储洋铁筒。 用时真米醋磨浓。 收小祛疯酒治一切疯痛。 半身不遂等症。 大熟地龙眼肉(各二两)全当归潞党参炙棉米仁茯神甘枸花(各五钱)炒白川二钱)上药用陈绍酒浸瓷瓶。 瓷盘作盖。 棉纸封口。 重汤炖至点三炷香时为度。 随量温饮。 一日两葵花油专治汤泡火烧。 每年六七月。 秋葵花开时。 买麻油二三斤。 储瓷瓶。 约大半瓶为度。 每晨尽采秋葵花。 去心晒。 妥处枸橘汤专治子痈。 肾子作痛。 而不升上。 外现红色者是也。 此症宜速治。 迟则溃烂致命。 慎之慎之钱五分)水煎温服。 二三剂即愈。 八珍粉治脾虚久泻。 或转肿胀。 善能去湿健脾。 莲子(劈开去心)南芡实米仁白扁豆淮山药云茯苓(各八两)糯米粳米(各半升)上药各炒微黄。 和匀。 用水磨磨细粉。 储洋铁瓶。 每餐饭宜少吃。 俟上下半日腹微饥时。 取仙传午时茶专治伤风。 头痛。 冒暑。 发痧。 吐泻等症。 茯苓片(八两)柴胡(六两)泽泻片枳壳片苏叶防风扁豆赤小豆(各五两)忍冬钩藤(二百上药先将荷叶。 放大铁锅内。 加水煎汁去渣。 再将茯苓等十七味。 一并下锅。 煎至汁水较浓连同摊晒袋。 海猪肉专治小儿胎毒。 疳疮。 痘回毒。 散漫蜡梨头等症。 用海猪肉数斤。 不经水洗。 切薄片。 以白盐腌之。 储瓷瓶泥封口。 凡遇可治之症。 取肉一片仙传惊风丸专治幼孩各项惊风。 其效如神。 雌雄蚱蜢(各一百只须至立冬日向稻田内捉取放瓦上文火焙干研细末)广黄(五分)真琥上药各研细末。 和匀再研。 清水和为丸。 每丸约重五分。 临用时取一丸。 研细末。 用钩藤煎卷下急救服鸦片毒并治汤火伤凡遇服鸦片毒者。 急用生南瓜。 又名金瓜。 嫩者更好。 捣露一小茶杯。 服下立解。 不必取吐瓜露时值斩去斩去数层又方用巴豆仁一粒。 矾红少许。 冷饭数粒。 捣烂搓成一丸。 如龙眼核大。 服下即解。 虽口齿急救服砒毒用防风一两研细末。 水调灌之。 如吐再灌。 无不立解。 急救服盐卤毒生豆腐浆。 冷服二三碗。 即解。 至神至妙。 如一时难得。 以黄豆搅粉。 冲冷水去渣。 服之亦急救压死跌死急扶起。 盘脚坐地。 以手提其发。 将生半夏末吹两鼻中。 以生姜汁灌之。 只要心头微温。 虽妇人难产产久不下。 连服此方二三四帖头煎。 不用二煎。 以力薄也。 服至产为度。 产后忌服。 接服生木茯神(三产以气血为主。 气足则易于送胎出门。 血足则易于滑胎落地。 若忍痛久则伤气。 而气不足。 气质产下以开试生化汤当归(八钱)川芎(四钱)桃仁(十粒杵碎)姜炭(五分)炙甘草(五分)上药水煎热服。 每日服一帖。 连服四五帖。 妇人行经腹痛制香附当归尾(各二钱)延胡赤芍丹皮川芎(各一钱五分)生地(一钱)红花(八上药俟临痛时。 每日水煎服一帖。 连服二三帖即愈。 愈后永远忌食生冷茶饭水果等物。 不久产后血崩产后血大来。 须看血色之红紫。 视形气之虚实。 如血色多紫。 乃当去之败血。 留之反作痛。 血。 止。 月外加参生化汤治产后血崩。 形脱。 气促。 汗多。 当归(四钱)川芎(三钱)荆芥(四分)桃仁(十粒杵碎)高丽参(三钱)瑶桂(五分二帖如汗出不止。 加黄高丽参。 (各三钱)渴加麦冬五味。 泻加茯苓莲子。 两手脉伏。 或右手脉惊悸加闻药加炒升举大补汤治产后日久。 血崩不止。 或如鸡卵大块。 或去血如片。 宜大补脾胃。 升提气血高丽参白术(各三钱)熟地(二钱)当归(一钱五分)川芎黄(各一钱)白芷荆芥如渴加麦冬五味。 泻加泽泻莲子。 痰加半夏。 兼白带者。 加苍术、半夏各一钱。 俱水煎热服生脉散保肺清心。 治气少汗多。 兼口渴。 病危脉绝。 并夏月火旺烁金。 高丽参(五分)麦冬(八分)五味子(九粒)水煎温服。 产后心腹痛产后心痛。 即胃脘痛。 以胃脘在心之下。 因伤寒气及冷物。 故作痛。 用生化汤。 佐以散寒消则若加味生化汤当归(四钱)川芎(二钱)炮姜炙甘草(各五分)桃仁(十粒杵碎)痛止去一钱。 伤肉食加砂仁妇人经血过多遍身疼痛此乃血不归经。 肝不藏血之故。 宜用归芍汤。 全当归(一两)生白芍(五钱)水煎温服。 日服一帖。 连服十余帖。 下期经水照常则愈。 或妇人乳核生地泽兰(各四钱)王不留行蒲公英大力子(各三钱)炒白芍小青皮广郁金川煎。 每日饭后又方。 蒲公英(四钱)夏布包。 鹿角枝(刨薄片三钱)陈绍酒水各一杯。 煎汁热服一二三服。 男子疝气痛白归身老生姜(各三钱)用羊肉煎汤。 每日煎服一帖。 连服数帖即愈。 三四日两头疟(此系阴阳两亏之症)大熟地龟板鳖甲(各四钱)西党参炒茯苓柴胡(各三钱)槟榔青皮炙甘草(各上药。 水煎热服。 每日服一帖。 发日早服二三帖即愈。 接服补药。 调养二三旬。 务使气血复痢疾全当归生白芍(各一两)飞滑石藿香(各二钱)葛根槟榔生甘草枳壳(各一钱)上药水煎热服。 无论红白痛与不痛。 日夜泻数十次。 每日服一帖。 渐服渐效。 轻则二三帖。 急治绞肠痧(一名干霍乱)生白矾末(二钱)阴阳水一钟调饮。 吐出暑气。 更刺委中穴。 及十手指近甲处。 出血更妙。 暂急治木舌此症多生于四五月间。 少年男女。 五脏之火齐升。 其舌忽时肿大者。 急用生鲜茄数个。 捣汁效。 急治喉痹痹者闭也。 喉间闭塞。 重者声哑。 本无微恙。 顷刻而起者是。 巴豆仁(三粒)细辛末(三文)上药共捣烂。 搓长条。 约大半寸。 放绵纸上。 卷作条。 约长一寸。 居中刀切断。 将切断两头又方或用瑶桂心炮姜生甘草(各五分)共盛碗内。 取滚水冲入。 仍将碗放滚水内。 服药缠喉风喉痹此症胸膈气急。 忽然喉咙肿痛。 手足厥冷。 气闭不通。 明雄精(二钱)真郁金(一钱)巴豆霜(三分)上药各研细末和匀。 炼为丸。 如白芥子大。 每服十二丸。 滚水送下。 如口噤喉塞。 用细笔管缠喉风并一切喉症苏梗牛蒡子元参赤芍黄芩花粉射干连翘壳荆芥防风(各一钱五分)川连上药水煎温服。 每日服一帖。 二三帖即愈。 惟须早服。 迟恐不及。 缠喉风(此方活人甚多)生白矾细末(五分)乌鸡蛋(一枚)调匀。 灌入喉中立效。 单双喉蛾用万年青根二寸。 洗净削去皮。 切薄片。 捣烂如泥。 加真米醋一酒杯搅匀。 含咽数次。 俟蛾烂喉(此疾日久不愈甚至时延两三年者)燕窠泥(五钱)凤凰壳(三钱)生老姜煨姜(各七片)福建建宁县潘吉泰之妻。 前患此症医药罔效。 延至三年不愈。 