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和主观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级形式。意识在医学上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中意识是指精神活动的清晰度和清晰范围。对主观自身状态及其活动的辨认能力称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辨认能力称周围意识或环境意识。
意识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清晰状态。所谓意识清晰状态,是指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或预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质的张力得以保持,为各种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迅速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条件联系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在意识清晰状态时,才能清晰地认识外在各种客观事物及其内心活动,并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各种精神活动。意识清晰状态必须有完好的定向力、注意力及领悟能力。因此,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具有准确、连续、灵活、主动及指向性等特点,而人的行为也就具有动机、目的、方向性和预见性。
意识障碍是由脑功能的抑制所引起。意识障碍时首先是意识清晰程度受到破坏,致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了病理性的改变,对客观刺激物的感知及对自体的感觉不能产生明晰的印象,或感知困难,或完全不能感知;各种心理过程主动性降低,或互不联系,支离破碎,或停滞于某一阶段,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内,各种条件联系不能顺利进行,致使分析综合困难,判断推理错误,或各种心理活动根本无法进行,事后部分或全部遗忘。
急性意识障碍主要是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系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一般分为意识水平的减低、意识内容的改变及意识范围的缩小三种类型。现将不同的急性意识障碍的发生机理、病因、基本概念及鉴别诊断的、分述如下。
巴甫洛夫派认为意识障碍是由于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的扩散,是一种保护性抑制过程。由于大脑皮质抑制过程扩散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出现不同意识障碍。当抑制赛程扩散到整个大脑两半球皮质脑干时,则出现昏睡和昏迷。朦胧状态主要是由于第二信号系统位于时相状态,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下,使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被释放出来,并受到皮质下部情感活动的支配,因此症状应是杂乱无章的性质。梦行状态是白天最强烈的一些刺激在大脑皮质抑制较浅的背景上仍处于活动状态。谵妄状态是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不深,且抑制过程扩散到运动区最少,但第二信号系统被抑制,使第一信号系统及皮质下的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精神错乱状态则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极度降低,致使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减弱及衰竭,两个信号系统相互作用严重失调,同时无条件反射也发生了严重障碍的结果。由于大脑皮质下兴奋占优势,这种兴奋对大脑皮质产生负诱现象,也可能由于大脑皮质存在病理性惰性兴奋灶所致。
潘菲尔德指出,意识与网状结构及大脑皮质关系十分密切,觉醒状态主要与网状结构有关,意识内容与大脑皮质有关。他认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即各种感觉的传入通路,在脑干有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后经非特异性或弥散性投射系统,由丘脑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这些神经传入冲动维持着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又称上行激活系统)。另一部分为上行抑制系统,该系统对大脑皮质有抑制作用。在上行激活系统及上行抑制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适宜的兴奋状态。人们只有在大脑皮质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下,才能正确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和自身各种精神活动。如果将脑干切除或脑干受损使网状结构受到损害就会出现意识丧失,大块大脑皮质切除后却不一定出现意识丧失。总之,大脑皮质依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维持其清醒状态,才能进行各种精神活动,而意识内容则是大脑皮质的整体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
产生意识障碍的病因多种多样,常由全身各种疾病所致,要想完全描述清楚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几种:
1.全身各种躯体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肺部疾病、心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水与电解质紊乱等。
2.感染中毒性疾病:如败血病、伤寒、中毒性痢疾及各种药物中毒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3.脑器质性疾病:如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癫痫发作等。
4.急性发作的各种功能性疾病:如急性心因性反应、癔症、急性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障碍等。
1.嗜睡状态: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以各种心理过程的反应迟钝为特征。在安静的环境下,病人常处于嗜睡状态,对轻微刺激可能没反应,但对其痛觉反应仍保持,有回避动作。病人情感反应淡漠,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注意涣散,定向力较差。虽能与人交谈,但言语缓慢、简单,计算困难、记忆力减低。尚能做一些简单动作,亦可被唤醒,但刺激一消失即又复入睡。此时吞咽、瞳孔、角膜反射均存在。意识恢复后则对当时情况记忆模糊、片断。
2.混浊状态:意识清晰度显着降低,精神活动极为缓慢,对外界刺激阈显着增高,除强烈刺激外,很难引起反应。思维活动十分缓慢,再三向病人提问只能获得极简单的反应或回答不出来。病人表情呆滞,反应迟钝,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和理解十分困难。吞咽、角膜和对光反向尚存在,但可出现伸舌、舔唇、强握、吸吮等原始动作。意识障碍消退后则大部分遗忘。
3.昏睡状态:又称浅昏迷。意识并未完全丧失,但意识清晰度降低较以上二者深,周围及自我定向力全部受损。对一般刺激如呼喊或移动病人肢体不能引起反应。用针刺病人皮肤可出现防御反射,用手指压迫眶上缘内侧可出现面部肌肉的运动。病人无主动行为,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二便失禁,思维及言语功能消失,无认知和记忆活动。深反射亢进或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不自主运动、震颤。角膜及睫毛反射减弱,但对光反射仍保存。意识恢复后呈顺行性遗忘。
4.昏迷状态:意识完全丧失。注意、记忆、思维及语言功能消失,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无自主运动。生理反射如压眶、角膜、对光、睫毛等反射极度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一旦恢复,昏迷过程则全遗忘。
5.朦胧状态:不仅意识清晰程度降低,而且意识范围缩小或狭窄。病人的活动集中较狭窄的范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刺激能够感知,并能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完成某种连续的行动,但对一定范围以外的事物则感知、判断较为困难,甚至难以给予正确的评价或构成歪曲印象。此类病人有定向障碍。在朦胧状态的基础上可出现片断的幻觉、错觉及妄想,以及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和冲动行为而危及周围人或自身安全。意识朦胧状态可突然发生,突然终止,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发作过后常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当意识恢复后对病中体验可有部分或全部遗忘。
6.漫游性自动症: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范围狭窄性发作。病人在意识障碍中常出现一些无目的的、且与当时处境极不相适应的、甚至毫无意义的复杂的动作或行为,如刻板地进行开门、关门动作,或在室内外无目的地进行徘徊等。此症状都是突然发生,突然消失。清醒后记忆丧失。
7.谵妄状态:属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不仅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觉和幻觉。幻觉以生动、丰富、逼真、形象的视幻觉为主,语言性幻听较少见。病人在感知障碍的影响下,常出现恐怖、紧张的情绪反应,呈现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出现逃跑、冲动、伤人损物或自伤行为。病人的判断及指向性思维受损,可出现思维不连贯及片断的被害妄想,有的少语、喊叫或自言自语。周围定向障碍,自我定向尚保存。意识障碍日轻夜重,呈波动性。一般保持数小时至数月不等。意识恢复后病人对病中经历常部分或全部遗忘。
8.精神错乱状态:怀谵妄状态基本相同,亦属意识内容的障碍,但较谵妄状态为重,病人的周围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丧失。思维极度不连贯,喃喃自语,可有片断的纪觉和妄想。情感表现茫然、迟钝、恐怖、焦虑。行为兴奋不安,乱动,做一些杂乱无章无目的的小动作。一般持续数日、数周或更长。亦见有昼轻夜重之特点。意识恢复后全部遗忘。
9.梦幻状态:是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以假性幻觉为主的错觉、幻觉与妄想性质的幻想性体验,病人似乎处于梦境之中,这些体验往往与其他想象性体验相结合。这种梦境的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病人经常沉溺于幻觉的体验之中,与外在周围环境失去联系,百自我定向一般不受损害。病人既参与梦纪状态的体验,但又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此种状态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之久。
一.脑器质性疾病
(一)颅内感染所致的急性意识障碍(acutedisturbance of consicousness following intracranialpgogenic infection)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神经系统体征及实验室和各种特殊检查的阳性发现。
1.散发性脑炎:出现意识障碍者约占90%左右,部分病人以意识障碍为首先症状,但也可出现于其他症状之后。意识障碍多为嗜睡、混浊、朦胧、谵妄及精神错乱状态,重则可达昏迷状态。意识障碍早期多呈波动性,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呈持续性。本病的特点为:①多有明确感染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②不同病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发作,视乳头水肿及他颅神经损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多汗、二便失禁等锥外系统症状。③EEG多呈弥漫性异常。④血和脑脊液可分离出腺病毒。
2.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除高烧、头痛、恶心、呕吐外常表现倦怠及嗜睡。在极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昏睡至昏迷。本病特点:①发生在夏秋流行季节。②以高热、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及各种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为其特征。③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集试验及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LgM抗体阳性可作出诊断。
3.流行性甲型脑炎:急性期以意识障碍最多见,其中以谵妄状态为多见,同时伴有幻觉妄想及精神运动性兴奋。其次,嗜睡为其特征性症状,看上去象是在正常睡眠,但唤醒后转即又复入睡,有的病人白天嗜睡但夜间失眠,同时伴语言增多。此种嗜睡状态可持续数周。本病特点为:①多发病于24月份,儿童及青少年多见。②早期可出现头痛、无力、全身不适,低热及咽喉部炎症。③早期即可出现以嗜睡和眼肌麻痹为特征的临床表现。④急性期植物神经障碍如皮肤及唾液分泌过多,多汗等显著,晚期帕金森氏综合征多见。⑤脑脊液压力呈轻至中重增高,细胞数稍增高,主要为淋巴及蛋白轻度增加。
4.结核性脑膜炎:意识模糊常是第一个有意义的症状,至中期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表现嗜睡、定向障碍、接触困难,病人时常独处,易入睡,叫醒后则出现躁动不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谵妄状态,伴有生动的幻觉及片断的妄想。晚期则可出现昏迷以致死亡。本病的特点为:①早期可有低热、盗汗、无力、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②情感淡漠、无欲、易激惹。③有颅外结核灶。④有典型的脑膜刺激征以及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⑤脑脊液压力增高,多混浊,细胞以单核增多为主,糖和氯化物均降低,脑脊液中可查出结核杆菌。⑥CT检查可见有脑积水及局灶性梗塞。
5.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菌的致急性脑膜炎症,除有高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状外,常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倦怠,嗜睡,重者可出现混浊、昏睡、谵妄以致昏迷。可伴有各种幻觉、精神运动性兴奋,易怒,呆滞及抑郁等表现。本病特点淡:①可由各种感染灶引起。②可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状。③可有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④血象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增多为主;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因细菌不同呈现不同颜色,白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减少,可查至致病菌。
6.脑囊虫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癫痫发作的病例可出现意识朦胧状态,颅压增高者可表现嗜睡、昏睡和谵妄状态,多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可有片断的幻觉、妄想出现。该病的特点:①有流行病史,皮下或肌肉有囊虫结节。②脑部CT检查可显示囊虫寄生部位及数目。③EEG检查可呈现非特异性局灶性或灶性慢波活动。④血清或脑脊液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二)颅脑外伤及脑肿瘤(craniocerebraltrauma and cerebroma)
1.颅脑外伤:脑震荡时,可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历时数秒至数十分钟不等。病人感知模糊,定向障碍,理解迟钝,思维困难,行动缓慢,不知自己已经受伤。严重的脑震荡和脑挫裂伤病人可能出现嗜睡、混浊状态,重则出现昏迷,表现面色苍白或发绀,脉搏缓慢,亦可发生恶心呕吐,昏迷时间与外伤的程度有关。部分颅脑外伤病人当初期症状过后,出现外伤性意识朦胧状态,病人不但表现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而且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有定向障碍,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一些简单或较复杂的但无目的的活动。在病理体验下出现逃跑,攻击等冲动行为,历时数小时至数日不等,事后往往遗忘。严重颅脑外伤病人摆脱昏迷状态后,又可立即进入外伤性谵妄状态,表现意识清晰度严重降低,表情紧张恐怖、异常兴奋、躁动不安、思维不连贯、言语零乱、动作简单而杂乱,可能有冲动、伤人、损物、逃跑等行为障碍。常伴有生动、恐怖性视幻觉,片断的妄想及严重的定向障碍,上述表现以晚间尤为显著。一般持续数日至十数日,当意识恢复后,对病中经过全部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明确的颅脑外伤史。②颅脑外伤后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③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可有阳性体征发现④CT及EEG检查可发现颅脑病变的部位和性质。⑤严重的颅脑损伤留有智能障碍、人格改变及癫痫发作等后遗症。
2.颅脑肿瘤:可因肿瘤部位、性质及生长的速度不同而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急性发展的脑肿瘤,随着肿瘤的迅速增长和颅内压的增高,表现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情感淡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出现意识混浊直至昏迷。其中以额叶、胼胝休、垂体和间脑肿瘤引起嗜睡状态者为多。间脑肿瘤以嗜睡状态为其特征,其嗜睡常呈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状态,发作时可伴有短暂的肢体无力,可在病人大哭或情绪波动时所诱发。除嗜睡状态外,常伴有发作性意识障碍或意识丧失,这种意识障碍发作时出现肌肉过度强直,头向后仰等。聂叶肿瘤时常以钩回发作为其特点,发作前常有味及嗅幻觉为先兆。尔后意识模糊,常有梦境般的体验,并有舔舌,吮唇等自动动作。颅脑肿瘤的特点为:①具有颅压增高的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②具有神经系统定位阳性体征。③有意识障碍和其他精神症状。④脑脊液、脑电图和CT检查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和性质。
(三)脑血管疾病(cerebrovculardisease)
1.高血压脑病:可出现意识障碍,于夜间突然发作。轻者表现意识模糊或嗜睡,重者可出现意识朦胧状态、谵妄状态或精神错乱状态,亦可能很快进入昏迷状态。本病的特点为:①在原有高血压的基础上舒张压突然超过18.7Kpa。②起病急骤,常常有头痛、呕吐及癫痫发作等。③可有视乳头水肿及其他不恒定的神经系统体征。④脱水或降压治疗症状缓解。
2.脑动脉硬化:病人如表现卒中发作则可出现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朦胧状态,谵状态或精神错乱状态。此时,病人定向力丧失,出现兴奋躁动,也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以及自伤或伤人等冲动行为。此种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事后部分或全部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发病年龄在40~50岁以后,且有脑动脉硬化史。②有眼底动脉和全身动脉硬化体征。③血液检查发现血胆固醇、血指增高。④长期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或性格改变。
3.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出现较严重的急性意识障碍。轻者出现意识模糊、情绪易激惹、嗜睡状态,重者迅速出现昏迷状态。本病特点:①起病突然,常可在用力或在情绪波动时诱发起病。②起病时可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③有颈项强直,眼底检查有玻璃体出血,部分病人有视乳头水肿。④早期腰穿可见有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36~48小时后脑脊液变为黄色。⑤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原因。
4.多发性脑梗塞:在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部分病人常出现嗜睡状态,木僵状态、意识混浊及昏迷状态,特别是脑干梗塞病人更容易出现嗜睡或昏迷状态。本病特点:①多见50~60岁以上的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病人。②多发于夜间。③有反复发作史,病情具有波动性。④伴有肢体瘫痪、失语、复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⑤CT检查可发现局部低密度区。
(四)癫痫(epiepsy)癫痫是一种突然而短暂的阵发性脑神经细胞高频率放电所致的大脑机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是意识障碍和抽搐发作。癫痫发作可表现不同形式的急性意识障碍。现将常见几种形式的意识障碍叙述如下:
1.癫痫大发作:部分病人在癫痫发作先兆期以后出现,大部分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意识突然丧失,呈现昏迷状态,跌倒在地,继之全身肌肉持续收缩,头向后仰,牙关紧闭,肢体强直,尔后进入肌阵挛期,在强直至阵挛期病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升高,心率变快,呼吸停止,口唇或面色紫绀,可有二便失禁,唾液分泌增多。强直期约持续10~20秒,阵挛期约12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至阵挛后期即进入恢复期,自动呼吸恢复,病人意识由昏迷状态进入昏睡状态,历时十多分钟不等。有的病人昏睡后出现意识混浊或朦胧状态,表现兴奋躁动,甚至到处乱跑。一般自开始发作到意识恢复大约5~15分钟或更长时间。清醒后病人对发作经过全部遗忘。
2.精神运动性发作:可以单独出现,也可紧接抽搐之前或其后出现。特征为病人出现意识清晰程度下降,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伴有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及运动方面的障碍。病人清醒后对发作情况部分或全部遗忘。其精神运动性发作可分以下几种形式①癫痫性朦胧状态:此处状态可作为癫痫发作的一种独立类型。亦可能发生于癫痫大发作之后。主要表现为病人的意识清晰不但降低,而且同时有意识范围缩小。发作突然,意识不清,有周围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接触不良,反应迟钝。常伴有生动的幻觉和片断的妄想。在幻觉和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常表现恐怖、紧张、愤怒,行为出现紊乱,缺乏目的性,甚至可出现伤人、损物等冲动行为。病人表现思维零乱,言语较少或不语,亦可作答非所问。朦胧状态时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腱反射亢进,步态不稳及流涎、多汗等表现。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或更长时间。病人可突然意识清醒,对发作经过大部分或全部忘却。②癫痫性自动症:大约有50%颞叶癫痫有此类症状。突然发作,意识模糊,表现做出一些简单的令人费解的自动性动作,如伸舌、吞咽、咂唇、吸吮、走动、奔跑等。有时则做出一些无目的复杂动作,如抚面、脱衣、穿衣、解扣、梳头、搬型家俱或完成某种职业操作性动作等。此时病人面色苍白,目光呆滞,对外界反应迟钝。持续时间每次短者数秒至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或更久。清醒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
本病所致急性意识障碍的特点为:①有癫痫反复发作史。②意识障碍可在癫痫发作前或后发生,亦可作为癫痫发作的一种单独形式,亦可能为癫痫发作的一个组成部分。③在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的同时,可有瞳孔改变,神经系统病理性体征,发作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④脑电图检查可呈现阵发性异常放电,如尖波、棘波、尖一慢波、棘一慢波等。但一次脑电图检查正常不能排除癫痫的可能性。⑤CT检查可能查到病因。
二.躯体疾病
(一)内脏疾病(splanchnicdisease)
1.肝性脑病:在该病早期主要表现意识清晰度降低、反应迟钝,领悟困难、言语减少、情感淡漠、表情呆滞。第二期时病人出现嗜睡状态,或兴奋不安和抗拒行为。第三期则病人出现昏睡或谵妄状态。第四期时病人可由昏睡或谵妄状态而陷入昏迷。本病特点为:①有急、慢性肝病史。②有肝大、黄疸、腹水、口臭及扑翼样震颤等症状和体征。③有严重肝功能损害及血氨显著增高。
2.肺性脑病:主要由于肺功能不全,引起脑部缺氧,产生高CO2血症所致急性脑功能障碍。本症产生意识障碍者约占95%。①病人最先出现嗜睡状态,且常呈间歇性出现;②大部分病人由嗜睡状态逐渐加深而进入昏迷状态;③病人多在由嗜睡和昏迷状态转为清醒的过程中出现朦胧状态,此种状态多呈阵发性;④谵妄状态和精神错乱状态。此种状态多由嗜睡或昏迷进一步发展而来;⑤上述意识障碍反复发作,最终可进入昏迷状态。本病的特点为:①有严重慢性肺病及肺功能不全史;②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偏低,PH值降低;③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等;④脑电图为弥漫Q波和δ波,以额顶部多见;⑤可有程度不同的急性意识障碍。
3.肾性脑病:所出现的急性意识障碍识可分为两类:①嗜睡-昏迷型:病人早期出现精神萎靡、全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处于嗜睡状态,尔后意识障碍逐渐加深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事物反应显著迟钝,数天内以外界任何事物都不能感知而转入昏迷状态。②谵妄型:病人合并高血压脑病或感染时,表现烦躁不安,兴奋躁动,伤人损物,思维不连贯,可伴有幻听及被害妄想等症状,症状呈波动性或阵发性,可能与嗜睡状态交替出现。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慢性肾脏病史;②有肾功能衰竭证据,如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增高等;③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扑翼样震颤,癫痫样抽搐,面瘫,脑膜刺激征等;④脑电图的基本节律变慢,并有广泛慢波及额部阵发性或尖波等。
(二)感染(infection)
1.流行性感冒:病人早期可表现为全身疲劳,极度无力,精神萎靡,白天嗜睡,夜间失眠,进而可呈现意识模糊状态,在出现意识障碍的同时可出现潮湿性幻觉,主要表现为病人感到仿佛有水或其他液体灌入体内,或感到似空针往体内注水,以致或感到身体肿胀,或看到泛滥的湖泊,或感到有被水淹没的妄想现象等。本病的特点为:①发生在流行季节,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②全身疼痛,疲乏无力。③潮湿性幻觉为本病的特征性精神症状。
2.急性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时较多出现急性意识障碍,轻者出现嗜睡状态,呈现定向障碍,理解困难,重者出现昏睡或谵妄状态,表现定向障碍,兴奋躁动,可伴有丰富生动形象带有恐怖性的视幻觉,甚至可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障碍或出现逃跑,伤人损物等冲动行为。部分病人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出现昏迷状态。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史。②发病较急,伴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史。③胸部透视或拍片可发现肺部感染灶。④血象检查表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增高。
3.流行性出血热:在低血压期和少尿期多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其严重程度不一,表现为嗜睡、昏迷、朦胧、谵妄以及精神乱状态.但其中以嗜睡和谵妄状态为多见。意识障碍易呈波动性。本病的特点:①发生在出血热流行区。②主要症状为发热。③伴有癫痫发作,锥体束征,颅内及眼底出血。④血或脑脊液免疫检查有阳性发现。
4.疟疾:特别是脑型疟疾病人常呈现不同程度急性意识障碍,除头痛、恶心、呕吐外,常表现情感淡漠、反应迟钝、定向障碍,有的病人出现嗜睡或昏睡状态,部分病人出现昏迷。有的前几天人出现谵妄状态,表现烦躁不安,兴奋吵闹及伤人损物等行为障碍。本病特点为:①发生于疟疾流行区。②起病突然,伴有高、寒颤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③血中可查到疟原虫。④抗疟疾治疗症状迅速好转。
5.伤寒:高热期易出现急性障碍。初期表现为情感淡漠、表情呆板、反应迟钝、呈嗜睡状态。随着体温的继续长高而出现意识模糊不清或出现发热性谵妄,病人烦躁辗转不安,喃喃自语或大声吵闹,可伴有恐怖性视幻觉或听幻觉。病人情绪紧张恐惧、兴奋躁动或狂奔乱跑。亦可有片断的关系或被害妄想。随着体温的下降,意识障碍可随之消失。本病的特点为:①常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与本症病人接触史。②临床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白血球减少,玫瑰疹及腹痛、腹泻等症状。③血、尿、大便等标本细菌培养或患者血清作肥达凝集反应阳性作辅助诊断。
(三)血液疾病(hematopathy)
主要包括白血病、恶性贫血及缺铁性疾病所致的急性障碍,但以前二者出现意识障碍者较多。主要表现:①嗜睡状态;多在疾病的早期出现,逐渐发展为昏睡状态。②谵妄状态:在精神障碍中此种意识障碍最多见,且主要在疾病的严重期或后期出现。③昏迷状态:多由嗜睡状态或昏睡状态逐渐发展到昏迷状态。本病的特点为:①可有出血或贫血病史。②白血病多伴有高烧和出血表现。③血象和骨髓检查可确定诊断。④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四)内分泌疾病(endocrinopathy)
1.甲状腺机能亢进:在甲状腺危象前可迅速出现谵妄状态。一旦出现甲状腺危象,意识障碍随之加重,可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尔后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2.甲状腺机能减退:病人可出现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呈现精神不振乃于嗜睡状态。重则病人可出现昏迷状态。
3.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由于各种激素分泌不足而导致意识障碍和其他精神症状的发生。意识障碍主要表现嗜睡状态、谵妄状态、意识错乱状态和昏迷状态。其症状多急剧发生,突然出现昏迷,但程度不深。有时昏迷发生在精神错乱之后。多伴有感染、胃肠道疾病、劳累或精神因素所诱发。内分泌疾病所致的急性意识障碍的特点为:①有相应的局部或躯体症状及体征。②有基础代谢增强或低下的证据。③实验室检查可确定其诊断。
(五)代谢和营养疾病(metabolic andnutritional disease)
1.烟酸缺乏:病人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嗜睡状态,或谵妄状态,表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言语紊乱,说神道鬼,可伴有视、听幻觉,情绪紧张、恐怖,亦可出现罪恶妄想、被害妄想,兴奋躁动和冲动伤人等粗暴行为,重则出现昏迷状态。本病的特点为:①有引起烟酸缺乏的原因,如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或胃肠道其他疾病史。②有典型的皮炎、消化功能紊乱及精神障碍三联症。③用烟酸治疗有效。
2.糖尿病:早期可出现头痛、无力、烦躁、恶心呕吐及嗜睡状态,这种嗜睡状态多在躯体症状加重和血糖水平逐渐升高或接近昏迷以前出现,依血糖水平的改变呈波动性。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人表现口渴、恶心、呕吐加重和脱水等,继而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最后出现昏迷状态。亦有病人在昏迷前呈现意识错乱状态,表现兴奋不安及有片断的幻觉、妄想、亦可出现显著的行为紊乱等。本病的特点为:①有糖尿病史。②可有周围神经炎的表现。③尿中糖和酮体大量增加,血糖和酮体升高,即可诊断本病。
(六)其他躯体疾病(othersomatopathy)
1.红斑性狼疮:病人由于脑血管壁有细胞浸润、肿胀、增生、坏死等病变,易出现器质性综合征,急性意识障碍表现为:①嗜睡状态,多在本病初期出现,随病情加重而进入昏睡状态。②谵妄状态,多由嗜睡或昏睡状态发展而来,病人表现意识清晰下降,定向障碍,可表现兴奋不安,往往伴有生动的视幻觉及片断的妄想(多为被害妄想)及行为障碍。③昏迷状态,常由嗜睡或谵妄状态发展而来。④部分病人可在意识模糊的基础上出现情绪高涨,言语增多而呈现类躁狂状态。⑤亦有的病人在轻度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怪异动作,思维散漫及片断的幻觉妄想等类似青春型精神分裂的症的表现。本病的特点为:①面部有典型的蝶形红斑、四肢末端有紫癜样红斑。②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如阳性锥体束征及癫痫样抽搐。③实验室检查全血减少,肾功能损害,血中查到狼疮细胞。④激素治疗有效。
2.手术后急性意识障碍:由于手术前精神因素的影响,手术过程中感染或自体中毒以及缺血、缺氧等诸多因素致手术后病人出现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①嗜睡状态:系指病人在麻醉清醒2-4天后出现的嗜睡状态,病人多昏昏欲睡,但呼之能醒,外界刺激消失后又复入睡。②谵妄状态:一般多在手术后3-5天出现,病人表现意识清晰度明显下降,可出现兴奋不安,紧张、恐怖,可伴有片断的幻觉及妄想等。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手术史。②因手术可有脑缺血、缺氧、感染,电解质平衡失调及精神因素所致。③手术麻醉清醒后2-5天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即可确定诊断。
3.恶性肿瘤:早期可表现全身软弱无力,有时可出现嗜睡状态。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谵妄状态,此时意识清晰度明显受损,在此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定向障碍。判断?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二)急性酒精中毒(acute alcoholintoxication)
急性酒精中毒常在一次大量饮酒后发生,对酒精耐受性差的人亦可一次小饮酒后发生,亦可能在慢性酒精中毒的基础上一次大量饮酒发生。起病较急,常在饮酒后立即或数小时后发病,多持续数小时到数天。急性酒精中毒可呈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
1.酩酊状态:多为轻度急性中毒所致。此时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病人表现兴奋话多,重复,絮叨,且有夸大色彩。可出现错觉。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对平时不满的人可破口大骂,甚至对周围人可出现攻击行为。此时躯体症状主要有血压下降、心率快、面色潮红、口齿不清、手唇震颤、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等。有的病人可出现嗜睡状态。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
2.意识朦胧状态:此为较重的急性酒中毒表现。即使小量饮酒亦可引起短暂的意识朦胧状态。病人表现非但意识清晰程度降低,且有意识范围的缩小,周围定向不准,可出现错、幻觉,幻觉以恐怖性视幻觉多见。出现片断的妄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易出现伤人损物等冲动行为。意识清晰后,对其意识障碍时的表现可呈现不同程度的遗忘。
3.谵妄状态(震颤谵妄):为较重的急性酒中毒表现,多是在大量饮酒后发后,或是在戒酒数日后发生。是一种在慢性酒中毒的基础上呈现急性发作的意识障碍。临床表现是大量丰富的幻觉,如听幻觉、触幻觉,但以视幻觉为主。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如可看到的大量动物,野兽在奔跑,昆虫在爬行,或神鬼的古怪奇特形象,可听到喊叫、射击声、辱骂声、威胁声等语言。感到有触摸感、针刺感、触电感,或刀割样疼痛等。对上述幻觉病人如亲临其境的参与者。病人的情绪不稳,时哭时笑,容易激惹,行为表现兴奋躁动,也可出现毁物或自伤行为。此时病人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出现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其精神症状一般夜间严重。同时病人躯干、手、舌及全身出现粗大震颤,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植物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发热,出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瞳孔扩大等。发作一般持续3-5天,以熟睡结束,醒后症状消失,对病中的经过大部或全部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一次大量或长期饮酒史。②起病急。③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④可伴有相应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⑤测定血中酒精深浓度有助于诊断。
(三)有机磷农药中毒(parathionpoisoning)
有机磷化合物是常用的农药杀虫剂,如使用不当,通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意识障碍。急性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中毒以后的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之一。主要表现为:①嗜睡状态:病人中素不以后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全身疲乏无力,终日处于嗜睡状态;②昏迷状态:如果一次大量吞服有机磷制剂可迅速由嗜睡或昏睡状态进入昏迷状态;③意识朦胧状态:部分病人急性中毒后出现癔病样发作,由数日至每日发作一次不等,表现为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有的突然情感暴发,在地上打滚,胸闷弊气,撕衣服、头发,或出现全身痉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发作过后对其病中情况可有部分遗忘;④谵妄状态:有的病人可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基础上出现大量视纪觉,兴奋躁动,乱喊乱叫,哭笑无常,言语增多且不连贯,甚至到处乱跑,亦可出现片断的妄想。意识清楚后对病中经过出现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密切接触或吞服有机磷农药病史。②有有机磷中毒特有的躯体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毒蕈碱样症状,烟碱样症状及交感神经兴奋病症等。③实验化验检查血中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值。
(四)急性工业物质中毒(acuteindustrial poisoning)
引起中毒的工业物质,常见的有铅、锰、汞、锌、砷、苯、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氰化物等。一次大量吸收上述某种工业物质后多呈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状态,昏迷状态。亦可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谵妄状态乃至精神错乱状态。但以谵妄状态为多见,病人出现具有恐怖性视幻觉,恐怖紧张情绪及兴奋躁动行为等,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病人从昏迷清醒后,经过数日或数周“清醒期”后,可再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四乙基铅中毒病人在谵妄状态时除有恐怖幻视以外,常可出现威胁性和命令性幻听和口腔幻觉,后者表现为口腔中有一种既像毛发又像稻草样的东西从牙齿中间出来等特征症状,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接触、服用或吸入工汪活性物质史。②起病急,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意识障碍。③有相应的工业物质中毒所致特有的躯体、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④实验室检查可确定工业物质急性中毒的种类及性质。
(五)食行中毒(food poisoning)
1.蕈类中毒:多系误食扑蝇蕈、马鞍蕈、白帽蕈、杉蕈等有毒蕈类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呈现意识模糊或谵妄状态,病人出现意识清晰下降,定向障碍,语言不清、思维连贯性较差,可伴有生动的幻觉、情绪不稳,易于激动,可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唾液增多及二便失禁。病情严重者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亦可出现抽搐发作。
2.肉毒中毒:系由食用含有毒素的肉类如鱼、肉、香肠和罐头之为食品所致。一般在进食后半天至一天半左右出现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腰痛、腹泻等症状,尔后出现意识模糊或谵妄状态,病人出现兴奋躁动不安。
食物中毒所致急性意识障碍的特点为:①有食用或误服上述蕈?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思维不连贯,语言支离破碎,有明显的错觉,幻觉和妄想。他们表现情绪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可表现伤人、损物或自杀行为。本病的特点为:①急性意识障碍的维持时间不久,等急性期过后或感染、中毒、精神因素等消失之后,意识障碍即消失。②意识恢复后表现出来的是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即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分裂,整个精神活动与外在环境的不协调。
(二)躁狂状态(manic state)
1.急性躁狂:发病较急,常出现意识障碍,此时病人情绪异常高涨,表现兴奋、激动、狂喜、甚至狂呼乱叫,不停地高呼口号,对人粗暴无礼,言语显著增多,可达到声嘶力竭程度,语无伦次,有夸大妄想。严重者动作增多,一刻也不安宁,赤身裸体到处乱跑,破坏家俱,撕毁衣被等异常行为,病人由此可过渡到谵妄性躁狂。
2.谵妄性躁狂:病情呆由急性躁狂过渡而来,此时病人意识不清,定向错误,有幻觉、错觉和妄想。病人高度激动兴奋,不食、不眠,言语动作一刻不停,语句毫无联系,只是狂呼大叫,声音嘶哑,语不成声,动作毫无目的性。情绪紧张,全身战栗,大汗淋淳,脉搏加快,瞳孔散大,体温升高,二便不能自理,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衰竭致命。待处理好转后,病人对病中经过大部或全部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躁狂或抑郁反复发作史。②病人其基本症状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动作增多。③急性躁狂或谵妄性躁狂发作多由轻性躁狂发展而来。④一旦急性意识障碍消失后,暴露出来的是躁狂症的基本病症状。
(三)癔症(hysteria)癔症前几天人常在精神刺激后急性起病,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①轻度意识障碍:多由精神因素诱发呈急性起病,在此情况下的病人情感反应十分强烈,表现哭笑无常,在地上打滚,吵闹,喊叫,大发雷霆,胸闷弊气,捶胸顿足,撕衣服,拔头发,以头撞墙等情感暴发表现。转而破涕为笑,伴有戏剧样表情动作,病人的意识活动多局限于与情感有关的内容上。一般发作时间短暂,发作过后出现部分遗忘。②意识朦胧状态;病人在这处状态下,一方面表现意识清晰度明显降低,一方面表现为意识范围狭窄,病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亦可引起发病的不愉快的内心体验相一致。定向力不完整,病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比较迟钝,行为动作亦与精神刺激所致的不快体验相符合,情感反应生动鲜明,病人的动作和表情具戏剧性和表演性。在意识范围缩小和强烈情感的影响下,病人可出现属于幻想性和心因性幻觉和错觉,幻觉以幻视较多见,幻视的形象鲜明具体,有时自已也参加到幻觉场面中去,有的幻觉具有神鬼狐仙等迷信色彩。此种朦胧状态常急剧产生而停止。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十分钟。待发作过后大多全部或部分遗忘。③昏睡状态:当病人意识障碍较深时,对外界的一般刺激不起反应,终日闭目卧床不动,或偶有翻身。此时推之不动,呼之不应,双目紧闭,如翻开眼皮可见眼球转动或斜视一侧,检查瞳孔大小正常,肌张力增高,活动肢体多有抵抗感,痛沉刺激反应减弱,角膜对光反向保存,腱反射亢进或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恢复后对其病中经过全部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而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②有明确的癔症性格特点。③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有密切关系。④症状具有多样性,病状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和戏剧性或表演性。⑤虽可出现躯体功能障碍,但无与临床症状相应的阳性体片发现。
(四)反应性精神病(reactivepsychosis)
急性反应性精神病系由突然和十分剧烈的精神创伤而导致急性发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意识障碍,但其历时短暂,预后良好,较少有残留症状。其意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意识朦胧状态;病人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对周围事物感知不清晰,表现迷惑,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可出现反映心理创伤内容的幻觉或妄想,言语零乱,缺乏条理性。病人情绪紧张、恐怖,动作杂乱无目的性,或兴奋躁动,或出现冲动行为。此种状态持续时间较短暂,一般数小时至数日内可缓解(特别在离开创伤环境之后)事后对发作经过情况可部分或大部分遗忘。②反应性木僵:病人遭受剧烈精神创伤后,立即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在此基础上突然僵住,呆若木鸡,病人情绪毫无反应,可长时间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终日默默不语,对别人的呼唤和危险的来临亦无反应,较轻者可有轻度的精神运动性抑制而呈现亚木僵状态。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小时或几天不等。木僵缓解后对部分病中经过可出现遗忘。③神游样反应:有的病人在急剧的精神创伤后可立即出现意识模糊,表情紧张、恐惧,无目的地向外奔跑或走去,一旦醒来对病中经过可有部分遗忘。本病的特点为:①有异乎寻常的严重精神创伤的体验。②在急剧的精神创伤后数分钟或数小时立即发病。③精神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意识障碍,或伴有强烈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④病程持续数小时至一周,以完全缓解而告终。
间歇发作性意识障碍,为一种短暂而又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间歇期意识活动恢复正常,属急性意识障碍的一种类型。较常见的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晕厥、失神发作及惊厥时呈现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现将间歇性发作性障碍的鉴别诊断分述如下。
晕厥亦称昏厥,是一种急起而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全身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站立姿势而昏倒,主要由于大脑一时性血性不足所致。亦可由于血液化学成分改变或低血糖等原因所引起,经过适当处理或不经任何处理,可自行恢复,反复发作而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病因和机理】
晕厥发生的常见病因有:
1.心源性晕厥:①急性心脏排出受阻:主要见严重的心瓣膜病变、心脏压塞、心室流出道梗塞、心房粘液瘤或球瓣样血栓等。②心律失常:主要见于心室停博、心动过速、心动过缓。③心肌病变:见于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肌梗塞。④肺血流受阻:见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肺动脉狭窄。
2.血管功能障碍晕厥;包括血管抑制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排尿性晕厥及咳嗽、吞咽性晕厥。
3.脑部病变性晕厥:①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或梗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②动脉窦性晕厥(脑型);③主动脉弓综合征;④延髓性晕厥等。
4.血液化学失常性晕厥:①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变:包括二氧化碳过低(过度换气),血二氧化碳分压过高(呼吸功能不全);②缺氧及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等;③低血糖症。
5.癔症性晕厥。
晕厥发生的最基本的原因是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成人脑重量平均约为1400~1500克,占人体重量的2~2.5%,而脑获得的血流量约占全身的15%左右,脑耗氧量约占全身氧量的20%,脑细胞储藏能量物质的能力较差,耗氧量较大,因此,需及时不断地从适量的脑血流中得到代谢物质和氧量,以维持正常的大脑功能。当脑血流中断6~10秒钟,脑细胞得不到代谢所需的物质和氧,即可产生意识丧失。由于急性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急剧大量减少,致使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时,引起血压下降,脑的血液供应得不到及时调整,脑灌注压下降到无法维持脑的最低限度需要量时就会导致晕厥。当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周围血管张力的反射性或被动性丧失时,周围小血管呈现迅速广泛地扩张,此时虽心排血量无明显减少,但血压降低显著,脑灌注压亦相应下降,致使脑的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的发生。在脑血管痉挛或有闭塞性疾病时,脑血管阻力显著增加,当血压有轻微降低时,由于脑血管的正常调节作用丧失,即可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晕厥的出现。此外,由于血液成分发生某些变化,使脑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亦可引起晕厥。
【临床表现】
1.发作前的症状:病人在发生晕厥前可出现先兆症状,表现眩晕,全身疲乏无力,耳鸣,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口腔积满唾液,全身出汗。
2.发作时病症:在发作前症状出现时如立即平卧或头低位,可防治晕厥的发生,否则病人出现意识模糊、眩晕加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如蜡,四肢无力,头低于胸前。大约持续数秒钟后全身肌张力丧失,病人跌倒在地。
3.发作后症状:病人晕厥发作过后,意识有时表现混浊,感到腹部不适,可伴有恶心、甚至呕吐,有便意,头部不适,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有的出现嗜睡。轻型者发作历时仅数秒钟,重者可达数分钟,神志逐渐恢复清醒。如伴有痉挛发作者,则意识恢复可达几十分钟之久。
【鉴别诊断】
(一)心源性晕厥(cardiac syncope)
1.急性心排血受阻:可见于以下疾患(1)严重的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由于高度的瓣膜狭窄,使排血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当病人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排血量较低,难以适应脑组织的需要,造成脑缺血而导致晕厥。当病人运动时,冠状动脉供血亦相应不足,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心排血量因此降低,造成脑供血不足,亦可引起晕厥。主动脉瓣狭窄时,其病变可延及房室结,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室性心律或反射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各种因素而导致晕厥的发生。晕厥多在劳累、紧张或用力后数分钟之内发生。病人晕厥前多伴有头晕、头痛、心悸、无力,有的可伴有心绞痛及短暂呼吸困难。晕厥后可表现无力、呼吸短促、心绞痛。检查可发现主动脉或瓣膜区有明显杂音,X光线及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左心室肥厚。(2)心室流出道梗阻:由于心室流出道肌肉肥厚及收缩导致心室排血受阻,以主动脉瓣下狭窄为最常见。在此情况下,因过于激动或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流出道心肌收缩加强。血流梗阻加重,导致脑缺血而引起晕厥。多发生在30~40岁病人。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异常Q波的预激综合征等改变。X线心脏透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帮助诊断。(3)心房粘液瘤或瓣样血栓:由于粘液瘤或球瓣样血栓嵌顿于房室瓣口,造成急性暂时性心脏排血障碍或中断,引起脑缺血导致晕厥。晕厥多发生于由卧位坐起或起立时,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晕厥发生时可能在心前区闻及相应的杂音。晕厥发生后多发生脑栓塞或其部位血管栓塞。超声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房粘液瘤的存在。
2.心肌病变:心肌炎、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可发生晕厥。心肌炎时,因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排血量减少,致使脑缺血而发生晕厥,常反复发作。重性心肌梗塞之早期常可发生晕厥。晕厥多发生在心绞痛的严重期,伴有脉搏减慢或消失。意识丧失时间较长,亦可反复发作。心电图检查可确定诊断。
3.心律失常:此类晕厥主要是由于心脏停博和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急性脑缺血所致。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晕厥,心音消失,癫痫样抽搐,面色苍白或紫绀。
(1)心动过缓与心室停博:病人直立时心室收缩停止4~8秒钟可引起晕厥,平卧时心脏停搏12~15秒钟可发生阵挛性抽动。窦房结功能不全时由于窦房结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引起严重的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快速心律失常而引起人体的重要器官,特别是大脑的供血不足而产生晕厥。窦房结功能不全可能因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病、心肌炎等所引起。窦房结功能不全所致晕厥,大部分发生于50~70岁的病人。Q-T间歇综合征病的特点是发作性晕厥。此种晕厥的发作,多是由于心室颤动,也有部分由心室停搏所致。初次发作多在幼年,至青春期明显,尔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减。晕厥发作时意识丧失的时间较短,但可发生抽搐及尿失禁。40%病人最终可因晕厥发作而猝死。
(2)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所引起的晕厥多发生于心律失常的开始或终止时,此可能与心率突然增快、终止时往往伴有短时的心博停止,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脑缺血有关。病人不一定但也可伴有心脏疾病。发生晕厥前常有突发的快而不规则的心跳、出汗、眩晕、头昏及恶心等先兆,然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昏倒等表现。
(二)反射性晕厥(reflex syncope)
1.血管抑制性晕厥:又称普通晕厥,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年体弱女性。可由急性感染、外伤、剧痛、情绪激动、紧张、恐惧、晕针等因素引起。在高温、通气不良、劳累、饥饿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更易发生,常发生于立位或坐位时。晕厥发生前可先有短暂的头昏,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上腹部不适,恶心、出冷汗,心慌,无力等先兆症状,如此时躺下其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起初血压尚可维持,尔后心跳变慢,血压下降,当收缩压降至50~60mmHg时,则可出现意识丧失,一般意识丧失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可伴有苍白,全身出凉汗,脉搏缓弱,瞳孔散大,个别患者可有小便失禁。醒后表现头昏、无力等,重者则有遗忘,精神恍惚,头痛等症状,一般持续1~2天则可康复。
