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医掌故 内容: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名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术,救人无数。 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非常敬佩。 大家相约,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栽种五株杏树,轻病人栽一株。 数年之后,这地方的杏树竟蔚然成林,颇为壮观。 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 人们在赞扬某医生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他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 岐黄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 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 其文简而意博,理深而有趣,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文献,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 其实《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只是托名于黄帝、岐伯而已,它汇集了古代医家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妙手回春。 他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跳入壶中。 费想此翁必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于他,希望能学得医术。 后来老者传授给他治病方法,嘱其多为广大百姓解除疾苦。 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 此后医生行医常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悬葫芦,有些中药店也以之为标记。 大夫和郎中最早的时候大夫、郎中不指医生,而是官名。 上古天子分封诸侯设大夫;郎中自秦朝开始被设为官名。 后来人们为了称赞医生的医术把医生称为大夫。 大夫是最高级别的医官,又因为医官中还有郎中次之,因而又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张存悌) 发布时间:2025-06-28 11:35:23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hui/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