后服一二帖见效。 接服附子炮头风或因风入眼窍。 以致目瞳渐黄失明。 如法治之。 头风全愈。 目亦复明。 惟失明已久者。 头风蝥(俗名斑蝥)不拘多少。 焙干研细末。 筛去渣。 储瓷瓶。 用小黄蚬壳二个。 各放药末大愈。 如边可也胃气痛(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连头痛)制香附(二钱)良姜(一钱五分)砂仁末(八分)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吴茱萸二钱。 上药水煎热服。 二三帖即愈。 永远忌食生冷瓜果。 以免复发。 脑流用老丝瓜筋晒燥。 瓦上炭研末。 每服一钱。 临卧之时。 热绍酒送下。 三五服即愈。 风火眼疾或红肿疼痛。 或起红翳。 或上下睑内起红皮。 或眼珠上起白点。 或小儿疳眼发痒者均治。 用着有轻获速鹅复小儿慢惊用真艾绒作团。 如桐子大。 灸头顶发旋穴五壮。 又灸肾茎根当中。 直上根据本身名指内一中节头后小儿走马牙疳红枣(三枚去核)红砒(三厘)将砒匀入枣内。 用线扎好。 以半湿田泥包裹。 炭火。 候冷速。 虫疾此疾面色黄瘦。 饮食少进。 不时腹痛。 甚者。 口吐清水。 尖槟榔(二两)广木香(一两)共研极细末。 每服五钱。 小儿三钱。 须在月初。 于病患腹饥之时。 先用煎炒香味食物。 令其咳嗽多痰并治吐血当归身(三钱)生白芍蜜款冬蜜枇叶(各二钱)牡丹皮(一钱五分)炙甘草桔梗(各如气紧加苏子一钱。 上药水煎热服。 日服一帖。 轻者三五帖即愈。 重者服至全愈为度。 忌食鸡、鹅、猪、羊、酒误干咳无痰(此症甚至日久不愈者)用红糖拌稀饭。 连吃数日即愈。 愈后宜服滋阴补血之剂。 以复其元。 并须忌房事。 省辛劳。 妇人干血痨(后载二方宜参观之)杭白术龟板(各一钱五分)鳖血柴胡淮山药(各一钱)女贞子(一钱二分)甘草(七分)另方见后。 将本人两手中指头顶合拢。 用艾圆各灸五壮。 又于颈后头节二节骨上。 各灸五壮。 又于屁股又方用山羊血数分。 陈绍酒炖化热服。 一二次即愈。 孕妇胎坠压脬孕妇足月之际。 身弱气虚。 胎忽下坠。 将尿脬口压闭。 以致尿不能放。 时久胀痛难忍。 急令胎升冲而受暑此症头额胀冷。 心胸饱满。 或觉头眩。 或时发冷。 饭食减少。 足软无力。 脉象浮虚者是。 六一散(三钱)藿香(一钱半)真青蒿梗(子不用土者不灵各二钱五分)如胸膈饱满者。 宜加川浓朴一钱五分。 上药水煎热。 开水冲热服。 头额手足出汗即效。 每一二日服一帖。 连服数帖全愈。 伤寒小肚骤然胀痛此症或至肾子升上。 胀痛更甚。 用大葱头六七个。 切碎捣烂。 放大碗内。 陈绍酒半斤。 重汤炖滚。 冲入热服。 立刻全愈。 或伤寒忽然发冷发热此症小便长。 口不渴。 先冷后热。 甚至人昏。 脉象沉细。 系寒症也。 淡附片(四钱)吴茱萸炮姜(各二钱)当归白芍(各二钱五分)水煎热服。 出汗即愈。 伤寒身体不时发抖淡附片桂枝尖生白芍(各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上药水煎热服。 