2.颈动脉窦性晕厥:亦称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动脉窦反射敏感者一侧或双侧颈动脉窦受到刺激(如转头位或衣领过紧),即可引起显著的脉搏减慢,血压下降,致使脑供不足出现晕厥,发作时多无先兆。颈动脉窦反射过敏可能与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窦外伤、炎症及肿瘤压迫等因素有关。其发作可表现为三种类型:①迷走型(心脏抑制型):当晕厥时可伴有反射性心动过缓。②血管抑制型:无心动过缓,晕厥主要是由于血压过低引起脑缺血所致的晕厥。③脑型:刺激颈动脉窦后3~4秒钟即可发生意识丧失,但无明显的血压及心率改变。发作时可有一定的脑电图变化,突然转头或轻压颈动脉窦可诱发。
3.舌咽神经性晕厥:此种晕厥较为罕见。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舌咽迷走神经反射性抑制心脏,产生心动过缓与低血压,继之发生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这种晕厥的特点为:阵发性咽喉部疼痛,心动过缓,低血压,应用阿托品、苯妥英钠可控制疼痛发作,亦可预防晕厥的发生。
4.咳嗽性晕厥:此类晕厥多见于强壮男性或儿童。一般系在有肺或支气管炎症的基础发生。表现为一阵咳嗽即引起瞬间意识丧失。机理为咳嗽胸腔内压升高,回心静脉血量减少,心搏出量降低,或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血液循环受影响,导致脑缺血而引起晕厥。每当大笑,用力排便或闭口呼气时均可诱发晕厥发作。
5.排尿性晕厥:此类晕厥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偶可见到女性病人。大多于睡眠醒后起床排尿过程中或排尿完后突然产生短暂意识丧失,白天排尿亦可发生。发作前多无先兆。发作时意识水平很快降低。晕倒在地,持续1~2分钟自行苏醒,常可导致意外损伤。发作后检查可发现有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脉搏缓慢,但血压常无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膀胱迅速排空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与血管扩张,急促排尿时胸腔内压上升,腹内压骤然降低,体位剧变及植物神经不稳定等多种因素,使心排出量减少,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引起晕厥。
6.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正常人由坐位或卧位直立时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8.过度换气所致的晕厥:过度的呼吸及换气2~3分钟,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及肾上腺素释放,产生呼吸性碱中毒,脑血管阻力增加,脑供血不足。病人发作时脑前区有压迫感、气闷、头晕、面部及四肢麻木、发冷、手足抽搐,最后出现意识丧失。症状一般持续10~30分钟左右。发作心率稍快,血压稍低,但不伴面色苍白,安静后可自行终止。可由过度换气而诱发。
(三)脑源性晕厥(cerbal syncope)
1.主动脉弓综合症:又称“无脉症”,病因尚不清楚,好发于女性,系由于头臂血管闭塞引起反射性大脑缺血而发生晕厥。其他症状可见有桡动脉搏动消失。可有偏瘫、病变的血管可闻及杂音等。
2.延髓性晕厥:这类晕厥起因于脑的延髓部位的损害,直接影响了调节心率和血管运动中枢。可发生于延髓型小儿麻痹症、狂犬病、卟啉病,严重的上升性多发性神经炎,或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上升性麻痹、脑干的血管性疾病、延髓部位的肿瘤、延髓空洞症。一些安定剂、镇静剂、麻醉药物等均可引起延髓中枢麻痹而导致晕厥的发一。除晕厥外,均有神经系统体征或用药情况,为其特点。
3.暂时性脑供血不全所致的晕厥:又名为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晕厥。暂时性脑供血不全,是由各种原因(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促使脑血液发生一时性的供应不足而引起的晕厥或其他神经功能脱失的症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晕厥。若是影响颈内动脉系统可出现一过性黑蒙、对侧轻偏瘫、呐吃、失语、一过性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若影响椎一其底动脉系统,还可出现眩晕、耳鸣、记忆障碍或意识朦胧状态。
惊厥和失神发作都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短暂和意识丧失。惊厥除发生意识丧失外,主要表现双目上翻及四肢与躯干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而失神发作主要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不伴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二者意识丧失均呈现间歇发作性特点。
【病因和机理】
1.颅内疾病:①颅内感染:由各类细菌、病毒及微生物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②脑外伤:包括产伤、血肿及颅外伤。③脑寄生虫病:如脑囊虫病、脑血吸虫病、胞包虫病、脑肺吸虫病等。④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症、脑动脉瘤、高压脑病、脑溢血、脑梗塞、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等。⑤脑肿瘤:包括神经胶质瘤及大脑凸面的肿瘤等。⑥其他疾病,如脑发育不全、结节性硬化、小头畸形、多发性硬化、阿尔采莫氏病及匹克氏病等。
2.全身性疾病:①感染: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所致的急性中毒性脑病。②缺氧:如休克、肺水肿、窒息及一氧化碳中毒等。③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钠、低血钙、急性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维生素B6缺乏症、糖尿症昏迷、尿毒症、肝昏迷等。④心血管疾病:如直立性低血压,阿一斯综合症、颈动脉窦过敏等。⑤中毒:如食物中毒(白果、毒蕈)、药物中毒(异烟肼、番木鳖碱、阿托品、美解眠、可拉明、洛贝林等)、农药中毒(有机磷、有机氯)、金属中毒(铅、汞、砷)。⑥其他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硬化、高热、中暑、日射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等。
惊厥和失神发作的发生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六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致。这种异常放电主要是神经元的膜电位的不稳定所引起。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由代谢、营养、皮质疤痕等所激发。神经元膜电位的不稳定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生化因素有关。①乙酰胆碱可能降低神经元之膜的兴奋阈限,如因各种原因导致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增高,可促使脑皮质神经膜的过度兴奋,引起重复的棘波发放,以达一定的时间,则向其邻近的正常脑扩展,并传至远端的神经元,而导致惊厥或失神发作。②谷氨酸和γ-氨酪酸的代谢障碍。r-氨酪酸是一种抑制性中枢神经介质,r-氨酪酸又是从谷氨酸转化而来,当从谷氨酸转化为r-氨酪酸的过程中,需要辅酶吡多醇的参与,当吡多醇缺乏时,则脑内r-氨酪酸的含量降低,神经元出现过度兴奋状态,所引起的重复及大量放电传递到远处神经元结构而致惊厥或失神发作。③单胺类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降低。可促使惊厥和失神发作的产生。
另外,其他一些因素,如脑缺氧、缺血、脑水肿、碱中毒及一些致痉剂都可改变神经元膜的机能状态,导致膜电位去极化,当去极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出现异常高频放电而引惊厥或失神发作。
【鉴别诊断】
(一)惊厥(seizures)
1.癫痫大发作,是癫痫最常见的一种发作类型,也是惊厥综合征中最具有代表的一种类型。常反复发作而呈现发作性急性意识障碍。癫痫大发作之前常伴有先兆出现,如出现剧烈头痛、心悸、眩晕、闪光及幻觉等,迅即病人意识丧失,出现尖叫、倒地、全身强直、呼吸暂停、面色紫绀、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约10~20秒钟后即出现全身阵挛性抽搐,伴有二便失禁,呼吸渐渐的恢复。约2~4分钟后痉挛发作停止,病人进入嗜睡状态或朦胧状态,当意识恢复后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
2.两侧广泛肌阵挛性抽搐:又称肌挛性发作。发作时间有短暂而轻度的意识障碍,伴有急剧出现的肌肉不随意抽动,可见一块肌肉或一部分肌肉,严重者可累及一侧或整个身体肌肉阵挛性抽动。临床表现为点头,屈臂或整个身子屈曲而倒地。发作多持续1~3秒钟,轻则每日发作数次,重则每分钟可发作多次。入睡或醒觉前发作次数明显增多。有的伴有大发作,多见于儿童。发作时脑电图检查呈现棘慢波或尖慢波。此类发和预后较差。
3.婴儿痉挛症:多见于3~6个月的儿童,表现为短暂的意识突然丧失、颈、躯干及臂的突然屈曲和伸张。呈现急剧的点头,躯干向前屈及两臂向前外侧伸展,伴随意识丧失而倒地。可持续数秒钟,频繁者可每日发作数次,甚至达上百次。大部分此类病人有严重的智力发育不全。脑电图可呈现高波幅慢波、多棘波及棘慢波综合。
4.热性惊厥:是指非脑内病变的发热所导致的惊厥。多发生于高热的初期。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儿童。病人在高热期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发作,亦可见强直性或局限性发作。每次发作历时数秒至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十分钟。有的可呈持续状态。但随着体温的降低,高热的消退,惊厥即可停止,尔后意识恢复正常。恢复正常一周后脑电图多系正常。
5.手足搐搦症:此症系由血清中游离钙的浓度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常见于佝偻病患者及未成熟儿。在冬末春初多发,搐搦发作时呈肘腕及手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什直,大拇指内收,双下肢膝、髋关屈曲。严重时出现意识丧失,呈痉挛状态,亦可发生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导致哮喘、喉鸣、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实验室检查血钙低于1.74~1.99mmol/L,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Chvostek氏症和Trousseau氏症阳性,可有助于诊断。
6.癔症性惊厥:此类惊厥多见于青年女性,呈反复发作性。发作时可由于急性心理刺激而导致突然发作的意识模糊,突然倒地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双目紧闭,肢体呈现阵发性抖动或单侧呈不规则地抽动,重则可呈角弓反张,肢体僵直、弊气或过度换气,一次发作历时10~20分钟或更长时间,可一日发作多次。便无跌伤及二便失禁等。无病理反射,脑电图检查正常,病前可具有立癔症性格。
(二)失神发作(seizureof absences)又称小发作。可分为只有意识障碍的单纯失神发作和在意识障碍的同时伴有其他症状的复杂性失神发作两种。
1.单纯性失神发作:此为典型的失神发作。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秒至十数秒不等,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发作系突然开始,意识丧失、整个精神活动受到抑制。表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所感知。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停止,手中所持物件丢在地上,呆滞不动、眼球固定或上翻。发作可突然停止,迅速恢复发作前的状态。但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亦有极少数患者意识障碍极轻,以致常不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只有当脑电图检查时才被发现。此类发作作多见于6~12岁儿童。发作前无先兆,每日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虽发作频繁,但很少导致智力障碍和持久性精神障碍。
2.复杂性失神发作:此类失神发作系在意识障碍的同时还伴有其他表现。主要有以下几处类型:①伴有轻度肌阵挛型:亦称肌阵挛性失神。发作时意识障碍出现短暂而轻微。伴有3次/秒眼睑、眼窝周围及眼球的阵挛,有时肌阵挛可延伸至肩胛、臀部,甚至四肢末稍。此类发作可自发再现,亦可由过度呼吸所引起。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②伴有体姿性肌张力增加的后屈发作型:除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外,发作时眼睑和眼球偏向上方,头部后屈,双手上举,上半身后倾,但并不跌倒。轻时只有眼球上串。作作只有1秒钟左右。只有伪造脑电图检查才能确定诊断。③伴有体姿性失张力发作型:发作进维持身体姿态的肌张力突然减弱或消失,致病人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多在几秒钟内恢复,长者可达1分钟。发作轻者可见身体前倾。脑电图可显示癫痫性异常常放电,则可确诊。④伴有自动症的发作:亦称自动性失神。这种发作除突然出现轻度或中度意识水平降低外,可伴有简单的动作,主要影响病人步态和步行。可持续10~15秒钟,则可自行恢复正常。⑤伴有植物神经症状的失神发作:亦称植物性失神,本型发作除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之外,可见到植物神经症状,如每次发作都伴有尿液由膀胱溢出。
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脑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脑外伤、脑缺氧等所致的昏迷状态,在病人恢复过程中,首先植物神经系统稳定化,继而昏迷程度逐渐变浅,对外界具体刺激开始产生反应,从而可能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意识障碍,现将常见的两种慢性意识障碍鉴别如下:
(一)去大脑综合症(acerebral syndrome) 亦称睁眼性昏迷。主要由一氧化碳中毒 、缺氧性脑病、脑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所致的呈双侧广泛性大脑皮质与白质萎缩。临床特点为:①有意识障碍,可出现无目的运动;②有睡眠和觉醒相交替,醒觉时视线固定,但眼球不能随物体而移动,瞬目反射缺乏,睡眠较多,但无昼夜变化特点;③外界刺激可使其觉醒,强刺激可出现全身性联合运动。多呈扭转性痉挛运动;④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加,上肢处于屈曲位置。吸吮、吞咽强握等原始反射阳性。
(二)运动不能性缄默症(akineric mutism) 本症临床较少见。主要是由于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所致。常见于局部炎症、肿瘤、血管疾病或缺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①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②完全无自发的运动与言语;③醒觉时可瞬目,双眼凝视远方与追逐移动的物体;④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存在;⑤食物入口后可出现吞动作,对疼痛刺激有回避反应;⑥有睡眠周期,睡眠时可因外界刺激而“醒转”,但不能使其真正清醒;⑦四肢被动运动可出现抗拒症,有大小便失禁。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当前主观状态的确认。Jasper指出,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存在意识:是指人能够对自身的存在有一个现实而又确切的体会,而不是虚无不实的。②能动性意识:是指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其本人而不是受他人的支配和控制。③统一性意识:是指人能够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我”,而不是在不同时间内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我”。④统一意识: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自己是一个单一的人,同样又是一个独立的人。⑤界限意识:是指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并且体验到自己和他人或他物之间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以上诸方面中的某个或几个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病人对自身当前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的“我”和既往的“我”的区别,以及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总之,病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
自我意识完全丧失主要是由于各种疾病所致的昏睡状态。昏迷状态或精神错乱状态。但特殊形式的几种自我意识障碍,可见于各种功能性精神病,如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或轻度脑器质性精神病等。
1.双重人格:是指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心体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交替出现。当一种人格占优势时,另一种人格特点就完全被排除在他的意识之外。当同一个人先后现出两种以上的人格特点时则称为多种人格。均见于癔症病人。
2.人格转换:病人否认自己是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外一个人或动物,但不一定有相应行为和语言的转变。多见于癔症或精神分裂症。
3.人格解体:病人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现实体验,觉得自己正在发生改变,已不是原来的自己。病人觉得自己是空虚的,不属于自己的,是不真实的或自己已不复存在。或觉得自己是受异已的力量操纵的或成为自动的机体。人格解体多和虚无妄想有联系。可见于神经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4.现实解体:病人觉得周围环境的一切都变得暗淡、模糊不清,视物好象隔了一层纱帐或隔了一堵墙,变得陌生了,疏远了,一切失去了生机,有不真实的感觉。亲人之间的感情亦变得冷漠了,缺乏感情上的联系和关心,家庭环境和工作场所好象都已变样,病人有身外梦境的体验。常见于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
5.被泄露感:病人感受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已被泄露于世以致弄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见于精神分裂症。
6.被支配感:病人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行动正在受到别人或外力的支配和控制,而自己不能主宰。见于精神分裂症。
7.自知力缺乏:自知力也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身主观状态或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也应是能否正确分析判断并指出既往与现在的自身状态和内心体验有何异同、自身有无精神疾病的能力。
判断病人自知力是否完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已患了疾病。②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体验或觉察到自己所患疾病系属于精神疾病。③自知力完整的评价能够辨认自己的表现或体验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或反常的。④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清楚地分析说明病态表现或体验属于病态的原因,如自己的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或根本不存在客观现实等。⑤自知力完整的病人能清楚地认识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背景和过程等。⑥自知力完整的病人,不但承认自己有病还能主动求医,迫切要求治疗,并给予积极配合。
自知力缺失是指病人对面自己的精神病理状态不能作出正确的估计或评价。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个性特点在发病前后的变化不能正确认识,认识不到自己病态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与常人之间的差异。即认识不到病前的“我”和病中的“我”的区别。甚至否认有病而拒绝接受治疗。神经症病人一般自知力都完整。重性精神病人,如精神分裂症等,在疾病的早期或恢复过程中,常能体验到自己一部分精神病理现象是异常的,或对其一些症状表现半信半疑说明有部分自知力。自知力完全缺失多发生在疾病的进展期间或严重阶段。通过治疗或病情的缓解而自知力可逐渐恢复。当疾病治愈或完全缓解时,则自知力完全恢复,自知力恢复不完全标志着精神疾病没有彻底治愈或缓解不完全。所以自知力恢复完全与否是判断疾病是否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病人除在疾病的严重阶段自知力缺失外,常伴有各种形式的自我意识障碍:①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病人坚信他所想的任何事情虽末说出,但已被人所洞悉,尽管病人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或方式被人所知的,但病人确信已尽人皆知,甚至弄行满城风雨,人人都在议论他或嘲笑他②被支配感:病人坚信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受到外力的干扰、支配、控制和操纵而自己不能主宰,甚至连其内脏活动、睡眠也受到外力的控制和操纵。因而常产生如麻、热、痛等各种不适的感觉,病人对这种种体验和感受往往认为是由于受到无线电、激光、红外线、电子计算机等的影响所致,故亦称物理影响妄想。③人格解体:病人体验到自身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身体的某一部分已脱离了躯干或整个身体已不存在的。④人格分离:有的分裂症病人觉得自己已分成了两半,而这两部分正在脑子里对话。⑤有的病人不回答自己的姓名,而以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自己等。本病人特点为:①起病原因未明,既往有诱因存在,亦不能用诱因解释其全部精神症状和病程发展经过。②多起病于青壮年。③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联想障碍、原发性妄想,情感淡漠或情感倒错以及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等,同时表现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的不协调。④严重程度上,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自知力丧失。⑤精神障碍至少持续三个月。
(二)抑郁症(depression)①抑郁症病人常伴有人格解体,感到自己正在发生变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丧失了对自身行为和情感的现实体验,严重者则认为自己已不复存在或已经死去。②现实解体,抑郁症病人,特别是急性抑郁症病人常伴有现实解体,病人常诉说周围事物是不真实的,暗淡的或模糊不清的,好象隔了一层东西。有的病人感到周围环境是不自然的,象是虚无渺茫的。有的病人情感正在发生变化,好象自己的情感没有了等。重者则认为周围世界已经不存在了。③病情严重时表现自知力丧失,体验不到自身精神疾病的存在,亦无治疗要求。本病的特点为:①本病首次发病多见于16~30岁,15岁以下,50岁以上发病者较少。②病程往往有反复发作史,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③既往可能有躁狂发作史。④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索然或无愉快感;思维迟缓、联想困难、思路迟钝、主动语言较少;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生活被动,工作、学习及生活丧失主动性;重则在情绪低落背景上出现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抗抑郁剂或电休克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癔症(hysteria)癔症发作时可出现双重人格,这是一类特别形式的自我意识障碍,表现同一病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体验两种不同的内心活动,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病人一会儿以自己的身份、语言、思想、情感和行为出现,而一会儿又以另外一个人的身份、语言、语调、情感和行为出现,先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格,如果病人先后表现出两种以上的人格,则称为多重人格。有附体病症状的病人,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往往以已故的亲友或邻居的“灵魂”的身份、思想、情感和语气说话,其内容多系病人以前听说或见过的上述已故有关人员的事情。本病的特点为:①病人性格特点有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具有高度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性,具有自我中心和幻想性。②首次发作多由精神因素而致的强烈情感体验。③症状具有多样性,不论是情感爆发还是其他形式的精神发作,均带有强烈鲜明的情感色彩。④精神症状可因暗示产生,亦可因暗示而消失。⑤查无阳性体征。
(四)人格解体神经症(depersonalizational neurosis)本症是一种轻型的精神障碍,是病人主观体验的某种改变,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①现实解体:病人感到周围世界已经改变,体验到外界是不真实的,好象是两个主体的舞台,甚至象图片一样,也可以变得象一个平面,而颜色已正在改变,外界的事物可以变得很大,或很小,很远或很近,变得模糊不清。外界事物好象没有立体感或没有生机。总之。体验到外界事物似乎是陌生的、不熟悉的,或者象朦上了一层云雾或纱帐。②人格解体:病人对躯体的体验,总觉得自己是不真实的,似乎自己已不存在,或者觉得自己的躯体或部分已经变得很大或很小,或觉得自己的躯体已被分开,是悬空的或空虚的,失去了正常的真实感或实质感,自觉身体已经麻木或体会不到有何感觉。③情感解体:病人表现缺乏情感体验的能力,体会不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亦不知什么是忧愁和烦恼,体会不到喜悦和欢乐。自感对自己的父母,子女或爱人也往日的热爱和眷顾,因此,病人感到非常伤心和痛苦。本病的特点为:①以人格解体为主要临床期;②病程呈持续性,至少为一年以上;③自知力存在,病人常感到痛苦和不安,有治疗要求,常求助于医生。
(五)偏执性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主要症状是具有系统牢固的偏执性妄想,如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对其妄想坚信不移,缺乏自知力,即使通过药物治疗也难支援这种病理性信念,因此预后较差。本病特点:①以系统牢固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②无或罕有幻觉;③发病年龄较晚,大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④病前有特殊的性格缺陷,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评价过高、富于幻想性等;⑤病程冗长,久治难愈。
骨骼肌的协调收缩和松弛产生运动,可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类。随意运动是指由主观意志支配的动作,也称为自主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在正常情况下,保持机体正常姿势的活动,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功能,由骨骼肌的不随意收缩来调节。所有运动都是在接受了感觉冲动以后所产生的反应,感觉功能直接参与了动作的准确执行。在病理情况惠,及因神经系统执行运动机能的部分病变而引起的异常均发生运动障碍。如运动过多、运动过少、痉挛、震颤、瘫痪以及舞蹈样动作等。
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正常随意运动的完成,除了通过上运动神经无与下运动神经元实现外,还需要正常的肌肉和神经肌传导。上运动神经元起源于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其轴突组成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与纤维束临床称为上运动神经单位。纤维束经放射冠丙束、中脑大脑脚、桥脑、延髓而进入脊髓、分别终止于脑干的颅神经运动核与各节段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位于颅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其轴突经颅神经运动根或脊髓前根、周围神经而到达所支配的肌肉。从颅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细胞经肌肉接头,临床上称为下运动神经单位。凡上或下运动神经单位病变均可导致瘫痪。
肌病性瘫痪可分两类,肌肉本身的病变引起的瘫痪叫肌肉原性瘫痪,神经和肌肉接点部位病变引起的瘫痪叫神经肌肉接点性瘫痪。其病因与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自身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目前认为,一部分周围性麻痹是由于酶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外液中钾离子异常转移的结果。
瘫痪的类型取决于损害的结构,同一结构的损害不论其病因如何,所引起的瘫痪表现是一样的。但肢体瘫痪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的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中枢性瘫痪,是由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层脊骨髓束和皮层脑干束)损害而引起。因瘫痪肌的肌张力增高,故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因为纤维束的纤维和细胞排列得相当紧密,故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多为广泛性的,波及整个肢体或身体的一侧。
【病因和机理】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
【临床表现】
同于病变损害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瘫痪,如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等,尽管瘫痪的表现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鉴别诊断】
(一)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ks.TIA) 是指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一种短暂而局限的脑功能丧失。其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特点是症状突起又迅速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在24小时内缓解,不留任何后遗症,可反复发作。
(二)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出现典型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患者有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以55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多在动态和用力状态下发病。出现前数小时至数日常有头痛、眩晕及意识混浊的先兆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早期呕吐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80%脑脊液中混有血液,50%患者呈血性外观,CT检查可见颅内血肿高密度阴影。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obosis)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常于安静状态下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和体征,25%患者有TIA病史。起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发展,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出现于动脉炎、血液病等。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脑脊液检查正常,脑部CT或MRI检查可显增示梗塞位置和范围。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来自身体各部的栓子,经颈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内,阻塞脑血管,引起脑功能障碍。其特点是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心房纤颤等。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症状于几秒钟或几分钟达高峰。神志多清楚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局灶性症状明显,多表现为颈内动脉受累症状。脑脊液无明显变化,CT检查见与动脉分布一致的低密度区,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闭塞。
(五)脑肿瘤(intracranial tumor)大脑皮质运动区肿瘤可引起对侧肢体局限性癫痫作和不同程度的瘫痪,额叶、顶叶与颞叶肿瘤有时也可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表现,脑干肿瘤常引起交叉性瘫痪。多数起病缓慢、有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的“三主征”以及肿瘤所在部位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细胞数正常。但颅内压增高者禁忌腰穿,以免并发脑疝。CT和MRI检查可以确诊。
(六)急性脊髓炎(acute mgelitis)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骤,有一般感染及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增加。肢体瘫痪先呈驰缓性瘫痪,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脊髓休克现象)。数周后脊髓休克现象逐渐减退,肌张力与腱反射恢复增高,并出现病理反射。大小便潴留变为失禁,出现反射性排尿。
(七)脊髓蛛网膜炎(spinal arachnoiditis)起病可急可缓,可因感染、外伤、药物鞘内注射,脊髓或脊椎病变等继发。可先有发热或感冒等症状,随后出现神经根性疼痛与脊髓压迫症状,表现为截瘫或四肢瘫,同时有感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病常有特征性的多个病灶的表现;病程较长;病情可起伏不定,时有缓解与复发。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多,白细胞增多或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显示部分或完全阻塞。
(八)脊髓与椎管内肿瘤 髓外肿瘤早期症状是神经根性疼痛,可因咳嗽、大便和用力而加剧。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下肢远端发麻、感觉异常,逐渐向上发展而达到病变平面,同时出现截瘫或四肢瘫。髓内肿瘤疼痛症状少见,常产生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和早期大小便失禁。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可呈蛋白一细胞分离。椎管有阻塞现象。脊髓X线摄片、脊髓碘油造影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
(九)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e lateral slerosis) 本病突出的病理现象是皮质延髓束与皮质脊髓束的变性,脊髓前角细胞的丧失,以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的损害。临床上常以一侧局部小肌肉萎缩、无力开始,逐渐波及对侧,并向上蔓延至前臂、上臂与肩带肌肉,二上肢肌力减退,受累肌群常有明显的肌束颤动。随着上肢肌萎缩进展,下肢逐渐出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与锥体束征。后期常出现进行性延髓麻痹症状。
(十)脊髓空洞症(syringomgelia)当空洞累及锥体束时,出现受累脊髓节段以下的肢体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其瘫痪多数两侧不对称。并有半马褂,马褂样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脊髓碘油造影可见脊髓病变部位脊髓肿胀,CT或MRI检查明确显示病变脊髓肿胀,脊髓内有条形束腔。
(十一)散发性脑炎(sporadic encephalitis) 是神经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椎体束损害时则出现偏瘫或两侧肢体的阳性锥体束征等。但本病有病前感染史,有弥漫性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脑脊液正常或轻度炎性改变,脑电图弥漫性异常,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散在片状或块状低密度阴影,头颅MRI检查可见大块水肿区和软化灶。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
【病因】
引起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常见病因有:周围神经损伤,如撕裂伤、挫伤、压迫、臂丛的外伤、电击伤、放射损伤、烧伤等;中毒性损伤,包括药物、有机物、无机物、细菌毒素等;周围神经炎,包括感染性,感染后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结缔组织病和结节性周围神经病等;代谢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恶性疾病中的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肿瘤,原发性与遗传有关的周围神经病等。
【临床表现】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临床特点为肌张力减低(故又称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及电测验有变性反应,各个部位病变的特点是:
1.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局限于前角细胞的病变引起弛缓性瘫痪,没有感觉障碍,瘫痪分布呈节段型,如颈髓前角损害引起三角肌的瘫痪和萎缩。
2.前根病变:瘫痪分布亦呈节段型,因后根常同时受侵犯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型感觉障碍。
3.神经丛病变: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4.周围神经病变: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支配关系相一致。
【鉴别诊断】
(一)急性脊髓灰质炎(acute poliogmyelitis)起病多有发热、咽痛、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状。一般在发病第3~5天,热退后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多见于一则下肢,亦有双侧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松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存在。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二)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acute infectious polyneuritis)又称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格林一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病前1~3周内常非特异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减退,很快向上发展,于1~2日内出现四肢瘫。瘫痪呈弛缓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压痛。远端肌肉萎缩,无明显感觉障碍。常伴有颅神经损害,以一侧或双侧面神经损害多见。严重者可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延髓麻痹的症状,并可有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三)臂丛神经炎(brachial plexus nearyitis)急性起病,上肢疼痛为本病的特点,首先在颈根及锁骨上部,以后迅速扩展到肩后部、臂及手,疼痛开始为间歇性,以后转为持续性。多在1~2周内消失。受累的上肢肌力减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手和手指的浅感觉减退,肌肉萎缩不明显。查体时可见神经干有压痛,其特征是:上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臂瘫痪,手及手指肌功能正常;下臂丛受损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瘫痪,手部各小肌萎缩呈“鹰爪手”,前臂与手的尺侧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肌电图有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多相电位增多,时程延长。
(四)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 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怀末稍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植物神经障碍。其瘫痪的特点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依神经受累的轻重,可为轻瘫至全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踝反射的减低常较膝反射为早。肌肉可出现萎缩,其特点是远端重于近端。肌萎缩下肢以胫前肌,腓骨肌,上肢以骨间肌,蚓状肌,大、小鱼际肌为明显,可出现手、足下垂,行走进可呈跨阈步态。
(五)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麻痹的主要表现是腕、手指及拇指不能伸直外展,即腕下垂,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背面感觉减退或消失。按损伤部位不同,出现不同影响,腋部损伤时除腕下垂外,因肱三头肌瘫痪而肘关节不能伸,因肱桡肌瘫痪而前臂呈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如在肱骨中1/3损伤时,则肱三头肌功能良好。当损伤在肱骨下端或臂1/3时,肱桡肌、旋后肌、伸桡肌功能保存,前臂中1/3以下损伤时,仅有伸指功能丧失,而无腕下垂。如损伤在腕关节,则可发生运动障碍的症状。
(六)尺神经麻痹(palsy of ulnar nerve) 尺神经麻痹时,手指桡侧偏斜,向尺侧外展减弱及小指的运动障碍,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手掌及手背的尺侧及整个小指和环指的尺侧半部感觉障碍。
(七)腕管综合症(caypal tunnel syndrome) 可因骨折、外伤或腕部横韧带增厚压迫正中神经引起。主要表现为手指屈出功能减弱,拇指、食指不能弯曲,拇指不能作对掌动作,大鱼际肌明显萎缩。第1~3指与第4指的一半、手掌桡侧感觉障碍。有局部皮肤干燥、变冷、指甲变脆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八)腓总神经麻痹(paralysis of common peroneal nerve)受伤后产生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表现为足下垂,足和足践不能背屈,用足跟行走困难。步行时,举高足,当足落地时足尖下垂后整个足底着地,类似鸡的步态,称为跨阈步态。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横纹肌由许多纵向并列的肌纤维即肌细胞聚集而成。神经系统通过前角细胞轴突的神经终末到每个肌纤维膜上的特殊结构—运动终板,并形成突触。突触由运动神经末稍和运动终板组成。运动神经末梢内有线粒体及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运动神经末梢的末端为一膜性结构,称为突触前膜,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经此膜破入突触间腔。突触间腔的后部为运动终板的后膜,乙酰胆碱能引起该膜内内子平衡的改变(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而肌肉收缩。随即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该膜内外有离子又复平衡(复极化),肌肉转为松弛。在神经—肌肉联接点或肌肉本身发生障碍时即导致肌病。
【病因和机理】
按其发病机理可涉及上述正常肌肉收缩的不同环节:突触前膜病变所引起的Ach合成或释放减少,可见于肉毒中毒、高镁血症和癌性类肌无力综合征。突触间隙中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过强抑制,而致Ach的作用过度延长,可使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去极化延长,阻断复极化和再兴奋的接受,如有机磷中毒。突触后膜的病变,包括由各种机制所致的Ach受体数目减少(如重症肌无力)和Ach受体对Ach的不敏感,如见于应用美洲箭毒素多粘糖素、粘菌素、新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等。肌细胞膜的通透异常,使终板电位暂时不能发生,如周期性瘫痪。肌细胞内即供应系统病变,如某些糖原累积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溶酶体肌症等,可使肌质网内钙离子转运不良而致肌肉松弛时间延长。肌肉本身病变如肌营养不良症、肌纤维炎症、肌原纤维结构破坏、断裂、变性,可使肌肉收缩能力降低。
【临床表现】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形成减少或分泌障碍,或其受体减少,胆碱酰酶受抑制或运动终板的损害,以及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异常,都可引起瘫痪。但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其瘫痪程度可时有变化,象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样可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一般无肌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没有病理反射及感觉障碍。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范围。有肌肉萎缩、肌萎缩重于瘫痪,以近端损害较严重,可有肌张力和腱反射的减低。此外,各种肌炎还有疼痛及压痛,但无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无病理反射。
【鉴别诊断】
(一)周期性瘫痪(periodic paralysis)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松弛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起病较急,常于清晨或半夜发生,双侧或四肢软瘫,两侧对称,近端重于远端。瘫痪肢体肌张力减低,肌腱反射降低或消失,肌肉饱满而坚实,电刺激不起反应,感觉正常,如膈肌、肋间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结。如心肌受累,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可有低钾改变。发作时大都伴有血清钾含量变化。按血钾改变情况区分为低钾性、高钾性和正常血钾性周期瘫痪,以低血钾性为最多见。
(二)重症肌无力(myadthenia gravis)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极易疲劳,短期收缩后肌力减退,休息后即可恢复。眼外肌无力最为常邮,以眼睑下垂为最多见,伴斜视、复视、闭目无力等。如吞咽肌与咀嚼肌受累,则出现沮嚼吞咽困难。肢体肌肉较少受累,上肢常先于下肢,近端重于远端。症状在傍晚或劳累后加重,早晨和休息后减轻。病程具有缓解与复发倾向。呼吸肌与膈肌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紫绀、心率加速,严重时可昏迷以至死亡,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药物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肢中的一肢出现瘫痪叫作单瘫。单瘫可由周围神经病变及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病变可位于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
【病因】
急性发病者见于外伤,逐渐起飞现者见于神经丛及神经根的压迫,如肿瘤及颈肋的压迫。
【临床表现】
临床上单瘫病灶如位于皮质或皮质下区,单瘫可为中枢性,如病灶位于脊髓前角、前根、周围神经,则单瘫为周围性。
【鉴别诊断】
(一)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单瘫 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单瘫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即呈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明显,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有感觉障碍、疼痛、血管运动障碍及营养障碍等症状和体征。
1.前根或前角细胞病变瘫痪呈节段性。单纯前角的病变无感觉障碍,急性者为急性灰质炎,慢性者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较瘫痪更明显,并有肌束颤动。脊髓空洞症及前角时可发生类似的慢性瘫痪,但有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前根损害常因后根同时受损而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神经根病变的常见原因是脊膜及脊椎的肿瘤、炎症、结核、外伤及椎间盘突出等。
2.神经丛病变为整个上肢或下肢瘫痪且伴有感觉障碍。臂丛损害时整个上肢肌肉呈弛缓性瘫痪,臂部以下的各种感觉消失,可由臂丛神经炎、外伤、肿瘤压迫等引起。单侧上肢近端肩部肌肉瘫痪和萎缩而上部外侧有感觉障碍者属臂丛上干型损害,可由产伤、穿刺或跌伤等引起。臂丛下干损害是南昌手的小肌肉瘫痪萎缩而腕及小指不能屈曲的尺侧感觉缺失,并可有霍纳综合征,可由肺尖肿瘤、锁骨骨折、颈肋、肱骨头骨折或脱位、手臂突然向上牵拉、肩关节过度伸展等引起。腰丛损害时或表现为整个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可由脊柱结核或脱位、穿通伤、腰大肌脓肿、盆腔肿瘤的压迫等引起。
3.周围神经病损时为该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肌群的瘫痪及其分布范围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相应腱反射消失,长期的严重损害往往有萎缩。多由局部外伤、骨折、脱、压、缺血等引起。
(二)脊髓病变所致的单瘫 脊髓病变一般产生截瘫,但脊髓半侧损害如位于胸髓部进可产生同侧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及深感觉障碍,对侧下肢痛温觉障碍,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可由脊髓肿瘤、外伤、炎症、多发症硬化等引起。
(三)大脑病变所致的单瘫 皮质运动区病损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如病变位于中央前回下部则出现上肢痉挛性瘫痪,以上肢远端为重,肌萎缩少见。如病变位于中央前回上部则出现下肢痉挛性单瘫。这种单瘫如病变同时累及中央后回可伴有感觉障碍。多数情况下,上肢瘫痪伴有运动性失语和中枢性面瘫。病因以肿瘤、血管性、炎症及外伤多见。
同一侧上肢及下肢肌肉瘫痪称为偏瘫。有时伴有同侧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瘫痪。
【病因】
自大脑皮质运动区开始经内囊、脑干至脊髓前角细胞之间的神经径路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产生偏瘫,起病隐袭,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如表现为脊髓特点的进行偏瘫其病因多为脊髓肿瘤、脊柱结核、脊柱增生性病变、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发展的偏瘫多由脑血管病引起。
【临床表现】
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鉴别诊断】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二)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三)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1.中脑性偏瘫:
(1) 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2.脑桥性偏瘫:
(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3.延髓性偏瘫:
(1)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2)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3)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Avellis症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四)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两下肢的瘫痪称为截痪。绝大部是由颈膨大以下的脊髓损害引起。
【病因】
外伤、刃物刺伤呈棒伤等引起脊髓切断,脊髓出血或脊柱骨折使脊髓挫伤以及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血管病变、脊髓压迫性病变、变性疾病等均可出现截瘫。
【临床表现】
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弛缓性截瘫与痉挛性截瘫;按截瘫病变部位分脑性截痪、脊髓性截瘫、周围神经性截瘫;按神经元损害的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截瘫与下运动神经元性截瘫。
【鉴别诊断】
(一)弛缓性截瘫 以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为特征。
1.下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截瘫以弛缓性为特征,瘫痪程度不等,可以是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完全性弛缓性截瘫者两侧瘫痪程度相等。肌萎缩伴有血管运动障碍,如浮吸、皮肤青紫等,以及皮肤营养障碍,当前根刺激性病变时,可有肌纤维颤动。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跟腱反射尤为明显,无锥体束征,绝无Banski征,同时有括约肌障碍。如马尾神经损害时有大小便失禁,或由于膀胱肌的麻痹,呈神经性膀胱,表现为持久性尿失禁。
2.上运动神经元性弛缓性截瘫:表现为两下肢完全性瘫痪、肌张力减低、局部姿势反射消失、下肢腱反射消失、浅层反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消失。可有Babinski征。除弛缓性截瘫外,病变以下浅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有大小便失禁。有肌萎缩,此种肌萎缩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不同,没有选择性,而是下肢广泛性的肌萎缩。
(二)痉挛性截瘫 属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为双侧锥体束病损所引起。步行时足尖着地,膝关节屈曲,呈痉挛步态。腱反射亢进伴多动性,即牵引腱反射时出现一系列反射运动,如髌阵挛与踝阵挛等。两侧病理反射阳性,同时伴有脊髓自动反射,即在足背部给予刺激时,下肢出现屈曲反射。痉挛性截瘫患者多伴有括约肌障碍,表现为紧迫性排尿,有时表现为迟延性排尿甚至尿潴留。其感觉障碍有蚁行感、麻木感、有时可有刺痛、电击样疼痛等,一般无触觉障碍。痉挛性截瘫一般分为三型:
1.隐袭型: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脊髓性间歇性跛行。瘫痪轻,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轻度增高,Babinski征阳性及伴有其它锥体束征。
2.伸直性(痉挛性)截瘫型:两下肢呈伸直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3.屈曲性(痉挛性)截瘫型:两下肢明显屈曲,下肢几乎完全丧失随意活动的能力,不能站立及步行,腱反射可丧失,此型多由伸直性截瘫移行而来。
双侧上下肢的瘫痪称四肢瘫。
【病因】
大脑、脑干和颈髓的双侧锥体束、脊髓的灰质神经根、周围神经病变(如脑血管病、肿瘤、炎症等),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都可引起四肢瘫痪。引起四肢瘫的病变可同时发生。
【临床表现】
