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只借不还”的药锅 内容: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然而对于药锅却是“只借不还”。 在中国许多地区,一般人家都不购置药锅,认为有它在家会招来疫病,多采取借用或代煎。 陕西旬阳一带还流行“偷药锅”的习俗,患者需要熬药,不愿向沉疴久病的患者家借药锅,怕借药锅时连病也借来了。 于是常采用悄悄“偷”的办法,用毕再悄悄归还。 丢了药锅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恼怒,反而心情愉快,很高兴,认为家中病人即将康复痊愈。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用药锅煎药。 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 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咀嚼吞咽,这样既不卫生,又不科学。 直到后来有了陶器,人们才逐步改用加水煎煮草药的方法。 据《史记》载,草药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 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 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器皿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草药汤液。 千百年来,煎药器具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药锅、药罐、罐壶等。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叫法也不尽相同。 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中国台湾、粤东和闽南地区,人们则把药锅习称为“急销”。 传说宋仁宗景祐元年,闽、台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 这时有位名医吴夲,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 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规格不一,以至影响疗效。 为改变这一状况,吴夲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 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 可商人急着推销,老百姓也急着用。 吴夲急中生智,便说:“眼下此物正急用,就姑且叫它‘急销’吧! ”从此,“急销”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中国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 (孔令琳) 发布时间:2025-07-13 11:39:25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hui/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