每日服一帖。 连服二三帖。 至愈为度。 小儿伤寒忽然眼翻口吐涎沫手足抽搐。 生姜红糖(各二钱)上药水煎热服。 吐出积痰即愈。 惟须加穿衣裤。 使其和暖为要。 阴火发烧此症日夜发烧。 人昏。 烧后即退。 退时人清。 口不甚渴。 渴不多饮。 甚至眼鼻嘴内。 津液干当归身生白芍(各三钱)上药水煎热服。 每日服一二帖。 渐服渐效。 至烧退尽为度。 接服元麦地黄汤。 数帖即愈。 元参麦冬(各二钱)熟地(四钱)淮山药白茯苓(各三钱)山萸肉牡丹皮泽泻(各鱼口便毒此症生在小肚两旁。 初起硬肿。 未红未痛之时。 尚可发散。 第一灵宝丹一钱。 生白矾末五分。 研匀。 雄猪胆汁调搽。 每日一换。 燥则觉痛。 以米醋鸡毛脱骨疽此症生手足各指。 或生指头。 或生指节指缝。 初生或白色痛极。 或如粟米。 起一黄。 其皮用顶大生甘草。 研极细末。 麻油调浓敷之。 每日一换。 不可间断。 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水煎服。 每日一帖。 连服十帖必愈。 永无后患。 药味切红丝疔此症生于手足掌胫等处。 疔边有红丝一条。 循腕股而上。 渐上渐宽。 急用艾绒作团。 如桐子丹治牙漏此症难于收功。 根据法治之。 无不速愈断根。 不用散丹。 只要日贴三妙膏(方见卷上)。 内服元血痣此症生于两太阳等处。 陡起红点如粟粒者是。 觉痒手搔破。 出血如红丝线不止。 急用瘦猪肉一痔痛下血当归川芎黄神曲槐花地榆(各一两)阿胶珠血余炭荆芥穗(炒炭)木贼草上药共研细末。 炼蜜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米汤送下。 脏毒干柿(二钱)烧灰研细末。 开水送服。 昔有一人患此症。 下血数年。 得此方服。 一次即愈。 肠风(此症粪后出血其色紫黑者是)大龙眼肉(一粒)包苦参子仁(七粒)空心开水送下。 每日一服。 连服三四日即愈。 又方。 黄胖病黑枣(一斤煮熟去皮)青矾(一文研细)米醋(一文)共捣烂。 炼为丸。 如桐子大。 晒燥为止。 肚痛霍乱吐泻雄黄生白矾(各等分)共研细末。 用晚米饭捣烂炼为丸。 如绿豆大。 每服三钱。 开水送下即愈。 孕妇忌服。 又治霍乱时证凡上吐下泻。 又有吐而不泻。 泻而不吐。 亦有吐泻不出者。 名为干霍乱。 治不得法立死。 此藿香炒苍术柴胡羌活(各二钱)泽泻木通(各一钱)神曲陈茶叶(各三钱)加生葱连根(如口干。 加鲜荷叶一块。 清水浓煎。 温服。 轻者一服。 重者再服即愈。 此方得于四川吕祖宫内。 石碑刻就。 治愈多人。 一切牙痛长纸煤二条。 须内空者。 剪去头一寸。 以断处留出寸半。 余以灯油蘸全。 将头先后插入左右效如各种胀病(附补药二方)一曰气胀。 因饭后口角动气而成。 先由胸腹胀起。 渐渐延胀四肢。 饮食少进。 气不宽舒。 二曰水胀。 因小便短少而成。 先由两足背胀起。 渐至上身。 胃口渐闭而气渐促。 以上二症三钱。 淡姜汤三曰臌胀。 俗名蜘蛛胀。 此因妇女经闭。 肚腹渐胀。 四肢渐细。 