大脑、脑干及颈髓损害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其余病变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鉴别诊断】
(一)大脑病变所致的四肢瘫 脑血管病所致四肢瘫为老年人多见,呈隐袭性进行四肢不全性痉挛性瘫痪,同时伴有构音障碍、咽下困难等假性球麻痹症状。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可致双侧偏瘫,常伴有假性延髓麻痹,两侧大脑半球病损,如脑水肿等可有四肢瘫及去脑强直。
(二)脑干病变所致的四肢瘫 脑干病变发展至两侧时可引起四肢瘫,其瘫痪呈四肢不全性痉挛性瘫痪,伴有颅神经损害。
(三)颈髓病变所致的四肢瘫 颈髓病变时常见四肢瘫。枕骨大孔附近的肿瘤可出现四肢瘫,其特点是瘫痪顺序是先从一侧上肢开始,以后波及同侧下肢,再次为另一侧上肢及下肢。颈髓上部和中部的肿瘤,瘫痪呈隐袭进行性、痉挛性四肢瘫。颈膨大肿瘤上肢呈弛缓性,下肢呈痉挛性四肢瘫痪,上肢因相应的脊髓前角和前根的损害而出现弛缓性瘫痪,下肢因锥体束损害而出现痉挛性瘫痪。肌萎缩侧束硬化的四肢瘫是开始出现上肢肌萎缩,经后出现下肢瘫痪。颈髓出血、外伤引起的四肢瘫,其特点是起病突然,开始呈四肢弛缓性瘫痪,以后逐渐向痉挛瘫痪移行,并伴有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
(四)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四肢瘫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四肢瘫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多出现双下肢瘫,以后很快出现双上肢瘫,或突然出现四肢瘫,而以下肢症状明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有主观感觉障碍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急性脊髓灰质炎:本病可引起下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但无感觉障碍,可有脑脊液中细胞增多。
3.Landry氏麻痹:由双下肢瘫开始,很快向上发展,出现呼吸障碍,以后出现上肢瘫痪,常在末出现颅神经麻痹之前即死亡。
(五)肌肉病变所致的四肢瘫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四肢肌肉瘫痪和萎缩以近端明显,肌萎缩较瘫痪明显,有假性肥大,起病于儿童,可有家族遗传史。
2.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亚急性起病,有肌萎缩同时肌盆带肌萎缩明显。
3.周期性麻痹:多由于血钾异常伴有四肢瘫痪。如低血钾性四肢肩胛带与骨盆带肌肉瘫痪,由近端波及远端,肌肉有反射减低,腱反射正常或减低,无感觉障碍。而高钾性周期性麻痹伴有的四肢瘫痪,往往先从四肢远端开始,肌固有反射亢进,多数腱反射消失,有主观及客观感觉障碍。
(一)重症肌无力 表现为肌肉特别容易疲劳,肌肉开始收缩时尚有力,连续收缩时则肌力逐渐减退,甚至瘫痪。但休息后肌力又可恢复。晨轻暮重,受损肌的变换及瘫痪程度的变换是其特点。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有助诊断。
(二)癫痫后的瘫痪 较严重的部分性运动性发作后,常在发作部位遗留下暂时性的瘫痪(称Todd paralysis),如瘫痪处原已有瘫痪也可有暂时加重。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而恢复,至癫痫发作后再现。
(三)短暂脑缺血发作 可表现发作性偏瘫或单瘫,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有脑动脉硬化,血脂增高或血增高的特点。
【病因】
以青年女性多见。此病的发生往往存在有癔症特殊性格基础,由于精神刺激、不良的环境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而发病。
【临床表现】
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截瘫、偏瘫和单瘫。体格检查时腱反射正常或增强,无病理反射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肌肉萎缩。在无人注意时或患者注意力转移时,可出现瘫痪肢体的活动。瘫痪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但不符合神经解剖分布规律。症状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减轻。
【鉴别诊断】
(一)癔症性单瘫 单瘫不恒定,受情绪所影响,一般瘫痪的肢体伴有明显的感觉障碍症状与体征不符合。
(二)癔症性偏瘫 多见于成年人,致病有精神因素,偏瘫以下肢明显,腱反射正常而两侧对称,绝不出现病理反射。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体征变化多端,经精神治疗后偏瘫的肢体可完全恢复正常,可以复发。
(三)癔症性截瘫 弛缓性与痉挛性截瘫均可见到,变化多端,瞬间呈弛缓性,瞬间又呈痉挛性。癔症性截瘫的特点是:①没有括约肌障碍,不出现褥疮及皮肤营养障碍与肌萎缩;②腱反射与浅层反射正常,绝无Babinski征;③有精神因素,发病快,易于暗示性。
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
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如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动痉挛由新纹状体病损引起;节律性与局限性肌阵挛与下橄榄核、齿状核及红橄榄束的损害有关:舞动运动为对侧脑底核的病变所致;震颤可由纹状体、小脑及小脑有关的结构或额叶病变引起;肌束颤动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等。不自主运动可因生理或精神因素引起,但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主要见于感染、中毒、变性、遗传和家族性发育异常等疾患,也可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
1.抽搐:肌肉快速、重复性的,阵挛性的或强直性的无意收缩,常为一组或多给肌肉同时产生,有时在面部或肢体对称部位出现振幅大且不局限,多由一处向他外蔓延,频度不等,无节律性,受体内外因素影响,伴有躯体不适及其它异常感觉,客观检查无异常所见。
2.痉挛:为肌肉或肌群的断续的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系因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的异常兴奋所致。某些痉挛可伴肌痛、肌强直和或不自主运动及头、颈、肢体、躯干扭转畸形等。呈继续的节律性肌收缩,间有肌松弛者称阵挛性肌痉挛;较持久的肌收缩则称强直性肌痉挛。大部分痉挛属于此种。
3.震颤: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震幅大小不一,以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和舌部。
4.肌阵挛:为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可见于正常人,病理性肌阵挛分为节律性和非节律性两种,以前者多见。
5.舞蹈样运动:是一种无目的,没有预兆的无规律、不对称、幅度不等的快速的不自主运动。头面部舞蹈运动表现为皱额、瞬目、咧嘴、舌不自主伸缩、摇头晃脑等转瞬即逝的怪异活动。常影响说话,在肢体表现为无一定方向的大幅度运动,患者常难以维持一定的姿势。
6.手足徐动症:又称指划运动。以肌强直和手足缓缓的强直性伸屈性运动为特点,可发生于上肢、下肢、面部和头颅。通常以上肥远端和面部最明显。患者的手指常出现不规则的“蠕动样”徐动性运动,掌指关节过度伸展,诸指扭转,可呈“佛手”样的特殊姿势。参与徐动性动作的肌肉张力增高。下肢受累时,行走发生困难,诸趾扭转,拇趾自发性背屈。患者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不自主动作。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头部向左右两侧扭来扭去,有时咽肌受累而发生吞咽和构音困难。这些不自主动作于安静时减轻,睡眠时完全停止,精神紧张或随意动作时加重,但感觉正常,智力可有减退。
7.扭转痉挛:又名变形肌张力障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躯体纵轴畸形扭曲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正常。
其它不自主运动还有偏侧投掷运动、肌纤维震颤,肌束颤动和肌纤维颤动等。
(一)面肌抽搐(facial tic,Beus spasm) 由于疼痛刺激引起面部肌肉反射性痉挛性收缩者称“痛性抽搐”,见于三叉神经痛。当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患侧面肌反复发作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结膜充血,流泪等症状。此外尚有一般的面肌抽搐,多为一侧性,表现为眼睑抽搐、伴有皱眉肌、鼻部诸肌、颊肌收缩,眼睑呈快速频繁的抽动,如病程过长,反复发生可引起眼睑强直性收缩,提上睑肌收缩,睑裂缩小。面肌抽搐和面肌痉挛临床表现相同。
(二)手足抽搦症(tetang) 由低血钙或中毒引起。多见于婴儿、儿童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间隙发生的双侧强直性痉挛,以上肢显著。典型的“助产手”包括手指伸直并齐,掌指关节屈曲,大拇指对掌内收,腕部屈曲,常伴有肘部伸直和外旋。牵涉下肢时,有足趾和踝部的跖曲和膝部伸直。严重时可有口、眼轮匝肌痉挛。发作时意识清晰。Chvostck征和束臂试验阳性。低血钙可能同时产生手足抽搦和痫性抽搐。
(三)破伤风(tetanus) 破伤风患者受到外界刺激时,常发生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的抽搐,历时数秒钟。意识清醒,在抽搐间歇肌肉并不松弛,扪诊仍可发现坚硬的强直状态,以咀嚼肌最为显著。外伤病史、痉笑病容,角弓反张等均可提示破伤风的诊断。
(四)新生儿抽搐(neonatal convulsion) 新生儿抽搐均属痫性抽搐。轻者呈局限性或偏侧性阵挛性痉挛,脑电图显示一侧尖波灶或正常。重症者可呈全身强直性痉挛或肌阵挛,或是微小的眼球或肢体强直性或阵挛性动作,伴有脑电图上的多发性尖波灶,弥漫性阵发性活动或低平电位。
(五)癫痫大发作(grand mal epilpsy)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眼球向上或一侧移动,上肢伸直或屈伸,手紧握,下肢伸直或表时屈曲。由于呼吸肌强直收缩,可出现呼吸暂停,面及皮肤紧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继而全身肌肉由持续的收缩转为一张一弛的阵挛性收缩,头部、躯干及四肢均呈强烈的收缩。由于腹壁肌及膀胱收缩,可有小便失禁,发作停止后即转入昏睡状态。醒后除先兆外,对发作经过不能回忆。自发作开始到意识恢复经历5~15分钟。发作间隙期脑电图可有各种痫样发放。
(六)癫痫局限性发作(localied epilepsy) 为一系列的局部阵挛性抽搐,大多见于口角、眼睑、手指或足部。抽搐多为短暂的,一般意识障碍。脑电图表现为局限的节律棘波,尖波或棘—慢波。
(七)高热惊厥(hyperpyretic convulsion)为3岁以下儿童因患某种高热性疾病而产生,这是由于幼儿神经调节机能不良的一种表现。一般都在体温突然升高到38℃以上,历时2~6小时内发生,呈癫痫大发作形式,发作后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高热惊厥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出现一次,以后还有高热仍可发作。儿童到6~8岁后,则很少再发作。
(八)癔前些天性抽搐(hystenical convulsion)发作前有精神因素,多于他人在场时发病,发作时突然倒下,头部后仰,全身僵直,牙关紧闭,握拳时大拇指在掌外。强直性痉挛后,继有不规则的手足舞动。常杂以捶胸顿足,哭笑叫骂等情感反应。无意识丧失,瞳孔和跖反射等无变改。而色如常或潮红,大多无咬舌、跌伤和大小便失禁,每次发作历时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经他人抚慰或治疗而止。患者能描述发作经过。
(一)书写痉挛(writing spasm) 此病多属于神经功能性疾病。是在书写时由于手肌紧张及运动异常而导致书写功能障碍。患者在持笔时或开始写字时困难。这种痉挛现象主要发生在手指、腕部甚至整个上肢。有的病例引起固有伸肌呈痉挛性强直收缩,继之沿食指及中指渐渐蔓延到固有伸拇指长肌收缩,产生拇指外展。此病最重要的特点是书定时痉挛,不写字时症状消失。
(二)痉挛性斜颈(spasmodic torticollis) 其特点是颈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不随意收缩,产生痉挛性斜颈。肌肉收缩呈强直性,有时呈阵挛性或强直阵挛收缩,故头扭转伴有斜颈及细小摇头。发作时头向侧方倾斜,下颌向对侧扭转并稍向上。痉挛性斜颈在坐位、立位、情绪激动及周围环境影响下容易出现,当卧床安静时减轻,眨眼时消失,随意运动时增强。有时检查进给以拮抗动作则斜颈消失,压迫胸锁乳突肌及副神经时可以诱发。
(三)痛性痉挛(cramp) 在强直性肌肉收缩的同时伴有疼痛。周围神经和肌肉病变均可引起。常在白天剧烈活动后的晚上,一般以下肢腓肠肌多见。
1.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nia):病因不明,从5岁到60岁之间皆有发病。病情常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进展并加重。在静止状态、活动状态时肌肉均呈持续性收缩,伴有剧烈疼痛。常首先侵犯手足,以后向面部及咽喉部肌肉、舌肌、肢体、躯干肌肉蔓延,伴有广泛的肌肉颤搐、常发生窒息,并由于吸入性肺炎而死亡。
2.MCArdle氏征候群(MC Ardles symdrome):由于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或磷酸果糖激酶而使肌肉收缩不正常,呈痉挛性收缩,由于强直痉挛收缩,被动牵引而产生疼痛,疼痛随运动度增加而加重,客观检查无异常发现。
3.僵入综合征(stiffman syndrome):常见于男性,有轴性肌肉针刺样感的疼痛,然后发生对称性的持续的骨骼肌僵硬,抽搐,痛性肌痉挛。眼肌、心肌与平滑肌不受影响,肌僵硬不受睡眠、脊髓麻醉和巴比妥类药物的影响。
(一)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在肌肉完全松驰的情况下,即安静状态下出现的震颤叫静止性震颤。这种震颤于睡眠时消失,运动时减轻或消失。震颤节律为4~6次/秒,比较有节律。静止性震颤见于中脑被盖近结合臂交叉部位病变。
1.震 颤 麻痹(paralysis agitans):或称帕金森氏综合征(parkinsons syndrome)震颤麻痹患者的静止性震颤常幅度较小,有节律(4~6次/秒)。一般情况下震颤发后的顺序是先在一侧,其次是同侧下肢,再次是另一侧上肢而波及到下肢。下颌、口唇、舌和头部均最后受累。上肢震颤常比下肢重。手指的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在本病早期,震颤仅于肢体的静止状态下出现,作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停止。伴有肌强直和运动减少。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但当此病的进展期,其无论静止时或运动时均出现震颤,则震颤往往在上午重,清晨轻,睡眠时消失。并有既往病史和相应的状态,如脑炎后Parkinsson综合征过去有脑炎病史常见有动眼危象,皮脂溢出及流涎增多。
2.老年性震颤(senile termor):发生于老年人,震颤常见于静止时。其频率、幅度与Parkinson综合征类同。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
3.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Wilson病。本病的震颤大致与parkinson综合征相类似,主动肌与拮抗肌交互性节律收缩,当随意运动时或保持某种姿势时震颤极为强烈,在极为严重的情况下肌张力增高与不随意运动合并出现,呈一种复杂的异常运动。在静止状况下两侧肢体呈现规则的节律性震颤,速度较快,振幅大小不等,甚至整个身体都在动。除静止震颤外,随意运动时也出现震颤,而且在运动时震颤的速度、振幅都增加,波及全上肢。如在静止时手即有震颤,速度快,可达140次/分,当作指鼻试验时,引起手的剧烈震颤,甚至无法触及鼻部。伴锥体外系症状和Kayser—Flelscher环。
(二)意向性震颤(intentional tremor)出现于随意运动时,故又称动作性震颤。常在肢体运动时或开始运动时出现。快达到目标时为明显。主要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的病变,如小脑肿瘤、血管性病变、多发性硬化、弥漫性轴周性脑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呈无节律、振幅大、受情绪影响而增强。
1.小脑疾患:小脑病变时主要为意向震颤,系齿状核或发自齿状核通路病变所致。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运动时震颤速度不快,但振幅粗大,不规则。如作鼻试验或举杯时,震颤大为明显。伴有运动障碍。
2.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本病以小脑性意向性震颤为多,常为意向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合并出现。患者在静止时不出现震颤,而当坐位或立位时头现躯干前后摇动,振幅开始小,以后逐渐增大,结合反复发作的脑、脊髓和视神经受损的特征可考虑诊断。
(三)姿势性震颤(postural trema) 为身体受累部分主动的保持某种姿时出现的震颤。即在静止状态下不出现,只有当患者身体处于某种姿势的情况下才出现震颤。临床上常见疾病有:
1.特发性震颤(idiopathic trema):起病早且常有震颤家族史。姿势性震颤为本病的唯一症状。往往见于手部,影响精细动作、书写和用匙筷进食。其次为头部,表现为细小的点头或摇头动作。患者平举上肢时,可见双侧指部和腕部的5~8次/秒震颤,振幅不定,在精神紧张时加剧。本病既无肌强直及运动减少,又无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眼震和醉汉步态等症状易与震颤麻痹和小脑疾患相鉴别。
2.扑翼震颤:主要特点产姿势性震颤。在静止与睡眠时消失,精神兴奋时增强。当患者两上肢前伸,和腕部伸直维持一定姿位时,腕关节突然屈曲,而后腕关节可迅速伸直至原来的位置,这样反复的腕关节屈曲及伸直,状如扑翼。这种震颤以不规则、无节律、振幅经常有变化为特征。主要见于全身性代谢疾病,如肝昏迷、尿毒症、慢性肺功能不全、低血钾、心力衰竭时的红细胞增多症、脂肪痢、Whipple病及低血镁症。系中枢神经系统反复抑制和兴奋肌张力所致。
3.中毒和感染性震颤:各种药物和酒精、锂、铅、磷、镁、汞、一氧化碳等中毒以及各种感染(如伤寒、水痘、天花)均可发生姿势性震颤。如酒精中毒时的这种震颤于静止时不明显,当上肢前伸手指分开并保持此姿势时震颤明显,以震动性震颤为其特征。如发生于手指,进而波及舌、面肌和鼻翼肌。在笑和说话时可以见到细小的震颤。汞中毒引起的震颤,呈中等节律震颤,静止时出现,运动时更突出,越近目的地进震颤越强。即静止性震颤与姿势性震颤混合出现,当疲劳与精神兴奋时增强。
(四)混合性震颤 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震颤称混合性震颤,如小脑病变、肝豆状核变性可合并发生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癔症性震颤表现为多变不规则的震颤,震颤大小不一。静止和运动时都存在。有明显的精神因素,常伴有其他癔症性症状,分散病人注意时震颤缓解,集中注意于病变部位时震颤增强。
(一)节律性肌阵挛
1.软腭、喉部肌及其它部位节律性肌阵挛:在软腭、咽、喉部肌群以及眼肌、膈肌等产生肌收缩,呈同步性每秒2~3次,每分钟可快达100次左右。收缩可呈持续性,睡眠或镇静剂不能控制,针刺或兴奋剂可改善症状,随意运动时可暂时停止。最常见的一型是软腭震颤局限于软腭部,软腭作上下有节律的颤动,伴有回及喉的运动,肌阵挛可扩延至眼肌、面肌及膈肌。如膈肌阵挛时出现呃逆,眼外肌阵挛时出现眼球偏视性节律运动。此种肌阵挛是由于延髓橄榄、中脑红核与同侧小脑齿状核三个部位联结的三角区病损的结果。常见于血管性病变、肿瘤和脑炎等。
2.流行性脑炎时的节律性肌阵挛:在流行性脑炎的急性期或后遗症期,出现的一处肌阵挛。这种肌阵挛呈快速的节律,约每分钟10次左右的收缩,呈持续性,不产生运动效果,但手指例外。呈同步性,甚至引起整个肌肉同时收缩,好发于腹肌、胸肌、面肌或手肌,常伴有中枢性疼痛,Dubini氏电击样舞蹈病属于此类。
3.肌阵挛性癫痫:以肌阵挛为主要表现的癫痫称肌阵挛性癫痫,脑电图上有多棘波或多棘—慢波等痫样波发放。按其临床表现分下列几种:
(1)遗传性肌阵挛(Unverricht氏病):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突然,闪电样肌肉收缩,一般为双侧,亦可见于单侧,常侵犯颈、肩、臂肌。发作次数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发作前有前驱症状,如心悸、心前区不适感等。肌阵挛常因情绪因素、声光刺激、疲劳、寒冷加重。可伴有癫痫大小发作等。
(2)持续性局限性肌阵挛:一块肌肉或一群肌肉引起阵挛性收缩,产生的部位以肢体远端为多。多数情况下呈节律性抽动,常与Lachson氏癫痫相混淆,所不同者前者呈持续性。
(3)小脑性肌阵挛性癫痫:本病有癫痫、肌阵挛、小脑症状三大主征。不产生运动效果。此型肌阵挛当随意运动时出现反抗运动,即由于拮抗肌的作用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可发生于儿童隐性神经母细胞瘤和成人支气管肺癌的患者。
(4)其它型肌阵挛:除上述三型肌阵挛外,尚有一些病因不明或变性病引起肌阵挛,如Schilder氏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脑萎缩,pick氏症等均可有肌阵挛。
(二)非节律性肌阵挛
1.多发性副肌阵挛:1881年Friedrich氏首先报道故又名Frid—erich氏病。肌肉出现阵挛性收缩,不同步,无节律,一般运动效果不明显,收缩频率为每分钟40~50次。在情绪影响下出现剧烈收缩,多呈进行性,安静时消失。主要侵犯肌肉和躯干肌。常先在下肢出现肌阵挛,以后波及身体其它部位,面肌和呼吸不常受累。腱反射、感觉无异常,不出现癫痫和肌萎缩。
2.肌肉纤维性收缩(Morvan氏纤维性舞蹈病):患者开始先在腰部及下肢有疲劳感和肌肉疼痛。肌纤维性收缩多在大腿后部,以后可波及躯干及上肢,不侵犯头面部,以肢体近侧端明显。肌肉纤维性收缩是在肌肉的一部分呈现小的波动运动,与肌纤维震颤不同点在出现部位和频度不同,本病的好发部位主要是下肢,而躯干和上肢少见。在静止时、睡眠时收缩不消失,机械刺激不能诱发。目前认为本病与间脑病变有关。
3.症状性肌阵挛:在病毒性脑炎、化脓怀脑膜炎、麻痹性疾呆、严重早老性疾呆、破伤风、士的宁中毒及代谢障碍(尿毒症、缺氧性脑病)等可见到短暂的或持续的肌阵挛症状。
(一)小舞蹈病(xhorea minor)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节、大脑皮质、脑干、小脑等处散在的动脉炎和神经细胞变性。常为急性风湿病的一种表现。80%发病于儿童期,多呈急性起病,起飞现前常有前驱期。此期平均一周左右,有轻度体温增高。以后出现四肢及脊背疼痛;手足活动笨拙不灵。持物不稳定,继之出现舞蹈样运动。开始轻而局限,逐渐波及全身,其舞蹈样运动上肢表现为各关节交替发生伸直、屈曲、扭转等动作。手指不停的屈曲与内收;伸手和举臂过头时出现特殊姿势,腕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过伸,各指伸直分开,手臂过度旋前,称旋前肌征(pronator sign)。下肌表现为步态颠簸,常常跌倒。躯干亦可绕脊柱卷曲或扭转。面部表现为扮鬼脸、皱额、眨眼、撅嘴、吐舌、挤眉等等,变幻不已。呼吸可因躯干和腹肌的不自主运动而变为不规则。舞蹈样运动可因情绪激动或作自主运动而加剧,平卧安静时减轻,睡眠时完全消失。
自主运动可因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或真性肌无力而不能协调,每一动作均突然冲动而出,很不自然,肌力常明显减弱。严重者似瘫痪,称麻痹性舞蹈症(paralytic chorea)。
妊娠舞蹈病的临床表现与小舞蹈病相似,多见于17~23岁的初产妇,且多在妊娠有前中期发病,可于妊娠中或分娩后自行停止,亦可于人工流产后立即停止。
(二)慢性进行性舞蹈病(chronic progressire chorea) 又称Hunt-ington舞蹈病,多于30岁以后起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变性所引起,临床特点为舞蹈样动作及进行性疾呆。本病舞蹈样运动动作慢、幅度大、无节律性,最初症状为动作笨拙,不能作精细动作,最后发展成周围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或舞蹈手足徐动症。舞蹈样运动在面部表现为面肌张力低,颜面松弛,外貌无神状,表情缺乏,在精神紧张时或谈话时面部出现舞蹈样运动,口半张,撅嘴,舌伸缩乱动,头不自主前屈、后仰、扭转或作鬼脸,手指有小的震颤,有时有大幅度运动,以至不能写字、着衣、进食。行路不稳,常常构音障碍,声音单调呈鼻音。
(三)老年性舞蹈病(senile chorea) 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理基础是广泛散在性软化灶,尤其是纹状体部更明显,临床表现与Hurtington氏舞病相类似,但发病晚,无遗传史可作诊断时的参考。
(四)半侧舞蹈病(hemichorea) 表现为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运动。它可以是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的一个部分。亦可以是基底节发生血管性损害的结果。多见于中老年。脑血管病致不完全偏瘫时可以出现,舞蹈样运动可于发后偏瘫后立即发生,亦可于数周后或数月后出现,偏瘫较完全者,常在偏瘫开始恢复后才出现舞蹈动作。这种不自主运动通常以上肢重,下肢和面部轻。
(五)症状性舞蹈病(symptomatic chorea) 脑部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和脑部变性、缺氧、中毒(铅、汞、镁、一氧化碳等)、以及全身代谢疾病(如胰岛细胞瘤引起的低血糖继发脑损害)、使用强安定剂等都可发生舞蹈样运动,称为症状性舞蹈病。
(一)特发性手足徐动症(idiopathic athetosis)病因不明。其特征是两侧性手足徐动,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和智能障碍。多为先天性,在生后数月内发病,于颜面、头部和四肢出现异常运动。智力发育落后,说话较晚或完全不能讲话。步行困难,步行时下肢肌张力增高或呈痉挛性,与Little氏病相类似。
(二)症状性手足徐动症(symptomatic athe tosis)
1.脑性小儿麻痹:在胎儿期或分娩时以及产生造成的大脑损害(早产、妊娠时外伤、分娩是脑缺氧,新生儿重度黄疸等)所致,除有手足徐动症状外,尚有各种各处样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在手足徐动侧有轻偏瘫,锥体束损害征。双侧手足徐动伴有四肢痉挛性不全瘫。
2.成人脑卒中后手足徐动:成人脑卒中后出现偏侧手足徐动极为罕见,是丘脑症候群的一部分。其它变性疾患(肝豆状核变性、Schilder-foix氏病,进行性苍白球萎缩症等)和炎症性疾病(嗜睡性脑炎、百日咳、麻诊、白喉等)均可出现手足徐动症。
又名变表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mdeformans)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是躯干的徐动症。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近端或躯干顺纵轴畸形扭曲为特征。肌张力在肢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一)原发性扭转性痉挛(primarytorsionspasm)病因不明,常有家族史。主要病理变化为基底节和脑丘脑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变性和胶质增生,以尾状核和壳核改变最明显。多在5~15岁缓慢起病,最初症状大多是一侧下肢的轻度运动障碍,足呈内翻跖曲,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缓慢持续的不自主扭转性运动以躯干和肢体近端为最严重,引起脊柱前凸和骨盆倾斜,不自主运动累及颈项和肩胛肌时,出现斜颈称为痉挛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累及面肌及咽喉时,引起面肌痉挛和构音障碍。智能、肌力和感觉均正常,入睡后不自主运动完全停止。
(二)症状性扭转痉挛(symptomatictorsionspasm)见于感染、血管疾病、中毒(重金属、药物、毒气等中毒)及肿瘤等。
扭转痉挛的不自主扭转性运动性质与手足徐动症相同,但前者主要侵犯颈肌、躯干及四肢的近端肌,而面肌或手肌或全然幸免或仅轻度受累。症状性扭转痉挛可因情绪因素加重,易误诊为癔症。癔症性不自主运动易受暗示影响,而且往往有精神因素为背景。
(一)偏侧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为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类似舞蹈样动作,肢体近端重,运动幅度大,力量强,系各种原因引起丘脑底核损害所致,亦见于纹状体到丘脑底核传导径路的病变,如肿瘤、风湿或炎症等。
(二)肌纤维震颤(myokymia)俗称肉跳。为许多运动单位或一群肌纤维的自发性短暂性搐搦样收缩。目前认为骨纤维颤搐的产生是因为作用于前角细胞或肌纤维兴奋性的营养性影响不一致所致,或是由于运动神经纤维内自发性冲动发放的结果。通常邻近的肌纤维群交替或间歇发生收缩,表现为肌肉表面的持续波动起伏。此种运动较肌束颤动粗大而持续,但一般并无萎缩。可以是生理性的,见于疲劳、寒冷时,也可见于神经症及体质衰弱的患者或其他代谢性障碍疾病(如大量出血后盐类丢失,尿毒症)等。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时可与肌束颤动一起发生。持续性的单侧面肌纤维颤搐可见于脑干疾病。
(三)肌束颤动和肌纤维颤动(fasciculations and fibrillations)肌束颤动是指一个肌群或一些肌群细小的快速收缩。为肉眼能见到的最细微的不自主运动。患者亦常讲诉有肌肉跳动感。肌纤维颤动是在一块肌肉的肌腹上数厘米范围内的细小的快速或蠕动样的颤动。由于过于细小,肉眼无法看到。肌电图上表现为小的、反复的短时间的棘波电位。一般认为肌纤维颤动是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的刺激现象,而肌束颤动是脊髓前根的刺激现象。
肌束颤动和肌纤维颤动都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肌纤维颤动在四肢、颜面、舌肌都可出现,但以舌肌最明显。这是因为除舌肌外其他部位有皮肤复盖不易被发现。伴有肌萎缩的肌束颤动可见于各种惠运动神经元病变,但最常见于变性疾病,如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进行性延髓麻痹等运动神元疾病。无肌萎缩的肌束颤动亦可见于正常休息时,疲劳与紧张以后,较多见于腓肠肌与手臂肌肉,称为自发性良性肌束颤动。
(四)迟发性运动障碍(tarpe dyskinesia)迟发性运动障碍是在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出现的不自主动作。最常引起本病的药物为吩噻嗪类(如氯丙嗉)、和丙其苯基酮类(如氟哌啶醇)。在连续服药一年后,至少5~10%产生运动障碍。有些病例在服药3个月后即能罹病。一般认为长期阻断多巴胺能受体后,后者反应超敏所致。突然停药可以诱发。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使多巴能神经元长期持续的阻滞,作为适应反应,多巴胺能受体敏感性增高,如果突然停用这些药物,受体膜的阻滞作用被解除,递质过多,则会产生或加重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皱额、挤眉弄眼、呶嘴、歪舌、缩着嘴角、舌头时而伸出,时而缩回、时而左右扭转、咬牙、反复张口等,亦有扭转颈、肩、躯干、前后屈伸运动、下肢的奇异动作,有时出现耸肩缩背样动作,急促深呼吸、手指指划运动,有的伴发四肢躯干的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运动,严重时出现颤搐、肌阵挛或肌张力增高所致的扭转性痉挛性运动障碍,痉挛性斜颈等症状。症状在睡眠中消失,兴奋时加重,说话时减轻。异常运动可因步行、运动、叩击等诱发而加重。
(五)急性肌张力异常(acute dystonias)这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病机理与突触间隙内多巴胺有关。常在服用抗精神药物1~3天内发生,表现为发作性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异常,多见于颈、舌、咀嚼肌部位(颈面综合征),即张口困难、口角歪斜、吐舌、舌有胀满感和坠落感,牙关紧闭、斜颈或后仰、眼球旋转或双眼向上凝视(动眼危象)。严重时有角弓反张,下肢过度伸展,扭转痉挛、肌阵挛等不随意运动。出现急性肌张力异常,可即刻肌注东莨菪碱或安定使之缓解。
(六)静坐不能(akathisia) 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副反应,可能是脑的非纹状体部分的DA受体受体阻滞的结果。多发生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初期,患者表现为无目的的搓手、顿足、反复徘徊、坐立不安,焦虑苦闷,伴睡眠障碍。因症状多在夜间加重,致使患者常在夜间起床于室内来去走动或踏步。药物所致的静坐不能症状可因停药而迅速消失,若继续服药也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
(七)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seg syndrome) 又称不宁肢,不宁肢或四肢不安性焦虑,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足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组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部分病例之发病有精神因素或现患有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患。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小腿深部的感觉异常,或自觉似在骨内、状如虫爬或奇痒灼热,难以名状,伴有恶劣情绪体验或扩延到大腿及足部,多双腿对称性受侵或一侧偏重。上肢一般不受累。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活动时减轻,故患者常深夜不寐,辗转徘徊或移双腿不已。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肌电图正常。
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的协调动作失调,不平稳与不协调,称为共济失调。
机体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脊髓后索的薄束与楔束贯穿脊髓之全长,薄束传导躯干下段与两下肢的深感觉,楔束传导躯干上段与两上肢的深感觉。从后索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交叉,经对介的丘脑而到大脑皮质,后束传导肌肉、关节与肌腱的深感觉、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肢体运动的力与范围的冲动、以及部分感觉与两点鉴别感觉。前旋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平衡反应。小脑是维持躯体平衡、共济运动和肌张力的重要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完成的。深感觉、前旋系统、大脑和上脑的病损均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旋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1.感觉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
2.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小脑性共济失调不受睁眼、闭目或照明度影响,不伴感觉障碍,有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讷吃和特殊小脑步态,即行走时两足分开,步距大小不一,步态蹒跚不稳易倾倒。指鼻试验时共济失调极为明显,可见上肢呈弧形摆动与意向性震颤,并有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关节运动过度、快复动作障碍、肌肉反跳现象。
3.前庭性共济失调: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4.遗传性共济失调:为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病因不明,大多有家族史,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偶为伴性遗传。病理变化以脊髓、小脑、脑干变性为主,周围神经、视神经、大脑和小脑等也可受累。临床以共济失调、辨距不良为主要表现。
(一)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上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如中毒性、代谢性、遗传性多发神经炎等。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肌肉有压痛等。其共济失调的主要特点是四肢的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闭目时加重。本型有深感觉障碍,无Argyll-Robertson氏瞳孔,无括约肌障碍,以上三点可与后束型或脊髓痨鉴别。
(二)后根病变 多发性神经根炎病例可出现共济失调,伴有感觉异常,末稍型感觉障碍、肌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等症状和脑脊液蛋白增高。脊髓痨损害后根及后束,出现典型的感觉性共济失调。并可有闪电样疼痛,躯体束带感、括约肌功能障碍、Argyll-Robertson氏瞳孔、膝、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血和脑脊液华康氏反应阳性。
(三)后束病变 各种原因损害脊髓后束者都可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亚急性合并变性,脊髓后方肿瘤,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等。其特点是感觉分离,即触觉、温痛觉无损害,而位置觉、压觉及震动觉减低或消失。亚急性合并变性者常合并锥体束损害而有两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也可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和恶性贫血,胃液分析常有游离酸减低。脊髓后方肿瘤常先有神经根痛,以后逐渐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症状,往往伴有传导束型浅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腰空有椎管阻塞症状,脑脊液中蛋白质增多。
(四)脑干病变 凡损害延须后束或其核或桥脑和中脑的内侧丘系时均可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延髓病变其共济失调在同侧,桥脑、中枢病变共济失调在对侧,其特点是伴有病变同侧的颅神经损害症状,且大多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五)丘脑病变 丘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可为血管性、肿瘤和外伤等。除可有对侧半身感觉性共济失调外,尚可有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及浅感觉障碍,其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因丘脑中间腹核与小脑有联系,故丘脑病变时还伴有小脑症状。丘脑病变引起深感觉障碍。可见到手足徐动样动作,尤其是在手部明显,即所谓丘脑性不安手,在闭眼时手不能保持一定的姿势而出现手指呈指划运动,这是由于手的位置觉障碍所致(假性手足徐动)。
(六)顶叶病变 顶叶病变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对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如手或手指等。其病因可有血管性、肿瘤等。顶叶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与深感觉障碍无平行关系,即共济失调明显而深感觉障碍却极轻微。顶叶病变的深感觉障碍主要是空间定向感觉障碍。
(一)小脑蚓部病变 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平衡障碍,表现躯干共济失调,站立及行走不稳,而四肢共济运动近于正常或完全正常,称小脑蚓部综合征。急性进行性小脑蚓部病变以肿瘤为常见,尤其是儿童,如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成人则以转移性肿瘤多见,临床特点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在患者站立与步行时最为明显,通常可见身体向后摇晃和倾跌,特别是在转身时可见明显步态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常伴有眩晕和肌张力减低。慢性进行性小脑蚓部病变,起于幼儿期的有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其特点是伴有眼球毛细血管扩张;成人则有进行性小脑变性、癌性小脑萎缩、酒精中毒性小脑变性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躯干共济失调和言语障碍。
(二)小脑半球病变 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躯干平衡障碍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转移性肿瘤、脓肿及结核等,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病侧肢体共济失调及颅内压增高为特征。表现为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有病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动作苯掘、不稳、快复轮替动作障碍、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并有肢体辨距不良、肌肉反跳现象。头颈常固定在一个特殊位置,头常向前倾俯,并转向病侧,摇头或转头时可发生恶心与呕吐。口齿讷吃,构音困难,眼震明显、行走时步态蹒跚、常向病侧倾跌。闭目难立征阳性。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两侧小脑半球病变引起四肢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症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多处髓鞘脱失与胶质疤痕形成。除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眼震外,常有肢体无力、瘫痪、可伴有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的症状。以病灶多发和病程反复发作及缓解为特点。
(三)全小脑病变 主要病变躯干的平衡障碍和肢体共济失调。急性损害以急性小脑炎和小儿中毒多见(如苯妥英纳中毒、巴比妥类中毒、急性汞、铅中毒等)。前者病前有感染史,急性起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常在2~8周内痊愈。后者有接触史。慢性全小脑病变多见于小脑变性及萎缩性病变,常见的为遗传性共济失调,其特点是有家族史,起病隐袭而呈进行性,并可有锥体束及脊髓后束损害的症状。小脑发育不全早期表现是当患儿开始伸手取物时出现共济失调,坐、站、走均迟晚。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癫痫及锥体外系症状等其他脑发育不全的表现。
(四)小脑桥脑角病变 常见病因是肿瘤,以听神经瘤多见,约占80~90%。开始有病侧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或眩晕症状。以后出现同侧局部感觉障碍、面神经轻瘫、小脑共济失调与颅内压增高症状。晚期因脑干与颅神经受累,出现言语与吞咽障碍、对侧锥体束征与感觉障碍。
(五)脑干病变 其共济失调可为感觉性、小脑性或前庭性,以小脑性者常见。脑干与小脑半球的联系较蚓部多,故脑干损害所致的小脑性共济失调以四肢共济失调为显著,由于代偿不如小脑半球,因此持续时间久。其特点是同时伴有脑干邻近结构如运动、感觉传导束与颅神经损害之各种症状。
(六)大脑病变 大脑的额叶、颞叶和顶叶损害临床上都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1.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病变时可发生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主要在站立或步行时出现。特点是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并可有精神症状和强握反射。而与小脑病变者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退或钏摆样、无病理反射的临床表现不同。
2.颞叶性共济失调:系颞叶中平衡中枢受损所致,也可由颅内压增高压迫而继发。颞叶性共济失调的特点是共济失调症状轻,早期不易发现,有同向偏盲,失语等症状。
3.顶叶共济失调:顶叶病变除有深感觉障碍、皮质感觉障碍外,因顶叶是小脑和前庭的高级中枢,故顶叶旁中央小叶损害时可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大小便障碍。
(一)周围性前庭病变 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的病变称为周围性前庭病变。急性单侧的周围性病变如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各种性质的迷路炎等。表现为急性起病,旋转性的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眼震(慢相向病侧)。可伴有耳鸣、耳聋。有明显的躯干平衡障碍,站立时倾倒及示指偏斜试验均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倾到方向随头位改变而变化,推颈试验从健侧向病侧推时易出现倾倒,当闭目循直线行走时和一侧小脑半球病损患者一样向病侧偏斜,睁眼行走由于随意矫正而呈锯齿状步伐。闭目原地踏步伐时则以体轴中心缓慢地向健侧旋转。单侧慢性损害如听神经痛,迁延性内耳炎等,一般无躯干平衡障碍。眩晕少见,如有为非旋转性,每于躯体活动或闭眼时有轻度摇晃感。急性两侧性周围性前庭损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毒,两侧美尼尔病等,站立及行走不稳等平衡障碍显著,闭目后加剧,但无自体的自发性偏斜,旋转性眩晕,但有剧烈的动摇或浮动感。两侧性慢性周围性前庭损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毒的表现和急性相同,但程度较轻。无论急性或慢性的周围性前庭损害,诱发性前庭功能性试验均有障碍。
(二)中枢性前庭损害 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联系的病变称为中枢性前庭损害。见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干病变时,表现为站立时向后或侧后方倾倒,与眼震慢相方向不一致,与头位无关,与自体的自发性偏斜方向不同。因此中枢性前庭损害的特点是各种前庭反应不一致,症状亦较轻,诱发性前庭功能试验无障碍,可与周周围性前庭损害鉴别。
(一)脊髓型 本型以弗利德来(Friedreich)氏共济失调最常见。主要病变为脊髓后索及侧索、脊髓小脑束与锥体束慢性变性多在5~15岁隐袭起病,进展缓慢。最早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站立时两脚分得很宽,向两侧摇晃。因后索深感觉传导束受损故闭目难立征阳性。以后两上肢出现共济失调,可有意向性震颤,但上肢症状往往轻于下肢。也可有躯干性共济失调。站立或起时身体摇摆不稳,讲话含糊不清或呈吟诗状。肢体无力。可出现胫前肌和手小肌轻度轻度萎缩,缩深觉明显减退,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胝下,锥体束征阳性。多数患者有眼震,常有脊柱后侧突和弓形足,并可有脊柱裂、指(趾)并合等。疾病早期即有心电图异常,但只有1/3病例有心脏病的症状或体征。
(二)小脑型 以Narie型遗传型痉挛性共济失调多见。病理改变主要在小脑,可见对称性小脑萎缩,浦肯野细胞脱落,而颗粒细胞受累较轻。多在成年后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共济失调是首先症状,表现有上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性步态及构音困难,亦可有躯干共济失调。下肢张力增高,形成共济失调-痉挛步态,可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少数患者伴有眼球震颤和视神经萎缩。无骨骼畸形。
(三)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为中年后起病的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型。病理变化累及下橄榄核、桥脑底和小脑。症状包括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头部躯干的震颤等。少数患者可有软腭阵挛。后期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高和Babinski征。常有眼震和视神经萎缩。尚有肢本远端的感觉障碍、眼肌瘫痪、强直、震颤、精神异常和智能减退等。
肌肉营养情况是否正常不仅取决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如肌肉实质性病变(肌营养不良、肌炎)中则直接损害肌原纤维,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可出现肌萎缩,即使病因不在神经、肌肉,也可有Ⅱ型肌纤维的选择性变性,如废用性肌萎缩除肌萎缩之外,有时尚伴有肌肉肥大。
肌萎缩系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而言,是神经、肌肉疾患和主要症状之一。肌肉的营养状况是否正常不仅取决于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根据产生肌萎缩的原发病变,临床上将肌萎缩分为三大类:即神经原性肌萎缩、肌原性肌萎缩和废用性肌萎缩。
【病因和机理】
神经原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肌原性肌萎缩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
【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肌萎缩:因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损害所致。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时肌萎缩呈节段性分布,以肢体远端多见,对称或不对称,不伴感觉障碍,常出现肌束颤动,肌力和腱反射程度与损害程度有关。肌电图见肌纤维震颤电位或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活检见肌肉萎缩变薄。镜下呈束性萎缩改变。
2.肌源性萎缩:由肌肉本身疾病所致。萎缩不按神经分布,常为近端型骨盆带及肩胛带对称性肌萎缩,少数为远端型。伴肌力减退,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醛缩酶等均不同程度升高,肌权磷酸激酶最为敏感。肌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出现短时限多相电位。
3.其它:中枢性肌萎缩一般伴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缺血性肌萎缩多因各种动脉炎、血栓形成等肌肉缺血和无菌性坏死而致。废用性肌萎缩则与长期不运动有关。且多为可逆性。
【鉴别诊断】
(一)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
1.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acute anterior poliomyelitis):多见于儿童,一侧上肢或下肢受侵。急性起病,很快出现肌萎缩。肌萎缩在肢体远端明显,有马蹄内翻足、猿手,但有时肢体近端肌萎缩也明显,因而表现肩胛肱骨型的肌萎缩,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躯干出现半射萎缩者叫偏瘫型,临床极为罕见。
2.脊髓出血或软化(myelapoplexy or myelomalacia):多由外伤引起,常合并有脊椎外伤或骨折、脱臼。脊髓出血引起的肌萎缩呈远端型,有时萎缩出现在下肢,多数为两侧性但可为一侧明显,伴有感觉改变,类似脊髓空洞症样分离性感觉障碍,少数呈Brown—Sequard氏症候群的特点。
脊髓前动脉的(腰髓部)血液循环障碍如血管闭塞性疾患可导致髓脊软化,下肢很快出现瘫痪与肌萎缩,伴有浅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开始瘫痪呈弛缓性,腱反射消失,以后逐渐为痉挛性,腱反射呈亢进及病理征阳性。
3.神经痛性萎缩(neuralgic amyotrophy):早期在肩胛附近有剧烈疼痛,可以持续数小时至数日甚至长期存在,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减低,瘫痪及肌肉萎缩。不伴有肌纤维颤动。肌萎缩有时为一侧性,有时为两侧性。有时先一侧后经一定时期才出现两侧肩胛带群萎缩。主要以肩胛肌、冈上下肌及三角肌为主,有时在某些肌群中出现单一的肌肉萎缩,呈镶嵌式,肌萎缩程度不等。
4.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tis):由于病因不同,其肌萎缩特点亦不同。
(1)酒精中毒性神经炎:起病较慢,感觉运动障碍以下肢突出。小腿的前外侧肌群瘫痪明显,小腿后部肌群或股四头肌也可受侵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早期即出现上述肌群的明显萎缩。除肌萎缩外常有植物神经改变如浮肿、皮肤菲薄、干燥无光泽、发绀或青紫,色素沉着、指甲改变、毛发脱落等。酒精中毒多发性神经炎的特征是剧烈疼痛,感觉异常、客观感觉障碍不明显、一般触觉与温度觉损害重、深层感觉障碍轻,肌萎缩主要在小腿肌群,腓肠肌有压痛。
(2)铅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慢性铅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起病一般由数日至数周左右,肌萎缩的特点是位于桡神经支配的肌群,即桡侧伸腕长肌、桡侧伸腕短肌、伸指肌、尺侧伸腕等,肱桡肌也可出现萎缩。感觉障碍轻或无。
(3)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四肢有剧烈的疼痛、有感觉与运动障碍。肌萎缩特点的发生较快,先侵犯下肢,主要是跖肌,其次为小腿后部与前外侧肌群。与酒精中毒性多神经不同的地方也是侵犯上肢,如手的肌肉,骨间肌与大鱼际肌明显,可呈猿手。下肢主要伸肌群麻痹与萎缩,故足下垂。
(4)吡啉性多神经炎:肌萎缩是吡啉性多神经炎中最常见症候之一。肌萎缩常以手的小肌肉为主,即大鱼际、小鱼际及骨间肌萎缩,但在肢体近端甚至于全身都可以出现肌肉萎缩,预后较好容易恢复。
(5)其他神经炎: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外伤、臂丛神经近压迫等都可以出现所支配肌群的肌萎缩。
(二)局限性非进行肌萎缩起病隐袭,进展至一定时期停止,出现局限性肌萎缩,常见的疾患如下,各种单神经炎或麻痹如:
1.尺神经麻痹(palsy of radial nerve):尺神经麻痹时在拇指内收肌、第一骨间肌处产生肌萎缩,触诊时肌肉松软感,小鱼际肌肌隆突消失,平坦,进而骨间肌也出现萎缩,呈爪形手;第四指、小指基节伸直或过伸、中指节屈曲,末节有时也屈曲。尺神经损害时,拇指内收肌麻痹,“捏纸征”(Froment拇指征)阳征。除了肌萎缩外手的尺侧尚有感觉障碍,在尺侧缘明显。
2.正中神经麻痹(play of median nerve):肌萎缩分布于前臂睛1/3及大鱼际肌,并屈曲。作捏纸试验时患者用拇指与示指的根部。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合并损害:如上肢外伤骨折压迫等引起,此两神经麻痹时在前臂掌侧出现局限性肌萎缩,而肱桡肌、桡侧屈腕长肌、桡侧屈腕短肌则无萎缩,大小鱼际肌、骨间肌有萎缩,手掌平坦呈“猿手”。
3.肌皮神经损害(musculocutaneous nerve injuiy):前臂前面出现肌萎缩。
4.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拇指部分肌肉麻痹,在大鱼际部有肌肉萎缩。正中神经位于狭窄的腕横韧带的下方,腕管之内,被屈指总肌、桡侧屈腕肌所包围,因而正中神经容易受外伤,此外在屈指总肌和滑膜炎、肥厚性关节炎也可引起正中神经损伤。腕管症候群绝大多数出现双侧肌萎缩,主要为两侧大鱼际肌或内收拇指肌萎缩。早期在拇指、食指及中指部有剧痛,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感觉障碍及血管运动障碍。
5.周围神经肿瘤(peripheral nerve tumor):如神经纤维瘤等。在该神经支配区出现肌萎缩,沿神经有自发痛及感觉障碍,如果是成神经细胞瘤则进展迅速,萎缩明显,疼痛剧烈。如为神经纤维瘤则往往是多发的,因此肌萎缩也是散在而多发的。
6.臂丛神经压迫(brachial plexus xompression):臂丛下部压迫出现远端型肌萎缩,由于多属于不完全性麻痹,所以肌肉萎缩不明显,但压迫呈进行性时可变为完全性麻痹,此时在此神经分布区肌萎缩明显,并有主客观感觉障碍。压迫性病变可见于脊椎旁肿瘤、良性或恶心淋巴肿瘤、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动脉瘤及颈肋等。
7.脊髓灰质软化(gray spinal sclerosis):肌萎缩呈远端型,除如前述呈急性或亚急性发展外,有的肌萎缩可以停止进展呈局限性。叫作Marie—foix氏脊髓前角灰质软化。肌萎缩局限于手部,不侵犯前臂及上臂,萎缩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停止。伴有感觉障碍,好发于老年人。软化灶多见于下颈髓至上胸髓的前角细胞,这是因为在这些部位血液循环最薄弱,容易引起脊髓软化,常见于梅毒性血管病变。
8.青年性一侧性上肢肌萎缩症(青年性非进行性手及前臂局限性肌萎缩症):多见于14~24岁的男性青年,特点是一侧上肢萎缩占绝大多数。起病隐袭,早期先表现手指力弱,继之手肌出现萎缩并向前臂骨群蔓延。肌萎缩呈特殊分布:大鱼际肌、小鱼际肌、骨间肌与前臂的一些肌群受累及(但肱桡肌不发生萎缩)。自前臂中点以下变细,手的桡侧小肌肉萎缩明显,也有尺侧萎缩突出者。上臂肌群不发生萎缩,由于肱桡肌不发生萎缩,故该肌肌腹显得很突出,萎缩界限很鲜明。这种肌萎缩的分布形式是此病的一个特点,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引起的弥漫性肌萎缩不同,也与Charcot—Marie氏病呈手套型的肌萎缩不同。约有半数以上有肌纤维颤动。肌电图表现为神经元性变性,这种肌电图改变仅在前臂肌萎缩的部位出现,肱桡肌及上臂肌则无变化,肌肉活体检查有神经性肌纤维萎缩。无感觉障碍,极少数在肱三头肌、胸大肌有轻度萎缩。植物神经障碍比较明显。多在寒冷时出现:局部发凉,有人手部青紫,举手时青紫消失,手指苍白,有的患侧手掌多汗。患肢手指遇冷即呈冻僵状态,即所谓寒冷性麻痹,此病进行至13年内停止。
9.肥厚性硬脊膜炎(hypertrophic spinalpachymeningitis):多由于梅毒引起,颈部有神经痛样剧痛,伴有颈部强直。疼痛向颈枕及肩胛、上肢等处放散,伴有异常感觉。肌萎缩主要出现在尺神经、正中神经支配的肌群,肌萎缩以伸肌群为主,容易产生挛缩。手明显背屈,手指基节伸直、中指节及末指节屈曲,如果有时有脊髓压迫时,下肢则出现痉挛性瘫痪,压迫病变以下有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障碍,有时尚可见Horner症候群。
10.反射性肌萎缩(reflex myotonia):是指由于局部病变如关节病变使肌肉产生的一种废用性萎缩。见于创伤性、感染性、风湿性关节炎。在关节附近很快的出现肌萎缩,属于局限性肌萎缩的一种。例如膝关节病变时股前部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病变时三角肌有萎缩,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时这类肌萎缩最常见,类风湿关节炎则为全身性肌萎缩。
11.腋神经、胸长神经麻痹(palsy of axillary or long thoracisnerve):肩肌以及三角肌出现萎缩,而肩胛骨突出,上肢外展困难,前臂外侧有感觉障碍。
胸长神经麻痹时产生前锯肌麻痹,但常不易被发现,胸长神经麻痹引起前锯肌麻痹应与肩肱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在静止位时肩胛移位呈翼状肩,但胸长神经麻痹时多为一侧性,除有翼状肩及前锯肌有萎缩外,其它部位无异常。
