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气过三焦充于全身 从一到十谈养生③ 内容: 张雪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号脉是用三个手指头(特别小的孩子,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也可以;3岁以下的孩子不号脉)。 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三个手指,而不是两个、四个、五个? 因为中医把人体从上到下分成三部分,即三焦。 食指体察上焦,中指体察中焦,无名指体察下焦。 有人认为中医太玄妙,其实一点也不玄,号脉和看舌头都是一个道理。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代表心和肺,中焦代表脾、胃、肝、胆,下焦代表肾与膀胱。 所以中医用三个手指头号脉是有其道理的。 号脉从前往后,中医分别称作寸部、关部、尺部,食指号的是寸部,对应上焦;中指号的是关部,对应中焦;无名指号的是尺部,对应下焦。 左右手也是有区别的,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心、肝、肾;而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的是肺、脾、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将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做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为上焦。 上焦的生理功能特点也是根据《灵枢·决气》中的论述,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主要生理功能。 也就是说,上焦是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它不是有升无降,而是“升已而降”,故说“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也因此把上焦的功能概括为“上焦如雾”。 《温病条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也是以此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但是在《灵枢·营卫生会》中是指整个胃,也就是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了脾和胃的整个运化功能,所以说中焦是“泌糟粕,蒸津液”,是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中焦如沤”和《温病条辨》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中焦是“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的部位一般也是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之说,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划归为下焦。 下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在《黄帝内经》中说它是排泄糟粕和尿液,《灵枢·营卫生会》中概括为“下焦如渎”。 但后世对藏象学说有了发展,将肝肾精血、命门元气等都归属于下焦,因而扩大了下焦的生理功能范围。 《温病条辨》提出“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实际上也包含着这一个概念在内。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所以说它们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 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送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与肠、肾和膀胱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人。 如果三焦的水道不够通利,那么,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所以,中医又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三焦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由于水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 这实际上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而已。 发布时间:2025-08-17 11:25:26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hui/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