状若蜘蛛也。 饮食减少。 夜度。 自然眠食如常。 接服后开补药二方。 至数月后。 血气充足。 经水自通。 亦不忌咸。 四曰脾虚胀。 因脾虚泄泻。 日久不愈。 转为胀病。 治法以祛湿健脾为主。 宜服八珍粉。 (方上下半日。 各取八珍粉一二汤瓢。 加白糖开水冲糊。 作点心食之。 渐又有病后之人。 手足头面胸腹等处。 忽然浮肿。 问其大小便如常。 胃口尚开。 夜睡安稳。 惟宜以上各种胀病。 自调治起。 务须忌食生冷水果。 并一切发气各物四个月。 保无后患。 补药第一方大熟地全当归白茯苓淮山药南芡实(各三钱)潞党参炒冬术炒白钱)生姜(补药第二方大熟地全当归(各四钱)潞党参炙黄白茯苓南芡实淮山药(各三甘草(一钱)男妇痞块(宜用六味地黄丸其效如神)大熟地(一斤)淮山药山萸肉(各八两)白茯苓牡丹皮泽泻(各六两)上药研细末。 白蜜炼为丸。 如绿豆大。 每晨服五钱。 淡盐汤送下。 渐服渐效。 切勿间断。 至遗精此症系勤劳太过。 心肾不交所致。 心火旺则肾水溢。 肾水溢则下泄矣。 方以补中土为主。 土抱木茯神漂于术石莲子(各三钱)九制何首乌(二钱五分)女贞子(二钱)远志肉柏上药水煎热服。 每日一帖。 连服五六帖。 接服后方。 大熟地(五钱)云茯苓抱木茯神(各四钱)山萸肉远志肉(各三钱)生枣仁(一钱五分)钱)正瑶桂心(苡仁(各四钱)钱五分)黄连(三分)大熟地云茯苓薏苡仁山萸肉生枣仁(各三钱)抱木茯神土炒漂白术杭白芍(各二数帖。 至全愈瘰生姜一片。 如一钱浓。 贴上。 艾绒一团。 略小于。 捻紧上尖下平。 放姜片上灸之。 火息去其癫狗咬伤毒发欲死凡被癫狗咬或衔衣。 即触毒瓦斯。 设自昧不觉。 未经早治。 或治不中肯。 急则七日发作。 缓作嚼舌风即亦以其癫急方见后。 真纹党红柴胡前胡羌活独活茯苓生甘草(各三钱)炒枳壳桔梗抚芎(各二清水浓煎。 温服。 又据友云。 癫狗来家。 或遇诸涂。 不及趋避。 或被咬衔衣。 感触毒瓦斯。 知觉畏风畏锣声。 或毒欲永保无虞。 设好狗被咬。 于未发之先。 亦用此方。 加乌药一两。 水浓煎。 拌饭与食。 断不致癫。 屡经照方施治。 应手见效。 即孕妇亦可服愈。 并无他患。 灵验异常。 所望仁人君子。 大发慈悲。 刊印传送。 俾得周知。 随遇施救。 功德无量。 毒蛇咬用田鸡草。 放口内嚼融敷伤处。 立能止痛消肿。 风湿脚肿杉木皮(二两)东瓜皮柚子皮(各一两)生姜皮苍术防风(各五钱)桑叶桑枝桂酒脚(一斤)加手足风湿麻木作痛生黄桑寄生木瓜老生姜(各三钱)生白芍(二钱)大红枣(二十枚)用米酒炖透代食积呕水阳附三钱西庄黄力胜生军槟榔(各一钱)细辛(二分)水煎热服一二帖。 取泻即愈。 肾子肿痛名曰子痈此症肾囊发红。 肾子下坠者是。 若不速治。 溃烂致命。 用活青竹一段。 长尺余。 放柴火上。 四面烧黑。 淬入清水。 立刻取起其竹尚温。 以色布包裹又方用枸橘汤。 方见卷上。 服二三帖即愈。 手腕弯十指屈身体瘦不起床名曰瘫症当归(二两)川芎(八钱)枸杞子菟丝子(各五钱)川杜仲巴戟天(各三钱)鹿茸(二钱)川牛膝(上药提出鹿茸。 研极细末。 放有盖茶碗内。 