12.顶叶病变(parietal lobl lesion):肌萎缩多局限于上肢,在上肢近端,故常有肩关节脱位,呈Aran—Duchenne氏型肌萎缩。除肌萎缩外常伴有皮层感觉障碍、上肢及手部植物神经障碍,如手青紫、皮肤温度改变、发汗异常以及皮下组织或骨骼异常等。Silverstein氏提出:弛缓性单瘫或偏瘫、皮层感觉障碍、肌萎缩为顶叶病变的三症候。
(三)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
1.进行性脊髓性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yodystrophia):属于一处进行性萎缩疾患,呈远端型,偶有罕见病例呈近端型。病程可长达5~10年以上。肌萎缩主要在四肢的远端,呈对称性分布,偶侵犯躯干肌,不伴有锥体束征,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伴有肌纤维颤动。
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的早期容易误诊,误诊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发病时间短,发病在3~6个月以内不易确定,此时易误诊为颈椎病、颈髓肿瘤、肌萎缩侧索硬化,但这些病可伴有感觉障碍或锥体束征等其他所见。第二个原因是临床表现不典型,有肌萎缩但同时又有其它极轻微的神经症状,例如有可疑的主客观感觉障碍或锥体束征。
2.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约半数以上早期一侧上肢呈典型远端肌萎缩,以后其它肢体相继出现肌萎缩,下肢也受侵,躯干肌偶可侵犯但极轻不易发现。最后面肌与舌肌才出现萎缩,一般需经1~2年才发展到完全身性肌萎缩。
如果肌萎缩是从面肌、舌肌开始者叫作进行性球麻痹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四肢远端均有明显的进行性肌萎缩者叫假性多发性神经炎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此型的特点是发展缓慢,由于下肢向上蔓延,早期锥体束征可以不明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才逐渐出现锥体束征,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心须有明确锥体束征时才可确诊。约半数有Babinski氏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发生褥疮者也极罕见。但少数病例早期有异常感觉和蚁行感、疼痛等。
3.颈髓压迫性疾患(neck cord compression lesion):颈髓压迫性疾患时上肢可出现肌萎缩,下部颈髓与上胸髓病变时出现远端型肌萎缩。例如在第三颈椎水平的肿瘤在大鱼际肌有肌肉萎缩(机理不明),常常伴有肌纤维颤动,上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颈髓压迫性疾患(尤其是颈髓肿瘤)的早期,上肢就可以出现肌萎缩,下肢出现锥体束征。当感觉障碍不明显时容易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此种情况毕竟是少见的,故应进行细致的感觉检查,病变部位较高可以出现球麻痹。
当颈髓压迫性病变出现远端型肌萎缩,上肢腱反射消失、颈部及上肢有感觉障碍,则应与脊髓空洞症相鉴别,一方面可根据病程长短,另外颈髓压迫性疾患手指粗大、关节营养改变者少见,无明显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4.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型肌萎缩,该部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有分离性感觉障碍、该部位的皮肤及骨骼有时出现营养障碍。由于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颈髓及上胸髓,故常常有Horner氏征。下肢出现肌萎缩较少见,多数在上肢远端,常表现为“爪形手”,如屈指肌群挛缩则手向掌侧屈曲。
5.charcot-Marie-Tooth氏病(Charcot-Maric-Tooths diease):常有家族史,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发病。起病隐袭,早期有下肢异常感觉,经数月或数年后下肢出现肌肉萎缩,呈对称性分布,肌萎缩有明确的界限,在大腿下1/3出现。肌萎缩主要分布在腓骨肌群,伸趾肌萎缩最突出,表现足下垂与马蹄内翻畸形、或呈爪趾或槌状趾。腱反射改变有时先于肌萎缩。可以有深浅层感觉障碍,植物神经障碍较明显,甚至产生营养不良性溃疡。肌纤维颤动仅见于早期,且较局限。
6.萎缩性肌强直(Steinert氏病):肌萎缩好发于颜面表情肌、咀嚼肌与四肢远端肌群、有时累及颈阔肌、眼轮匝肌,故偶见眼睑下垂。呈肌性面容:缺乏表情,面部及皮下脂肪消失甚至呈骷髅颜貌。颜面可见颞部凹陷,颧弓突出、颞颌关节松弛、鼓腮不能,由于舌肌、软腭、咽部罹患可有构音障碍:声音嘶哑,发音含混不清,当食道上部肌肉萎缩时有咽下困难,此外本病绝大多数有胸锁乳突肌强直,因而头后仰,常为此病特殊症候之一。斜方肌一般不受侵犯。
前臂肌群也呈选择性损害,肱桡肌、屈指肌、伸指肌易出现萎缩伴有手小肌如大小鱼际肌、骨间肌的萎缩。上臂多正常。罕见的病例有肱三头肌与三角肌萎缩。肩胛带肌群多不受累。虽偶有冈上、下肢肌及躯干肌肉萎缩,胆既罕见又轻微。
肌强直现象是本病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与先天性肌强直一样,但范围小,程度轻而以肌萎缩突出。肌强直现象在前臂屈肌群与舌肌易诱发。随着病变发展肌萎缩突出而强直现象常渐渐转为不明显。亦有脱发、白内障及性腺功能障碍等。
7.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容易侵犯女性,见于40岁以手的妇女,侵犯四肢远端小肌群,尤其局限于下肢,类似charcot-Marie氏型肌萎缩。下肢侵犯胫骨前肌、伸趾肌群。上肢肌肉受侵时远端型萎缩,呈“爪形手”及“马蹄足”。
8.脊髓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of spinalcord)颈髓的血管畸形也和颈髓压迫性疾患一样,可以引起上肢肌肉萎缩。下部颈髓的血管畸形,出现远端肌萎缩。中部颈髓血管畸形则以近端肌萎缩为主。
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Foix-Alayouanine氏病),是由于脊髓血管异常并发脊髓坏死的疾病。血管异常以静脉为主,血管呈蛇行状屈曲,血管壁肥厚内腔狭窄,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脊髓病变。两下肢远端出现肌萎缩,早期呈痉挛性截瘫,晚期呈弛缓性截瘫,腱反射早期亢进晚期消失。起病之初呈分离性感觉障碍,随着病情发展,以后全部感觉丧失。病的早期也常常有脊髓性间歇性跛行症候。
9.麻风性肌萎缩(leprotic myoatrophy):有时可呈远端型肌萎缩。多表现为脊髓空洞症型分离性感觉障碍。早期有时表现拇指内收肌力弱,小鱼际及骨间肌开始出现肌萎缩,并波及大鱼际肌及伸腕肌群。根据病变的程度或为尺神经麻痹型爪形手,或为正中神经麻痹型猿手,神经干特别是尺侧神经干常有结节性肥厚,此点在鉴别诊断上很重要。麻风病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不同于脊髓空洞症,麻风症的感觉障碍分布与皮神经支配区相符合,即呈末梢型分布。腓总神经麻痹则有下肢肌萎缩,在小腿前外侧肌群。面肌受侵尤其在颜面上部肌群罹患时以眼轮匝肌的部分麻痹最常见。出现睑外翻,多为双侧性。
(四)四肢近端肢带型肌萎缩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典型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大部分肌萎缩分布在四肢近侧端。呈对称性萎缩。两侧肢体近端及面部都可受侵犯,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伴有假性肥大,于腓肠肌最多见。
(1)Duchenne氏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儿童期发病,家族史明显。早期以肌萎缩明显。数年以后才出现假性肥大。假性肥大先开始于腓肠肌,以后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胫骨前肌也可出现肥大。其它部位如三角肌、肩胛肌、晚期咀嚼肌、舌肌也要吸假性肥大,但少见。肌萎缩的分布在胸大肌、胸小肌、背阔肌、斜方肌的大部分,前锯肌、菱形肌、臀形、股部肌群;以且向肱三头肌、肱二头肌扩延。有时肱桡肌亦受侵。前臂肌群与手的小肌不受侵犯。
(2)面肩肱(Landouzy—Dejerine氏型):青春期起病,显性遗传。面肌首先罹患,睡眠时眼闭合不良常是早期症候,以后面部表情无变化,口外突,颊肌萎缩。肌肉萎缩除面肌外尚可分布于肩胛带及上臂肌群、斜方肌与三角肌、胸肌、菱形肌、前锯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偶见于肱桡侧屈肌萎缩,伸、屈指肌群与手小肌的萎缩极为罕见。
面肩肱型以肌萎缩为主,假性肥大极少见,晚期才可见肌肉挛缩。
2.多发性肌炎:多发性肌炎与肌炎都可有肌肉萎缩,皮肌炎有皮肤症状。慢性多发性肌炎常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相类似(面肩肱型)。萎缩部位也上在肢近端肩胛带部,一般对称性分布,颈肌、膈肌、咽、舌及软腭损害者可有咽下困难。有时眼外肌、面肌、咀嚼肌亦受侵,上下肢肌也可同时受侵犯,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不伴有客观感觉障碍,萎缩的肌肉较硬出现挛缩,因而有运动障碍。
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不同处在于:多发性肌炎发展至一定时期就停止进展,非进行性,用激素治疗好转。其次多发性肌炎纤维颤动多见,腱反射可以增强,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无肌纤维颤动,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全身状态一般尚好。多发性肌炎可以消瘦甚至呈恶液质,肌肉压痛明显。
3.糖尿病性肌萎缩(diabeticmyoatrophy):肌萎缩以四肢近端明显,在肩胛带与骨盆带部。肌萎缩一般是在长期的糖尿病治疗无效或恶化的情况下出现。肌电图呈神经元病变。由于下肢肌力减低,步行常常困难,活动时有剧痛、蚁行感。髂腰肌、股四头肌、足趾伸肌、三角肌、肱二肌、前臂诸肌及手肌、脊柱旁肌、胸锁乳突肌均可无力,呈鸭步,上台阶困难,上肢抬举困难,有客观感觉障碍,腱反射减低或丧失,尤其是下肢突出。深层感觉障碍明显。
4.激素性肌病(hormonal myopathy):长期大量应用激素时可以引起肌病,有时有服药2~3周就开始出现,首先表现步行困难,肌力低下以下肢近端明显,尤其在股四头肌、屈髋骨群或伸髋肌群明显,同时肩胛带肌也同时受侵,但程度轻,有肌力低及肌肉萎缩,以股四头肌为著;呈两侧对称性,肌固有反射消失,腱反射可以正常减低,一般感觉正常。
5.Wholfart—Kugelberg—Welander氏病: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见于青年人。在四肢近端及肢带部有肌肉萎缩。肌萎缩的特点是起始于股四头肌、肩胛带及上臂肌群,以后发展至前臂的伸屈肌,用小肌萎缩不明显,小腿与足部诸肌最后受累,但萎缩不明显,腓肠肌完好,偶呈假性肥大。此病有时可见到肌纤维颤动。这种肌纤维颤动可用新斯的明诱发。前臂的伸肌群受损明显,无鸭步与翼状肩。
6.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的假性进行性营养不良型:Guillain-Barre氏症候群在四肢近端或肢带部有肌萎缩时叫作假性进行肌营养不良型,病程发病情况与脑脊液所见可以鉴别。
肌肉肥大,但弹力、肌力、腱反射均减弱则称假性肥大。如果肌肉肥大而肌肉弹力、肌力、腱反射均正常则称为真性肥大。
【病因和机理】
在假性肥大中,脂肪组织增加,可见大量脂肪细胞填充肌肉组织。晚期患者,肌纤维极不规则,甚至消失,完全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替代。假性肥大多见于肌原性肌萎缩,病因不明,多数与遗传有关。
【临床表现】
多见于肌原性肌萎缩,可由真性肥大过渡而来。肌肉肥大而肌肉弹力、肌力、腱反射均减弱,多位于萎缩肌邻近部位,可因病因不同而分而分布有异。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好发于三角肌与腓肠肌。
【鉴别诊断】
(一)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pseudohy 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 属X一连锁隐性遗传,根据发病年龄和病情发展规律可分为下列两型:
1.Duchenne型:多见于男性儿童。多数走路较晚,易跌,上学后跑步不快,或体育课不上,上楼费力而引起家长注意。发病年龄为4~8岁。病情逐渐加重,涉及骨盆带、腰肌和背肌时,病陔脊柱前凸,两腿分开,步行时骨盆上下摆动,而呈现“鸭步”。自仰卧起立时,由于腹、髋、股部无力,患称先须转射俯卧,然后双手支撑足背、膝训等处顺序攀扶,方能直立,即所谓Cowers征。随着病情发展,在3~5年内逐渐出现肩胛带肌无力,以致穿衣、举臂等动作困难。两肩下垂,举臂时,前锯肌和斜方肌不能固定肩胛骨内缘,使肩骨耸起而成翼状,称“翼状肩”。患者肩带肌、骨盆带肌萎缩。双侧腓肠肌、有时臂肌、肩胛带肌肥大而坚实,称为假肥大。腱反射消失,感觉正常。肌电图检查可见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增多,产可有少量纤颤。部分病儿智能低下。血清中肌酸磷酸激(CPK)等增高。
2.Becker型:亦称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常在10岁以后起病,进展缓慢。开始为骨盆带和大腿肌肉软弱萎缩,在5~10年后涉及肩胛带和上臂,平均至30岁方失去行走能力。患者均示腓肠肌假肥大。病理、肌电图、CPK等大致同Duchenne型。
(二)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ca congenita) 见于儿童早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临床特征为全身肌肉强直和肥大。表现为肢体活动僵硬。动作苯掘,静止休息后或寒冷环境中症状加重。患儿常因吃饭时第一口且嚼后张口不能,久坐后立即站起能,站立后即起步不能。握手后不能立即放松,发笑后表情肌不能立即收回等引起旁人惊异。甚至跌倒时不能用手去支撑,上述症状均在重复运动后减轻或消失。检查时可见患者全身骨骼肌肥大,叩击肌肉可产生局部凹陷或肌球,消退迟缓。全身感觉正常。肌电图可见一次收缩后引起一系列动作电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叫做言语,言语交际过程中存在口述和耳听、书写和眼认两个方面,其中口述和书写是言语的表达过程,耳听和眼认是感受过程。人类大脑皮层具有特定的言语中枢区域和与之间联系的周围性感受系统和运动系统。言语的解剖机构及其生理功能在不同部位的损害,会造成不同形式的言语障碍,即对口语、文字或手势的应用或理解的各种异常。
失语症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失语症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听觉、视觉、书写、发音等感觉和运动器官损害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或幼年疾病引致学习困难,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也不属失语症范畴。
言语功能受一侧大脑半球支配,称为优势半球。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位于右侧大脑皮质及其连接纤维。优势半球受损常可发生失语症。优势半球不同特定部位受损,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语症:第三额回后部是口语的中枢,受损时丧失口语表达能力,即运动性失语症;第一颞横回后部是听语中枢,损害时出现对别人的语言不能理解,即感觉性失语症;第三额回后部是书写中枢,病变时无法用文字书写来表达,是失写症;角回为阅读中枢,受损时读不出文字的字音及不知其意义,是失读症;第一颞回与角回之间区域是物体的命名中枢,病损时讲不出所见的人物名称,是命名性失语症。引起失语症的疾病以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其次为脑部炎症、外伤、变性等。
1.运动性失语症也称表达性失语症、口语性失语症、皮质运动性失语等。为Broca氏区,即第三额回后部的言语运动中枢受损时引起,症状特点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虽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完全性失语时,患者完全不能用评议表达思维活动,甚至个别的字、词、音节都不能发出。多数患者为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发出个别的语音,但不能由语音构成词句,也不能将语言排列成必要的次序,以致这些评议杂乱无章,不能令人理解。有的患者可能保存下来最熟悉的一个单字、词或句子的片断,通常的感叹词,如“不”、“好”、“吃”、“坐”、“就是”、“再见”、等。但患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说出保留下来的简单词句,由于语言共济运动无障碍,患者说出词句仍有相当抑扬,密切接触者根据其语调可能理解患者表达的意思。更轻的患者往往仍有相当丰富的词汇保持不变,但由于丧失对虚词和冠词的应用,说话只能用几个主要词汇来表达,构成电报式语言。语言重复症也很多见,一个词或音节说出后,强制地、自动地重复,不自主地进入下次语言产生的过程。
较轻的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保留写字和默诵的能力。
2.感觉性失语症:又称感受性失语Wenicke失语症等。病灶位于Wenicken氏区和听觉联络区,它与言语中枢联系中断后,阻碍了听觉性词“图象”的激活而致。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议的意义,虽有说话能力,但词汇、语法错误紊乱,常答非所问,讲话内容无法使人真正了解,但常能正确模仿他人语言。
“口语领悟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不能理解要求其伸舌、张嘴、闭眼等简单语句,患者模仿能力亦减退。患者自己的言语功能也有重大障碍,用词错误百出,紊乱无序,且语不成句,语法关系混乱,并对自己的言语错误无所觉察,自发性语言常增多。轻症患者能理解日常生活常用词语短句,但不能理解较复杂的句子。
患者可保存模仿言语、诵读、写字和口述默写能力。
3.失读症:病变主要位于角回,特点为患者无视力障碍,看到原来认识的文字符号却读不出字音,亦不知其意义,多伴有失写、失算、体象障碍、空间失认等。单纯性失读症其它语言功能正常,可自动发言、复述口语、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文字,所以朗读默读能力丧失,亦不能抄写。单纯性失读智力及计算能力正常。
4.失写症:单纯的失写症很少发生,且是否可单独出现至今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是位于额中回后部的Exner氏区受损所致,患者虽能听懂别人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亦不可能,给予文字的模型碎块,也不能拼凑成完整的文字。
5.命名性失语症:又称记忆缺失性失语症,特点是患者言语、书写能力存在,但词汇遗忘很多,物体名称遗忘尤为显著。如让患者说出指定物品名称则更显困难,如经人提示可立即将该物名称说出,但不久又迅速遗忘。命名性失语症受损部位为枕叶和颞叶交界区,主要是Brod-mann37区及21区、22区的后部。
(一)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急性起病的失语症以脑血管疾病最为多见,大多是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分支病变的结果,右利手患者一般伴右侧偏瘫。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起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多有动脉硬化病史,常历时数分钟至几小时,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发作间歇无神经症状。可伴有病灶侧单眼失明,病灶对侧轻偏瘫,偏侧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常由于动脉硬化斑脱落的微栓塞引起,也可因脑小动脉痉挛,心功能不全、急性血压过低所致。
2.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asis):发病年龄较高,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高,较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其它器官硬化病史,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安静时发病较多,常在晨间睡醒后发现症状。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呈梯形进展。意识保持清晰而有偏瘫等神经局灶功能障碍,发病6小时后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脑血管造影和CT有助于最后确诊。
3.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患者年龄多较轻,可有心脏病伴房颤等产生栓子的病因存在,常伴有其它部位动脉栓塞证据,起病急骤,多于起病几秒钟或很短时间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可有短时间意识障碍或局限性、全身性抽搐,脑脊液压力不高,多无红细胞,常规化验正常,脑CT检查早期即可见梗塞区。
4.脑出血(cerebral haemorrhage):50岁以上的高血压病人多见,活动状态下起病,诱因多为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起病急骤,绝大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急性期有低热,周围血象白细胞增高亦常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可呈血性,头颅CT扫描可在出血部位见到高密度阴影,病灶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区。
5.腔隙性脑梗塞(lacumer infarction)好发于50岁以后,有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史,起病通常为渐进性,症状数小时到数天达到高峰,临床症状较轻,多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体征有明显孤立性质:如纯运动性偏瘫、失语等,多数患者可恢复,预后良好,CT检查可确诊,但腔隙小于2mm则不易发现。
6.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intracrani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炎性者有颜面、口腔、眼、咽、中耳或颅内感染史,非炎症者病前有全身衰竭、脱水、产褥热、颅脑外伤、血液病等病史。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常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全脑症状。局灶症状与受累部位有关,可出现眼肌麻痹、局灶性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等。常呈进展性中风病程。脑脊液压力增高,出血性梗塞时可为血性或黄变。头部CT、MRI和静脉窦造影可助诊断。
脑分水岭梗塞、脑动脉炎、颅内动脉瘤、烟雾病等也可引起失语症状。
(二)脑脓肿(brain adscess)初起时可有急性发热、头痛、嗜睡和局灶脑症状,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中性粒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增高,脓肿形成和逐渐增大后出现脑占位性损害症状,因耳源性脑脓肿占脑脓肿发病总数50%以上,且易发生在颞叶,故临床感觉性失语症及命名性失语症较为常见。CT和MRI可确定诊断。
(三)颅内肿瘤(intracrainal tumor)随肿瘤的进行性生长,临床出现逐渐增剧的头痛、呕吐等,查体可见视神经乳并没有水肿。并有进行性加重的局灶症状,额、顶、颞叶受累时可出现相应类型失语症。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的失语症状为暂时性发作,亦有与局部运动性癫痫伴同出现,或构成癫痫大发作先兆症状。临床以命名性失语症最为多见。CT和MRI可确诊。
(四)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 trauma) 视损及部位不同,失语症状表现各异,如颞叶外伤多出现感觉性失语,并见视野下象限同侧偏盲;角回外伤多表现轻型感觉失语,阅读困难比较突出等。
(五)脑寄生虫痛(cerebral parasitosis)脑型肺吸虫病以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瘫痪和癫痫发作,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肺吸虫病史、痰中肺吸虫卵、脑脊液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和颅脑CT、MRI等。脑囊虫以头痛、呕吐、精神障碍、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皮下囊虫结节活检、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增多、补伴结合试验阳性和头颅CT、MRI检查可诊断。其它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也可引起失语。
(六)颅内细菌、病毒感染(intracranial bacterial and virus infeetion)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脑膜炎、脑炎、脑蛛网膜炎也可引致失语,其中脑炎引起的失语常较明显,且恢复困难,根据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及各自的特异性检查可分别用出诊断。
(七)pick病和Alzheimer病 pick病初期失语可为命名性失语,口语语汇日见贫乏,错误逐渐严重,最后完全失语。由于智力同时衰退,所以虽见失语日趋严重而患者不能自觉。Alzheimer病多出现感觉性失语症,错语多语比较突出。临床遇有逐步发展的失语症,无卒中开端,也不见偏瘫,且智力同时衰退,应注意排除这两种疾病。
失用症即运用不能,是在无运动或感觉障碍时,在作出有目的或精细动作时表现无能为力的状况,有时也意味着不能在全身动作的配合下,正确地使用一部分肢体去作已形成习惯的动作。
失用症发生于优势半球顶下小叶、缘上回损伤。优势半球缘上回发出连合纤维经胼胝体到达并支配对侧半球的缘上回,所以,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皮质下的病变引起两侧肢体的失用症。病灶扩大到中央前回时,表现为优势半球支配侧上、下肢瘫和对侧肢体失用症。胼胝体内产生病灶,因连合纤维中断,使对侧缘上回脱离优势半球影响,引起支配侧失用症。因两侧缘上回之间的相互影响,临床极少出现单侧失用症。
失用症常见病因为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颅内炎症和颅脑外伤等,意想性运用不能的痛因则多为脑部弥漫性病变。
1.意想性运用不能:对复杂精巧动作失却应有的正确意会,患者能正确进行简单动作,但在做精细复杂动作时,时间、次序及动作的组合都发生错误,致使动作整体分裂破坏,动作次序颠倒紊乱,将本该以后执行的动作先予进行等。如让病人点燃香烟时,划燃火柴后将其放入嘴中。损害部位多见于左侧顶叶后部、缘上回及胼胝体。
2.运动性运用不能:仅限于肢体,多见于上肢。因患者对运动的记忆发生障碍,致使动作笨拙,精细动作能力缺失,但对于动作的观念保持完整。重者不能做任何动作,对检查者的要求,作出毫无意义的若干运动,如由卧位坐起时,将两下肢举起而无躯干参与。损害部位与缘上回右部、或运动皮质4及6区,和该区发出的神经纤维或胼胝体前部。
3.意识运动性运用不能:兼有上述两种情况,患者能做简单的和自发性动作,但不能完成复杂随意动作和模仿动作,患者明晓如何做且能正确叙述,但不能准确完成动作,并常发生运动反复症。如让其抬脚却伸手。如依检查者要求曾抬左脚。则以后对任何要求均抬左脚,损害部位为顶叶意想中枢与运动前区皮质的联系纤维。
4.结构性运用不能:主要表现为对多维空间的综合不能,患者对绘画、排列、建筑等结构活动的各个构成及其互相关系有一定认识能力,但构成完整整体的空间分析和综合能力则存在明显缺陷。如让患者用火柴杜摆几何图形、画房屋或摆积木时,出现长短粗细失当,不适当倾斜断续或其它不成比例,规则紊乱现象和各构成部分虽然存在,但相对位置过分拥挤、重叠、倒错、离散或对空间位置完全忽略,整个图案缺乏立体透象关系。也常可伴发半侧空间忽略,图形只绘右侧一半。任何一侧顶叶损害可出现结构失用,但以右侧顶叶病损时明显。
(一)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供应缘上回顶下叶的动脉为大脑中动脉发出的顶后支,闭塞则可出现失用症和其它顶叶受损表现,如病灶对侧深浅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前庭症状、共济失调等。可有触觉滞留、倒错、失认或定位不能表现。临床多见于梗塞、脑动脉炎、动静脉畸形等。
(二)颅内肿瘤(intracanial tumor)顶叶部肿瘤多为转移瘤,常见于肺癌转移。肿瘤直接压迫或牵拉局部痛敏部位可引起局部固定的局限头痛,并伴颅骨外局部压痛。颅压增高后可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局灶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可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和触觉不注意症,并可有发热、贫血、消瘦等肿瘤全身症状。胼胝休前1/3受累时引起左手为主的失用症,可并有精神障碍、轻偏瘫或四肢瘫。CT、MRI对颅内肿瘤外原发病灶均有确定价值。
(三)外伤(trauma)颅顶骨折引起急性顶叶挫伤时可出现失用症,常并有意识障碍、感觉型癫痫或偏身感觉障碍。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时病人可有头痛、嗜睡、视乳头水肿、轻偏瘫等。硬膜外血肿意识障碍多有中间清醒期,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对侧肢体力弱、锥体束征明显,必要时可行X光拍片、颅及超声、CT等确定诊断。
(四)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顶叶脓肿除失用症和其它神经系统表现外,常有原发感染病灶,小儿病人可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史,起病时有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增、脑脊液内有炎性细胞,CT检查病灶部位可有透亮区域、周围绕以反差较强的环、再外面又是一层透亮区。单纯疱疹性脑炎常急性起痛,可有炎性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搐、失语、轻偏瘫、记忆衰退,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蛋白轻度增高,少数病人可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脑电图有与病灶部位一致的异常波,颅脑CT有低密区占位效应。确诊依据为脑活检、脑脊液分离单纯疱疹病毒或抗原、单纯疱疹抗体测定为阳性。散发性脑炎多急性起病,约60%有呼吸或消化道前驱症状,常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伴头痛、呕吐、发热、肢体瘫痪、癫痫等症状,少数人有颅神经受损,80%以上有脑电图异常,诊断应排除病原明确的病毒性脑炎。现对这一病名的使用有较多的争议。其它乙型脑炎、弓形体病、梅毒、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囊虫病等均可出现失用症。
(五)老年性精神病(senile psychosis) 老年型阿尔采木氏病65岁后起病,病情缓慢加重,以痴呆为主临床表现,先出现近事遗忘,细而现远事遗忘,可有被害妄想。并有行为反常、智力损害、情感不稳、易受激惹等,神经系统表现有失语一失用一失认综合征和口唇反射、抵抗性肌张力亢进、刻板动作,也可发生癫痫样抽搐及肌阵挛性颤搐,渐至生活不能自理,CT检查可见以额、颞叶为主的弥漫性脑萎缩。老年前期型阿尔采木氏病起病在65岁前,记忆缺失期发病之初即可见到,失语一失用一失认综合怍发生急速且特别严重。
意想性运用不能一般为两侧病变造成,病因多为脑部弥漫性病变,除上述疾病外,中毒、帕金森氏综合征、动脉硬化精神病、麻痹性痴呆等均可造成。麻痹性痴呆为梅毒螺旋体侵害脑实质引起,多发生在梅毒感染后5~20年,男性多见,起病潜隐,早期有神经衰弱症候群或疑病表现,进而出现人格障碍和智能减退,其中利氏型常因顶叶和颞叶损害引起,多以偏瘫、单瘫、偏盲、失语、失用和局部抽搐发作为主要表现,渐出现痴呆,常死于卒中发作。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可有阿一罗瞳孔、构音障碍、口吃、言语含糊及颤抖、唇舌面部肌肉震颤、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等。患者有梅毒病史、脑脊液淋巴细胞及蛋白量增加、70%胶金曲线呈麻痹型,脑电图两侧性弥漫性高波幅慢波、血清梅毒反应阳性。动脉硬化性精神病于50~60岁以上起病,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征为主,其精神症状以记忆减退、近事遗忘为特征,晚期出现虚构或错构现象。患者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或出现暴发性哭笑、抑郁多疑、恐惧焦虑等,症状有一定波动性。即使有疾病进展期仍存留部分自知力。除失用症外,尚有头、手、舌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CT检查可见脑萎缩征象。
失认症是指在没有感官功能不全、智力衰退、意识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器官认识身体部位和熟悉物体的临床症状。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身体部位的认识能力缺失。
枕叶是视觉皮质中枢,主要与视力知沉和视觉记忆有关,第18、19区病损引起视觉性失认症。优势半球颞叶听觉区域与言语理解、听觉分析等功能有关,损害时出现听觉性失认症。顶叶是负责认识活动的皮质区域,是行为之观念基础的皮质区,损伤时出现触觉性失认症和体象病觉缺失。优势半球顶叶病损时可同时出现失写、失算、左右分辨障碍及手指失认,临床称为Gerstmann综合征。
失认症的主要病因为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等。
1.触觉性失认症:主要为实体感觉缺失,患者触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基本感觉存在,但闭目后不能凭触觉辨别物品。
2.视觉性失认症:包括物体失认症、相貌失认症、同时失认症、色彩失认症、视空间失认症等。
(1)物体失认症:病人不能认识所清楚看到的普通物品,如帽子、手套、钢笔等。
(2)相貌失认症:病人对熟悉的人(可包括妻子儿女等最亲近的人)的相貌不认识。
(3)同时失认症:又名综合失认症。病人能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但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如一幅画上两个人进行棒球练习,却识别不了两个人谁投给谁球。
(4)色彩失认症:不能识别颜色的名称及区别。
(5)视空间失认症:不能识别物体空间位置和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3.听觉性失认症:能听到各种声音,但不能识别声音的种类。如闭目后不能识别熟悉的钟声、动物鸣叫声等。
4.体象病觉缺失症:包括病觉失认症、自身感觉失认症和Gerst-mann综合征。
(1)病觉失认症:又称Anoton—Babinskin综合征。患者对自身病情存在缺乏自知,否认躯体疾病的事实。例如否认面瘫、失明的存在。
(2)自身感觉失认症:典型表现为否定其病灶对侧一半身体的存在。别人将其对侧上肢给他看时,他会否认是属于自己的。
(3)Gerstmann综合征:又名两侧性身体失认症。病人有手指失认症、左右定向失认症、失算症、失写症等。但以上症状不一定全部出现,也可有色彩失认症、视空间失认症等。
(一)脑血管疾病(cerebravascular disease) 枕叶、颞叶主要由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供应血液。有关动脉血管闭塞可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病变范围局限时方可出现典型单纯失认症。但病觉失认症病变范围常较广泛,一般为卒中后继发表现,并有大脑中动脉病变的其它临床表现。失认症可于脑梗塞、脑动脉炎、脑支一静脉畸形等疾病中检出。
(二)脑肿瘤(intracranial tumour) 枕叶肿瘤以成胶质细胞瘤居多,有时为星形细胞瘤,临床有中枢性偏盲和幻视。病灶于优势半球时可有感觉性失语、失读和色彩失认、同时失认。非优势半球受累则有相貌失认和视空间失认。颞叶肿瘤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出现颞叶癫痫发作,以精神运动性发作为主。有对侧同向1/4视野缺损和听觉失认症,主侧受累可引起感觉性失语症。顶叶肿瘤多为转移瘤,临床表现多以感觉障碍为主,可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和触觉不注意症。非主侧半球受累可有病觉失认症和自身感觉失认症。主侧受累可出现Gerst-mann综合征。
(三)外伤(trauma) 发生于颞、顶、枕叶的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等均可引起失认症。
(四)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 耳源性脑脓肿占全部脑肿瘤的一半以上,绝大多数位于颞叶中、下部,或小脑半球前,外侧部。血源感染则多见于动脉末梢供血区,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中均可能出现失认症。患者可有鼻旁窦、中耳、乳突、颅骨感染、肺脓肿、脓胸等原发病灶或先天性紫绀心脏病。病初可有发热,周围血中粒细胞和蛋白质增高,CT有确诊价值。其它如脑炎、神经梅毒、脑部寄生虫等也可引起失认症。
(五)其它 pick病为一种大脑变性疾病,初期以人格、情感意志障碍为主要症状,智能减退不明显。晚期精神衰退、缺乏主动、不语、少动、全身衰竭乃至死亡。病程数至十数年。临床与阿尔采木病鉴别困难。有资料证实患者脑内锌浓度增加。尿锌排出亦增加。发病初期智能衰退不太严重可能以视觉性认识不能为突出表现,或可发现体象病觉缺失症。阿尔采木氏病、一氧化碳中毒等也可检出失认症。
讷吃又称发音困难,是由于发音器官的肌肉萎缩、麻痹、运动协调障碍或痉挛抽搐,引起语言字音不准、声韵不均、语流缓慢、节律紊乱。临床根据解剖生理改变为麻痹性讷吃和调解性讷吃两种类型。
由于发音机构本身的肌病,或支配发音肌的下肢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发音肌张缓无力,造成言语功能障碍称麻痹性讷吃,又称弛缓性发音障碍或延髓麻痹。
【病因和机理】
麻痹性讷吃的病理基础在肌肉、颅神经核、颅神经或锥体束。主要病因为脑血疾病、颅内肿瘤、炎症、中毒性疾病、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延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临床表现】
可因受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临床表现如,Ⅶ脑神经损害时,引起唇部无力或瘫痪,在露齿鼓颊和吹口哨时发现唇面肌的瘫痪,影响唇齿音b、p、m如包(bāo)、抛(páo)、猫(máo)和唇音f如飞(fēi)等的发音;在Ⅸ、Ⅹ脑神经支配的咽肌—软腭无力或瘫痪时,说话时鼻音很重、呼气发音因鼻腔漏气使语句短促、字音含糊不清,对声母g、k、h的发音特别困难。同时伴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软腭上升不全咽反射迟钝或消失。Ⅻ颅神经支配的舌肌瘫痪时,伸舌偏斜并有舌肌萎缩及肌纤维震颤;双侧损害时则不能伸舌,舌音发S、Z音含糊不清等。
【鉴别诊断】
(一)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椎—基底动脉阻塞可引起麻痹性讷吃,同时可有眩晕、耳鸣、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表现。多见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CT和MRI有确诊价值。
(二)炎症(inflammation) 炎症损害以延髓型脊髓灰质炎、脑干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等不见。延髓型脊髓灰质炎多见于未预防口服疫苗的1~5岁小儿。夏秋季多发,有发热及呼吸道、消化道、前驱症状,起病后3~8天出现一侧或两侧股体不对称的弛缓性瘫痪延髓型患儿常见Ⅻ、Ⅹ、Ⅻ对颅神经受损。出现讷吃及相应症状。脑脊液细胞计数可增高至50~500/mm3,淋巴细胞为多,蛋白质轻度增高。起病一周内可以从鼻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到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实验、血凝抑制试验等血清学检查有助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多以急性性亚急性起病,80%病人病前有上呼啄道和肠道感染症状,四肢迅速出现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近端为著。半数以上出现颅神经麻痹。有讷吃及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脑脊液示细胞蛋白质分离现象,肌电图显示神经元性损害。有复发缓解倾向。脑干炎除颅内炎症表现外,出现颅神经症状,甚至有呼吸、循环障碍。
(三)中毒(poisoning) 有机磷中毒、有机汞中毒、肉毒中毒等均可引起麻痹性讷吃。肉毒中毒一般有食用罐头等可疑食品和集体发病史,临床出现眼肌麻痹、言语、吞咽、呼吸困难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从病人的胃肠内容物中检出外毒素和动物接种试验阳性可确定诊断。有机磷、有机汞中毒有毒物接触史或服食史、相应临床表现、胆硂脂酶活力降低和血汞升高等诊断依据。
(四)延髓肿瘤(bulbar tumour)延髓肿瘤常见于儿童,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后组颅神经受损与对侧肢体交叉性瘫痪,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五)肌肉疾病(muscular disease) 重症肌无力20~30岁起病,女性较多,受累肌无力且晨轻晚重,疲劳后加重,休息后有所恢复。延髓型患者声音低弱带鼻音、吞咽困难、构音困难、咀嚼肌及面部表情肌无力,饮水自鼻孔流出。疲劳试验及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可助确诊。眼一咽肌型肌病除讷吃外,尚有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眼一咽肌缓慢进行性萎缩、面部及四肢肌肉亦可轻度受累,病性慢性进行性加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可侵犯咽喉肌,甚至成为唯一主诉,多伴全身性肌萎缩、无力和肌痛,并可有类风湿因子阳性,尿肌酸易增多(24小时排出量高于200毫克有诊断价值),肌电图和肌肉活检有助诊断。
(六)延髓空洞症(syringitis)多为颈髓空洞症向脑干的延续,常损害一侧颅神经或传导束,常见症状有眼球震颤,一侧声带与软腭麻痹,舌肌萎缩与纤颤。延髓CT扫描可见高密度空洞景象,MRI可在纵横切面上清楚显示出空洞的位置及大小。
(七)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arosis,MS)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多病灶和病程中缓解复发交替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眼颤、视力减退、下肢瘫痪、深感觉障碍、腥壁反射消失、巴氏征阳性等。脑干损伤时可有讷吃、耳鸣、耳聋等。脑脊液检查部分病人细胞数、蛋白质轻微增高,r球蛋白增高。寡克隆试验阳性,体感诱发电位不正常。头颅CT检查脑室周围有斑块存在。组织培养急性病人血清中可发现脱髓鞘抗体。
(八)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病的发音困难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因病变损伤脊髓前角细胞及锥体束,临床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特征。病后1~2年出现延髓受损表现,除讷吃外可有咽下困难,饮水发呛等表现。查体见软腭及咽喉肌力差,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早而明显,有肌束颤动,皮质延髓束累及时出现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噘嘴反射明显,构成假怀球麻痹症候群。进行性延髓(球)麻痹较少见,病损以脑桥、延髓脑神经运动核为主,并累及皮质脑干束和其它运动纤维,表现为进行发音困难和其它症状。进展较快,13年内死于肺部感染。
先天性延髓下疝畸形、颅底凹隐疝、枕骨大孔附近的炎症、骨折等亦可出现麻痹性讷吃和其它颅视经受损表现。
调节性讷吃是因为唇、舌、咽各部调节失灵,致使音韵抑所失调、音节顿挫不匀或音节失当。
【病因和机理】
发音器官除接受经皮质—神经核—周围神经路径下达的神经冲动外,锥体外系和小脑的调节作用也很重要。当锥体外系和小脑发生病变时,则因调节功能障碍而出现讷吃。小脑性讷吃常见于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脑外伤、肿瘤等。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讷吃多见于肚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扭转性痉挛、帕金森综合征、舞蹈病等。
【临床表现】
可因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小脑蚓部病变可使发音肌群协调障碍,出现构音障碍,说话含混不清、断续涩滞或呈爆发式、节拍样与吟诗状言语、伴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易倾倒、姿态性震颤、四肢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锥体外系病变可致发音肌张力改变或不自主运动。发音肌张力增强时如帕金森氏综合征说话缓慢、音调低平、语句单调,常有颤音及第一字音重复,称运动过少发音困难。发音肌不由自主运动如舞蹈病,言语忽高忽低,时快时慢、长短不一、音调嵌叠、语言重复、可突然中断或开始,称运动过多性发音困难。
【鉴别诊断】
(一)小脑病变
1.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oataxia):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为本病最常见类型,通常在10岁左右起病,主要症状为以下肢为重的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失,深感觉障碍及锥体束受损表现。早期具有感觉性共济失调特点,15~20岁随脊髓小脑束变性的加重而具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特点由于动作不协调可有轻度不自主动作。小脑性构音困难是本病突出的临床征象。部分病人有视神经萎缩、色素性视网膜炎。智能障碍、心脏肥大、杂音、束支传导阴滞和T波倒置。晚期可见全身衰弱和肌萎缩、肌束颤动。所有病例均有进行性骨畸形。生化检查可见丙酮酸脱氢酶活力下降(一般为正常的50%),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见传导速度减慢。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常有爆破语音,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视神经萎缩、疾呆等。无骨骼畸形。晚发性小脑皮层萎缩临床少见,多灵敏30岁以后起病,临床特征为行走和站立不稳,上肢症状相对较轻,头和躯干静止性震颤及构音困难。后期可有眼球震颤,无锥体外系症状,其它如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等也可引起调节性讷吃。
2.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有10%~15%患者出现调节性讷吃与共济失调。临床特点,为病程中多有缓解与复发,呈逐渐加重趋势。脑脊液γ球蛋白及IgG增高和蛋白电泳少克隆型为重要实验室检查依据,脑电图及CT扫描有助诊断。
小脑外伤、小脑肿瘤、小脑脓肿等为讷吃少见病因。
(二)锥体外系病变
1.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10~20岁间隐匿起病,可有家族史,最初症状是一侧或两侧肢体的粗大震颤,重者可延及头部及躯干,亦可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有的患者有肌强直、运动减少、构音障碍,“面具脸”、不自缺点哭笑等症状。后期四肢屈曲挛缩,吞咽困难、涎液外流及精神衰退。角膜后缘与巩膜交界处可见绿褐色色素环,化验尿铜增多,血清总铜量及血清铜蓝蛋白量减少、“血清直接反庆铜”量增多及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降低。患者初期仅有言语顿挫不匀,随病情进展评议逐步含糊。有的音韵不能正确表达,晚期言语极其困难,甚至公能表达个别字句。
2.手足徐动症(athetosis):为纹状体变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基底节大理石样变性、脑炎、核黄疸等。生后数月出现牲性徐动性动作,先从手指开始,可累及面肌、下肢肌、咽喉肌、舌肌等。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感觉正常,智力可减退。病程可达数年~数十年。脑电图CT、MRI可协助诊断。
3.舞蹈病(chorea):小舞蹈病常为风湿热神经系统表现,起病缓慢,有不自主动作、肌张力低下、情绪改变和风湿活动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抗“O”增高、血清粘蛋白增高等。因不随意运动侵及舌、咽诸肌可有吞咽困难。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通常成年期起讷吃,有明显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舞蹈样动作和精神智能障碍,病情呈慢性进行性恶化。语言讷吃出现很早,声音单调呈鼻音。妊娠性舞蹈病多见于有风湿病热史的初次妊娠妇女,终止妊娠后症状可消失。
4.震颤麻痹(paralysis):多于50岁后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联合运动减少,肌强直和震颤。语言减少、低沉、单调呈“运动过少性发音困难”。病人脑脊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及5-羟吲哚醋酸含量降低。尿中多巴胺及高香草酸亦降低。
5.扭转性痉挛(torsion spasm):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呈全身不自主扭曲动作,伴有肌张力增高,尿中多巴胺排出量增加,病程进展缓慢。累及面肌、咽、喉肌时出现面肌痉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
口吃是语音节律障碍的一种,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涩阴时常伴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口吃多发生于儿童,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少数可持续至成年。
【病因和机理】
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躯体因素: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3.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4.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
因发音-呼吸器官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节奏失调,在激动、恐惧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发生。可表现为第一字发音时发不出,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或无意义地重复发音等不同形式。患儿说话时,可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口唇颤抖、躯干摇晃等动作。并易因口吃影响产生孤僻、自卑、羞怯等性格,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鉴别诊断】
(一)先天利左性口吃(congenital sinistromanual stuttering) 先天利左,因后天强制性教育,被迫必为利右,因此语言有先天和后天两个不同中枢,故言语不流利,造成口吃,有报道认为此种口吃最为常见。
(二)思维过速性口吃 因思路宽阔迅速,致使口齿追随不及,造成口吃。临床亦较常见。
(三)精神性口吃(mental stuttering) 学语阶段由于精神创伤,语言表达受到抑制,造成失语。患儿精神创伤史,并可有发言紧张、孤独、寡语、行为退缩或易激惹、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四)方言性口吃 儿童学语期间改变方言,或兼学两种以上不同方言,可致口吃。
(五)家族性口吃(familial stuttering) 患者有家族史,甚至同一家族有多人罹患。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亦有人认为在遗传基础上因外因诱发。主要外因是学习语言的环境不佳,如父母口吃,或父母口语快、含混,儿童不易模仿等。
作为特种症状的缄默,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发育也无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
【病因和机理】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敏感、胆怯、孤僻性格儿童,平时父母过分溺爱、保护、因初次离开家庭、环境变动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亦可出现缄默症状。
【临床表现】
沉默不语,可长时间一言不发。选择性缄默症患儿则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缄默,而对另一些人和环境中讲话流畅。
【鉴别诊断】
(一)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 “缄默”的高度选择性是本症特点。患儿智力发育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或70以上。起病多在3~7岁,女性多见,多是敏感、羞怯性格。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
(二)癔病缄默症(hysterical mutism) 有时可与癔病木僵同时出现,如无并发木僵,则仅表现缄默不语、写字、手势等动作都很敏捷,面部表情也很活泼。缄默表现和其它临床症状一样,具有发作、痊愈突然,易于接受暗示等特点。
(三)紧张症的缄默症(catattonic mutism) 病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可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状。患者意识清楚、无智能缺损、自知力缺如。诊断应根据精神分裂症证的典型病史或紧张症的有关典型症状。
(四)妄想的缄默症(delusinonal mutism) 系统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可发生缄默。常见因周围人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而拒绝与周围人交谈和因幻觉或妄想内容“命令”患者不语而保持缄默。患者无违拗、冲动、或僵住现象。
(五)抑郁症的缄默症(melancholiac mutism)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者面容悲戚,有时伴发阵发性焦虑,病情严重者绝对缄默。慢性病例表现虽如“痴呆”,但病史有初期悲观妄想与情感抑郁,电休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等可资鉴别。
(六)诈病性缄默症(malingering mutism) 单纯性诈病没有任何病性,完全伪装“不语”;扩张性作诈病有一定真实病情,但缄默不是原有病情应有的表现。
(七)其它 某些器质性疾病在病程不同阶段亦可出现缄默症,如严重的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疾患,脑缺氧后遗症,双侧丘脑切开后,均可出现缄默症样临床表现,但相应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资诊断。
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感觉器官得到的,同时,人体也通过感觉使神经系统对身体和各项活动进行协调,使之对环境变化作出恰当的反应。当感觉发生障碍时,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便发生了变化,甚至联系中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异常。因此,通过对感觉障碍的分析、判断可以推断出神经系统损害的水平。
客观感觉障碍系感觉诱导障碍,是指机体感受系统对外界刺激不能产生正常的感觉反应。
神经系统的各种损害当涉及到感受器、传导通路和感觉中枢时,均可产生感觉诱导障碍,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有神经系统及周围组织肿瘤、外伤、感染、中毒、变性、神经营养障碍及脑血管疾病等。
感觉诱导障碍根据病变性质不同而不同。病变造成神经系统破坏时产生感觉减退或消失,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时产生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或感觉倒错等。感觉减退系刺激阈值(抑制性)增高而反应性降低;感觉过敏系因反应性增高或感觉阈值降低引起的,主要为痛、触觉的敏感;感觉过度为感觉阈值增高且反应时延长所致。
常见感觉诱导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如下几点:
1.感觉丧失或减低: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对刺激不能感知或感受力下低。可累及全部感觉或某一感觉。
2.感觉过敏:用较弱的刺激即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多见痛觉过敏。
3.感觉过度:用较强的刺激后,经一潜伏期患者才感受到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患者不能指出刺激部位、不能判别刺激的强度和性质。
4.感觉倒错:对刺激性质判断错误。如将冷沉误认为热觉,将痛觉误认为触觉等。
5.对位感觉:刺激—侧肢体,对侧相应部位也能感受到刺激。
6.疼痛共感:给予—疼痛刺激时,在身体的非刺激部位也出现疼痛。如刺激手指时前臂感到疼痛。
1.痛觉:用大头针均匀刺激皮肤,观察并询问其疼痛程度。
2.温度感:用分别装有5~10℃和40℃~45℃的试管,在闭目的情况下,轮番接触患者皮肤,嘱其说出冷或热的感觉。接触时间为2~3秒。
3.触觉:患者闭眼,用毛刷或棉签轻触其皮肤,问其有无感知或触到几次,此种方法用于检查原始触觉。检查识别知觉时,令患者闭眼,在检查部位写字或划些简单图形,嘱患者说出所定文字与图形。
4.位置觉:①患者闭眼,被动检查患者的肢体,如指、趾等,患者能正确说出这些部位的活动、方向和所处的位置;②拇指试验:患者闭眼,嘱其伸直前臂和拇指,使其作腕关节伸屈活动2~3次,然后嘱其用对侧拇指或示指去摸该侧的拇指,正常时呈直线运动摸到;③合掌试验:患者闭眼,嘱两手合掌,两手能交互合掌为正常。
5.震动觉:用128HZ的音叉置于突出的骨上,询问有无震动,并作双侧和上下对比。
6.实体觉:①患者闭眼,嘱其指出刺激点是一点还是二点,并指出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与正常范围作对照;②用手抚摸物体,让其说出物体的名称。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acute infective polyneuritis)病因尚未明了,常于各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后发生,其特征是多数周围神经受损,呈现对称性分布,近端重于远端,迅速由下及上发展,严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感觉障碍较运动障碍轻,常呈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肌肉压痛,有些患者有自发性疼痛和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
(二)末梢神经炎(terminal neuritis)为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虽病因不同,但有共同的临床表现: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障碍。肢体远端轻瘫或全瘫、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或有垂腕、垂足。受累肢体首先出现感觉异常,有蚁走、针刺、烧灼感或刺痛,与此同时或稍后出现肢体远端对称性深浅感觉的减退或消失。呈或长或短的手套、袜子样分布。
(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polyneuritis in diabetes) 感觉障碍以浅感觉减退或消失为多,也可表现为感觉过敏,常伴有各种感觉异常如针刺样痛、烧灼痛或冷痛、蚁走感和麻木感。
(四)维生素B1缺乏性周围神经炎(polyneuritis in vitamine B1deficency) 可因长期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和新陈代谢需要过多引起,表现为痛、温、触觉减退或消失,偶有感觉过敏,呈手套和袜子样分布或区域性分布,四肢常有麻木、灼痛、蚁走感、夜间尤甚。肌肉和神经干有压痛,可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多严重而持久。
(一)三叉神经损害(trigeminal lesion) 三叉神经周围性麻痹。限于面部皮肤、结膜、角膜、口腔、舌腭及鼻腔粘膜的感觉缺失,角膜反射消失。若仅鼻部、眼部、前额部及头皮前半部感觉障碍,则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的损害;口唇部、颊部上及颞部前端的感觉障碍为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损害;下颌部、颊部下半及颞部感觉障碍为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支)损害。常伴有嚼肌,颞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常见疾病为:鼻咽癌、中颅窝脑膜瘤,半月节肿瘤、动脉瘤、听神经瘤、脑膜炎、岩尖炎等。
(二)单一脊神经损害(single spianl nerve injury)
1.单神经炎(mononeuritis):在某神经支配区出现限局性感觉障碍,由于两个相邻的神经是重叠支配的,感觉障碍区常小于该神经分布区。
2.多数单神经炎(mononeuritis multiplex):通常以一个周围性神经受损的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开始,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进行性发展,其他神经也受累。下肢较上肢多见。常见于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失节炎和麻风等。
3.桡神经麻痹(radial nerve palsies):上臂、前臂的顼、拇指及第一、第二掌骨间隙背面感觉减退或丧失。伴垂腕,一般为高位损伤;肱骨中三分之一以下损伤时,感觉障碍仅限于拇指及第一、二掌骨间隙背侧的极小部分;肱滑下三分之一以下损伤常无感觉障碍及垂腕。主要为外伤、铅中毒和桡神经受压迫所致。
4.正中神经麻痹(median nerve palsies):手掌桡侧、三指和环指的桡侧一半感觉减退或缺失,伴针刺样疼痛或麻木感。正中神经在上臂受损时,发生完全麻痹,大鱼际肌萎缩,手呈“猿手”状,常见于刀枪伤及肱骨骨折;腕部病变损伤正中神经,桡侧三指感觉障碍和拇指运动障碍,常见疾病为腕部慢性劳损、腕管内腱鞘囊肿、腕骨骨折、关节炎、肢端肥大、粘液水肿及手腕化脓感染等。
5.尺神经麻痹(ulnar nerve palsies):手掌及手背尺侧、整个小指及环指的尺侧半感觉减退或丧失,尤以小指为重,常呈“爪形手”。常见病因有外伤、压迫和麻风等。
6.腓总神经麻痹(palsies of nervus peroneuscommunis):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减退或丧失,伴足下垂和跨阈步态。
7.胫神经麻痹(tibial never palsies):足底、足外缘感觉减退或丧失,足呈“爪形”并向外侧外翻、外展。
8.股外侧皮神经炎(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大腿前外大腿交外侧下2/3区出现针刺、烧灼性疼痛或麻木,局部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缺失。久站或走路后症状加剧。多为一侧性,偶为双侧,多因外伤或受压致病。
9.生殖股神经损害(genliafemoral nerve injury):腹股沟内下侧及阴囊前部感觉减退、麻木和精索神经痛(疼痛沿精索放散)。
10.股神经麻痹(femoral nerve palsies):大腿前面及小腿内侧感觉减退或丧失,刺激时有灼性神经痛,俯卧及直抬患肢时疼痛加剧(Wasserman氏征阳性)。步行时也伸出健足,然后将病足拖拉到一起,步伐细小。常见于盆腔肿瘤、腰大肌脓肿、骨盆和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等。
(一)神经丛损害(nerve plexus lesions)
1.臂丛神经损害(brachial plexus lesions)
(1)上部臂丛神经麻痹(Duchenne-Erb氏型):三角肌、前臂桡侧及拇指外侧半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局部有麻感,伴上肢外展、前臂屈曲及手外旋障碍。系颈5.6神经损害引起。
(2)中部臂丛神经麻木痹:感觉障碍位于手背的一小部分,伴前臂肌与伸腕肌麻痹。系颈7神经损害引起。
(3)下臂丛神经麻痹(Dejerine-Klumpke氏型):感觉障碍沿正中和尺神经分布,呈前臂及小手指局限性感觉减退或消失,Horner氏征阳性。系颈8和胸1神经损害引起。
(4)全臂丛神经麻痹:感觉障碍分布于肩部三角肌区、肘关节上部、前臂及手部,仅上臂内侧无感觉障碍,伴单侧上肢瘫痪。常见于外伤、炎症和肿瘤。
2.腰神经丛损害(lumbus plexus lesions):腹股沟前、外侧和小腿的前、内侧感觉减退或缺失,伴以麻木感,针刺样痛或神经放电样感觉。常因腹膜后肿瘤或髂腰肌内出血致胸口至腰4神经损害引起。
3.坐骨神经丛损害(sciatic nerve plexus lesions):小腿前外侧、足的后外侧及第4.5趾感觉减退或丧失,常有感觉过敏和坐骨神经病,并放至腓神经支配区。系腰4至骶3神经损害引起。
4.阴部神经丛损害:在肛周、会阴区和尾骨尖部呈马鞍型感觉减退或丧失。系骶2或骶4神经损害引起。
(二)神经根损害(nerve root lesions)
1.颈神经根损害:一侧颈神经损害时,可以出现同侧枕、颈、肩及上肢等区域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根痛、放射痛,若为单神经根损害,感觉障碍区则局限,对应关系数:枕部为颈2、颈部为颈3、肩部为颈4。颈58的根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同相应的臂丛神经麻痹。有无根痛是其主要鉴别点。
2.胸神经根损害:胸神经根损害时,其节段性表现最为明显,呈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过敏或感觉过度,伴针刺样痛、烧灼痛、疼痛沿肋间神经放射。单神经根损害的感觉减退不明显或比实际界限小的多;多神经根损害,感觉障碍的上、下界要比实际损害低或高1—2个节段。神经根损害与胸、腹部感觉障碍的节段性分布关系为:胸2:第一肋间皮表,胸4:乳线,胸7:肋弓下缘,胸10:脐水平,腰①:腹股沟。
3.腰神经根损害(lumbus nerve root lesions):
(1)腰3神经损害:仅在大腿外侧及前面出现感觉减退或者过敏,疼痛从臂部后面放射到股骨粗隆,大腿前、外侧、股骨下端及内踝部,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腰4神经根损害:臀部外侧,股骨外上至膝关节前面,小腿前内侧至足的内面出现感觉障碍,且以下段明显,疼痛沿此分布区自臀部向足弓放射,同时伴有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麻痹。
(3)腰5神经根损害:小腿外侧、足跟背面、拇趾背面及外侧感觉减退,疼痛自臂后经大腿、膝关节、小腿外侧斜向足背放射至拇趾。
(4)腰4~5神经根损害:除有腰4和腰5神经根损害的各自表现外,尤为小腿外侧面至足背的感觉障碍突出,伴有足趾背屈障碍,尤以拇趾背屈障碍为著。
4.骶神经根损害:
(1)骶1神经根损害:大腿后外侧、小腿后部至足外侧面出现感觉障碍,疼痛自臀部后面沿其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小趾。
(2)腰5骶1神经根联合损害;小腿前后及外侧至足底部全部出现感觉障碍,疼痛自臀后放射至相应区域,伴小腿三头肌、屈跖肌麻痹,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5.马尾神经根损害:马尾神经根损害时,可以表现为腰2以下各种神经损害症状。全马尾损害时,感觉障碍分界清楚,上界前为腹股沟,后为髂骨上端的水平线,在此以下,臀部、会阴及下肢全部出现感觉障碍,伴有自发痛(电击痛)、会阴有异常感觉并向下肢放射,常有痛性感觉迟顿。马尾损害的高度、程度不同。其上、下界可有不同。
(三)脊髓损害(spinal card lesions)
1.后角损害:病变同侧呈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受损神经分布区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和深感觉正常,疼痛常不如后根损害严重。髓内病变时,痛温觉障碍从病变节段逐渐向下发展;髓外病变时,则从下肢向上扩展,且常伴病变同侧的神经根刺疼痛。
2.前联合损害:呈对称性节段性感觉障碍,双侧均产生区域性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及深感觉保存。
脊髓损害产生节段性感觉障碍最常见于脊髓空洞症和髓内、外肿瘤早期。
(一)脊髓损害 脊髓性交叉性感觉障碍常因损害脊髓后脑束和脊髓后索所致,有的病变涉及神经根。常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双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同侧深感觉障碍而痛温觉正常,对侧痛、温觉障碍现象—感觉过敏带。若脊髓半侧损害不完全时,可仅表现出对侧痛、温觉障碍。髓内病变时,痛、温觉障碍从病变节段逐渐向下扩展,但肛周皮肤痛觉正常;髓外病变则从下肢向上发展。压迫性病变常以温觉、痛觉和触觉分别出现障碍的顺序发展;急性病变(如外伤),常出现病变同侧一过性痛觉过敏,其恢复先从下肢开始依次向上。
(二)延髓损害(medullary bulb lesions)
1.延髓内部病变:损害内侧丘系,产生病灶对侧肢体深浅感觉分离现象—深感觉缺失、痛温觉正常。
2.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三叉神经降核和脊髓后脑束,产生同侧面部和对机时面部以下半身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皮肤、口腔粘膜、舌、软腭和咽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对侧颈部、上下肢、躯干痛温觉障碍,病变广泛者深感觉减退或缺失。病变位于延髓与上颈髓交界部,面部感觉障碍位于面周边部;病变位于延髓上端,同侧感觉障碍位于口周围。延髓交叉性感觉障碍多见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四)脑桥损害(pons cerebelli lesions)脑桥上部损害一般无交叉性感觉障碍。脑桥下部损害,同侧面部口周围感觉减退,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伴咀嚼肌麻痹。
(一)脑干损害 脑桥上部和中脑损害时出现偏侧性感觉障碍,对侧面部和偏身感觉障碍,脊髓空洞型表现为痛,温觉减弱而深感觉正常,脊髓痨型表现为深感觉与识别触觉障碍而痛温觉正常,严重者深浅感觉全部障碍。感觉障碍以面部较轻,病变恢复时亦从面部开始,顺次使感觉障碍上界下移。
(二)丘脑损害 病灶对侧面部及躯体的偏身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以深感觉和触觉障碍为着,痛、温觉障碍较轻。闭早退时因手指位置觉障碍而呈手足徐动样不随意运动。常伴有感觉过度或感觉倒错。特征性的感觉障碍为偏身自发性疼痛,即丘脑痛,常为发作性剧痛或持续性刺痛或持续痛呈发作性加剧,可因各种刺激(如磨擦、压迫、寒冷、声响等)而使疼痛加重。主要见于脑血管病。
(三)内囊损害 对侧颜面、颊粘膜、舌、躯干及上、下肥等部位痛、温、触觉减退或缺失,与运动障碍,视野障碍形成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侧同向偏盲)。上肢位置觉障碍突出,上、下肢远端较近端感觉障碍突出,痛温觉障碍较深感觉障碍严重,躯干正中线或距正中线23cm的范围内感觉障碍较轻。
(一)皮质损害 顶叶中内后回病变时出现感觉障碍。单侧中央后回损害表现为偏侧型感觉障碍,中央后回灶性损害表现为单肢性感觉障碍,或条块带状射体障碍。以位置觉、识别触觉和实体觉障碍最为突出,痛温觉、震动觉正常,以远端明显。带有麻木感、蚁行感等异常感觉。可有感觉型癫痫发作。
(二)假性神经根型感觉障碍 是大脑皮质病变的特殊类型,常回脑外伤和颅内肿瘤引起。上肢多于下肢,最常见的表现有三种:①上肢桡侧颈5.6神经分布区呈条带状感觉障碍;②上肢尺侧颈8胸1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③手套状感觉障碍,类似颈7.8神经损害。三种表现同时发生,则表现为单肢性感觉障。此类感觉障碍不伴有运动障碍。
(一)多数性单神经炎 感觉障碍通常开始于某一末梢神经支配区,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其他神经亦受累,感觉障碍区不连续、不对称,呈斑块状感觉障碍减退或缺失,各部位感觉和程度及发展不平衡,在任何区域都可单独表现为加重、级解和复发。下肢多见,常因相应部位的疼痛和运动障碍而被发现。为胶原性血管病变所致。
(二)癔症 癔症性感觉障碍可表现为偏侧型、半身型、手套型、袜型、单肢型、条块型和班块型,以半身型最为多见,以斑块型鉴别最为困难。感觉障碍可为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消失,或有蚁行感。癔症性感觉障碍具有下述特点:①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出现在一个神经的两个区域、两条神经的相邻区域;感觉障碍的界线恰在正中线上,或与四肢长轴垂直、呈齿轮状、环状。②深浅感觉全部受损:各部位感觉障碍表现既重又基本平衡,几乎呈同等程度。③复合性:可同时具有几种类型的感觉障碍。④易变性:可因暗示而改变感觉障碍部位、范围和程度。⑤矛盾性:全部感觉缺失却无感觉性共济失调或肌麻痹,温度觉缺失而无烫伤。
主观感觉障碍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躯体内部自发产生的不正常的感觉。包括感觉异常、自发性疼痛。
感觉异常多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出现,见于周围性神经炎、神经根炎、急慢性脊髓炎、慢性脊膜脊髓炎、多发生硬化、脊髓肿瘤和脑血管疾病、脑肿瘤等。任何刺激性病变均可引起自发性疼痛,最明显的疼痛发生于周围神经、脊髓后根、脑脊膜的丘脑等受损害时。
人类最基本的躯体感觉有痛、温、触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经过大脑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复合感觉,如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定位觉和重觉等。结合感觉的经验可以形成蚁行感、麻木感、针刺感、灼热感、触电感、滴水感和潮湿感等。当感受器、传导径路或中枢受到损害性刺激时,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亦可能产生不正常的感觉。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部位不同、数量不同、刺激强度不同,不正常感觉的性质亦不同。其确切机理尚不清楚。
感觉异常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自发性躯体感觉。可表现为除自发性疼痛以外的各种类型的不正常感觉。尤以经验感觉多见,如麻、蚁行、针刺、触电、滴水、烧灼、传导、颤动、游走、膨胀、梗阻、燥热或不适等。
自发痛按分布表现为局部痛、放射痛、扩散痛和牵涉痛;按部位表现为神经痛,脊髓痛、脑干痛及幻肢痛;按性质则表现为烧灼痛、电击痛、闪电痛、刺痛、切割痛、撕裂痛和捣碎痛等。
1.局部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2.放射痛:疼痛不仅仅发生于受刺激部位,而且沿受累神经扩展到其支配区。
3.扩散痛:疼痛由受刺激神经分布区延展至邻近神经分布区。
4.牵涉痛:与病变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支配区体表发生疼痛。
一、感觉异常(paresthesia)
(一)脑血管病 常在机体的某一部位出现感觉异常,如上肢、手部、面部等,常与运动障碍分布区相同。感觉异常为脑出血、血栓形成或TIA先兆,亦可提示脑血管疾病开始出现恢复迹象,疾病后期常常出现麻木感或“摸乱”。
(二)癫痫 限局性癫痫发作前的先兆,有不适感、蚁行感、震动感或麻木感,随之出现癫痫发作。多数有定位价值。
(三)肢端感觉异常症(acroparesthesia)在四肢远端,主要在手部出现以麻木感为主的症状,呈阵发性,持续数小时,发生于夜间睡眠中,醒转后症状减轻,晨起时消失。多见于女性。
(四)其他各种神经疾患 感觉异常可见地各种神经疾患,既无定位价值,又难于据此定性,临床意义不大。
二、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
(一)头痛(headche)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的症状之一,多由头颅内外的刺激因素引起,不同形式的不同部位的头痛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全头痛
(1)脑肿瘤:20%~40%的初发症状为头痛,90%在病程中有头痛。出现在病灶的远膈部位,呈牵张性疼痛,以肿瘤直接压迫或牵张颅内动脉、静脉或静脉窦多见。常为钝痛。随肿瘤发展而呈持续性,疼痛加剧,跳痛,夜间突出,多伴呕吐。中咳嗽、喷嚏、排便时加剧。
(2)紧张性头痛:是慢性头痛中最常见者。头部压迫感、沉重感、“紧箍感”,捏头皮时有疼痛和头皮紧张的感觉,可持续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有的呈限局性,多在后枕部和颞部。由于头部肌肉持续性收缩产生,多数因头颅外伤、颈椎病、视觉疲劳、精神紧张引起。
(3)低颅压性头痛:在腰穿或腰麻2~3小时后发生,呈牵引性疼痛,坐立时加剧,卧倒时减轻,压迫颈脉窦时头痛更重。限局性者出现在后枕部、颈部或额部。
(4)感染性头痛:在感染的早期后头痛多见,以后转为全头痛。呈钝痛,有搏动性,活动时加重,下午或夜间较重,清晨减轻,压迫颈总动脉使头痛减轻,直立时加重。脑膜炎头痛呈持续性、搏动性剧烈跳痛,伴发烧和颈项强直。
(5)高血压性头痛:为昏痛或钝痛,发生高血压危象时头痛加剧,多在清晨或午后出现,从事活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全头痛最为多见,偏侧性或后头、前额、眼窝、颞部限局性疼痛也常见,但不恒定。
2.偏侧头痛
(1)偏头痛:头痛发生前常有10~30分钟前驱症状,在头痛对侧视野中出现闪辉性暗点,全身不适或言语障碍、手指、口唇麻木等;此后在前额或头顶部突然出现搏动性剧痛,逐渐向眼窝部、头顶部蔓延,眼球后部出现剧烈疼痛,伴恶心和呕吐。2~3小时后症状减轻,可入睡,或出现兴奋、欣快和空虚感。
(2)偏瘫性偏头痛:反复发作,时发时愈。偏头痛发作后出现偏瘫昏迷或眼球震颤。发作后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系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3)伴随性偏头痛:整个发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连贯性。发作时道德出现视觉障碍,继之出现感觉障碍,延及一侧手或口周,伴有皮质性感觉丧失,实体觉丧失、言语表达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历时约30~45分钟,偏头痛出现后视觉、感觉障碍均消失。疼痛由枕叶向顶叶、颞叶扩散。系大脑皮质的血管运动功能紊乱,多见于缺血性发作或局灶性癫痫。
(4)Sluder氏颅—面血管性疼痛:阵发性疼痛,累及眼眶及其上、下区域,不超过中线,常固定在单侧,伴Hrner氏征、结膜充血、流泪、单侧流涕。每日或数日发作一次,3~6周缓解,多再发。
(5)眼病性头痛:头痛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①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出现眼痛、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结膜充血、角膜混虫、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眼压增高;②屈光不正:头痛呈紧张性,因注视过久而加剧。系远视或散光造成眼过度疲劳,眼外肌、额、颞枕部肌肉持续性收缩所致;③眼紧张性头痛:长时间阅读、凝视等过度用眼,造成局部肌肉持续收缩所致,休息后自发缓解。
(6)耳源性头痛:疼痛以中耳、乳突为核心,位于耳周或枕部,流脓时相对症状轻。伴乳突压痛或中耳牵拉痛。
(7)口源性头痛:颞颌性关节病在局部有疼痛,张口时轧轧作响,疼痛加剧,下颌关节偏向病侧;牙源性头痛起源于病牙部位,呈持续性的灼痛或跳痛,臣位及睡眠时加剧。
2.前头痛
(1)簇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于入睡后1~2小时突然发作,头痛症状似密集而来、云涌而至、剧痛使患者痛醒。疼痛多始于眼窝部或眼周,向同侧颞、顶、耳、鼻扩散,呈烧灼样、刀割样或跳痛,站立后减轻,多伴有结膜充血、流泪、鼻塞、颜面潮红、多汗、颈动脉怒张和患侧面部皮温升高,每次发作持续0.5~2小时,每日一至数次,缓解后正常。
(2)副鼻窦炎:呈钝痛或隐痛,位于前额部或副鼻窦区,晨起时较重,活动后缓解,低头常使症状加重。局部有压痛,伴流脓涕和鼻塞。
(3)脑肿瘤:矢状窦旁肿瘤、引起脑室闭塞的肿瘤、重体附近的肿瘤、蝶鞍部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多位于眼窝及前额部,咳嗽、喷嚏均使疼痛加剧。
3.后枕痛
(1)Barre氏症状群:枕部疼痛向眼球后部、前额或颈、肩部放散,体位变化、疲劳、兴奋时加重,伴眩晕、耳鸣、视力下降、咽部异物感、烧灼感及声音嘶哑,颈部运动受限,颈棘突压痛,颈部椎旁肌肉紧张。颈后刺激交感神经和各种疾病均可引起。
(2)小脑幕下肿瘤:疼痛位于后枕部,为钝痛,产生小脑幕疝时,出现剧烈全头痛、后颈部明显,伴颈部强直,头偏向患侧。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早期,疼痛轻微,以后逐渐剧烈,烦躁不安。疼痛为脑血管病中最为剧烈者。出现在后枕部疼痛者多为小脑幕上动脉瘤破裂所致。
(4)脑出血:剧烈头痛,血液积存在后颅窝出现后枕部疼痛。小脑出血常一侧后枕部疼痛,伴有眩晕、呕吐。为血液侵入蛛网膜下腔或脑水肿、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
(5)枕神经痛:疼痛起于后枕部,向顶部、乳突部、外耳部放射,呈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枕神经分布区内感觉减退,枕外隆突下方,枕神经穿出至皮下处有压痛点。常由于颈椎病、颈椎结核、颈脊髓肿瘤或硬脊膜炎引起。
(二)颜面痛(facies pain)
1.三叉神经痛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突发性、短暂性剧痛、呈撕裂性、通电样、切割样、针刺样或拔牙样。通常起源于三叉神经某一支的分布区,然后向另二支扩散,但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前多无先兆,可因洗面、刷牙、说话、咀嚼、吞咽等动作而诱发,常为避免疼痛而不敢做这些动作。疼痛以上唇外侧、颊部、鼻翼、口角及舌等处最为明显。每人发作数秒或1~2分钟即骤停,间歇期正常。病情呈缓慢进展,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疼痛越重。
(2)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呈持续性,常伴有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痛、温、触觉减退或嚼肌、颞肌、翼内肌瘫痪,下颌偏向病侧。常因三叉神经干、根、半月节和脑干周围的外伤、肿瘤、炎症及变性等疾病引起。
2.交感神经痛:疼痛位于一侧面部,分布于颞、额、眶、鼻、上下颌、颊及颈部,常向同侧肩及上肢放散,呈烧灼痛、钝痛或深痛,有诱发因素者常难以忍受。伴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面部多汗及颞部血管紧张。
3.舌咽神经痛:发作性剧痛,性质与三叉神经疼痛相似,如刀割或什刺样,每次数秒至数分钟,吞咽、咳嗽、说话可诱发。疼痛位于一侧舌根、咽喉、扁桃体或咽腔侧后壁。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无阳性体征;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常为持续性,伴有Ⅹ、Ⅺ、Ⅻ颅神经损害体征,多为颅底蛛网膜炎、鼻咽癌、扁桃体瘤、耳咽管肿瘤的并发症。
(三)颈肩痛(cervicobrachialgia)
1.颈椎病
(1)颈神经根型:侧方突出物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产生的疼痛,位于颈项、肩胛区、肩部或上臂,沿神经节段放射至前臂或手指,呈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深部钻痛。颈痛常在早晨重,伴上肢无力、沉重感或持物失落现象。受累脊神经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均呈阳性。
(2)颈脊髓型:早期受累颈髓呈节段性根神经痛,同侧脊髓半横贯性损害。腹侧正中受损时,早期即有位置觉、震动觉障碍,继之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严重时行走无力,卧床不起,小便失禁,伴有各类瘫痪症状。
(3)颈交感神经型:枕部、颈后部疼痛,呈钝痛或烧灼痛,伴头痛、偏头痛,上睑松弛、瞳孔缩小,眼胀痛和流泪等。
2.臂丛神经炎:起病急促,开始于一侧或两侧肩部,疼痛向颈部扩展,伴上肢局部性肌无力、感觉减退及反射减弱,臂丛及其神经干压痛。
3.枕骨大孔区肿瘤:颈痛、头痛和同侧上肢痉挛性瘫痪并存,咳嗽时疼痛加剧。严重者四肢瘫或截痪。检查可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4.颈部脊髓肿瘤:疼痛类似脊髓型颈椎病,根痛严重,进展迅速。神经根损害常为双侧,症状波动性大。
5.颈椎结核:初起时颈痛和颈项僵硬,常以手协助支力撑头颅,棘突有后突畸形,伴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
6.自发性颈椎半脱位:以突然颈痛和颈项僵直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压迫脊髓出现截瘫。多数有局部外伤或炎症病史。
(四)上肢痛(upper limb pain)
1.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向上肢、手部放射、手指触疼、肿胀、僵硬、颜色改变、肌肉萎缩、屈曲畸形、挛缩。为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创伤等病症后的上肢反射性神经血管疾病。
2.颈肋综合征:疼痛呈刺痛、钻痛、灼痛或撕裂样痛,轻重不一,由肩胛区向臂内侧和手掌尺侧放射。早晨较轻,傍晚加剧。头转向患侧、患肢受牵、直伸外展、负重及活动时可诱发疼痛或使疼痛加剧,上肢内收屈肘及休息后疼痛减轻。手臂尺侧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伴上臂肌无力、手肌无力和腕下垂。常见病因为颈肋或第七颈椎横突过长、前角肌肥大增生、腋窝入口变异、肩带下降及局部肌肉痉挛或挛缩压迫所致。
3.肋锁综合症:由于尺神经或/和正中神经受压,在前臂尺侧产生放射性疼痛。呈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压肩时疼痛加重,耸肩时减轻。相应区域内感觉减退,屈腕能力减弱,对指、靠指不能,严重者呈爪形手。前臂可因锁骨下静脉受压而水肿。
4.喙突下胸小肌综合征:臂丛和锁骨下动、静脉在喙突下被小胸肌压迫,出现尺、桡、正中神经受压征象和锁骨下静脉回流障碍。多于上肢外展过度时发生。
5.摩擦性尺神经炎:前臂及手的尺侧呈放射性疼痛,相应区域内感觉减退、运动障碍。叩击尺管部、前臂及手有麻痛感(Tinel征阳性)。见于肱骨中下段骨折致肘内翻者。
6.腕管综合征:桡侧三个半手指疼痛或麻痛,感觉过敏或减退,大小鱼际肌萎缩,Tinel征阳性,垂腕试验阳性(两肘屈曲90°,肘置桌上,前臂与桌面垂直,自然垂腕,几秒钟内立即感到手部剧痛)。
(五)髂痛(coxalgia)髂关节病变时,疼痛位于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步行后加重,多见于一过性滑膜炎,髋关节结核及Legg-Perthes氏病;源于腰、骶神经根部的病变,疼痛常感应至臀部,或自臀部向大腿放射,腰部活动时加剧。
(六)腰腿痛(lumbocrural pain)
1.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初起时,腰骶部或臀部疼痛,症状典型时,疼痛沿股后向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和足底放射。为钝痛、刺痛、锥痛或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行走、弯腰常使疼痛加重,常以手持腰、身体前倾而减轻疼痛。坐骨神经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压膝试验、足背屈试验、伸膝弯腰试验均阳性。
2.椎间盘脱出:外伤后即出现腰骶部疼痛,弯腰、咳嗽、喷嚏使疼痛加剧;侧突者以腰骶神经根刺激症状或下肢麻痹症状为主;后突者呈脊髓半横贯或横贯性损伤,位置觉、震动觉障碍、截瘫。正常腰弓消失,腰部脊柱向患侧弯曲,骶棘肌痉挛,患外椎旁压痛。许多椎间盘脱出患者外伤史不明显,常致误诊,CT可证实。
3.腰骶部脊髓肿瘤:起病缓慢,先后出现双侧坐骨神经痛症状,以后神经根受累逐渐增多并加重,有大小便失禁和椎管梗阻。
(七)胸臂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1.肋间神经痛:疼痛位于一个或几个肋间,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呈灼痛或针刺样疼痛,疼痛剧烈时放射至同侧肩背部,有时呈束带状,呼吸、咳嗽、喷嚏可加剧疼痛。相应肋间有感觉过敏和压痛。
2.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炎:疼痛剧烈难忍,相应肋间出现红、肿及疱疹。起病时有低热和全身不适。
3.继发性肋间神经痛:邻近器官或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或肋间神经,在相应节段或肋间产生根痛或肋间神经痛,逐渐进展,而使症状加剧。多见于胸膜炎、外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炎等。
眩晕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位置觉与平衡觉的障碍。
1.各种累及内耳的耳科疾患均可引起眩晕,如迷路炎、美尼尔氏病、位置性眩晕、晕动病、迷路卒中、内耳餐伤、耳硬化症、药物中毒以及耳道耵聍、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及鼓膜内陷等。]
2.神经系统疾病:听神经炎、前庭神经炎、颅内感染、肿瘤、脑血管病、变性、外伤及癫痫等常伴眩晕。
3.眼源性疾患: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视力减退等。
4.躯体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全身代谢性、中毒性和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等均可并发眩晕。
5.精神障碍: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诉眩晕。
机体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视觉、本体觉和前庭系统(平衡三联)三者共同完成的。各种外界刺激通过平衡三联传入皮质下中枢、前庭神经核、红核、小脑及颞叶皮质,不断反射性调节机体的平衡。
平衡三联、平衡调节中枢。传导径路及中继核的机能障碍均可导致眩晕。前庭核血供不畅且极易障碍,微小的血管腔改变和血压下降即可影响前庭核的功能,因此,眩晕多系前庭核功能障碍的结果。
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时,前庭感觉与来自肌肉、关节的本体觉以及视觉不同步,产生运动错觉,即眩晕。前庭核的异常信息通过内侧纵束激动动眼神经核,产生眼球震颤,而且其它核团的反馈性调节不断使异常运动得到纠正。于是产生一快一慢有节律的眼球运动;前庭诸核的不平衡信息通过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脑—红核—脊髓通路,反馈性调节脊髓前角细胞功能,力图使身体保持平衡,由于信号是错误的,躯体反而因平衡调节失当而倾倒,肢体运动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核因强烈的异常而产生反馈调节,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皮肤苍白及脉搏、呼吸、血压等改变。
1.周围性眩晕:眩晕重,呈发作性,起病急,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数天)。患者自觉周围物体围绕自己旋转(天旋地转),身体上、下、左、右摇晃,为稳定自己不致摔倒常牢牢抓住周围的物体;行走时身体偏向一侧,有时突然歪倒。眼球呈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转性震颤,其程度与眩晕程度一致。倾倒方向、指向偏移方向与眼震慢相方向一致。意识清楚,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耳鸣耳聋。
2.中枢性眩晕:眩晕轻,持续时间长。自觉周围的物体旋转或向一侧移动,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可有倾倒。多有意识障碍或昏迷。植物神经症状轻或不明显,轻少耳鸣、耳聋。延髓、脑桥、小脑病变常有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眼球震颤,中脑病变为垂直性眼震,中脑以上的前庭通路病变较少眼震。眼震与眩晕程度不一致。眼震慢相方向、倾倒方向与指物偏向方向不一致。常有中枢性损害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体征。
一、周围性眩晕(peripheral vertigo)
(一)耳源性眩晕(aural vertigo)
1.外耳疾病:眩晕常在局部疼痛之后出现,程度轻重不一,系耵聍或异物紧贴鼓膜上,引起内耳充血水肿所致。
2.中耳炎:累及迷路时产生眩晕,查可见鼓膜穿孔、流脓。
(1)迷路周围炎症:轻度眩晕,眼球震颤,乳突部疼痛,前庭功能正常。
(2)局限性迷路炎:阵发性眩晕,旋转时加剧,眼球震颤、恶心、呕吐、传导性耳,前庭功能正常。
(3)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急性中耳炎、乳突炎时发生。眩晕较重。眼球震颤。慢相方向与肢体倾斜均向患侧,伴恶心、呕吐,不完全性神经耳聋,前庭功能减退。
(4)弥漫性化脓性迷路炎:早期发生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调,眼球震颤快相指向患侧。眩晕停止后,患耳全聋,前庭功能丧失,向患侧倾倒,眼震慢相指向患侧。
3.美尼尔氏病:眩晕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常突然发生,开始时眩晕即达到最严重程度,头部活动及睁眼时加剧,多伴有倾倒,因剧烈旋转感、运动感而惊恐万状。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随耳聋的加重而眩晕减轻,完全耳聋时眩晕停止。发作过后疲乏,嗜睡,持续数天发作停止,间歇期平衡与听力恢复正常,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
美尼尔综合征与美尼尔氏病表现相似,病程演变规律不同,多为持续性,发作时间长,与原发病相消长,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和局灶体征。常为前庭炎症、外伤、出血、脑膜炎、小脑脑桥角肿瘤的继发症状。
4.位置性眩晕:眩晕与头部位置及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患耳处于最低点或头部转向时产生眩晕,通常有数秒和潜伏期,眩晕呈中等程度,伴恶心、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眼球震颤,持续数秒消失。重复诱发,眼震反应及眩晕程度及速减弱。无耳鸣、耳聋。多在几周内消失。
5.前庭卒中:突发性严重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跟球震颤,伴有倾倒等。为内听动脉血栓形成所致。
6.晕动病:在乘车坐船时发生,眩晕程度不一,伴恶心呕吐较少有倾倒。
(二)神经源性眩晕(neuarogenous vertigo)
1.前庭神经炎:为严重、持续性眩晕,伴跌倒,闭目卧床、不敢动、不敢睁眼,剧烈呕吐,持续性快速眼球震颤,慢性指向患侧,患侧前庭功能减退,无耳鸣耳聋及神经系统体征。在呼吸道或消失道感染后突然起病,发生于夜间醒后。
2.听神经瘤:以高频耳鸣为首发症状,继之产生眩晕,伴听力减退,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头痛,共济失调,鼻唇沟变浅,角膜反射消失。
3.后颅窝蛛网膜炎:在外伤、感染后出现眩晕,伴耳鸣、耳聋、面瘫、颅内压增高。病情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
4.头部外伤:外伤早期出现一过性眩晕,为颅内振荡摇摆感,起立时重,平卧或休息后减轻。血管运动失调时,眩晕呈持续性,伴头痛情绪不稳、注意力集中;合并颅骨骨折时,眩晕明显,伴位置性眼颤高音调耳鸣和听力下降。
(三)躯体疾病性眩晕(somatopathic vertigo)
1.颈性眩晕:发作性眩晕。眼前有黑朦现象,于头后仰或突然转颈时发生。为颈动脉反射性痉挛所致。见于颈椎病、颈肌病和颈部畸形。
2.全身性疾病:为轻度眩晕,少数伴有恶心、耳鸣、无听力下降及倾倒和眼震。为高热、缺氧、缺血等影响前庭功能的表现。
3.药源性眩晕: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眩晕。使用降压药、精神药物,可以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低血压,使前庭神经核血供改变产生眩晕,平卧头晕症状减轻,耳毒性药物往往在用药数日至数十日出现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和眼球震颤,听力逐渐下降。
二、中枢性眩晕(central vertigo)
1.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突然发生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摆动性,自觉双腿发软、站立不稳、地面摇晃、倾斜。伴一过性黑蒙、视野缺损或复视,共济失调、平衡障碍、麻木和延髓麻痹等。见于椎基底动脉硬化,血栓形成、锁骨下盗血综合征及颈椎病等。
2.脑干出血:部分患者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突然发生,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伴头痛、视力紊乱、感觉不良、吞咽困难、呕吐、继之发生抽搐和昏迷。疾病进展迅速,常未及抢救而死亡。
3.小脑出血:常以眩晕为首发症状,患者平衡障碍,不能站立,只能俯卧于床上,伴严重头痛、呕吐、眼球水平震颤,肌张力降低、共济失调,严重者昏迷。
(二)颅内肿瘤
1.第四脑室肿瘤:剧烈眩晕、呕吐、头痛、视力障碍、复视、眼底视乳头水肿和眼底出血,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既早且重。带蒂的第四脑室肿瘤呆因体位变化而突然产生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和意识障碍。
2.小脑肿瘤:蚓部肿瘤主要为轻度眩晕、站立不稳、醉汉样步态等平衡障碍,无眼球震颤;突入第四脑室时产生剧烈眩晕;半球肿瘤的眩晕伴有明显眼球震颤;绒球小结叶肿瘤有剧烈眩晕和前症状。
3.脑干肿瘤:眩晕呈持续性,头部转动时加剧,早期常伴有颅神经麻痹、交叉性瘫痪、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除上述几类思维障碍外,还有几项不易归类的思维障碍症状。
1.内向性思维(autistic thinking)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独自沉缅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或自语自笑,或低头不语,时而窃窃私笑,时而怒气冲天,时而又表情漠然,整个精神活动与外界现实环境完全隔绝。此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特征症状,仅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伴有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症状。
2.独语症(alone speaking)是指患者自言自语,内容多难以听清。各类9精神疾病均可引起症状。在儿童期此症状属正常现象。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躁郁症、神经症、精神发痛迟滞、痴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3.失语症(aphasia)是指言语功能的部分丧失,由局灶性脑损害引起。包括(1)Broca 失语症:说话极少或讲得很慢,而且费力,发音不清晰,表现为电报式言语,缺乏冠词、连词、助动词及语调变化,不讲语法,但理解能力较好。失语症常见于出血、缺血、梗塞、外伤等致额叶皮层下部(即Broca区)损伤患者。临床上易与思维不连贯混淆,本症病人意识清晰,呈语法不完整仍能达意,思维不连贯则是在意识障碍的基础上产生的词的堆彻,不能表达任何意义。(2)Wernicke失语症:说话很快、不费力。语法基本正确,但言语内容空虚,用词错误,常伴有严重的理解能力缺陷。常见于左半球后部令近听皮层区域病变患者。
4.缄默症(mutism)是指患才没有任何言语活动,任人询问但始终一言不发,部分患者可用书写、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意思。本症患者无失语,发音器官功能正常、只是精神运动性抑制或言语运动区皮层的功能抑制。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器质性木僵状态及癔症。
知觉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并借助于以往经验形成的一种完整印象。感觉的材料越丰富。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一般说孤立的感觉是很少的,实际上人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把客观事物反应到意识中来。知觉反应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表面联系,是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
知觉障碍在精神科临床上极为常见,许多精神病具有知觉障碍。知觉障碍大体分为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受许多心理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特点是必须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对事物的感知是错误的。
【病因】
错觉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心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错觉的产生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觉条件差:如视力不足、光线不足、声音模糊等。
2.情绪因素:在伴有强烈的恐惧或期待情绪时可出现“草木皆兵”的错觉。
3.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亦可影响感知的清晰度而产生错觉。
4.意识障碍:如谵妄状态时可出现大量错觉。
【机理】
1.生理性错觉:多见于正常人。客观情境的复杂因素使感知对象本身的特征受到掩盖或歪曲,或感官提供给大脑的信号减少,各分析器的信号相互矛盾,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综合便发生困难,即产生错觉。
2.心理性错觉:任何一种强烈的情感可产生偏见,感觉的清晰度减低,从而产生错觉,如期待、恐惧、怀疑、忧郁、过分欣喜等。
3.病理性错觉:是因为感染、中毒及衰竭等因素而使皮质抑制过程减弱,分析综合过程发生障碍所造成的。
【临床表现】
正常人的错觉是偶然出现的,一般通过验证,能很快被纠正和消除。精神病患者一旦产生错觉,自己不能觉察,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而且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的行为。精神病患者的错觉按各种不同的器官可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触及内感爱性错觉等。临床上以错听和错视为多见。如有的患者把碗里的米饭看成是一碗蛆,因而大发雷霆,拒绝进食;有的患者把大便池里的稀便看成是芝麻酱;有的患者把医生当作某一特定的人,叫医生“××经理”、“××书纪”,与其妄想内容相联系称为“错认症”。
(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常出现错误、错听及内感受性错觉。妄想性错觉为多见,单纯的错觉在精神分裂症中不多见,其特征是错觉带有妄想的性质,与当时的妄想密切相关,与相应的环境不协调,且内容离奇,令人难以理解,还可以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异常行为。
(二)癔症(hysteria) 患者在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意识范围缩小的情况下,可出现错觉。其特征是形象多鲜明、具体、带有恐怖性质或具有幻想性,且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其“癔症球”是一种病态的内感性释义错觉,把正常的躯体感觉解释为病态,即所谓疑症状。
(三)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患者在情绪低落、抑郁的背景上可产生自责、自罪观念,产生疑难观念,非真实感及现实解体,严重时否认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存在。临床上常见cotard综合症,患者认为自己的性别已经改变;或自己的脏器正趋腐烂;或认为自己腹中有人、动物或魔鬼。这些情况可认为是病态的内感性释义错觉。
(四)癫痫(epilepsy)在癫痫知觉性发作中可出现错觉,错视、错听、错嗅、错味、陌生错觉等,可单独出现,也可成为其他发作的预兆。且不同的错觉可提示相应的病灶部位。如错视表现为所视物体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时而离远,时而离近;错听可表现为对实际听到的声音或变大或变小,或远或近,或听不到不可名状的奇怪声音;远隔错觉,患者感到自己和环境之间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这种体验持续时间约5~10秒左右。
(五)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 在意识障碍情况下,患者的主观感受迟顿,构思困难,回忆减退,导致感知障碍,可不断出现恐怖性错觉,在其支配下,可出现危险攻击性或逃避行为;有时可出现人格解体或非真实感。
(六)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在急性精神创伤后突然起病,患者感到莫名其妙的极度惊恐,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出现出汗,面色苍白、震颤、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患者感到“马上就要死了”,部分患者可出现人格解体,所谓人格解体是一种病态的释义错觉,是对躯体的内感赋予一种奇怪的不愉快的意义。这种情况可短到几分钟,长到数月,患者者觉得自己似乎成了机器人或木偶人,或者觉得自己是一个对自己躯体的动作和自己头脑的思维进行观察的旁观者,一般持续时间数分钟、数小时到数日不等,间歇期完全正常。
幻觉是感觉器官缺乏客观刺激时的知觉体验,并且与真正的知觉体验有相同的特征。幻觉是产生于外界(或躯体内部)的一种类似知觉的体验,而不像意象是内心的体验。幻觉是精神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少数正常人也可体验到幻觉,特别是疲劳时。
下列因素与幻觉的产生有关:
1.强烈的情绪因素:如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产生与自罪妄想内容有关的幻觉。
2.暗示:如癔症患者可产生的幻想幻觉。
3.感觉剥夺:如老年性耳聋、实验性精神病。
4.脑器质疾病:如颞叶癫痫。
5.催眠期及觉醒期幻觉。
6.意识障碍。
7.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
能过颅脑外科手术刺激大脑皮质视、听觉区证实:幻觉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兴奋引起的。柯萨可夫和康金斯基也认为幻觉是由于中枢的病理兴奋引起的。巴莆洛夫认为幻觉是由于在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产生的兴奋性病理惰性灶的结果,иomb提出幻觉的抑制学说,认为幻觉是回忆起来的形象(痕迹刺激)获得了与外界现实刺激相等或更强的反应结果,而这些形象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强的反应,是因为相应分析器(皮质部分)外在均相等或反常相。иBahoB-Conлehckи认为大部份幻觉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兴奋性惰性灶,但一部分幻觉如震颤谵妄患者的幻觉以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梦想幻觉,是在位相状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听幻觉:临床是最常见,幻听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如讲话声、歌唱声无线电广播声。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声音常比较清晰,能清楚地辨别是男是女,熟识的或陌生的以及明确的旨出声音所在地点。说话的方式也不一致,有的是个别人的声音,有个几个人或一群人议论他。一般多为直接对病人讲话,有时是听到一些人在议论和评论病人的缺点和问题,谈话内容以斥责、讽刺、嘲笑、甚至威胁、辱骂或命令性质的较多见。因而常常引起患者极度烦恼、愤怒和不安。甚至产生兴奋、激动或自伤伤人。有时病人听到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可以独自微笑或洋洋得意。有时幻听命令他做某种事时,如拒绝服药、进食、殴打别人,让他自杀或损伤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这些命令往往患者遵照执行,因而产生危害个人及社会的行动,故应特别注意。
2.视幻觉:幻视也较常见。内容可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也比较模糊。幻视中所出现的形象可以从单调的光色到人物、景色、场面等。景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则又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按幻象是否活动或内容是否改变,可分为所谓的“稳定性幻觉”和“舞台样幻觉”两类,前者形象不活动,后者则象舞台和电影形象那样活动而多变。
3.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患者不愉快的难闻气味,如腐烂食品、烧焦物品、化学药品的气味。幻嗅往往与其它的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患者可表现为掩鼻动作或拒食。
4.味幻觉:患者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地味道,因而拒食,也常与其它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而出现。
5.触幻觉:可以表现为触摸感、虫爬感、针刺感、触电感,也可有性接触感。前者可见于某些周围神经炎,某些物质中毒(例如可卡因)、精神分裂症等;后者(性幻觉)则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
6.内脏性幻觉: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的异常感觉。如感到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感到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等。这类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结合在一起。该症状多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和抑郁症。
7.运动性幻觉:这是关于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位置的幻觉。如一位患者虽确知自己睡在床上,但有一种像在轿子里被抬着走的颠簸的感觉,有的患者虽沉默不语,但本人却感到自己的唇、舌在动,在讲话,此类幻觉称之为“言语运动性幻觉”。
8.幻肢:截肢或残废的患者感到自己有该肢体的存在,否认自己有任何残缺或无肢体残缺的患者发现自己存在第三只手、第三条腿称为幻肢症。
9.假性幻觉:这类幻觉的特征为:(1)幻觉形象存在于患者主观空间之内(脑子里);(2)幻觉不通过患者的感官而获得;(3)所感知的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例如,看到一个人的上半身或仅仅是人的头部而没有其它的躯体部分。尽管如此,患者并不感到奇怪,也不认为是不正常的。患者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可以不通过耳朵而“听”到脑子里有人说话的声音。另外,患者知道这种幻觉是不真实的。这里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只是患者感到映象的来源有明确的空间定位,便不是假性幻觉,不管空间定位在什么地方。
10.机能性幻觉:其临床特征是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例如:患者听到外界某个真实存在的声音的同时,又出现与此无关的言语性幻觉,当现实刺激作用中止后,幻觉也随之消失,引起机能性幻听的现实刺激的声音,一般多是单调的声音,如钟声、流水声、刮风声、雨声、以及脚步声、鸟声、车轮滚动声等。在听到这些声音时所出现的言语性幻听,其内容一般较单调并较固定。主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1.反射性幻觉:是某一些感觉领域的刺激引起另一感觉领域的幻觉。例如:听到别人擤鼻涕的声音就感到胸痛,看到妻子锄地时,感到像锄自己的皮肤一样疼痛难忍,而将妻子痛打一顿。听到狗叫时,感到小腿剧痛,像被狗咬了一口一样。
12.思维鸣响、思维回响、读心症:患者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东西,也就是幻听的内容就是患者当时所想的事,这就是思维鸣响。例如:患者想喝水,即出现“喝水”!“喝水”!的声音,想看书即出现“看书去”的声音。思维回想是紧随自己思想之后出现的声音,且重复自己的思想内容。读心症是患者听到不属于自己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思想内容,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被人知道了。
(一)精神分裂症 最常见的为语言性幻听,一般意识清晰时出现。表现为:①争论性幻听:有两上或更多的人声进行争论或议论,用第三人称评论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②评论性幻听:幻听的内容是对患者加以叙述或评论。③读心症:患者听到的声音正是他的思想。在幻听支配下可出现伤人、损物、自伤及自杀行为。
(二)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多为言语性幻听,向病人重复讲话或短语,内容多为贬低,嘲笑或催促命令患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如“你是坏人,应该自杀”,“跳楼、跳楼”等。在其支配和影响下患者可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三)躁狂症(mania) 多发生于急性躁狂或谵妄性躁狂,在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幻听,一般与心境协调一致,内容较简单,多是诉说患者有特殊本领或权力。
(四)癔症 在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意识范围缩小的情况下,可出现生动的听幻觉,内容多具体,常具有恐惧色彩。如××已死去的人在旁边与之交谈,且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五)反应性精神障碍(reactive mental disorder)在强烈的心理社会刺激影响下,可出现幻听,且多有轻度意识障碍,提示急性起病,其特征是内容简单,多为继发性,且与心理因素有关系。有时受幻听的影响,患者可出现冲动性行为。动作杂乱无目的,不易接触。
(六)酒精中毒性精神病(alcoholic psychosis)多在长期饮酒或突然停止饮酒后数日或1~2周内产生,多为言语性幻听。内容多为侮辱性或恐吓性,常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患者为此常焦虑、苦恼、坐立不安,患者在激情之下可产生行凶报复或自伤行为,与顽固的器质性幻听相比,酒精中毒性幻觉有转瞬即逝,结构混乱的特点。
(七)周期性精神病(periodic psychosis) 可出现幻听,内容简单,具有含糊和梦样特征,对患者情感影响不大。
(一)精神分裂症 幻视在本症中并不多见,但其临床表现较特殊与症状性精神病不同。幻觉不完整,一般为片断或零星的形象,并且日夜均可出现。
(二)癫痫 表现为历时数秒的各种简单到复杂的幻视,多为原始性幻视,如看到火花、闪电等,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常可看到复杂的人物场景,丰富而生动,常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少数颞叶癫痫患者可出现临床上罕见的自窥症,患者看到自己的身体投射到外界,通常在自己面前,感到自己有两个身体,多次出现时间很短。
(三)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在震颤谵妄状态下,于失眠的夜间可产生丰富的幻视,形象多生动鲜明,常见多种具有活动的动物,约半数患者幻视、幻听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歪曲现实而产生妄想,但妄想很快消失,少有危害社会行为。
(四)缺铁性贫血伴发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iron-deficiency anemia) 内多生动逼真丰富,常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动。
(一)精神分裂症 多为使人厌恶的气味,如血腥味、尸体的腐臭味、臭鸡蛋味,也可为芳香宜人的气味,如某患者坚信嗅到煤气味,说是有人将煤气有意放进室内企图谋害他。
(二)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幻嗅是颞叶癫痫的典型先兆,常以嗅到某种难闻的的气味作为发作先兆,如可嗅到血腥味或烧焦味。
(三)抑郁症(depression)较少见,如有些患者坚信嗅到一种气味,然而却很难判断他们是否真正嗅到这股气味,因为这些病人仅仅把他们的想法建立在别人行动的基础上,认为别人皱鼻子、打暗号,说明有气味存在。
(一)精神分裂症 患者可尝到令人讨厌的味道,如农药味、金属味或苦味等,多与被害妄想伴发,因而拒食,并可加深被害妄想。