或放参罐内更好。 余药水煎汁冲入。 重汤炖化。 一帖建宁县黄震旺君。 于而立之年。 曾患此症。 医药罔效。 后遇良医。 开服前方。 共服六百多帖以广十指屈伸如树段不能稍动大便坚闭脉极弱细(名木瘫症与前症稍异耳)白归身(六钱)熟地炙黄淡苁蓉(各四钱)鹿茸末生白芍(各二钱)川牛膝(一钱)川上药以四物汤为主。 加参鹿茸苁蓉。 为补益气血。 生津以润化。 加威灵仙川牛膝。 为利机取能元建宁县医士朱田君。 于知命之年。 曾患此症。 系照前方服至全愈。 面授此方。 以广流传拔老疮管先用升降丹。 将患口烂稍大。 再用扁柏嫩叶少许捣烂。 加红糖少许。 炼匀取如黄豆大一粒。 每一切疟疾白胡椒粉。 (一钱)第一灵宝丹。 (三分)研匀储瓷瓶。 勿令泄气。 不拘何疟。 取药一分。 奇病乳垂某妇产后两乳下垂。 长过小腹。 形细如牛筋。 疼痛异常。 即延新到之王医者名其年诊视。 用初生小儿解痘生地当归赤芍(各二钱)金银花荆芥穗红花桃仁(各一钱)生甘草(五分)上药用水二茶杯。 煎一茶杯。 取本小儿脐带约二三寸。 炭火焙干研末。 调入药内。 令小儿数于小慢惊风慢惊之症。 缘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 或久疟久痢。 或痘后疹后。 或因风寒饮食积滞。 过用攻昏气白。 角弓若再或实盖补土所以敌木。 治本即所以治标。 凡小儿一经吐泻交作。 即是最危之症。 若其屡作不已。 无论痘后疹后病后。 不拘何因。 皆当急用参术。 以救胃气。 不唯伤食当救之。 即伤寒伤暑。 亦当救之。 盖其先虽有寒暑实邪。 一经吐泻。 业已全除。 脾胃空虚。 仓廪匮乏。 若不急救。 恐虚痰上涌。 命在顷刻矣。 庸医见之。 皆误指为热为食。 投以清火去积凉药。 立时告变。 为之奈何。 于是群起而哗曰。 慢惊本不治之症也。 夫慢症而以急症治之。 不死何待。 今既以慢惊为不治矣。 曷不推究此理。 与其失之寒凉。 万难生活。 不若失之温补。 犹可疗救。 此论发明吐泻惊风之理。 极为明确。 亦极易辨别。 后之君子。 将胪列各条。 细加详察。 如有数处相合。 即急救之。 万不可再有濡滞。 致唤奈何也。 今将慢惊辨症。 胪列于后。 一慢惊吐泻。 脾胃虚寒也。 一慢惊身冷。 阳气抑遏不出也。 一慢惊鼻孔煽动。 真阴失守。 虚火烁肺也。 一慢惊面色青黄及白色。 乃气血两虚也。 一慢惊大小便清白。 肾与大肠全无火也。 一慢惊昏睡露睛。 神气不足也。 一慢惊手足抽掣。 血不行于四肢也。 一慢惊角弓反张。 血虚筋急也。 一慢惊乍热乍冷。 阴血虚少。 阴阳错乱也。 一慢惊汗出如洗。 阳虚而表不固也。 一慢惊手足螈。 血不足以养筋也。 一慢惊囟门下陷。 虚至极也。 一慢惊身虽发热。 口唇焦裂出血。 却不喜饮凉茶水。 以及所吐之乳所泻之物。 皆不甚消化。 大凡小儿因发热不退。 及吐泻过多。 总属阴虚阳越。 必须预防其成慢惊之症。 此与感冒风寒进温小儿之为病。 须细察其形色。 再探问乳之者。 病因何而起。 所食何物。 曾否惊吓。 夜间如何今将经验二方列后。 