(二)癫痫 当皮层味区产生异常放电时,临床止患者可产生不快的味觉,常与与嗅觉混杂。发作后出现异常味觉常表示有复杂的颞叶发作,此时多伴有流涎,咀嚼和用力嗅闻的动作。
(一)精神分裂症 较常见的是触电感、抚摩感或小动物的爬行感等。色情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感到有人抚摸他的身体,有的女患者说她们被人强奸或污辱,而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可有被人殴打的感觉。
(二)脑器质性精神病(brain organic psychosis)患者坚信有昆虫或动物在体表蠕动或爬行,或寄生于自体内等。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妄想性动物寄生感(delusional zoopathy)
(三)可卡因中毒伴发的精神障碍(mental dilorder associated with cocainism)幻触是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这种幻想总是与被害妄想同时发生,患者感到皮肤搔痒,有针刺感或有小动物在身上爬的感觉,以致不惜用刀将皮肤切开,以取出小虫子,常称之为“可卡因幻虫”。患者一般意识清晰,自知力缺失,在此影响下可出现冲动行为和自杀企图。一般停用可卡因数日后症状即可消失,妄想则可持续数周后消失。
(一)精神分裂症 患者可感到体内有液体在体内流动(某一个内脏器官有明显的异常,如胃肠在扭转,肺叶在扇动,心脏被压缩等。)女患者常出现胎动感,生殖器官烧灼感,男性患者可有精液被吸走感。
(二)更年期抑郁症(involutional depression)常与虚无妄想和疑病妄想联系起来,对自己躯体方面的细微感觉极为敏感,认为自己只剩下有形无实的一具躯壳,认为自己的内脏已经腐烂,骨骼断裂,血液柘竭,身患绝症,无药可治。因此焦虑万分,惶惶不可终日。
(三)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cerebro-arter iosclerotic psychosis) 患者可感到肢体内有许多小虫子在爬、咬、并吸他的血,以致疼痛而虚弱。可生动描绘出虫子的大小和形状,可继发疑病和被害妄想,妄想内容多不系统,并随幻觉变化而变化。
(一)精神分裂症 可出现精神运动性幻觉和言语运动性幻觉两种形式。患者觉得实际静止的肢体正在进行自动或被动的运动;不言不语时自觉舌,喉及唇等发音器官在活动,犹如正在说话一样。
(二)脑器质性精神病 可产生腾空飞行感或从床上下沉的感觉。
(一)脑器质性精神病 患者在肢体切除后仍感觉肢体的存在,偶见于乳腺、鼻子、阴茎切除后,继续感觉为原有的形状或是变了形的缩小了的形状,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此种幻肢存在的感觉可自行消失。
(二)丘脑顶叶损害 患者可出现幻象性的第三臂或第三腿。
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等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关于感知综合障碍,它产生的原因与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这与人格因素有关,可能是人格本身的病态变化的反映。rypebич用整合、分解、再整合的理论也做过解释,认为感知综合障碍是一种比一般知觉障碍更高水平的机能障碍。根据他的理论,在各个器官产生的感觉是精神感觉的材料,这些材料经过整合利用而产生新的内容。感知综合障碍是整合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的。它是一种整合作用的歪曲以及知觉机能水平的降低。
1.空间感知综合障碍:是指对事物大小比例如空间结构的感知综合障碍,如看客体形象比实物大得多,称视物显大症;比实物小得多,称视物显小症;看到人的脸面变形,鼻嘴歪斜或者台凳橱柜形状改变,称为视物变形症;如把远物看得很近或把近物看得很远,称为空距失羊症或视物错位症。以上各种空间感知综合障碍多见于癫痒和精神分裂症。
2.时间感知综合障碍:是指时间体验的综合障碍。如感到岁月不再行进,时间已经“凝固”,或到时间“飞驰而过”或以“一张一弛,阵发松散”的形式流逝等。多见于颞叶癫痫或精神分裂症。
3.运动感综合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是不活动的,静止的,甚至是僵死硬的,或感到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周围的一切都在猛烈地变化着,如感到眼前房屋一幢幢迎面而来,或看到正在摆动着的钟摆动停止摆动。这类患者往往同时伴有空间和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中毒性或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4.形体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到自己体形发生明显改变,如头部变大,鼻子拉长,四肢变粗变短或变细变长等。有的感到自己有两个躯体,同床睡的是两个同样的自体,称为双重自体,多见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一)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临床上常见的视物变大、视物变小、视物变形。这种感知改变通常在疾病发作中产生,也可能是一次发作的先兆,患者感到所视的物体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时而远离、时而靠近,较复杂时则有视物变形等。上述表现常影响患者的行为。
(二)精神分裂症 可出现现实解体,变属于空间感知综合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患者对外界事物的属性感觉没有变化,但对外界事物的印象不生动,不明显,常模糊不清,如隔帷幔、虚无飘渺,缺乏真实感。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B)在其急性期,高热可百叶窗40℃以上,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乃至昏迷,产生精神症状,可出现视物变大,视物变小,视物变形等感知综合障碍。随着意识障碍的好转,感知障碍可很快消失。
(四)可卡因、仙人毒碱中毒 使患者皮层感受细胞与传导纤维出现代谢障碍,呆出现视物变形、视物变大等感知综合障碍。
(一)重性抑郁症 患者常感到时间进得很慢,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在抑郁极深时,患者可感到时间停止不前了,具有虚无妄想的患者常常十分逼真地体验到时间的停滞感。因此有人认为时间放慢感是重性抑郁症的一个特点。
(二)躁狂症 则与重性抑郁症患者相反,通常感到时间过得极快,飞逝而过,世界在异乎寻常地“速变”,于瞬息之间完全两样。
(三)精神分裂症 认为时间似乎以阵发性的和松散脱节的形式流逝而过去,以至的有患者诉说时钟受到了干扰。有的患者时间概念障碍是缺乏自我连续性的一种表现。
(四)癫痫大发作(epilepsygrand mal) 在前躯期,先兆出现时,恢复期均存在时间知觉的变化,感觉时间过得极快或极慢。
(五)脑炎(encephalitis)患者在出现动眼危象时,可感到时间过得飞快或缓慢。
(六)在发热、甲亢、服用苯丙胺、酒精等兴奋剂之后,也可存在时间过得很快的感觉。
(一)精神分裂症 患者可感到运动的物体静止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如感到在大风大浪中实际飘摆着的小般是静止不动的,实行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却有汹涌波涛。有的患者可产生腾空飞行的感觉或床正在往下沉没的感觉。
(二)大麻中毒(cannabism)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致幻植物,适量吸入可使人欣快、增大剂量可进入梦幻状态,各种感官的感受性提高可出现四肢和躯体逐渐轻飘起来的感觉。
四、形体感知综合障碍(bodily psychoensory disturbance)
(一)精神分裂症 早期患者可出现特殊的躯体不适感和头部重压感、脑内屏障感、体内液体流动感等。在躯体感觉和体形感觉障碍的基础上呆出现窥镜症状,如一患者感到面部不平,天天照镜子,用小刀削平所谓“隆起处”而留下累累疤痕。
(二)斑疹伤寒伴发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edr associated with typhus)至出疹期,患者逐渐嗜睡及意识混浊,大多可发展为谵妄或朦胧状态,一般以夜间为主,患者可出现一种被称为双重自体的现象。感觉自己为两上同样的身体连在一起,并一同行走或休息。
思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正常的思维一般都具有具体性、目的性、连贯性、实效性、逻辑性等特点。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来反映事物本质,用语言、行动或书面等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思维障碍可以表现为言语障碍、行为怪异或书写异常。
思维的神经学基础是极其复杂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以多达30万个,因此即使大范围切除或破坏脑皮层也不能使思维活动完全丧失,小范围的病变也可能影响到整个思维活动。不同脑区在思维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各脑内损毁或功能缺陷可产生语义识别、语法理解、联想、判断、推理、想象、预测、逻辑和抽象等方面的思维障碍。神经内分泌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数量的增减或敏感性的升降均直接影响思维过程,5-羟色胺能够抑制由钾电导增加而引起的超极化,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在大脑发育时期甲状腺素的多少可影响神经细胞的增生神经元突起的增生和外伸,突触的掭和髓鞘的形成。因此,各种原因所致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也可引起思维障碍。
思维活动是大脑皮层、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系统等部位同时持续地按注意定向,进行有程序的兴奋冲动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可由感知的刺激引起,也可由大脑内部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记忆所启动。记忆可唤起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产生联想和回忆,联想的内容常受人的情绪状态、兴趣和正在从事的活动所左右。由于词或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归属关系虽然不变,但由于个人的经历、兴趣、为识水平不同而对词的理解不同。某些占有优势的观念或情绪可以抑制正常联想程序,设置错误前提,产生病理性结论。大脑结构间联系的结构性或功能性阻断或错接,可使联通出现阴塞或跳跃。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则对思维联想速度产生影响。
思维障碍的表现形式很多,对其分界的界限是人为的,难以达成共识,为讨论方便将其分为思维障碍、思路障碍、联想障碍、逻辑障碍、思维控制障碍、信念障碍及其他思维障碍。
思流障碍是思维速度改变所致的异常,实际上是由一个概念引出另一个概念的速度超出正常范围。在正常情况下反映这一思维特征的是思维敏捷的犹柔寡断,在此基础上再向两个极端扩展就构成了思流障碍。
1.精神疾病
(1)精神分裂症: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衰退。
(2)躁郁症:躁狂相,抑郁相及混合相均可出现。
(3)心因性精神障碍:剧烈精神创伤所致的木僵状态及朦胧状态。
(4)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或恐怖状态。
(5)环性人格。
(6)精神发育迟滞。
2.器质性疾病
(1)脑器质性疾病:阿尔采木氏病,颞叶阗痫,脑外伤性疾呆,脑血管病,颅内肿瘤。
(2)躯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急性醉酒,致幻性药物或植物所致的销魂状态。
1.思维奔逸:是指思维过程中联想速度明显加快、大量的概念在大脑中连续不断地涌现,甚至来不及表达,思维过程缺乏总的指向性,前后的思维内容由一些随机发生的因素连接而成,这种连接通常是可以理解的,内容丰富生动,而不刻板单调、离奇古怪。病人的言语易被外界刺激或思维的表面联系而转移或与当时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有联系表现为通过头韵、尾韵、谐音、谚语或成语、习惯用语联系起来的音联、意联。患者的主观体验是脑子转得快,好象上了润滑油,特别地灵活、聪明。
有时由于其言语过份的快速 ,这种联系表现不出来,易误为联想散漫或思维破裂,但若将这种过份快速的言语记录下来仔细分析,还是能够找出其内在联系的。患者的话多也与赘述不同,思维奔逸时思维生动夸张,而赘述时则表现为令人生厌的重复、啰嗦。
2.思维迟滞:本症表现与思维奔逸恰恰截然相反。是指思维联想减缓、思流发展进度变慢,产生的观念的表象的量也减少,回答问题迟钝而且答语简单,表现语速慢、语量少、语音低,但思维内容并不荒谬,能够正确反映现实。病人体验到,难以决断,思维难以集中,思维不清晰。同时还有主动注意减弱,对事物铭记困难。
由于表现为话少、内容单调、易与思维粘滞、思维贫乏相混淆。思维迟滞只是联想速度的减缓,与现实联系较密切,脑中可以产生完整的概念,只是速度太低,一般常识与理解判断能力均保持良好。若给以充足的时间则可以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贫乏、思维粘滞则无法在脑中产生完整的概念,思路拓展不平。
3.联想活跃和联想迟缓:联想活跃和联想迟缓是思维奔逸和思维联想迟滞这两个极端与正常之间的中间状态,这里所说的正常是指个人病前联想速度的一惯状态或以大多数人的表现范围作为基础而言的。联想活跃和联想迟缓的表现形式分别与思维奔逸和思维迟滞类似,只是表现的程度稍轻。
(一)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 躁狂症及双相障碍躁狂相时均可表现为思维奔逸,言语增多,患者的思维联想超常迅速,概念的发展和转换很快,概念涉及的范围极广,谈话的主题随时变更,说起话来声音宏亮、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绘声绘色,有种无所不能的自鸣得意,且喜形于色。同时出现的症状有情绪高涨,动作增多。其情绪和行为随观念的变换而变化,精神活动相互协调一致,能够感染人,由于病人说话多,常致唇干舌燥、声音嘶哑。有时患者表现陋睿智和戏谑,常逗得周围人哄堂大笑。患者虽夸夸其谈,但实际做事时却往往轻率决断,考虑不周详。
(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本病患者在精神运动性兴奋时可表现为话多、兴奋、动作增多,但患者言语内容零乱,联想松驰,甚至出现思维破裂,其言语虽句子完整,但前后各句缺乏联系,即使如实记录后细致分析也无从发现其句中的内在联系,思维的结构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多情感不鲜明,欠协调或不协调,表情呆板,无法进行情感交流。其动作表现为盲目、冲动、缺乏指向性。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某些医疗性或非医疗性药物使用后可引起躁狂发作,某些致幻物质如大麻、吗啡及其他致幻性植物均可导致销魂状态,表现为思潮澎湃、浮想联翩、观念迅速流动,飘逸不定,同时可伴有情绪欣快、自笑,多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药物作用过后症状消失,醒后不能完全回忆。
(四)急性醉酒(acute drunkenness)服用一定量的酒类后,在大脑皮层抑制前有一个大脑皮层内抑制解除(即脱抑制)的过程,此时饮酒者可出现联想变快、话多、借题发挥,多伴有情绪欣快,部分醉酒者伴有轻度意识模糊或意识狭窄,继续摄入酒精则进一步转入抑制,事后多不能完全回忆。
(五)心因性精神障碍(reactive mental disorder)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引起,表现为话多、兴奋、冲动、喊叫,其联想内容均与其精神创伤内容相联系。急性期可伴有意识障碍。多表现先抑制后兴奋,兴奋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数日至数周内。
(一)情感性障碍 抑郁症、双相障碍抑郁相较严重时均可出现思维阻滞,表现为懒言少语或不语,语速极慢,给以充裕的时间能表达完整的思想,常自贬自责,对生活缺乏信心,丧失主动性,动作迟缓,自感精力不济,常有无用,无助、无望感,严重者常因绝望而自杀。患者睡眠障碍多为早醒,其抑郁情绪多有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二)精神分裂症 紧张型患者表现为不食不语不动,表情呆板,问语不答,缄默。但患者虽然缄默不语,却可能有丰富的思维内容,只是由于受幻觉妄想影响而不能予以表达。此类患者多具有冲动、违拗或怪异行为。单纯型患者也表现为不语,其思维内容常极其贫乏,对问语多简单答以“不知道”,此类患者多情感淡漠,对亲人疏远,亲情体验丧失,行为退缩,由于疏懒而表现个人卫生料理差,可有冲动行为。衰退型患者也表现为不语,也以内容贫乏为特征,同时还存在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衰退,一般病程较长,容易区分。
(三)脑器质性精神病(brain organic psychosis)颅脑外伤、占位性或炎性病变患者均可出现思维联想迟钝,但此类患者均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相应体征,多伴有记忆减退和智能下降等疾呆症状。
(四)甲状腺功能低下症(thyroid dysfunction)表现为普遍的精神活动变慢、思维缓慢不灵活,启动能力降低,可伴有幻觉妄想,病情一般进展缓慢,多常伴有步态不稳,手和舌部运动笨掘及眼球震颤等共济失调的症状。幼年患病者常有智能缺陷。
(五)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患者联想迟钝与其掌握知识水平有限有关。由于大脑发育受限,整个精神活动均表现低下,多有社会适应不良,自理生活不能。严重者不会使用语言,只能理解简单的指令,甚至于不会说话,只发单音,对语言无反应。
(六)反应性木僵(reactive stupor)急剧而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患病,表现为缄默不语,呼之不应,僵住不动,思维可呈现短暂的停滞状态,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缓解,一般不超过一周。木僵缓解后多转为兴奋状态。
(七)重性焦虑或恐怖(major anxiety or phobia)惊恐发作或极度恐慌中病人表现为脑中一片空白,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常同时有心跳加速、大汗淋漓、震颤、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自感似乎“马上就要死了”。发作一般持续时间极短,间隙期可完全恢复正常。
可见于上述诸类疾病状态,只是在程度上较轻,还可见于环性人格。
环性人格(cycle personality) 时而表现思维敏捷、精神焕发、雄心勃勃,内心无比喜悦,并做出大量的计划和设想;时而又表现为沉默寡言、犹豫不决、萎靡不振、终日愁眉不展、甚至悲观抑郁。患者愉快时联想活跃,悲观时联想迟钝,常反复交替,但每次发作均达不到诊断为情感障碍的程度。
思路障碍是指思维进程中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的异常。正常人的思维是连续的,清醒状态下发育成熟的大脑皮层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性,概念的出现一个接着一个,按一种固定的思路,朝着既定方向进行联想,绝不发生某一思路到另一思路的跳跃或思路中断。一个人在形成一个新概念或解决一个新问题时,需要积极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既要全面又要考虑重要细节,既注意问题本身又不忽略与此问题有关的一切条件。这取决于一个人脑中优势兴奋中心区域的大小,两半球兴奋中心区内容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产生新的联想,使联想通路增加。思维的广阔性也与一个人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密切相关,缺乏丰富系统的知识经验,就会舍本求末、粗枝大叶,无法细致地发现并明确问题。在某种遗传、代谢、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精神障碍时,思维连贯性及广阔性就会受到影响、产生思路障碍。
1.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双相情感性障碍抑郁相。
2.癫痫: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或人格改变。
3.器质性疾病:脑器质性痴呆综合症。
1.病理性赘述:是指病人思维过程中的联想极易脱离中心话题,出现节外生枝的联想,通常说明讲话人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表现为说话啰嗦,抓不住重点,思维进程给人以举步艰难的印象,迂回曲折,过分详尽,包含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分枝枝。对别人让其围绕话题简述的要求置之不理,固执地按照自己预想的思路赘述下去。思维进行虽慢,但说话的主题还隐约可见,最终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2.病因性简述:与病理性赘述恰恰相反,陈述过于简略,这种简单回答并不是不愿回答问题,而是由于思想是空洞的,可利用的概念减少了,反映出患者思维的抑制和观念贫乏。患者答话时内容大致切题,但单调空洞,常泰然回答“不知道”、“什么也没想”。
3.思维中断:是指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谈话中思路突然中断,思维变成空白,停顿片刻再开口时已经换成另一个全新的思维内容。这种中断不是为推敲措辞而另有所想,也不是由于外界刺激的干扰而打断,而是无缘无故地思维活动片刻间停顿,其发生是不自主的。对于尚有一定自知力的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恐怖的体验,患者感受到思维被外力“吸去了”,“夺走了”,主观体验为思维被夺,思维被夺只是患者对思维中断的妄想性解释。
4.重复言语(palialia):思路在原地徘徊,踏步不前,在语言中表现为思维活动停留在对先前问题的回答上,思维过程停滞不动,不再发展,不能随问话的变换而产生联想形成新概念,仍然重复先前的回答。病人若意是机械刻板地重复与当前情景不相关的询问,长时间地反复不止,则称为刻板言语(stereotype of speech)。患者思维短路,在原地绕圈,大脑无法形成新概念,故而概念不能转换。此症也有人称为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
5.模仿言语(echolalia):是指患者仿模周围人讲话的内容,别人说什么患者就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机械性重复,好象是别人言语内容的翻板。
(一)癫痫(epilepsy)多为慢性患者,表现为言语过分细致,啰嗦,主次不分,不厌其烦地讲述与主题无关的细节,无法扼要概述归纳所说内容。讲话时不容别人打断、插话或转换话题。人们常用思维粘滞来描述癫痫患者的赘述,患者喜欢重复同一种想法,再三讲述同一个内容,思路无法展开,一旦转换话题就又在新话题上纠缠不休。患者多有长期癫痫发作史,常伴有人格改变,十分自私、凶狠、残忍、喜欢计较小事、固执、爱记忆、报复心强、脑电图检查多有异常。
(二)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是病理性赘述最常发生的疾病,因为赘述一般是轻度智力低下的表现之一。当病人愿意与人交谈,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乐意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尽可能告诉别人时,表现为反复说明、极尽详细、拖泥带水,唯恐对方不明白。智商多在50~70之间,严重精神发育迟滞者因词汇贫乏,吐词不清,难以形成抽象概念,反而不会出现赘述。
(一)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及衰退型患者对问话不答或答话简单。内容贫乏、空洞、语调平淡、表情呆板,表现行为极其孤僻、懒散、退缩,情感反应淡漠。常静坐一处,这种静坐既不是为了休息,也不是为考虑问题。一般无幻觉妄想。
(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depressive phrase)在精神活动严重抑制时,患者可表现为思维阻滞,对问话只给予简单回答,且声音低微,伴有严重的情绪低沉,甚至自杀行为。
(三)器质性疾呆综合症(organic dementia syndrome)各种器质性原因导致的疾呆,多有抽象概念形成的困难,言语表达困难,对问话所答极其简洁。此类患者多伴有记忆障碍,智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部分患者可有表情欣快。
(一)精神分裂症 对思路中断多赋予妄想性解释。常伴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体验、影响妄想、幻觉等。意识清晰时出现,对思维中断的态度多泰然处之。
(二)癫痫 多在癫痫发作前出现,也可在癫痫性慢性精神病状态时出现,患者意识清晰,有思维被夺的恐惧体验。
(一)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自言自语,内容荒延离奇,思维零乱,甚至破裂。
(二)癔症(hysteria) 发作时可出现,其言语具有渲泄性,可急剧出现也可骤然停止,情感鲜明生动,易波动,富有戏剧性和幻想性。易受暗示的影响。
(三)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induced by organic braindamage)言语内容简单,语词贫乏而支离破碎,刻板言语和重复言语。多伴有记忆和智能损害,可有暂时、片断、易变的妄想,情绪肤浅淡漠,幼稚、欣快、哭笑无常。
(一)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和紧张型的兴奋状态多见,言语内容多单调刻板,杂乱无章,荒诞离奇。可伴有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
(二)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可出现模仿言语,语音单调、生硬、迟钝。
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时,连带想起其他的有关事物(即由一个概念引起另一个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的实质是条件反射,是由于事物经常同时或相继出现,建立的一种神经联系。联想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数种。最常运用的接近联想,联想中的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彼此接近。控制联想是主动控制联想的方向,朝着某一目标所进行的联想,这种联想受学识水平,思维敏捷性的限制。与此相反,自由联想则是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而然的联想,由于各人的知识和阅历不同,同一事物产生的联想是不同的,自由联想在儿童多见。人在联想过程中使用的内部性言语,其发展过程具有隐蔽性、简短性和片断性,可能表现不连贯。如果把内隐性言语直接表达出来,或在显现性言语中表达时略过了联想的中介过程,则可表现为联想障碍。若不能根据事物固有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就不能正确区分事物,不能正确地将事物归类,在接近联想过程中就会出现离题。
【临床表现】
1.联想松驰(looseness of associations):又称思维散漫(asyndetin thinking)或思维松散(desultory thinking)。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用一组多少有些联系的思维去取代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思维,思维活动缺乏主题思想,内容和结构都散漫无序,不能把联想集中于他所要解释的问题上。尽管每句话都完整通顺,意思可以理解,但上下文前后语句缺乏联系。有时谈话中夹杂的一些突发的与现实无关的内隐性观念,使人难以理解其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这种叙述的混乱虽经检查者提出要求予以澄清,病人仍然不能说清楚。
2.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在没有智力损害、意识障碍、情绪激动和精神运动兴奋等情况时,病人的言语表现为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各句本身是完整的,若孤立地看每个句子,意思完全可以理解,在语法上和措词小没有重大错误,甚至无可挑剔,但在思维联想的结构上却十分明显地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句与句之间缺乏可以理解的联系。
在英语文献中也有人称此为马步思维(knight move thiaking)、思维出轨(derailment)和语词脱节(asyndesis of asyndetic thinking)。
破裂性思维与联想松驰的区别在于,前者较之于后者更严重,前者是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而且后者则句与句之间存在联系,只是通篇缺乏主题思想。
3.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inking):又称语词杂拌(word salad)。指患者的言语缺乏思维联想内容和结构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不仅句子间没有联系,而且言语中的细微语法结构也出现混乱,词组或词之间没有联系,形成互不相关的词的堆砌,多伴有程度不同时意识障碍。
4.接触性离题(tangeniality):又称文不对题(talking past the point),德国也称之为答非所问(vorbeireden)。是指精神分裂症病人在交谈中表现的一种不完全性离题。患者的回答往往与所提问题沾边,但接着就是离题,接下去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沾边,虽不切题却也并非毫无联系。对这种现象较形象的比喻就是“打擦边球”。本症比起纯粹的“胡言乱语”更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因为这种现象是绝难伪装的。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 联想松散、思维破裂、接触性离题等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思维不连贯极少出现,除思维障碍外还伴有感知障碍、情感障碍及意志行为异常。
(二)器质性脑损害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思维不连贯相对较多,此时常伴有意识障碍。有明确的疾病过程,当疾病进展影响脑功能后,可出现精神分裂症样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可有幻觉妄想,情感障碍等。
(三)躁狂症(mania) 急性躁狂发作时可出现思维不连贯或思想破裂,表现为言语零乱、语量多、语速快、语音高亢,其思维的不连贯和破裂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思维奔逸,由于联想过快,某一概念尚未表达完全即转入另一概念。若将其言语记录下来细致地分析,可以找出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思维成了一种有规律的现象。凡是具有跟现代人同样正常的脑,且能掌握言语的人,不论他处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都有同样的神经机制,思考时依据的是同样的逻辑规律。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个辩证的过程,原因和结果不断地交换位置。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就能从外在的、直感受的东西中区分出内在的、隐蔽的原因。从掌握多因一果的关系,然后逐步学会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及因果互换、主次关系的分析。不同思维水平的人思维的逻辑性是不同的。思维逻辑性强的人能迅速、准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明确、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而逻辑性差的人则常概念模糊,推理错误,说话时含糊不清,使别人听后不知所云,在解决问题时表现迟缓,面对复杂问题则束手无策。
人的推理能力的发展明显地表现推理过程的逐渐压缩。政党的推理过程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推理结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要由实践来检查,前提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法则决定了因果关系的正确与否。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前提矛盾等无会违反逻辑法则而表现为逻辑障碍。
【临床表现】
1.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ought):是指患者将一事物的具体概念与抽象的概念混淆在一起,以一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抽象概念、词句或动作替换某一具体概念。此种关系除患者本人以外别人无法理解其所要代表的含义。这种概念的转换或替代使得患者对现实与象征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限消失,尽管别人不明白患者所使用的象征,但患者本人却认为该概念所代表的含义,或其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就像在十字路口遇见红灯应该停车一样。
2.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sm):是指患者违反逻辑法则进行推理,或在推理过程中偷换概念。表现为推理过程既无前提又无逻辑依据,离奇古怪、十分荒谬,或无因而果、因果倒置等。
3.语词新作(neologism):指患者自创一些文字、语言、图形、符号并赋予特殊意义,或对常用普通词语赋予新概念。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起来创成新词,以代表某种新的意义。除患者能理解外,不经解释别人极难弄清其含义。
4.诡辩症(sophism):是指患者对某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肤浅的,貌似合理而实际无效的辩证和探索,表现为长谈阔论,侃侃而谈,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语句多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意义,所论问题也常是一引起想入非非的事情,给人以似是而非、牵强附会、执意诡辩的印象,但语句的文法结构是正确的。
5.矛盾思维(ambivalent thought):又称矛盾概念或对立思维(contradictory thinking)。是指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两种思想固执地存在,互相抗衡,相持不下。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 各种思维逻辑障碍均可出现,为精神分裂症特性症状,以青春型为最多见,也可见于其他各型,其症状表现多隐晦,常令人费解,有时症状表现在行为上,动作古怪、幼稚可笑、奇特愚蠢,只有通过病人解释才能弄清缘由。
(二)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 以颅内感染、肿瘤等器质性脑病多见,各种思维逻辑障碍均可出现,但出现频率极低,症状表现多不固定,时有时无,变异性大。随着原发疾病的改善症状可迅速消失。
(三)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 compulsive neurosis) 可出现矛盾思维,常表现为强迫性对立概念,被一种和自己往常认识相反的观念所纠缠,往常出现过的正确认识也同时存在。虽明知这种相反观念不对,但却不能摆脱。患者情感适切、协调、情绪多焦虑、有痛苦体验,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异常表现,主动求治,以期摆脱痛苦。
(四)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某些人格障碍患者表现为诡辩症,其诡辩可出现在任何时候,并不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是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常给人为辩论过程本身而辩的感觉。
联想的形成遵守三条原则—相似律(概念相似易联结)、时空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概念易联结)和对比律(能相互比较的概念易联结)。联想是通过记忆表象实现的。人类可以根据某些处境的要求有目的的朝着某一既定方向进行相似、接近或对比联想,即联想可自主,环境刺激的变化对联想的方向转化有诱导作用。这种转变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在某些疾病因素影响下思维过程不能自主时则表现为思维控制障碍。
【病因】
1.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症等。
2.癫痫。
3.器质性疾病: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精神病障碍。
【临床表现】
1.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又称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或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指患者头脑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这些思维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在大脑中涌现,好象在神奇的外力作用下别人思想在自己脑中运行。内容多杂乱无序,出科意料。有时甚至是患者所厌恶的。这些异已的思想有时在患者自主思维过程中闯放或在大脑休息时出现称为思维插入,有时大量的思想或观念一个接一个或几具概念同时挤入脑海中,称为思维云集。本症多突然出现,持续时间短暂,有时转瞬即逝。
2.思维被播散(thought broadcasting):又称思维被揭露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或被洞悉感(experience fo being understood)。指患者觉察到自己的思想还未往外表达或不想表达出来就已被许多人知道,尽管患者说不清自己的思想如何被别人探知,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
3.强迫性思维(obsessional thinking):又称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是指患者脑海中反复多次出现某一观念或概念,伴有主观的被强迫感觉和痛苦感。患者完全能够意识到这一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荒谬的,并力图把这些想法从脑海中驱赶出去,但对这种思想并不能自由地加以干涉或控制,因此常有“控制不住”的体验,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的情绪,存在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如果病人一惯过于严格要求自己,禁忌意识特别强烈,那么这种冲突就会更容易出现。因为一旦出现某一非份的或违背自我生存原则的欲念就会极度地焦虑,无时无刻不想排除这种念头,而作为排除的目标,这种念头必然相位而长期存在。如过于拘谨的人常被以性为主题的思维所折磨,虔诚的教徒则为渎神的思维而苦恼,其特点往往是越是注意什么或担心什么就越会出现什么内容的强迫。强迫性思维包括强迫想象、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
【鉴别诊断】
一、强制性思维
(一)癫痫 是一种精神运动性发作,也可是抽搐发作的先兆,也可单独出现。症状出现时对不能自主思维有恐怖体验。
(二)精神分裂症 可出现强制性思维、思维云集、思维插入等。患者多对体验漠然处之,无动于衷,很少提及,但可对其体验赋予妄想性意义,继发物理影响妄想、被害妄想等,虽对体验本身反应不强烈,但产生妄想后可出现毁物伤人等攻击性行为。部分患者屈从于强制性思维的指令做出动作,有被支配感。
(三)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 感染、中毒等器质性疾病可出现强制思维,多在意识朦胧状态下产生,随着疾病的恢复及意识障碍的缓解,症状可迅速消失。
(四)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本症患者易兴奋,产生较多的遐想,虽然主观上认为不能控制,但其思维是属于自己的,没有异已体验,忙于事务时此现象可消失。这种现象只是类强制性思维。
二、思维被播散
仅见于精神分裂症,常为“大脑不能保密”而苦恼,可继发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及被害妄想。
三、强迫性思维
(一)精神分裂症 疾病早期可见,但强迫症状内容多较荒谬和不可理解,患者对强迫症状无强烈的情感体验,无自知力,伴有其他精神分裂症状的症状。
(二)抑郁症 其强迫帝王将相伴随抑郁情绪而存在,病情好转时其强迫症状也随之变好,伴有明显的情绪抑郁,自责自贬,思维联想迟缓等。
(三)强迫性神经症 最常见,包括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意向,强迫性对立观念。患者对自身状况能够充分认识,明知不对或不必要,但不能摆脱,有明显的痛苦体验,主动求治。
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思维观念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终形成的,能更全面、更本质地的反映现实的观念。思维中的分析综合活动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麻痹性疾呆及其他器质性脑损伤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1.妄想(delusion):是一种患者个人所独有、与患者自己有切身关系,且与事实不符的病理信念,这种信念不能被有力的事实证据和理智所纠正,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相称。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坚信”,即使其他人都不相信所有确切的事实依据都否定这种观念,也始不能动摇患者对其观念的坚信。妄想核心的判断总是与“我”相关联,并且其信念为患者个人所独有,不为任何集体所共有。凡是妄想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①病理信念;②绝不动摇;③与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不相称。
根据产生的条件妄想可分为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和感应性妄想。而以妄想涉及的内容来说,妄想的种类则很多,见于文字的有:关系、被害、嫉妨、跟踪、影响、钟情或被钟情、疑病、诉讼、释意、夸大、发明、改革、拥有财富、自罪、自责、否定、虚无、虫兽寄生虫、附体、着魔、变兽、非血统、损失、贫究、已婚、妊娠、被奸、色情、乱伦、被赦等妄想。若根据妄想内容与患者利益的关系分类,则可将上述妄想粗分成夸大、自责和被豁妄想三大类。
(1)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是一种突然出现的,与当时处境和思路无法联系的妄想。在妄想产生之间患者从未有过类似想法,也没有过任何先入观念。信念在大脑中产生的很突然,一旦出现即绝对确信。这类妄想产生时并不能是以一种观念开始,部分患者以妄想心境妄想知觉、妄想记忆等形式出现。
①妄想心境(delusional mood):指患者在无特殊客观气氛情况下,突然产生的一种危险逼近的恐惧心情,由此而产生妄想,但到底会发生什么不幸,为什么会发生厄运则不甚明确,随着妄想的明确其恐惧的心情即趋于消失。
②妄想知觉(delusional perception):指患者在正确感知周围事物,获得清晰映象的情况下,对现实映象和事物意义赋予与病人相关的妄想性解释。
③妄想记忆(delusional memory):是指患者把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与当前的妄想内容联系起来,对没有精神病态时的事件进行妄想性解释,是对妄想的一种逆行性扩张。
④妄想气氛(delusional atmosphere):是指患者处于某一境地,突然感到整个气氛异乎寻常,跟往常完全不同,但究竟有何不一样,患者则说不具体,却确信“肯定要出事了”,为此而紧张不安,一旦妄想形成,妄想所氛即随之消失,恐惧减轻。
⑤突发性妄想观念(sudden delusional idea):指患者无缘无故,突然径直产生并充分形成的一种病理信念。尽管有时这种病理观念尚不清晰明确,但却坚信对其有极重要的含意而立刻全盘接受。产生前既无恐惧性气氛,也无恐惧性情绪,与当时的知觉也无联系。
(2)继发生妄想(secondary delusion):是指在病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菜起来的妄想。其妄想只是对原发障碍的解释和说明。可继发于幻觉、妄想、情绪、异已体验、智能损害等精神障碍。
(3)感应性妄想(induced delusion):又称分享性妄想(shared delusion)。指长期密切地同妄想患者生活在一起,受患才妄想信念的影响而产生同样内容的妄想。虽然忘想信念与源妄想程度相当,但一旦分开,则常迅速消退。
(4)夸大妄想(grandiose or expansive delusion):指自我夸耀和自视过高的妄想,联明、才智、美貌、体力、金钱、财富、名誉、地位、权势等都可以是夸大的内容、常因时间、环境、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经历不同而表现不一样。
(5)被害妄想(persecutive delusions):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对患者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等不利的活动。加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施毒、监视、跟踪、搞阴谋、造谣诽谤、以非人道的方式用患者做试验、控制病人的思想或行为或性冲动等。
(6)自责妄想(self-blaming delusion):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滔天大罪,对不起别人,对自己贬抑、抵毁、否定等。
值得注意的是,妄想在形成或消退过程中并不十分确信,妄想也不一定会影响患者的全部情感和行为。有时妄想内容与现实并不矛盾,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不符合客观规律,不是根据客观事实形成的,这种情况仍然应考虑是妄想。
2.类妄想性幻想(delusion-like fantasy):指单一内容的病理信念,内容带有满足愿望或给困难以解释的性质,患者不坚信,内容可随周围的人的态度和暗示而改变。其信念若与处境和其人格相联系则是可以理解的。
3.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一般以事实为基础,对某些事实做出超乎异常的评价,并予以坚持而影响行为,若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则可以理解,超价观念多与切身利益有关,总是长期存在,缓慢进展,往往有一件或几件带虽烈情感色彩的事件作为起点或发展中的里程碑。具有社会可接受性或社会真实性,其信念可与其他人所共有。
【鉴别诊断】
一、妄想
(一)精神分裂症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青春型患者的妄想多零乱片断,内容不固定,荒诞无稽,常伴有行为愚蠢,放荡不羁;紧张型患者偶可出现妄想,但持续时间多较短暂;偏执型患者最常见,妄想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以关系和被害妄想为主,其次为嫉妒、影响和自罪妄想等,可多种妄想同时存在,内容较主离奇,脱离现实,妄想常影响患者的行动。
(二)偏执性精神病(paranoidpsychosis) 妄想逐渐形成,为一种慢性系统性妄想状态,患者对妄想坚信不移,叙述起来头头是道,绘声绘色,令人无从生疑,外行人会对其妄想信以为真,甚至表示同情。病程持久,迁延不愈,但不出现精神衰退,尤其是不伴有幻觉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
(三)情感性障碍 妄想多为继发,内容多为夸大、钟情、自罪、自责等,与情绪一致。情绪障碍缓解后可迅速消失。
(四)感应性精神病(inducedpsychosis) 以被害妄想为最多,与感应源妄想内容一致,妄想内容多较系统,固定,持续,妄想能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动。脱离感应源可迅速消失。
(五)癔症 附体妄想是唯一的妄想,一般较少出现,出现时持续时间短暂,暗示治疗效果较好。
(六)反应性精神病 妄想以被害和关系妄想为主,内容与发病时剧烈的精神创伤关系密切。脱离环境,创伤消除后妄想可迅速缓解,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可自行消失。
(七)癫痫 多为长期发作患者,在伴发的精神症状中妄想常为首发。妄想有时是原发性症状,有时则在感知综合障碍、异已体验或幻觉的基础上产生,主要表现关系和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由于性格变得凶残,可因妄想而致死人命,危及他人。脑电图多有异常。
(八)酒粗中毒性精神障碍 常见嫉妒妄想,患者多因嗜酒而出现性功能减退,由于不能满足对方的需要而萌生妄想,对对方严加防范,可伴有幻觉,慢性患者可有要格改变,表现自私,计较小事,不关心他人等。
(九)麻痹性痴呆(dementiaparalytica) 多见夸大妄想,妄想内容多荒谬离奇、怪诞可笑,愚蠢矛盾,往往可反映其痴呆的本质,随痴呆的加重,妄想内容渐变得支离破碎。
(十)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ca) 常见失窃、贫窃、虐待妄想。以近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妄想多在记忆下降的基础上发生,妄想内容零乱,不固定,多伴有虚构。
(十一)其他器质性脑损害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妄想内容主要为被害妄想,内容多零乱、易变,可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
二、类妄想性幻想
(一)癔症 幻想内容生动,符合个人利益,常将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有情感爆发,个性中受炫耀自己,具有自我中心倾向,暗示性强。尤其对符合个人利益的言语、行为或态度更易接受。
(二)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 其观念的形式是逐渐发生的,一般在青春期开始,人严重偏离正常,与他人格格不入,固执较死板,易激惹,情感不稳定。行为多受感情冲动、偶然动机或本能愿望所驱使,行为缺乏目的性,动机常不明确。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自控能力较差,行为的结果往往是既损人又害已。
三、超价观念
(一)人格障碍 患者多在人格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由于对某种事实做出超乎寻常的、片面的评价,形成某种观念。这种观念逻辑上并不荒谬,往往与切身利益相关,但因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理想境界不易纠正。
(二)强迫性神经症 是对自身处事原则的理想观念,任何事情都力求达到“万无一失”的境界。其观念多影响其日常活动,常伴有强迫行为。
(三)疑病性神经症(hypochondriacalneurosis) 内容单一,仅涉及躯体方面的疾病,但症状可牵扯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对内脏活动情况特别关注,对自身健康状况高度关切,终日求医,说起病史来滔滔不绝,连一些小细节也不遗漏,到处就诊,十分焦虑,始终为自己的躯体状况惊恐不安,辅助检查没有阳性结果。
智能(或称智力)一般指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牵涉到感觉、记忆、判断、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对于智能的定义,由于研究者的不同,其概括的内容也不同,定义是:“学习的能力,将学得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环境的能力”。因而决定智力的主要方面,不仅在于知识的简单积累与储存,更在于实际运用。根据其能力的不同,可将智能分为:(1)抽象智能,指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和符号的能力;(2)机械智能,指理解、创造和运用机械的能力;(3)社会智能,指在人们相互关系和社会事件中采取恰当行动的适应能力。临床上往往根据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词汇、数字、符号、图形和其他语言性材料以构成的概念能力,来测定其智能高低。测智能最常用的项目是智商(IQ),开始应用的是比率智商。1949年韦克斯勒首先提出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它的离差智商是表示在以100为平均数,以15为标准差的量表上,IQ=100+15z。正常人群的智商呈常态曲线分布,多数人的智商值为100±15。智商高于130者为超常智能,而低于70者为低智能,即智能缺陷或智能障碍。智能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在大脑发育完善以前引起的称为精神发育迟滞,可因遗传性疾病、胎儿期疾病、围产期疾病、婴幼儿疾病及儿童期疾病所引起。大脑发育完善以后,如果罹患严重脑部疾病,智能可以退化,这种情况过去称为痴呆,现在有些人认为应叫作衰退比较妥当,且较易接受,但目前仍以痴呆较通用,不论何种智能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智能低下,记忆力,思念能力,注意力,理解力,反应能力等降低。
这类障碍基本上因为患者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大脑的发育由于遗传、感染、中毒、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而受阻碍,以致大脑发育不良、或受到阻滞,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智力测查智商低于70,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智能低下的症状,如学习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1.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等均可引起,常见者有先天愚型、猫叫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超雌、笨丙酮酸尿症、黑蒙性白痴、半乳糖血症,Niemann-Pick病等。
2.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毒及细菌等对胎儿或婴幼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母体感染梅毒、各种脑炎、脑膜炎、某些器质性脑病等。
3.中毒性疾病:孕期母体罹患各种严重疾病,如妊娠中毒症、重症糖尿病、一氧化碳中毒等,新生儿核黄疸、铅中毒等。
4.外伤及其他损伤:孕期母体宫内外的压迫、损伤、异位胎盘、分娩过程的损伤、窒息、颅内出血,以及婴幼儿期外伤,放射性损伤等均可引起智能低下。
5.内分泌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可造成智能障碍;如地方性呆小病、垂体性侏儒症等。
6.颅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大头畸形、小头畸形、脑回畸形等均可影响智力。
7.某些精神疾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婴儿孤独症均可影响智力。
8.其他因素:如社会心理因素,如母爱剥夺、环境剥夺、丧失学习机会等均可影响到儿童的智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在胚胎期和出生早期,因此,妊娠期母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则往往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障碍。脑细胞内有关遗传基因的重组、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脑的结构及其功能,而基因与智力的联系,是通过电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实现。基因的变异可引起蛋白质的合成异常,导致智力障碍。各种感染可直接影响胎儿及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如果在大脑发育关键阶段。发生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使细胞分裂减少。影响脑细胞体积增大和髓鞘形成,使信息传递减慢,导致智力障碍。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先天畸形,脑外伤等均可影响脑结构及脑的功能,导致智力低下。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由于其有认识障碍可影响智力,婴儿孤独症由于缺乏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联系,不与外界进行言语交流,导致智力发育障碍,癫痫患者由于癫痫发作造成脑细胞的损伤,有部分与遗传有关,导致智力低下。儿童早年文化教育机会被剥夺,母爱剥夺可引起智力低下。
患者不能象正常人那样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认识与适应社会。一般可理解为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缺陷,其中最严重者边饮食、大小便及穿衣、鞋等基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对明显的外界危险如火焚、水淹及车祸等也不回避。中等者虽能通过训练养成基本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但接受学校教育爱到一定限制。终生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轻度者可接受小学文化的教育,但不能随正常的儿童一起上学,只能在弱智学位中给予特殊教育,生活中也常常需要给予适当照顾与指导。智力低下者各种感知觉发育迟钝,注意涣散,且易疲劳,记忆过程中表现识记忆缓慢,保持不牢固。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简单,缺乏想象和推理,无法理解抽象概念,对数量概念的领会特别迟钝,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较差,情感比较简单、原始。对事物的情绪反应来得迟钝、行为固执、刻板、墨守成规、自制能力差,易冲动伤人、纵火、扰乱社会秩序。
智力低下者躯体体征及神经系统障碍常常不明显,但不数较明显。常见的躯体体征有:大头、小头、塔状头、尖头、眼距增宽、发际低、面部两侧不对称。外耳鼻上腭发育异常。四肢、手足、脊柱畸形,皮肤纹理异常。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及神经系统体征。
诊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是否存在智能低下,二是确定病因。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诊断。
1.智力测验:智能低下者的智商低于正常人,如以智力测验来衡量,一般是指智商低于正常平均值的两标准差,例如以韦克斯勒量表来检测,平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如智商低于70(100 –2×15),可以认为智力低下。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智力测验工具有盖塞尔、丹佛发育筛选法、画人测验、Peabody图象词汇测验(PPVV)、韦克斯勒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等。根据测得智商判断患者的智力水平。
2.全面了解病史:双亲家族中是否有遗传病,代谢缺陷患者,近亲婚配,多胎生育史,母孕期情况,患者出生时情况,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落后的迹象。
3.躯体检查:有无畸形和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颅骨拍片,测定某些代谢酶和内分泌水平,超声波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脑电图和CT检查,24小时尿氨基酸层析,必要时借助于基因分析。
4.评定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自我料理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的能力。可用美国智力低下协会适应行为量表或用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心理室姚树桥编制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来评定。
(一)先天愚型(Down’s syndrome) 又称伸舌样痴呆或21三体综合征或Down氏综合征。本症为常染色体畸变所致,多伴有先天畸形,如扁平头,塌鼻梁,鼻翼宽,眼距大,两眼外角上斜及大舌头等。口半张开,伸舌,舌面有许多裂缝,呈所谓“阴衰舌”,四肢较短小,手指短粗,约一半患者可有内弯畸形或小指的第二指节缺失,脚的大趾与次趾分离较宽,这两趾的趾根之间可有一条较明显的沟。患者常有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及先天性心脏病,易患白血病。智力低下一般为中度,表现安静、性情较温顺、常傻笑,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缺乏主动性,可以执行简单的嘱咐,在他人监护下可从事简单的劳动。
(二)猫叫综合征(cri du chat syndrome) 又称cri-du-chat综合征。5号染色全短臂缺失,为家庭性散发性,远较Down氏综合征光见,由于喉部发育不良,婴儿啼哭如猫叫,故名。以后由于进一步发育及啼哭声减少,猫叫症状可消失,但发音声调仍较尖。智力低下多为重度,并有躯体发育不良及其他畸形,如脸圆,双眼分开较远,高鼻梁,外耳低下,全身肌张力低等。
(三)13-三体性综合症(trisomy 13 syndrome) 其发育与母孕时年龄较高有关。临床表现重度智力低下,小头,两眼分开较远,小眼,外耳畸形,唇裂,腭裂,躯体其他发育畸形。
(四)18-三体性综合征(trisomy 18 syndrome)Edword 等(1960)首先报告,又称Edword综合征。患者有47个染色体,其中第18号染色体为三体性。这种综合征的发生率随母亲怀孕年龄的增大而遽增。其临床表现为重度智力低下,出生时体重过低,生的始终消瘦,肌张力低,伴躯体发育畸形。如枕部突出,形成长颅,外耳畸形,小腭畸形,颈短,胸骨短,手指屈曲畸形,先天性心脏病,脑或脊髓畸形等。
(五)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Klinefelter’s syndrome) 又称先天性生精不能症或Kinefelter综合征。本型患者最常见的染色体组型为47,XXY,约占本症的80%,此外还发现48,XXXY,49XXXXY,病情更为严重。发病率约占男性的1/700,在男性不育症中占10%。其临床特点为外貌男性但乳房肥大(妇女性乳房),睾丸微小甚至无睾,无精子,阴茎小,胡子稀疏,喉结不明显,皮下脂肪较多,性情类似女性,约25%的患者显示智力低下,多为轻度,部分为中度。有人认智力缺陷与多余的X染色体数目成正比例,本病在青春期前症状不明显,故不易早期发现。
(六)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s sydrome) 1938年首先由Turner 描述,故又称Turner综合征。本病常见的染色体组型为45,X-,此外还有不少嵌合型。本型发病率远比上一型低,约占女性智力缺陷的0.64%,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外貌女性,身体较矮,第二特征发育不良,卵巢缺如,无生育能力。部分患者智力轻度低下。有的患者伴有心、肾、骨骼等先天畸形。
(七)超雌(superfemale) 性染色体为XXX,为女性,常伴有智力障碍及其他精神症状。患者外貌为女性,但性发育幼稚,无月经,也有的患者性发育良好,月经正常,有生育能力,但智力低下。
(八)苯丙酮酸尿症(phenylketonuria) 本症是遗传代谢缺陷所致智力低下中较常见的类型,1934年由Folling首先描述,故又称Folling病。本病是一种遗传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因患者肝脏不能合成笨丙氨酸羟化酶,以致食物中的苯丙氨酸不能被氧化成酷氨酸,只能在肾脏中被转氨酸变成苯丙酮酸。苯丙氨酸和其他代谢产物对神经细胞的发育具有毒性作用,而酷氨酸的形成障碍影响神经纤维在发育过程中髓鞘形成。其临床特点为严重智力低下,以言语障碍最为严重,85%的患者处于白痴呆水平。伴有运动机能障碍,肌张力或高或低,不能坐下,不能行走,或走路时躯体摇摆。毛发色浅或黄,皮肤白晰,眼睛虹膜色素偏黄或浅蓝色而呈典型碧眼症。皮肤湿疹也较多见,尿有特殊鼠尿臭味。可有锥体束征及其他病理反射。大多数患者脑电图异常。
(九)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 为先天性糖代谢缺陷疾患,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体内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密啶核苷酸转换酶,不能使半乳糖的中间产生1-磷酸半乳糖转变为1-磷酸糖葡萄糖,使体内的半乳糖和1-磷酸半乳糖聚积,影响机体,尤其对脑的损害为主。婴儿出生时尚正常,经母乳或牛乳喂养后才产生了症状。症状的严重性及出现时间和摄入的半乳糖量及持续时间有关。临床表现为嗜睡,呕吐,腹泻,侵略,水肿,肝肿大,黄疸,皮肤和粘膜出血,白内障及低血糖惊厥。智能发育迟缓。由于肾脏受累,小便内可有蛋白、管型和半乳糖存在。血中半乳糖升高是一种经常性现象。
(十)黑朦性白痴(amaurotic idiocy) 即黑蒙性家族性白痴,双名神经节苷脂沉积平或脑黄斑变性。本症首先由Tay(1881)所描述,1896年Sachs确定本症的本质为家族性疾病。故又称Taysachs症。这是一中家族遗传性疾病,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临床特征是智力缺陷,失明和瘫痪。本症婴儿出生时尚正常,数日或一周岁后出现症状,患者表现迟钝,淡漠,不灵活,进行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视网膜黄斑部可见一樱红色斑点为其特征。腱反射改变。常见痉挛性或弛缓性瘫痪。还可出现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本症病情严重,智力低下呈进行性。预后不良,近来发现本病的早期,患者血浆内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酸(GOT)显著增高,可达正常值的五倍,已被用早期诊断某些可疑的病例。
(十一)NieMann-Pick 病(Niemann –Pick’sudisease) 是一种按单纯孟德尔隐性遗传规律遗传的疾病。主要有关酶缺乏引起神经髓鞘磷脂、胆固醇及其他磷脂在肝、脾的内皮细胞及脑部沉积引起。临床表现有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聋、盲及智力低下。视网膜黄斑部有磷脂沉积者亦可见樱红斑。本病为进行性,多在发病数年后死亡。诊断可作骨髓或脾穿刺涂片,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寻找泡沫细胞。
(十二)肝石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这是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发病于7-15岁的少年型及发病于成年的成年型。前者引起智力低下,后者引起痴呆。患者的肝症状为结节性肝硬化,神经系统主要为维体外系症状,包括震颤、肌张力增加,步态异常等。铜在角膜周围沉积,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绿褐色的角膜Kayser-Flelischer环(K-F环),此种环在裂隙灯下更易发现。血清铜量及铜蓝蛋白量减低。
(十三)结节性硬化(tuborous sclerosis) 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结节,皮肤(面部)皮脂腺瘤。其他脏器肿瘤。典型症状为:面部淡红色的呈蝶状分布的皮脂腺瘤,癫痫发作,智力缺陷。症状轻重不一,有的仅有皮肤症状而其他方面毫无症状者,有的癫痫发作频繁,智能障碍严重。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 在孕期感染症状不严重或很轻,但却可对胎儿脑发育产生严重影响。是最常对胎儿造成这种影响的病毒感染。婴儿期的病情为:小头畸形,癫痫发作,肝脾肿大,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
(二)风疹(rubella) 过去是第一位的,现在是第二位对胎儿引起脑发育障碍及先天畸形的病毒感染。对胎儿影响的频度与感染时间有明显关系。怀孕第一个月感染者50%胎儿受影响,怀孕头三个月感染者10~20%受影响,婴儿常见的病情为:白内障、耳聋、先天性心脏病、脑损害(有时可引起小脑畸形)以及智力低下。有些婴儿痴呆患者也有在胎儿期风疹感染病史。
(三)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 这是一种原虫感染,由不洁饮食引起。母亲感染后原虫可经过胎盘传染胎儿,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智力低下,小头畸形,脑积水,大脑内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及癫痫发作。婴幼儿期可直接感染弓形体病而产生智力低下。感染究竟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常常发生混淆。Convrenr与Desmonts指出,智力低下如不伴有视网膜脉络膜炎及小头畸形或脑积水,就很少可能是先天性的弓形体病。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 encephalitis B) 本病急性期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若治疗不当,常在恢复期后出现言语及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智力缺陷及癫痫发作。
(五)爱滋病(acp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孕妇患爱滋病可导致胎儿损害,出生后可表现为生长发育障碍,颅面畸形,肝脾肿大,反复感染,进行性痴呆等。
(六)其他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梅毒等均可能造成胎儿损害,如生长障碍先天缺陷,智力低下等。
(一)胎儿酒精综合征(Fetus alcohol syndrome) 孕妇大量饮酒对胎儿具有明显的影响,婴儿期表现生长不良,智力低下,睑裂小以及小头畸形或其他畸形等症状。
(二)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常因胎儿和孕妇血型不配而引起,一般是Rh血型不配,也可以是ABO或其他血型不配。大量胆红素进入脑内可引起基底结及其他部位黄疸,称为核黄疸,并伴有其他损害,包括脱髓鞘病变,胶质细胞增大,神经元减少,引起脑瘫,耳聋,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智力低下等症状。
(三)儿童早期伴发于急性传染病时的中毒脑病 严重者可发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失明和瘫痪等。
(四)其他中毒 如一氧化碳中毒、铅中毒等均可引起儿童神经系统损害及智力低下等。
(一)脑外伤、窒息、颅内出血 这是产生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其对脑实质均有损害,均可导致智力低下,有的伴有癫痫、瘫痪等。
(二)物理性损伤(physical injury) 母孕期受到放射性照射能引起婴儿智力低下,还可有小头畸形,身材短小及白血病。
(三)其他 母孕期宫内外压迫,异位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均要使胎儿缺氧,造成脑细胞损伤,引起智力低下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一)地方性呆小症(endemic cretinism) 发生于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全世界除冰岛外,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流行区。临床表现智力低下在中度和重度者占60%以上。患者的表情淡漠或呈傻笑痴呆面容。大多安静,活动少,反应迟钝,精神萎靡。部分白痴病人性情暴躁,哭闹无常,显露原始情绪反应。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而听力障碍也十分常见。格体发育迟缓及体格发育不良是本病的另一特征,患者身体多矮小且不匀称,身体上部量长于下部量。体重低下同龄正常人。骨骼发育延迟,表现为骨核出现迟,发育小,掌指骨细小,骨骼愈合迟。不少患者合并瘫痪及运动功能不良,性发育迟缓,只有轻度患者性发育完全,可有生殖能力。脑电图检查显示基本频率偏低,节律不整,大多有阵发性双侧θ波,可无α波。重度患者心电图可有低电θT波低平或双相QT间期延长及不完全右束枝传导阻滞。
(二)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 是由于垂体前叶功能不足引起的一种疾病。患者出生时及婴儿期生长发育尚正常,自幼儿期开始,与同龄儿童相比,显示发育落后,但其躯体各部的发育则对称均衡,精神发育大多正常,部分智力低下,情绪欣快,性腺发育也缓慢或不全。
(一)先天性脑积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 脑积水主要是脑积液在颅脑内大量增加。临床表现主要是头颅迅速增大,颅缝分开,囟门扩大,头部透光试验阳性,根据病程长短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及神经系统其他体征。
(二)颅狭窄症(craniosynostosis) 由于颅骨骨缝过早闭合所致,可分遗传性病,亦可散发发病。临床表现颅围小,形成尖颅畸形,常有颅内压增高症及智力障碍。
(三)脑贯通畸形(brain perforating deformation) 病变为大脑半球有一处或多处漏头样空腔,可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相通。症状为明显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其他症状。
(四)大头畸形(mafcrocephaly) 为罕见情况,头大,脑大(部分由胶质细胞增生所致)。智力可低下,正常或超常。
(五)小头畸形(microcephaly) 原发性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致,继发性者因孕妇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前者多伴有中、重度智力低下,后者的智力水平视病因及头小的程度而定。
(六)脑回畸形 (gyrus deformation) 包括无脑回,脑 回大或小等畸形、均有明显的智力及情绪障碍。
(一)儿童精神分裂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 儿童精神分裂症病前的躯体精神发育是正常的,有较明确的发病过程。本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内向性,特有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其所带来的认识障碍可影响智力及语言的发育,表现出智力低下的症状。
(二)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 大部分都伴有智力低下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这类儿童无能力去同周围人和环境建立通常的联系,使其言语发育迟缓所致。
(一)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ic factor) 如母爱剥夺,环境剥夺,丧失学习机会等影响到儿童的智力。
(二)癫痫(epilepsy) 某些发病于幼儿期的“原发性癫痫”,由于频繁发作,引起脑组织的损害,导致智力缺陷,此时常伴有较突出的行为异常,性格变异,特有的思维粘滞、迟钝、缓慢等特点,脑电图检查有时可助于诊断。
痴呆是在智能已获得相当发展之后,由于脑部病损引起的继发性智能减退,可由各种器质性因素所致。年龄不满18岁不诊断痴呆。
1.脑变性病:某些皮质、皮质下疾病可引起痴呆,常见病因有阿尔采木氏病,匹克氏病,Huntington’s病,Parkinson’s病,肝豆状核变性,皮质-纹状体-脊髓联合变性等。
2.脑血管病: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疾病可引起痴呆,如多发梗塞性痴呆,颈动脉闭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血栓性血管炎等。
3.代谢性疾病:一些代谢性疾病影响脑的功能,造成痴呆,如粘液水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尿毒症,慢性肝功能不全等。
4.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导致脑实质及脑功能改变,导致痴呆,如各种脑炎,神经梅毒,各种脑膜炎,库鲁病等。
5.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硬膜下血肿可致结构及脑功能改变,引起痴呆。
6.低氧和缺氧血症:包括缺血性(心博骤停、严重贫血和出血),缺氧性(呼吸衰竭、哮喘、窒息、麻醉),淤滞性(心力衰竭、红细胞过多)和组织中毒性等各类低(缺)氧血症。
7.营养缺乏性脑病:硫胺缺乏性脑病,糙皮病,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症等。
8.中毒性疾病: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铅、汞等中毒,有机物中毒等。
9.颅脑外伤:头部的开放性或闭合性外伤,拳击员痴呆等。
10.其他:正常压力脑积水,类肉瘤病等。
痴呆与脑部器质性疾病有关,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以额叶、颞叶、边缘系统以及第三脑室等联合纤维集聚的部位损害时容易发生智能减退。脑变性病可造成大脑萎缩,神经细胞减少、缺失、变性、坏死,有些神经细胞皱缩,星形胶质细胞特殊肥大,增殖与变性,有些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颗粒空泡变性,其改变多以海马、杏仁区、纹状体部位较显着,这些部位与记忆、情绪等有直接关系。某些躯体疾病可使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中间代谢产物大量蓄积,脑血流障碍,还可使脑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造成脑细胞变性、软化、坏死或呈点状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某些微生物毒素浸及脑细胞也可引起脑机能改变。维生素缺乏可引起脑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脑外伤可使脑结构发生改变,脑部肿瘤可直接对脑组织刺激与破坏,脑外伤可使脑结构发生改变,脑部肿瘤可直接对脑组织刺激与破坏,还可对邻近与远处脑组织造成机能性压迫与移位,也可引起脑血液与脑脊液循环障碍,使脑细胞变性、坏死等。某些中毒性疾病可使大脑皮质下灰质苍白球等处产生软化、坏死,导致大脑机能障碍,引起智能减退。某些疾病除引起上述改变外,尚可引起一些神经递质的改变,造成儿茶酚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及脑肽的减少,这些物质与记忆、情绪、思维、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这些物质的减少,可出现情绪、思维、行为、记忆等方面的障碍,而出现痴呆。
近记忆缺损常是最早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铭记功能受损,患者记不住定好的约会或任务,记不清近期发生过的事件。但患者对此有自知之明,并力求掩饰与弥补,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辅助措施,例如不厌其详地书面记录或一反常态地托人提醒等,从而减少或避免了记忆缺陷对工作、社会与生活等的不良影响,也从而掩盖了作为症状表现的记忆减退。
痴呆的另一个早期症状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遇到不熟悉的作业时容易感到疲乏、沮丧与激怒。其抽象思维、概括、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进行性减退。记忆的全面受累及理解判断的缺损可能引起妄想,这种妄想为时短暂、变化多端、不成系统,其内容通常是被盗、损失、疑病、被害或对配偶的嫉妒妄想。记忆和判断的受损可出现定障碍,患者丧失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认能力。故常昼夜不分,不识归途或无目的漫游。
情绪方面,早期呈现情绪不稳,在疾病演进中逐渐变性淡漠及迟钝。有时情感失去控制能力,变得浮浅而多变。表现焦虑不安,忧郁消极,或无动于衷,或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制。高级情感活动,如羞耻感、道德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受累最早。
人格障碍有时可在疾病早期出现,患者变得缺乏活力,容易疲劳,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往常爱好的活动失去了兴趣,对人对事都显得漫不经心,有时会开一些不合时宜的拙劣玩笑,对衣着及仪容也不如以前那样注意,可变得不爱整洁,不修边幅。有时会发生对年幼儿童的猥亵行为或暴露阴部等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有人变得多疑、固执与斤斤计较。
智能全面衰退至后期出现严重痴呆时,患者连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饮食起居需人照顾,大小便失禁,失去语言对答能力,有的患者连自己的配偶、子女也不认得,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更是几乎完全丧失,经常发生出门走失的情况。最后患者死于感染、内脏疾病或衰竭。
首先确定是否痴呆,然后确定痴呆的病因。
1.认知功能测验及智力测验:痴呆筛选测验有Folstein(1975)创用的简易智力状态检验(MMSE)、长谷川和夫(1974)创用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Pattie等(1979)创作的认知量表(CAS)等。这些测验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较简单,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般都设成痴呆的划界分,因此颇为实用。以MMSE为例,若得分〈15分这痴呆,15~24分为可能痴呆。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只有病前做过的患者尚可使用,否则难度较大。
2.全面了解病史:首先了解其发病年龄,痴呆者的年龄均相对偏大,再者了解其起病形式及病程,外伤及脑血管疾病等常为急性起病,其他原因引起者多为慢性起病。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症状起伏,并可自动缓解,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缺乏症状引起的痴呆可随躯体症状的缓解可减轻,老年性及其他变性引起的萎缩,其痴呆症状多持续进行,不断恶化。
3.躯体检验;痴呆本身并无固定体征,但原发病常可出现一定的体征。麻痹性痴呆患者可有瞳孔不整齐、两则不等大,阿一罗瞳孔。老年性精神病患者多有角膜老年环、白发及皮肤皱纹。铅中毒患者齿龈可见铅线等。某些原发病常伴有一定的神经系统体征。
4.实验室检查:疑有器质性痴呆的患者应在选择性作腰椎穿刺,血液生化检验,脑电图,脑超声波,同位素脑扫描,头颅X线平片,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
(一)阿尔采木氏病(Alzheimer’s disease) 早期表现为记忆障碍并日益加重。初起时只有近记忆障碍,定向力不佳,工作效率减低,有错构或虚构,在此基础上痴呆日渐加重,计算力减退,判断力低下,反应迟钝,理解困难,以后出现言语障碍和失语、失用、失认等。行为紊乱,有刻板动物,偶有片断的幻觉和妄想,发病年龄在40~60岁。
(二)匹克氏病(Pick’s disease)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初期突出症状为行为障碍,患者少动懒散,对别人的日常生活如饮食、睡眠、衣着不留意,早期即可有个性改变,也可有记忆障碍。患者失去既往的机智,工作粗心大意,早期即可出现局灶症状,如失用、失读、失写或失认等。智能障碍主要是抽象思维困难,尚有记忆力减退。其痴呆发展较迅速,病程较短,在一个至数年内多因继发生感染或衰竭死亡。
(三)Huntington病(Huntington’s disease)智能减退的发生通常非常隐袭,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工作效率降低,对日常事务不能很好地处理。认知缓慢,智能损害和记忆障碍在舞蹈症状出现后立即明显起来,没有失语和失认。集中力和判断力进行性受损,解决问题的始动性差,必算能力,近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较差。抑郁症状极常见,亦可有人格障碍,神经症状即为舞蹈样运动,少数患者肌强直也常见。
(四)Parkinson病(Parkinsons’s disease)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特征,可伴有人格改变,智力障碍,精神病表现等。其智力障碍的特征为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降低,始动性差,进行智力测验是困难的,一方面与其表现困难有关,另外由于患者体力和精神活动迟缓,也容易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五)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常有一些精神症状,如情绪异常,智能减退,人格改变及幻觉妄想之类的重性精神病症状。智能障碍出现可早可晚,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记忆、理解,判断能力减低,以后病情逐渐加重,导致严重痴呆。
(六)皮质—纹状体—脊髓联合变性(cortico-striato-spinal degeneration) 临床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抽搐或肌阵挛发作,智能减退、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减低,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我照管能力也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痴呆症状也日趋严重。
(一)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ple infarct dementia, MID) 进行性痴呆,反复多次梗塞导致的局灶性神经体征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为主,病程多呈阶梯性加重。智能障碍主要为近事记忆的减退及工作能力的下降,尤其对人名、地名、日期及数字最先健忘。患者工作能力的下降,首先表现于效率的降低和向导管主动性。对于脑力工作,如思考、理解均感到迟缓困难。疾病逐渐发展,致使患者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障碍更加严重,但患者的判断力在相当长的时间无损害,定向力也比较完整,到晚期,患者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言语表达能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不仅近事记忆障碍,而且远事记忆也明显障碍,甚至个人日常生活也难于处理。
(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又称Binswanger病或慢性皮质下白质脑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痴呆和多种神经局灶体征。精神症状中以隐渐发展的记忆障碍最多见。其他尚有轻度精神错乱、性格改变、淡漠、兴趣减退、妄想、语量贫乏、回答问题缓慢、不切题等。晚期则常出现严重的判断和定向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进行性痴呆,在1~2个内缓慢发展,可延续达12年之久。轻度痴呆有记忆、抽象思维与计算力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综合分析能力减退,尚能自理生活;中度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时间定向障碍,部分丧失社交与自理生活能力;重度者严重定向、记忆、抽象思维、计算与综合分析能力障碍,伴有或不伴有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三)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eneral amnesia) 是一种起病突然,以发作性的严重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相的综合征。多数患者于中年后期或老年期起病,男多于女。发作前无任何先兆,患者的记忆结构突然而完全地停止发挥作用,造成患者不能铭记发病当时的经历。随着发作的延续,患者不能记住当时情况的表现更趋明显,同时患者还表现出对发作前的日期、星期甚至年份都有明显的片断的逆行性遗忘。因此也有定向障碍。
(四)血栓性血管炎(thromboangiitis) 又称Buerger氏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的精神活动迟钝及智能日渐衰退。有的还有人格改变及欣快情绪。智能衰退主要以记忆,判断力,社交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减退较明显。
(一)甲关旁腺功能减退(hypoparathyroidism) 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情绪不稳,易激动及心境改变。有明显的社会退缩,注意力不能持久,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差,如不及时治疗则发展为器质性痴呆,有手足抽搐症,癫痫发作。
(二)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hyperadrenocorticism) 亦称柯兴氏症。躯体症状及体片为满月脸,水牛背,腹部及大腿皮肤紫纹。还有精神症状及智能减退的表现,患者情感淡漠,软弱无力,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及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差,随着病情的加重,痴呆也越来越明显。
(三)尿毒症性脑病(uremic encephalopathy) 表现为疲倦无力,迟钝无欲,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贫乏,个性改变,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严重痴呆。
(四)慢性肝功能不全(chronic hepatic insufficiency) 其临床表现为注意散漫,记忆力减退及工作效率降低,领会迟钝,反应缓慢,言语减少,以后逐渐发展为昏迷,严重痴呆,如上躯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较易诊断。
(一)散发性脑炎(sporadic encephalitis) 除一些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尚有一些精神症状,如意识障碍、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情绪不稳定及运动和行为障碍,智能障碍等。智能障碍可有记忆减退、虚构,注意力涣散,其中以近记忆和机械记忆受累尤重。严重时可发展为重度痴呆。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 encephalitis B) 除一些躯体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外,尚伴有精神症状,精神萎靡,可有幻觉妄想,有的出现性格改变。智能障碍亦多见,表现为抽象概括能力损害明显,而领会,识记、计算能力等方面较轻。
(三)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 麻痹性痴呆是神经系统梅毒中最常见的一类慢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在早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疲劳,思维活动迟缓,思考问题非常费力,理解和判断能力差,并有个性方面的改变。发展阶段表现缺乏责任感,又无信用。记忆力显著减退,从近记忆力逐渐到远记忆力,对简单的计算都不能。此外在抽象概括、理解、推理和判断方面明显受损,晚期痴呆日趋严重,即使很简单的问题也不能理解。言语零星片断,含糊不清,不知所云。对家人不能辨认,情感淡漠等。
(四)艾滋病痴呆综合症(AIDs dementia syndrome) 临床表现无力、倦怠、丧失兴趣、性欲缺失为开始症状,以后出现近记忆障碍,注意障碍,言语迟缓,情感平淡,社会性退缩,定向障碍等。晚期出现明显的痴呆,缄默、截瘫和大小便失禁等。
(一)脑肿瘤(brain tumor) 颅脑肿瘤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及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记忆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症状,早期为近记忆减退或近事遗忘,过去经验的记忆也不能复现,可有柯萨可夫综合征。情感淡漠、无故哭笑,情绪不稳,偶可有欣快。智能障碍表现为计算、理解和判断能力缺损,工作效率低,甚至不能工作,还有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知觉障碍等。
(二)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临床表现除其神经症状及体征外,尚有注意力不集中、迟钝、少动、记忆力下降及阵发性精神异常。
(一)肺性脑病(pulmonoencephalopathy) 临床表现神志淡漠、肌肉震颤、嗜睡、昏睡、记忆力、注意力、领悟力、理解力降低,并有定向障碍,也可有重性精神病的部位症状。
(二)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临床表现除其躯体症状与体征外,尚有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疲乏无力,易激动,失眠,记忆减退,理解力、判断能力差等症状。
(一)硫胺缺乏(athiaminosis) 临床表现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和眼肌麻痹。还表现主动性言语和动作减少,无精打彩。说话内容前后矛盾,逻辑障碍,理解力差,反应能力减退,知觉能力下降,记忆紊乱。定向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烟酸缺乏(anlacinosis) 又称糙皮病。临床表现疲乏无力,失眠,心悸,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易激惹,个性改变,定向障碍,错构,虚构,后期精神活动逐渐衰竭,缓慢地达到痴呆状态。
(三)叶酸缺乏(folic acid deficiency) 临床表现疲倦,无力,头昏,头晕,易激惹,健忘,失眠,精神迟钝,情感反应淡漠,始动性障碍,精力不足,言语减少等。
(四)维生素B12缺乏(vitamin B12deficency) 临床表现感觉和运动异常,有些患者表现兴奋,易激惹,偏执状态,发作性定向随意,进行性痴呆。
(一)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疲乏、效率和自控能力下降,可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也可有淡漠,精神迟钝,记忆力下降,定向障碍,虚构等症状。
(二)铅中毒(lead poisoning)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情绪焦虑易激惹,常有基础体温低、脉搏、血压偏低的“三低”症状。慢性中毒者表现记忆力下降,疲乏无力,性格改变,反应迟钝,淡漠或激动越不安等症状。
(三)汞中毒(mercury poisoning) 临床表现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情绪紧张,易波动和激惹,易发生口吃,缺乏信心,工作能力下降,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念思维能力降低。
(四)慢性有机磷农药中毒(chronic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多梦,情绪低沉或焦虑易激动,疲乏无力,理解力、判断力差。
(一)拳击员痴呆(demenia pugilistica)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情绪不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判断能力差,工人效率低等。
(二)其他脑外伤(other brain injury) 临床表现从轻者记忆力下降、头晕、注意力不能集中,到严重痴呆状态,表现呆滞、淡漠、缺乏主动性、思维迟钝、理解判断力减退、记忆力差、情绪不稳等。
(一)类肉瘤病(sarcoidosis) 又称结节病。临床表现一些神经系统症状的体征,还表现记忆困难,人格改变,情感淡漠,判断力缺乏,进行性忽视个人卫生,急性躁动不安和幻觉所致的后遗性痴呆。
(二)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精神活动衰退,步态不稳,小便失禁,近事遗忘淡漠,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情绪反应亦减退,病情逐渐加重,其记忆、计算、定向日趋减退,以至痴呆,最后昏迷死亡。
这类“痴呆”大都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的智能缺损,它常突然发生,也可突然消失,一般维持时间较短。表现智能缺损的程度不如痴呆严重,且智能障碍不一致,如患者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对复杂的问题反而可正确回答。多系强烈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其智能障碍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在短期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病因】
1.癔病性假性痴呆: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多出现此种现象。
2.刚塞尔综合征:多见于拘禁性精神障碍及癔症。
3.童样痴呆:多见于癔症。
【临床表现】
其实为意识改变而非真正的智能缺损,通常在精神因素下突然产生,“痴呆”亦可突然消失。智能缺损似乎特别严重,对简单问题也不能正常回答,能理解问题的性质,但回答荒谬,给人故意做作的印象,对各种问题的回答往往接近于正确答案,近似而不准确,有时患者精神活动回到童年时代,带有明显的稚气。
【机理】
有人认为良好的感觉与运动机能、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的储备等,都是智力的预备条件或基础,而这些必须在意识清晰下,即在大脑网状结构维持皮层张力的背景上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一部分人在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的意识障碍,也即抑制了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而皮层下出现脱抑制。若大脑皮层的抑制间皮质下部位扩张,可产生深部抑制状态,这就使其感知觉迟钝,感觉阈值增高,注意难于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差,情感淡漠,定向力差等症状。
【鉴别诊断】
(一)癔症 ;患者可有癔症性假痴呆,童样痴呆及Ganser综合征,临床特征为患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发生的类似痴呆的状态,记忆力丧失,回答错误,连日常生活诸如穿衣着裤也是错误百出,即给人以智能有严重损害的印象,或表现言语和举止象个稚气十足的幼儿,见人则称呼“叔叔”、“伯伯”、“阿姨”。或表现在回答问题时给予近似回答,如“人有三只脚”、“2+2=5”之类,提示患者是知道正确的回答的,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较短,经治疗或精神因素去除后症状很快消失。
(二)反应性精神障碍 患者在遭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后立即发病,表现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与狭窄,不能正确感知周围事物,对时间、地点或人物定向发生障碍,理解困难,同时常伴有表情迷惑与注意力的涣散,言语凌乱,不连贯,使人难以理解,其精神症状的内容多与精神因素引起的情绪体验有一定的联系,当精神因素解除后症状很快消失。
(三)拘禁反应 又称监狱精神病。患者在拘禁情况下,表现回答问题的方式及其行为具有荒谬特征,给人以严重痴呆的印象,例如患者答不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不知有几只手、几个手指,分不清早和晚、左和右、白天黑夜。有时叫错或叫不出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反应迟钝,动作不灵活,表情呆板,但当拘禁情况解除后,患者一切表现正常。
记忆是非常基本的精神功能,它能使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因为认识本身就是通过与过去的经验对比分析形成的,而过去的经验的保留就是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和回忆四个过程,记忆障碍可以在四个过程中不同部分发生,但一般都同时受损,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记忆障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记忆量方面:一是记忆质方面。
记忆量的改变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三方面,其中记忆减退临床上多见。
作为病态的记忆增强是指人处在病理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起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明显地超于常人,和智力超常一样,这种记忆增强不能认为是异常的。
【病因和机理】
正常人中记忆的保持量大大超过遗忘曲线所表示的水平,或者大大超过了记忆的广度范围(7±2);躁狂症患者在情感高涨的基础上,显示出记忆增强;有些精神病患者由于对周围事物的特别警觉与专心注意,表现出记忆增强;颞叶癫痫及某些感染性和中毒性谵妄中,亦可出现记忆增强。
【临床表现】
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得起来。如患者回忆他童年的某些生活事件、做过一些什么游戏,又和谁表演过什么舞蹈等。即使是非常细致的情景都能清楚无遗地被回忆起来,或者有些有他正常时已经完全丧失了回忆,此时也能够重新恢复。
【鉴别诊断】
(一)情感障碍
1.躁狂症(mania):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由于情感高涨联想加快,概念一个接一个产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大量诗词创作,押韵词和形容词信手拈来,尤其是轻躁狂患者,在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情细节的追忆。
2.抑郁症(depression):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产生自责自罪妄想,其罪恶妄想可追述到童年的生活经历,认为其罪行为童年生活中的某一次错误造成的,一般在病愈后就再也不能回忆起这些经过。
(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本症起病缓慢,发病多在中年,以荒谬离奇的幻觉妄想为主,伴有情感的不协调和言语行为障碍。有系统妄想的患者由于沉缅于幻觉妄想体验之中,表现出孤僻离群,对周围事物特别警觉与专心注意,连正常人根本注意不到的细枝末节也能毫无遗漏地回忆起来。
(三)颞叶癫痫(temporal-lobe epilepsy) 在颞叶癫痫的朦胧状态,患者可回忆起一些平时早已遗忘了的以往生活经历中的景象,甚至是根本想不起来的早期童年生活的具体片断,多发生于少年儿童,一般有脑电图的改变。
(四)感染性和中毒性谵妄(infectionus and toxic delirum) 多发生在感染和中毒性疾病的脑损害后的谵妄状态,患者头脑中重新出现以往生活景象的表象,连续涌现,或表现为丰富的色彩鲜明的错觉和幻觉,或表现为观念飘忽及不连贯的思维等。
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四个部分的普遍减退,临床上比较多见。
【病因和机理】
记忆减退可能与神经递质、蛋白质等活性降低有关。常见于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及其他的脑器质性损害的患者,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临床表现】
记忆减退主要是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的普遍减退,临床上早期往往是回忆减弱,特别是对日期、年代、专有名词、术语及概念等的回忆发生困难,可表现为近、远记忆减退,有的可表现为由近而远的记忆减退。
【鉴别诊断】
(一)神经衰弱(neurastenia) 起病于11~40岁之间,主要表现有头痛、睡眠障碍、记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疲乏无力等。记忆障碍多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记忆减退明显,远记忆正常,此种记忆减退往往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之故,并非真正的记忆缺损,其表现为不论看书或读书刊,往往由于心烦意乱,印象不深,掌握不了中心内容,见了熟悉的人一时难以叫名字,但一经提醒,仍能记忆,与脑器质性疾病的记忆缺损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cerebro-arteriosclerotia psychosis) 多见于50岁以上的高龄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退行病变,初期表现出神经衰弱症状,突出的症状是睡眠、记忆和情绪三方面的障碍,记忆减退是常见的症状,开始为近记忆减退为主,对名称最易忘却,对事物和人的即刻再现困难,但对青少年期的往事却记忆犹新,判断理解力尚可,工作虽感无力或易忘,但日常事物尚能应付,患者常发笔记本来弥补自己的记忆减退,工作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颅脑损伤(craniocerebral tranma) 急性脑外伤时,记忆障碍常呈逆行及顺行性遗忘,慢性脑外伤后(一般在脑外伤后一月或数月),出现头痛眩晕、注意焕散、记忆减退及睡眠障碍等,与患者损伤的性质、部分、年龄、素质及心理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四)脑肿瘤伴发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with brain tumor) 脑肿瘤的精神症状可表现在精神功能的各个方面,如意识程度、认知功能或情绪方面,认知功能常表现为思维缓慢、联想贫乏、记忆困难等,以间脑中脑肿瘤最易出现记忆障碍,表现注意不能集中于当前的事物,不能学习新的东西,近事遗忘,而远事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保持完好,并可有虚构现象。
部分地或全部地能再现以往的经验称为遗忘,它不是记忆减退,而是回忆的丧失。
【病因和机理】
遗忘的常见原因是意识障碍和器质性疾病。意识障碍可能是干扰了记忆的识记过程,也可能是由于意识障碍的影响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痕迹予以保存,或者是记忆的三个过程都受到损害所致,器质性疾病中的颞叶、额叶损害最易引起遗忘。
【临床表现】
1.顺进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遗忘的时间和疾病同时开始。如对如何受伤、如何住院等回忆不起。
2.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患者回忆不起在受伤前他在什么地方,正在做什么事情,遗忘可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但大多数只涉及较短的一段时间。
3.心国在性遗忘: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遗忘的内容只限于与某些痛苦体验有关的事。
4.进行性遗忘:即患者除有遗忘外,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随大脑损害的不断加重,记忆损害也进行性加重,其受影响较大的是再认和回忆。
5.阶段性遗忘: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可出现一段时间生活经历的完全遗忘,在此前与此后的记忆保持良好。
6.局限性遗忘:由于大脑皮层损害的部位不同,可出现视觉、听觉、运动及名称的记忆障碍。
7.全面性遗忘:大脑的弥漫性损害,可引起全面性痴呆和全面的记忆损害称全面性遗忘。
8.后发性遗忘:在大脑损害后的意识障碍的恢复的当初,记忆尚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出现明显的遗忘症状。
9.系统成份性遗忘:在脑损害的遗忘症中,有单纯忘记了获得较晚的外国语言知识,而却保持了本国语言的知识。
10.暂时性全面遗忘:是一种突然起病,以发作性的严重记忆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发作前无先兆,患者的记忆结构突然而完全地停止发挥作用,使患者不能铭记发病当时的经历,随发作的延续,患者不能记作当时情况的表现更趋明显,患者的远期记忆保持完好,一般持续一至数小时,随发作消退,记忆功能逐渐恢复,先是能记忆起远期事件,尔后能忆起距发作较近的事件,同时患者渐显示出开始铭记当时当地经历的迹象,约再过一个多小时,患者的记忆就恢复正常了,患者的记忆完全恢复后,仍有对发作期经历的永久性遗忘,还有范围累及数分至数小时经历的永久性逆行性遗忘。
【鉴别诊断】
(一)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
1.脑震荡(concnssion of brain ) 脑震荡是轻型颅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短时间的意识障碍,常有记忆障碍,呈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常与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有关,一般在数日、数周或数月后恢复。
2.短暂性记忆缺失(memory blackout) 本症常发生于一次大量饮酒之后,并无酒精依赖,当患者饮酒时出现明显的记忆丧失,呈顺行性遗忘,远记忆及即时记忆良好,短记忆受损,持续几小时,偶可数天,患者可与人交谈进行精细活动,但所有这一切翌日皆完全不能记忆。
3.一氧化碳中毒(carbonmonoxide intoxication) 急性中毒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意识恢复后,仍可有脑损害征,少数可发生柯萨可夫综合征、淡漠、精神迟钝等,出现逆行性遗忘,为消退最迟的症状。
4.心因性反应(psychogeic psychosis) 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是发病的直接原因,急性起病者多,可在创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恢复后不能完全回忆,似有梦境般体验。
(二)进行性遗忘
1.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de-mentia) 主要以痴呆为主要症状,早期以近记忆障碍为主,晚期远记忆也减退,出现遗忘症,开始遗忘呈一过性,晚期遗忘呈持续性的,随痴呆的加重,遗忘也行性加重,不能认出熟人、时间、地点、智力差,可出现虚构、呆滞等,生活不能自理。
2.Alzheimer病 通常起病于50~60岁,隐袭起病,临床上以持续进行的智能减退、记忆障碍为主,记忆障碍为首发症状,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困难为特点,疾病的早期就出现遗忘,可再现虚构,遗忘随痴呆的加重而持续性加重,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自理差,常于病后2~8年死亡。
(三)心因性遗忘、阶段性遗忘及后发性遗忘
1.癔症 起病常有精神因素,在精神创伤后突然发生选择性的阶段遗忘,患者可将过去生活中的一段经历全部遗忘,甚至连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记不过来,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患者具有癔症性格,略示性高,一般轻微的刺激即可促成本病。
2.心因性反应 起病急,有重大创伤史,创伤出现意识障碍,意识恢复后往往不能回忆,遗忘的内容与精神创伤有关。
3.脑外伤 在急性脑外伤后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模糊,有定向障碍,意识完全清醒后,对疾病的经过可有片断的记忆或全部的遗忘,个别病例在经过一段神志清楚的间歇期,可再度出现意识障碍,出现后发性遗忘,多发生在头外伤后意识丧失6小时以内。
记忆质的改变主要包括错构症、虚构症、潜隐记忆等。
错要症是对过去实际经历过的事物,在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有回忆的错误,张冠李戴、唐汉不分,往往将日常生活经历中的远事近移,多见于老年性和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患者。虚构症是一种记忆错误,指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患者就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过。
【病因和机理】
由于脑萎缩、脑变性及脑缺氧导致大脑损害所致,长期酗酒引起营养不良,导致硫胺缺乏亦可引起。常见于老年性及动脉硬化性精神病、酒中毒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及麻痹性痴呆等。
【临床表现】
1.错构症:多发生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表现为患者将过去生活中所经历过、但在他所指的那段时间内却并未发生的事件,说成是当时发生的,并坚信是事实,并予发相应的情感反应。
2.虚构症:患者以想象的、没有事实根据的内容来填补记忆的缺隐,伴有严重的记忆障碍,患者谈论这些“经历”时仿佛真有其事,由于其虚构的情节不能保持,这次虚构的内容下次不一次记住,故其内容常变化不定,多见于器质性脑病。
【鉴别诊断】
(一)脑外伤(brain ininry) 主要见于脑外伤性遗忘症。多发生在脑创伤较广泛、严重,意识丧失6~72小时或72小时以上的患者,患者的意识恢复后,尚存在时间、空间的定向障碍,表现出不严重的记忆障碍,不能牢固地记住所感知的印象,尤以新近事物最易遗忘,患者记不住接触人的姓名,想不起当天所做的工作和经过,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病房和床位,患者往往以虚构的人和事来填补所遗忘的情况,来掩盖自己的记忆缺隐,尽管是虚构的,但宛如讲述真实的事物一般,向其提问时能随口作答,患者表现欣快,谈吐自如,有时情绪不隐如易怒,可历时数月之久。
(二)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于生命的衰老期进行地发病,记忆障碍常首先出现,先为近事遗忘,后为远事记忆的丧失、虚构及错构症、认识错误,可有定向和言语障碍,随痴呆的加重,上述症状也随之加重,工作能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
(三)酒中毒性精神障碍(alcoholic psychosis) 又名威尼克脑病。常为急性起病,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和谵妄,也有定向缺失、记忆障碍和虚构,常有痉挛发作,其后可表现淡漠及呈进行性发展的痴呆。
(四)中毒性精神病(toxic psychosis) 轻度的工业中毒性精神病,常引起类神经症的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疲乏、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等。严重的中毒后精神障碍,可有迅速发展的定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判断入损害,常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对于意识恢复后的记忆缺陷,代之以错构和虚构,还可伴有其他多种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五)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hytica) 隐性起病,发展缓慢,早期出现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工作能力逐渐减退,发展期主要是智能和个性的改变,记忆力显著减退,从近记忆逐渐到远记忆力,常有错构和虚构,可出现多种妄想,情绪不稳,易激惹,晚期痴呆日趋严重,对家人不能辨认,情感淡漠,对简单问题也不能理解,而本能活动相对亢进,甚至出现意向倒错。另外,患者常有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及脑器质性损害后,可出现潜隐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重演性记忆错误等记忆障碍。
【病因和机理】
其机理与遗传因素、基础脑结构的损害以及脑缺氧等有关。常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功能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等。
【临床表现】
1.潜隐记忆:患者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癫倒,把自己过去看过的或听到的或是在自己梦中体验过的事物的回忆,认为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别人经历过的事回忆成是他本人实际发生过的事;一是把实际上患者本人经历过的事物回忆为是听到的或看到过的或谈到过的,这是视旧如新症的一种特殊表现。
2.似曾相识感:患者在经历完全陌生的事物时,有一种过去曾亲身经历过的感觉,又称熟悉感。正常人也可有,但很快就会认识到这是自己感受或记忆方面的错误,但精神病人则坚持认为自己确实是经历过的。
3.旧事如新症:患者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重新经历时完全陌生的感觉,又称陌生感。可以是人格解体和现实症状的组成部分。
4.重演性记忆错误:患者对于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的似曾相似症,就像重演的一样。
【鉴别诊断】
(一)癫痫性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inepsy)这类精神症状多数涉及颞叶功能,其中一种是认知障碍为主的发作,主要表现为记忆和观念发作,记忆障碍发作表现为自我意识障碍和回忆错误,患者有健忘、似曾相似、似曾经历、往事如新及未曾经历过等症状,在发作中对过去的体验不能回忆,但发作之后可以想起来。也可有失掉亲近感和非真实感等人格解体症状。在癫痫的梦幻状态下,患者可表现周围日常人物都如初次见面、熟悉的生活环境如初临的异地,完全变得不熟悉了,可有重演性职业操作,并可出现充满幻觉妄想体验的梦幻世界。