逐寒荡惊汤此方药性温暖。 专治小儿体弱久病。 或痘疹后误服寒凉。 转为慢惊。 。认系虚瑶桂心(一钱研细或磨浓汁不可经火)炮姜(一钱)胡椒(一钱研)丁香(十粒研)另用灶心土三两煮水澄极清。 煎前四药之末。 一大酒杯。 频频灌下一二剂。 呕吐渐止。 再接加味理中地黄汤此方助气补血。 治小儿精神亏。 气血坏。 野狼狈瘦弱。 皆可挽回。 浓煎频服熟地(五钱)当归(三钱如三四剂后泄泻未止者去之)山萸肉(一钱六分)枸杞(三钱)白术(四钱)条参(二钱)炮姜(一钱五分)枣仁(二钱)炙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瑶桂心(一钱)破故纸(二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胡桃(一个)打碎为引。 仍用灶心搀入。 量儿大小。 分数次灌之。 如钱。 泄泻不止。 加丁香六分。 只服二分。 盖因附子大热。 中病即宜去腑固结不开。 如不用丁香。 则泄泻时斟酌。 万全而已。 此方乃救阴固微见惊搐。 胃中尚可受药吃乳便利如小儿尚未成惊。 不过昏睡发热等症。 总属阴虚。 均宜服之。 若可用清解之剂。 但果系实火。 必火可知矣。 此方补造化阴阳所不儿。 稍有起色。 即多服之。 可奏用温中补脾汤。 如不应。 再用此汤。 温中补脾汤西党参炙黄于术(各一钱)干姜白蔻砂仁(各八分)炙甘草茯苓官(三枚)水煎浓汁一酒杯。 频频灌之。 必获应效。 大麻疯一名紫雪疯镇江丁参将患此症。 得此秘方。 治之痊愈。 又医多人。 无不取效如神。 但患此症者。 眉毛若试百汤药方陈皮白芷苦参天麻秦艽川续断荆芥薏苡仁防风羌活风藤牛(一片)水二碗。 煎至一碗热服。 渣再煎服。 丸药方大胡麻小胡麻白蒺藜(各一斤四两)苦参(一斤)荆芥防风(各八两)当归苍术上药共研细末。 水发为丸如绿豆大。 每丸药一钱。 加枫子膏。 春秋各八厘。 夏六厘。 冬一分枫子膏大枫子(一斤去壳用仁)铜锅内炒至三分红色七分黑色为度。 太过则无力。 不及则伤眼。 炒后研成细膏。 如红沙糖一如上百日内切忌房事。 切忌食盐。 犯之不愈。 并忌酱油醋。 及一切鸡鹅鱼肉发气动风等物。 小孩日夜咳嗽吐痰兼血(此乃痧气入肝致成连珠嗽痰色白血鲜红气或急或缓时热时寒饭食少进大便似近于痢傅伯焦山栀山茶花(各三钱)川贝母冬桑叶马兜铃杏仁旋复花(各二钱)碧玉散(三钱)炒枯芩紫菀(各一钱五分)款冬通草(各一钱)枇杷叶(三片)水煎服二帖。 接山茶花白蛤壳(各三钱)旋复花马兜铃款冬川贝母紫菀焦栀子(各二钱)百部渐获全烂脚疮炉甘石(四钱)上冰片(一分)猪脚骨髓(一副)上药先将甘石冰片各研细末。 和匀。 再将猪骨髓捣烂。 以前二味药末和入。 捣匀。 贮磁碗。 发布时间:2025-05-04 12:14:44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shu/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