(二)人格解体神经症(depersonallization lization neurosis) 急性起病,患者突然感到周围物体的大小,形体和颜色发生了改变,感到世界显得新奇、特殊、陌生,好象自己在梦里一样,有的还可表现为过去他所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了。当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会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恐惧。
(三)脑器质性精神病(cerebral organic psychosis) 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器质性疾病,所出现的严重的记忆障碍,均可出现陌生感、熟悉感等,但一般都有其独特的病史及躯体和神经系统的体征,还可有脑电图的异常等。
(四)功能性精神病
1.抑郁症(depression):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减低、思维活动抑制和情绪低落等,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可出现情感的丧失、疏远感和陌生感,常把外界的一切看得暗淡和阴郁,伴严重的焦虑和自杀观念。
2.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的感知觉障碍,患者可出现特殊的不适感和头部重压感,在躯体感觉与体形感觉障碍的基础上,可出现窥镜症状,感知综合障碍较多见,少数病人可出现似曾相似和非真实感,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真的,有一种陌生感,一般有身份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思维、情感方面的障碍。
3.癔症(hysteria):起病有明显的精神因素,患者有高度的暗示性和自我暗示性,在意识障碍朦胧状态时,时间持续久了,可重演童年生活或重演战场生活等,对周围感知较迟钝定向力不完整,联想抑制,理解判断力缺乏,有时病人可出现错觉、幻觉,但与精神因素联系密切。
是一种选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近事遗忘,时间及空间定向障碍,而无全面和智能减退。狭义的是指维生素缺乏所致者;广义的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类似维生素缺乏的一组病例。
【病因和机理】
多数是由wernicke脑病发展而来。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酒中毒,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任何原因所致的持续性呕吐,某些感染性疾病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精神病、脑肿瘤、部分中毒和内分泌疾病,其根本原因是硫胺缺乏,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同样可引起硫胺缺乏,皮质的病变与酒精的神经毒性有关。近来发现Korsakoff征有明显的皮萎缩和脑室扩大。长期饮酒,使维生素摄量不足,酒精影响胃肠道对硫胺的吸收,由于肝功能受损,影响对硫胺需要量的增加。其它原因引起的硫胺缺乏,有的认为是酒的神经毒性作用和硫胺的缺乏均同时存在,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病变主要累及的部位是乳头体、第三脑室周围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高位脑干、某些丘脑核和下丘脑的后部。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遗忘症,包括顺逆行性遗忘,错构症和虚构症,定向障碍,特别是时间定向障碍。患者在认知功能有很多方面表现异常,概括的抽象和形成有困难,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从一种思维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困难,感性认识功能也常受影响,最突出的症状是遗忘,患者往往记不清自己的门牌号、自己的床位等,不能学习任何新的事物,除简单的任务外,往往不能胜任任何工作。患者由于记忆障碍。不能正确地叙述事件发生的过程,或弄不清前后发生的次序,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进行杜撰,产生虚构或错构,并坚信不移,予以相应的情感反应,患者的感知思维内容、警惕性、注意和行为,往往相对保持完整。另外可有轻微的知觉功能减退,自发性言语和动作减少,自知力通常亦受损。
【鉴别诊断】
(一)慢性酒中毒(chronic alcoholism) 本病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起病缓慢,其临床特征为近事记忆缺乏,常伴有错构和虚构症。定向障碍及欣快症。患者常记不住自己的床号和床位,对刚发生的事和见过的人都不能记忆,表情怡然自得,回答问题自信而肯定,虽回答的内容大都出于虚构,但本人却不觉其错误。神经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发性神经炎。
(二)脑外伤后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after barin injuiry) 脑外伤后大多数表现为谵妄状态,意识模糊,在意识恢复后,会遗留一段时间的近事记忆障碍,包括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其持续时间一般和伤的总的严重程度有关。有的患者由于颞叶内侧面或间脑中与记忆有关的区域受到损伤,可长期存在记忆减退,患者的远、近记忆均受损,其他认知活动无障碍,有的患者为填补记忆的缺失,出现虚构或错构。
(三)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after brain stroke) 本病起病缓慢,多数患者有高血压史及脑血管意外史,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伴有情绪和人格的改变,以后渐出现近事遗忘,尤其是对人名和数字的记忆缺损最严重,可有错构,人格及其他智能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完整,晚期可出现情感淡漠及明显的痴呆。
(四)肺脑综合征(pulmono-cercbral syndrome) 各种慢支或肺部疾患产生肺功能不全引起的精神症状,早期为脑功能衰弱症状,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主,呈嗜睡和兴奋躁动交替发作,最后可转入昏迷。高龄患者或者脑动脉硬化者,在意识恢复后,可表现为欣快,多言,近事遗忘、虚构、错构或智能减退,另外可有神经系统体征及肺气肿、呼吸困难、紫绀等。
(五)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with brain tumor) 脑肿瘤产生的精神症状可以表现在精神活动的任何方面,但却没有特殊性的症状,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器质性损害的症状,也可以是功能性精神病症状。间脑和中脑的肿瘤易出现显著的遗忘症,患者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学习到的东西不能记忆,或者是前后颠倒,但对较远发生的事情或以前学过的东西记忆较好,有的可出现虚构,认识功能的其他方面保持较好。
(六)老年性痴呆 起病于50~60岁,为持续进行的智能减退,记忆障碍是本病首发症状,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远期知识困难为特点,通常在起病数年后出现虚构,伴有定向和言语障碍,随病情的发展,痴呆的加重,记忆的受损亦越来起明显。
(七)癫痫性遗忘症(epileptic amnestic syndrome) 慢性癫痫病人由于脑功能严重损害,引起严重的记忆障碍,早期为记忆减退,随病程的延长,癫痫发作的频繁,记忆的损害亦越重,可累及远、近、即时记忆,表现为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和虚构症,重时可达柯萨可无征的程度,一般有脑电图的异常。
一段时间内,精神活动指向某一事物称注意,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种。被动注意是没有自觉的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地、自然地注意;主动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使注意指抽一定的对象,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须做一定的努力。被动注意的对象常不十分清晰和明确,通常所谓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而言。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它与意志活动周围的主动适应紧密联系,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的体验有关,故注意障碍总是和某些心理过程的障碍相联系着的。
任何部位的大脑病变,尤其是广泛的病变,都对注意造成损害,觉醒程度减低,嗜睡状态或觉醒程度过高,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均影响注意力的持续集中,精神分裂症和儿童轻微功能障碍综合征也有注意的缺陷。
1.注意增强:注意增强有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如具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常围绕着一个有系统的妄想过分地注意看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某些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另一种是指向病人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如神经症患者的疑病观念,这些患者常过分地注意自身的健康状态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件都不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注意的增强,可加强或促进精神症状的发展。
2.注意涣散:表现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结果仍不知所云,就像没读过一样。多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
3.随境转移:表现为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移。如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症患者,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个田野的新现象所吸引而转移,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不能持久,外界的偶然变动又会将患者注意力吸引到另一方面去。急性躁狂时,患者言语的不连贯性,主要由于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思维联想太快所致。
4.注意迟钝:患者的注意兴奋性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患者对回答第一个问题完全正确,但对他接连不停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时,他人回答就显得缓慢,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多见于抑郁症。
5.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患者集中于某一事物时,而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患者的注意,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
6.注意固定:患者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增强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人,如某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注意一定的观念,牢固的观念控制了他们整个的意识,特别是这种思考与相当强烈的情绪反应有联系时,抑郁症以及具有顽固妄想观念的患者,将注意总是固定于这些妄想观念上。有强迫观念的患者,也存在这种状态患者觉察到这种注意的集中与固定性而无法转移,故又称之为强制性注意。
(一)功能性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起病于青春期,表现为智、情、意三者不协调,意识清楚由于受幻觉妄想的支配,注意力受损,精神活动显得迟钝,对外界的环境注意力很差,但却集中心思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显得很不机灵。
2.抑郁症(depression):受情绪低的影响,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缺失,精力减退,社会性退缩,注意力亦减弱。
3.躁狂症(mania):受情绪高的影响,自感精力旺盛,对各种活动都感兴趣,被动注意功能亢进,这件事没做完又被其他事情吸引过去,随境转移,给人一种活动增多的印象。
4.焦虑症(anxiety):可起病于任何年龄,40岁以前多见,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后诱因,精神性焦虑是核心症状,伴有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和对声光敏感,常诉说记忆力减退,实际上是注意力无法集中而造成的识记困难,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5.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中年期起病,缓慢起病者多,主要表现疑病性烦恼,对健康的过分关注,疑病性不适和疑病观念,对健康的过分关注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在健康状况上,对身体任何细微的变化都特别注意,尤其是有关他们所怀疑的身体部位的功能,他们千方百计要求进行种种检查,以证实他们的信念。
6.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多为青壮年期起病,病前常有心理社会的应激,临床上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为主,常见症状:疲乏、无力、思考困难感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入睡困难等,病程至少一个以上。
7.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其主要表现:①衰弱症状: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等;②兴奋症状;③紧张性头痛;④睡眠障碍,病程在3个月以上。
(二)反应性朦胧状态(reactive twilightstate) 起病有重大的心理社会刺激,表现意识水平降低,范围狭窄,定向力不全,表情紧张恐惧,伴有生动的心困性幻觉或梦样体验,注意力难以集中,答非所问,可有冲动,事物不能回忆。
(三)麻痹性痴呆(dementia paralytica) 本病起病隐潜,早期呈类神经衰弱症状,头痛、头晕、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减退等,但不主动求治,可有工作能力减退和性格改变的迹象,继续发展可出现痴呆的症状。
(四)脑炎(fncephlitis) 原发于脑部的病毒感染,起病急,呈突然发生的高热,抽搐头痛,呕吐,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症状,表现精神萎靡,倦睡,呆滞少语,理解困难,注意涣散,定向不良,记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五)儿童多动症(childhood hyperactive syndrome) 绝大多数为男孩,主要表现多动,学习成绩不良,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小动作多,甚至干扰别人,可有冲动行为,多动是注意不能集中的继发现象,智力正常,多数男孩到青春期后多动减少,但注意不能集中可继续存在。
(六)婴儿孤独症(infanile autisn) 主要发病于儿童期(3岁以内),主要表现内向性孤独,言语障碍,强迫性的要求保持同样的状态等,患儿除此之外,可还表现为多动或注意的随境转移及一些奇怪地动作,有时患儿可无缘无故的突然发怒或表现恐惧。大部分患儿预后不良,不能独立生活,或需长期收容。
(七)脑震荡后综合征(postconcussion syndrome) 脑震荡是头外伤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脑震荡后患者出现头痛、头昏、眩晕、恶心、情绪不稳定,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对声音及光线刺激过度敏感等症状,神经系统除可能有眼球震颤外,一般没有其他阳性体征,这些症状一般在1-2周内逐渐消退,也可有迁延或慢性的。
(八)脑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with brain tumor) 脑肿瘤产生的精神症状常与其生长所在的部位有关,即使生长较慢的肿瘤也常出现精神症,约37%的脑肿瘤病人可产生意识模糊,注意力减弱,记忆力下降,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淡漠和部分发定向力障碍症状呈波动性变化。
(九)Alzgeimer病 通常起病于50~60岁左右,隐袭起病,临床特征为持续进行的智能减退,无缓解。伴发的精神症状有失语、遗忘失用、失认、判断力差,概括能力丧失,注意力涣散,左右混淆和集中力差等,随病情发展愈益明显。
(十)与爱滋病有关的精神障碍(nental disorder with 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 绝大多数HIV首次感染者不出现临床症状,HIV可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VS)引起CNS感染。其中一种为AIDS痴呆综合征,起病隐袭其临床表现为无力、倦怠、丧失兴趣,性欲缺乏为首发症状,以后出现特征性的认知障碍、行为和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近记忆障碍,注意障碍、言语迟缓、社会性退缩等,晚期可出现明显的痴呆,缄默和大小便失禁,亦可出现意识障碍。从痴呆出现到死亡历时约4.2月。此时患者血中HIV为阳性,脑脊液检查为炎性改变。EEG示广泛性温波,CT示脑皮质萎缩,脑室扩大。
情感(feeling)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情感活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大脑皮层则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可以降低可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动物实验表明边缘系统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最高。并对情感活动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情感障碍的基础是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过程的紊乱,情感的改变与代谢障碍有关,尤其是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是由于其大脑皮质出现弥散性抑制,而引起情感调节方面障碍的结果;情感淡漠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衰退的结果,或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的抑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癔症患者的情感脆弱、强制性哭笑及易激惹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破坏或减弱有关。躁郁症中的抑郁发作可能是中枢儿茶酚胺缺乏,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及活性减低所致;躁狂发作可能为儿茶酚胺过多,受体部位的去甲上肾腺素活性增强所致。
情感障碍一般分四大类:①病理优势情感;②情感诱发障碍;③情感协调障碍;④情感退化。
病理优势情感是指在病态的精神活动中居于显着优势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相适应,与病人的内心体验有一定联系。
1.情感高涨:常见于情感性障碍中的躁狂症;若情感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并带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神秘色彩,即销魂状态,可见于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3.情绪低落或抑郁: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更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均可出现。
4.焦虑、惊恐发作:可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广场恐怖症、癔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5.恐怖:以恐怖性神经症为突出,也可见精神分裂症的早期。
1.情感高涨(elation):指病人的情感活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显着增高,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显得忙忙碌碌、精力充沛,谈话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生动,联想丰富、话多、夸大、语音高昂,兴趣广泛,对一切都感到非常乐观,好象从没有什么忧愁和烦恼。但病人此时易激惹,对事稍不如意即勃然大怒,或遇伤心事立即哭泣流泪,这可在瞬息间恢复原状。它往往与思维奔逸与活动增多同时出现,构成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极乐状态下自觉十分良好,如逢大喜,并无思维奔逸或动作增多,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2.欣快(euphoria):一般指在脑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快乐心情,患者自觉良好、幸福、面部呆傻、愚蠢、幼稚,没有丰富的内心体验,显得单调刻板,不能引起正常人的共鸣。
3.情感低落或抑郁(depression):指负性情绪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高。它与情感高涨相反,患者心境抑郁、悲观厌世、整日忧心忡忡、兴趣索然、对自我评价过低,有度日如年之感,常自责自罪、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情绪低落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要求下降,反应迟钝。这种心情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
4.焦虑、惊恐发作: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作过分严重的估计,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以致搓手顿足、唉声叹气,有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也可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发冷及胃肠功能失调症状。
惊恐发作(panic disorder):指突然的、自发的、无法理解的惊恐体验、恐怖、焦虑,伴有呼吸困难、头晕、心悸、濒死感等躯体症状。
5.恐怖(phobia):指一类病人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事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明知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却无法摆脱。恐怖的内容有:如怕脏、怕空旷的广场、怕见人、怕脸红、怕上学等。
一、情感高涨
(一)躁高涨(manic phase) 以持续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思维奔逸、自负夸大、动作增多、行为轻率、注意力不集中、性欲亢进等症状。其情感高涨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性,与内心体验协调一致。此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正常。
(二)癫痫性精神病(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epilepsy) 此类患者可有情感高涨症状,情绪增高所表现的愉快感达到极乐即消魂状态,自觉十分良好如逢大喜,但内心体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言语虽然增多,但不连贯,没有感染力,有轻度意识障碍。既往患者长期有反复发作的癫痫病史。
(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psychoactivesubstance use)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时或使用之后,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异常情绪,从恐惧到销魂状态。同时还常伴有丰富生动鲜明的错幻觉,以及躯体和精神依赖症状。
二、欣快
(一)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and mental disorderscaused by physical diseaese) 在器质性脑病中,如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等,欣快是情感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良好、幸福,有浅薄的诙谐、戏谑行为,由于记忆智能受损,给人以愚蠢幼稚的感觉和呆傻,其精神症状往往具有可逆性,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二)精神分裂症青春型(Schizopnrenia hebephrenictype)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无明显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精神症状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相,情感不适切,表情做作,情绪欣快,动作幼稚奇特,有兴奋冲动,片断的幻觉和妄想。此类患者病程迁延,预后较差。
三、情感低落或抑郁
(一)双相情感性障碍抑郁相(bipolar affectie disorder depressive phase)以持续的情感低落、思维迟钝、活动减少及意志减退为本病主要症状。表现兴趣索然、悉眉不展、悲观失望、自觉生不如死、精力减退,常出现自责自罪、消极自杀等,具有昼重夜轻特点。患者对病态没有自知力,症状不受环境改变而好转。
(二)更年期抑郁症(involutional depression) 起病缓慢,先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全身不适、早醒、内分泌功能衰退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但没有明显的思维和运动抑制。部分患者有自罪、疑病、虚无妄想及严重的消极观念和行为。
(三)反应性精神障碍(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 反应性精神障碍中,有一类在精神创伤下一个月左右,以情绪低沉、沮丧、兴趣降低,内疚或抑郁,可伴有焦虑、紧张或激越情绪为其特点的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集中于创伤性体验,凡与精神因素有联系的情景,均易引起患者的情绪反应,即使时过境迁,仍有“触景生情”之感。由于环境的改变症状常可好转。
(四)精神分裂症后抑郁(post-schizophrenic depression) 精神分裂症残留期,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精神药物及内源性因素等,可出现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严重的呆滞、衰弱、被动及自杀企图,有孤独、茫然感,思想散漫,阻塞,常纠缠于一些空洞、虚无的观念,情感与思维、行为及环境不协调,环境的变化不会改善抑郁状态。
(五)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抑制症状常在脑器质性或躯体疾病后发生,表现为焦虑性抑郁,思维抑制不明显,常有疑病观念,症状具有波动性,一般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四、焦虑、惊恐发作
(一)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是指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的紧张、恐惧、濒临死亡,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震颤等。发作时间较短,大多小于60分钟,发作后正常。广泛性焦虑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无明显原因或无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紧张,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二)抑郁症(depression) 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或惊恐发作,但其焦虑和其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存,以抑郁、自罪、悲观、绝望、兴趣低下、能力下降、消极观念及行为为主,抗抑郁剂治疗疗效果良好。
(三)强迫症(obf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此病可伴有焦虑及惊恐发作,但是在强迫症状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时,患者感到痛苦而焦虑、恐惧、紧张等,一般随强迫症状的好转而消失。
(四)恐怖症(phobia) 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有恐怖对象,如见动物、站在高处、人多场所等。对这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怖,并出现回避行为。
(五)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这类精神障碍患者可伴发焦虑、抑郁,但思维和行为抑郁不严重,一般随躯体症状的好转而消失;可根据躯体检查所表现的躯体症状和体征,以及结合这些疾病的有关特殊检查而加以鉴别。
五、恐怖症
(一)恐怖症(phobia) 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恐惧害怕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者有动物、高处、广场、闭室和社会活动等,有回避行为,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明知恐怖不合理,但反复呈现,难以控制。
(二)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可出现恐惧、害怕等,但没有明确的对象,没有自知力。
情感诱发障碍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
1.易激惹:常见于躁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
2.病理性激情: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3.情感脆弱: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癔症、神经衰弱。
4.情绪不稳: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人格障碍。
5.强制性哭笑: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情感迟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及痴呆。
7.情感麻木:多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
1.易激惹(irritability):常指患者的情绪容易激惹、愤怒、稍遇刺激暴跳如雷,激怒,易于人发生矛盾冲突。
2.病理性激情(empathema insane):指患者无明显诱因或在心境恶劣的背景上,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为时短暂的暴怒情绪;并由此产生残暴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能出现遗忘。
3.强制性哭笑(forced weeping and laughing):是指没有外界诱因而突然爆发的、不能自行控制或带有强制的哭笑,患者面部表情愚蠢、奇特、缺乏内心体验。
4.情感脆弱(emotional fragility):指患者极易伤感,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泣或兴奋激动,难以自我克制。
5.情绪不稳(emotional lability):指患者情绪极易变动,由一种情绪很快转变为另一种情绪。情绪变化不稳定、不持久,可无外界诱因,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自责或时而抱怨等,有时暴怒、吵闹、漫游或自杀,并无故打入骂人。
6.情感迟钝(emotional blunting):是指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表情不鲜明生动等。
7.情感麻木(emotional paralysis):指在长期情绪压抑状态下(如长期拘禁)或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时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表现既无恐惧,也无痛苦、麻木不仁。
一、易激惹
(一)躁狂症(mancepisode) 躁狂症患者由于情绪的不稳定,表现明显的易激惹性,愤怒和敌意,患者可因小事或因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勃然大怒,甚至伤人毁物,怒不可遏;但往往片断即逝,化怒为笑,若无其事,事后仍然欣然自得。
(二)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and mental disorderscaused by physical diseases)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高血压病初期可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情绪不稳,无明显因素的情绪易激惹,但同时可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以及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伴发的精神障碍可表现情绪不稳、急躁、激动、易激惹等,其激惹性并无特异性,但往往具有代谢率增高的躯体症状及甲状腺肿大。
(三)神经症(neuroses) 指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不适增加,其易激惹性由于精神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所致,但有自知力。
二、病理性激情
(一)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如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可出现病理性心境恶劣,无明显原因下突然出现情绪低沉,易激惹、焦躁、紧张、不安、恐惧,对周围一切都感不满,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有时暴怒,攻击他人,十分残忍。一般发作数日或数小时。
(二)反应性精神障碍 由于突然和剧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急性心因反应,在轻度意识障碍下,表现动作杂乱而无目的的性,冲动伤人行为,情绪紧张、恐惧,可出现片断的幻觉及妄想。但持续时间较短,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有波动,临床表现也随着变化。
三、情感脆弱
(一)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情感脆弱是早期脑动脉硬化最典型症状,患者表现控制情感的能力减弱,极易伤感及激惹,或无故地忧虑抑郁、苦闷或悔恨。疾病逐渐发展,在智能障碍明显的阶段,上述情感障碍也相应加重,明显地表现为情感脆弱,不稳、欣快或呆滞,或出现强制性哭笑。
(二)癔症(hysteria) 癔症患者常因小事而表现哭笑、喊叫、吵闹等,情感转变迅速,具有暗示性。
(三)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患者因兴奋性增高,容易激动,常因微不足道的事情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激惹、易于伤感,常为一些小事而悲痛落泪,忧伤沮丧。还可出现易疲劳或衰竭,并伴有躯体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四、情绪不稳
(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早期患者经常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有时出现焦虑、惊吓或恐惧的情绪,有时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担一般均较肤浅,容易变动。同时此类患者还具有脑器质病理基础和器质性躯体症状及体征。
(二)酒中毒(alcoholism) 在急性酒中毒患者中,由于一次大量饮酒,患者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情绪易激惹和不稳定,言语增多,重复,有夸大成份,有时对平时不满意的事,大声辱骂,有攻击行为;此时口齿不清,手唇震颤,走路不稳,并面部潮红,心率增快。
(三)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 人格障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易激惹,易于增强或低落,有的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人格障碍一般早年开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行为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的影响,对其人格缺乏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矫正困难、预后不良。
五、强制性哭笑
(一)脑功能硬化性精神障碍 此类患者早期多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同时伴有情绪不稳;随着疾病的发展,可有智能的受损,情感症状加重,出现强制性哭笑。本病症状具有波动性,躯体检查有脑动脉硬化征象,同时血胆固醇和血脂高于正常范围。
(二)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起病年龄多在儿童或少年,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即有明显的要格和情感改变及维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震颤、肌张直、“面具脸”强制性哭笑。体格检查有色膜素坏、肝损害和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降低。
(三)麻痹性痴呆(paresis) 我国已极为少见。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而引起的一类慢性脑膜脑炎,可出现神经系统、躯体和精神等方面的症状。在疾病的发展阶段情绪多不稳定,有的表现情感脆弱和强制性哭笑。血液及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和鉴别的重要依据,血液的康、瓦氏反应均为强阳性,一般阳性率90~95%,脑脊液压力正常,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数10~50mm3,蛋白定性一般为阳性,胶金试验呈特殊的曲线。
六、情感迟钝
(一)精神分裂症 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同时患者还具有思维联想障碍、幻觉、妄想、意志减退和行为退缩。多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无脑器质性症状和体征。
(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障碍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表现情感迟钝,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也可伴有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这类患者可通过躯体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相应的脑器质性疾病。
七、情感麻木
(一)反应性精神障碍 患者遭受剧烈精神创伤后而出现急性心因反应,部分患者表现僵住不动,运动抑制,情感无反应,呆若木鸡,甚至对痛觉刺激也无反应。其病程一过性,少有复发。
(二)癔症 有些癔症患者由于夸张与做作,表现闭目不动、呼之不醒、推之不动,似乎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无恐惧和痛苦感。但这类患者以往有癔症发作史,遇到刺激还会有类似发作。
外界刺激后的内心体验与外部表情不协调,或内心体验自相矛盾,称情感协调性障碍。一般分为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矛盾情感,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情感倒错(parathymia)是指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客观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如遇悲哀的事件表现欢乐,遇到高兴的事反而痛哭。
表情倒错(paramimia)是指患者的情感体验与外部表情不协调。如嚎啕大哭时同似不悲伤,喜笑颜开时内心极其痛苦。
矛盾情感(ambivalence)是指同一患者对同一事件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情感体验。如既爱又恨或既悲又喜。
患者的情感变得极幼稚或衰败称为情感退化。
【病因】
1.情感幼稚:患者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减弱,其情感活动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觉的影响,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癔症、痴呆患者。
2.情感衰败:是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或痴呆患者。
【临床表现】
1.情感幼稚(emotional infantility):是指患者的情感缺乏节制,极易流露出来,如同小孩一般表现。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强烈,稍遇刺激则嚎啕大哭或暴跳如雷,而稍加安抚则破啼为笑。
2.情感衰败(emotional deterioration):是指患者对各种事物逐渐丧失自己的内心体验,带着傻笑的面容或毫无表情,一般外界刺激很难引起情绪反应,对于重外界干扰可有些愤怒或回避反应。
【鉴别诊断】
一、情感幼稚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可出现情感幼稚表现,表情喜怒无常,忽哭忽笑,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时而冲动兴奋、打入毁物,时而乱跑,学鸡鸣狗叫,如同三岁儿童;同时具有思维零乱、破裂,行为愚蠢、奇特,有片断幻觉、妄想,也可有性欲亢进意向倒错,病程进展较快,迁延,人格逐渐衰退。
(二)癔症 这类患者本身性格就有强烈情感性和情感多变性,情感活跃、生动、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部分癔症患者可表现童样痴呆症状,患者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都和儿童一样,表现十分幼稚、顽皮。似乎好象痴呆状态,但患者实际上并无智能障碍。
(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部长期的器质性病变,可出现痴呆综合征,表现全面的智能,记忆的衰退和人格改变,智力和记忆障碍是痴呆突出表现;人格改变主要表现在性情急躁易怒、多疑,伦理道德观念减退,行为愚蠢,情感淡漠,幼稚、欣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二、情感衰败
(一)精神分裂症衰退型(schizophrenia detriora teatype) 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不断进展,精神症状日益加重,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表现性情孤僻、意志活动低下,情感淡漠以至衰败,整日傻笑,对任何刺激无动于衷,思维贫乏,丧失社会功能。
(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患者,由于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表现社会功能衰退,孤僻、退缩、自语、傻笑,对外界刺激缺乏内心体验。此类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提出明确的目的,并为达到目的而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坚持行动,最终完成任务,这一心理过程出现异常称行为调节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嗜酒所致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病等。
行为调节障碍是一常见的精神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及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临床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精神分裂症:多受幻觉妄想支配而表现病理性意志增强。或受内向性思维及情感失调的影响而表现意志减退或缺乏。意志减退也可以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2.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时可出现意志增强,抑郁时则表现意志减退。
3.偏执性精神病:受妄想支配其行为障碍表现意志增强。
4.酒中毒性精神病:大量长期的嗜酒,出现人格改变,多表现意志减退。
5.药物滥用:如毒品、镇静安眠药等的滥用,可明显影响人的意志活动,多表现意志活动减退。
6.脑部器质性疾病:如颅脑外伤后遗症、第三脑室的肿瘤等均可引起意志活动的异常。
7.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如甲状腺机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等均可引起意志活动改变。
1.意志增强:指病人的意志具有病态的顽固性。病人为实现其目的,坚持某种行为,不顾行为中遇到任何阻碍,发生多少困难,仍一往直前,经久不懈,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如嫉妒妄想时,患者为查出“第三者”,不惜工作休息时间,尾随跟踪,追查证据。另一方面意志增强还可表现意原和意向的明显增多,病人心情亢奋,精力充沛,不感疲倦,兴趣广泛,思维敏捷,但因其经常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其目的和行为的指向,以至做到有始无终,不能贯彻到底,结果一事无成。由于病人的意志活动与其思维、情感之间紧密关联,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仍基本保持完好,因此,病人的活动还是能为人们所理解,临床上把这类兴奋称为躁狂性兴奋。
2.意志减退:意愿活动明显减少,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情感脆弱,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或行为孤僻,少与人交往,仪表不整,终日无所事事,但却心安理得,病人对此毫无认识。
3.意志缺乏:意愿和意向活动缺乏,但也有意向活动亢进的。病人表现处处被动,任何活动均无明显的动机和目的,完全丧失了任何自觉的、主动的行动,行为孤僻、退缩,生活极为懒散,对家庭事业毫不关心,甚至对自身的生活本能也缺乏一定的要求。
4.矛盾意志:对非常简单的事犹豫不决,或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但患者对此却不自觉,亦不感困惑,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性,不自动地纠正。如遇到朋友要不要握手,吃饭后要不要喝水等,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一、意志增强
(一)精神分裂症 其意志增强是在妄想的基础上出现的,为实现其目的,不惜付出代价,一意孤行,追查证据,四处诉讼,攻击报复,逼供伴侣,或弃正常工作于不顾,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进行“发明创造”。虽然所有这些都缺乏任何客观根据,甚至内容荒谬,矛盾百出,但病人却坚信不移,顽固坚持,无法说服。患者除意志增强外,还有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偏执型。
(二)躁狂症 此类疾病的意志增强不同于精神分裂症的意志增强,患者表现情绪高涨,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意向意愿增多,整日忙碌奔波,少眠多食。
(三)偏执性精神病 本病以缓慢发展的系统而牢固的妄想为临床特征,病人为证实其妄想的真实性,不惜付出代价而追究证据,表现为明显的病理性意志增强。但当不涉及其妄想内容时,其意志活动可表现为正常。
(四)脑器质性精神病 此类病人有时可以表现意志活动增强,类似躁狂症的表现或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但通过查体可以发现相应的阳性体征。
二、意志减退
(一)精神分裂症 意志活动减退是精神分裂症较早出现的症状,表现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被动退缩,不主动与人交往,对学习、生活和劳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抑郁症 意志活动减退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活动减少,反应缓慢,懒于梳洗,生活被动,工作学习困难,还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其他抑郁症状。
(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出现明显的精神活动下降,意志活动减退,表现兴趣狭窄,对新事物无动于衷,不关心他人,工作能力降低,不能尽守职责,无进取心,对他人无同情心,丧失自尊等。
(四)脑器质性精神病 颅脑外伤、脑部肿瘤、脑炎等脑部疾病可表现意志减退,发兴趣狭窄,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工作不能胜任,责任心降低,进取心消失,生活被动,缺乏主动性,躯体检查可发现阳性体征。
三、意志缺乏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单纯型和晚期阶段的精神衰退可出现意志缺乏,表现行为孤僻、退缩,生活极为懒散,对家庭事业毫不关心,甚至对自身的生活本能也缺乏一定的要求,完全丧失了任何自觉的主动的行动。这类症状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同时出现,构成精神分裂症基本症状。
(二)痴呆 各种原因导致的痴呆都可表现意志缺乏,行为退缩独居,极度懒散,生活无任何要求,任何活动均缺乏明显的动机。有时可表现本能活动的亢进,如性本能亢进,根据病史,躯体检查及智能测查可明确诊断。
四、矛盾意志
矛盾意志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具有诊断价值。病人对此毫无自觉,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从不自动地加以纠正。
意向指与人类本能有关的行为活动,包括生存本能、防御本能、食欲性欲本能等。若人的以上本能活动出现异常或歪曲,则可出现冲动、控制障碍,如纵火狂、偷窃狂,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等目标采取破坏性行为。
1.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此类病人的脑电图异常多见,特别是颞叶的脑电波异常明显。
2.心理学因素:意向障碍有相同的紧张源——力必多和攻击本能驱使以及抵抗它们的自我防御机制的间歇性失效,患者在其他方面往往具有正常功能,Fenichel(1945)则认为此类患者的行为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快感,而是在于解除痛苦,患者试图通过这类行为使自己从焦虑、内疚、抑郁和其他内心痛苦中解脱出来,以获得轻松感,可使紧张状态得以暂时解除,虽然行为的破坏性后果将带来更多的痛苦(法律制裁),但由于前者具有近期效应,使得患者不计后果,一再重蹈复辙。
3.酒精和药物滥用: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性损害,出现脑功能障碍,自我克制功能减弱,出现偷窃、纵火等行为。
4.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等均可出现类似行为。
1.病理性赌博:通常在青春早期开始赌博活动,男性多于女性,可见于各个种族、社会阶层和职业,但以受教育程度低者为多。其心理特征为智力较高、傲慢、过于自信、极其乐观好动,缺乏耐心等,关于病理性赌博,一般认为参与赌博的时间或输掉钱财的多少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赌博行为对赌场以外的人际关系有严重影响,对赌博者个人和家庭生活有长期的、日益加剧的损害,经常由于赌博而不能所履行承担的社会和工作职责。个人渴望赌博,完全沉溺于赌博之中而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置之不理,需要增加赌博次数或赌注数目以获得所追求的兴奋。
2.纵火狂:反复出现的不可克制的纵火冲动,对纵火行为和火焰燃烧的场面有强烈的迷恋、兴趣和好奇心。纵火前有强烈的紧张感,纵火或目击火焰时有明显的愉快、满足或轻松的体验。纵火者缺乏动机,不是为了得到钱财,也不是为了掩盖罪行或表达某种社会政治观点,不是出于愤怒的报复,尽管纵火是由于不可克制的冲动所致,但事先可有计划和准备。
心理学研究认为,纵火冲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性行为的象征,纵火狂有一种强烈的施虐淫欲望,火的破坏力量可视为强烈性欲的象征。另有人认为纵火冲动源于攻击本能,yarnell(1940)认为儿童纵火是对排斥过他们的家庭成员的一种攻击形式,这些人常伴有逃学、偷窃、离家出走等现象。
3.偷窃狂:主要特征为反复出现的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其偷窃行为即不是由于当时生活需要,也不是考虑偷窃物的经济价值。偷窃即不是为了泄怒,也不是为了报复。行窃之前或紧接行窃之后有逐渐加重的紧张感,行窃后有愉快和放松的体验。偷窃即无长远的计划,也不与他人合伙进行。他们将偷窃物品弃之或偷偷放回原处,或将其隐藏。过后他们常因想象中的或已经发生的被捕以及社会地位的丧失而感抑郁焦虑和内疚。偷窃狂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病程上具有慢性倾向,自发缓慢率不详,但较少持续至中年。由于疾病对个的社交与工作能力并无损害,很少主动求治。
4.异食癖:是一种食欲倒错现象,嗜食一些通常不能作为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砖头、碎玻璃等。经常异食可引起全身营养不良或发生食物中毒。
5.拔牙癖:指反复出现的、不可克制的拔牙行为。多见于儿童,病因不明,常有头发稀疏和头部皮肤感染。
一、病理性赌博
(一)赌博 指昌输赢钱财之危险,而有意识地进行某种部分地或全部由机会决定其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的活动。普通赌博与病理性赌博很难截然分开,有人认为病理性赌博实质上是赌博行为的成瘾,正如普通饮酒与酒精成瘾一样。
(二)精神疾病伴发的赌博行为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可能有赌博行为,但其赌博行为的出现多有精神病理基础,如精神分裂症可在幻觉或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赌博行为,躁狂症可在其情绪高涨、自高自傲、自命不凡的基础上出现明显的赌博行为。精神疾病伴发的赌博行为除此外,还有相应的其他精神病理现象,如感知、思维障碍等。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伴发的赌博行为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如酒精、毒品可以出现赌博行为,多由于本身控制能力减弱及相应的经济原因,而怀着侥幸赢钱的心理,以便购得其使用精神活性物质而赌博,此类病人有明显漫长的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及相应的躯体体征,可以明确诊断。
二、纵火狂
(一)犯罪纵火 此类纵火有明确的报复动机及周密的纵火计划和逃避罪行的行为。
(二)精神疾病的纵火行为 此类患者的纵火行为多有明确的精神病理现象,纵火多在幻觉或妄想的支配下出现,多无明确的动机和行为计划,亦无相应的逃避行为。除纵火行为外,还有其他的精神症状。
(三)精神发育迟缓 由于其智能的缺损,对自己行为不能控制或对其行为后果不能辨认,而出现纵火行为,此类患者智能测查后即可明确诊断。
三、偷窃狂
(一)偷窃 偷窃多以生活需要为目的,偷窃物多有明确实用价值及经济价值,偷窃后有明显的逃避行为,常多结伴行窃。
(二)精神疾病伴发偷窃行为 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可伴发偷窃行为,此行为外尚有其他的精神症状,如感知、思维障碍等。
(三)精神发育迟缓 此类患者的偷窃行为主要是认识缺损,对其行为的后果不能认识,智能测查即可明确诊断。
四、异食癖
(一)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患者可以出现异食行为,此外还有其他行为障碍和感知思维障碍,如幻觉、思维破裂等。
(二)精神发育迟缓 可出现异食行为,见于较严重的患者,智能测查可诊断。
(三)肠道寄生虫感染 可出现异食行为,多见于儿童, 大便检索即可明确诊断。
(四)缺铁性贫血 多见于儿童,常与肠道寄生虫感染并发。此类患者有明显的贫血面容,外周血象检查:红细胞平均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