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以通为补治胃下垂 内容: 张济洲 张瑜舫 湖北省天门市黄潭医院中医科胃下垂一病,习以补气升提为法治之。 笔者根据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以通降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胃为水谷之海,容受饮食。 其主纳,纳则贵下行,下行属通降。 下行通降,胃则和顺。 饮食入胃,胃泌津液,将水谷腐熟,下排入小肠。 小肠接受胃腐熟的食物,吸收其精微,又将食物残渣向大肠传送。 大肠将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这些由入至出的过程,即通降过程。 胃之纳腐,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导变化而出,均与胃肠的通降功能有关。 胃居中焦,承上启下,是通降功能之枢纽,是肠道通降功能的启始动力。 如果胃肠通降失常,则产生如肠梗阻、肠套叠、肠粘连、肠麻痹、肠扭转、胃扭转、胃脘痛、蛔虫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呃逆、呕吐、呕血、腹胀(气滞性)、便秘等各种病症,胃下垂也是其中的一种。 胃失和降,食物潴留于胃,胃内重力增加使胃过度舒张,久之胃体松弛,胃弯度减小,胃体下垂;胃肠本为一整体,胃在上肠居下,小肠、大肠、直肠通降功能失常,糟粕不能外排,导致下塞则上滞的恶性循环,亦可导致胃下垂。 胃体下垂之后,又严重影响胃肠的通降功能,胃体下垂则更难复常。 究其引起通降失常之原因,大致有外感六淫,邪气犯胃;饮食失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酸寒、质硬滞气之物;恼怒忧虑,情志不畅;体质素弱,劳作过度等。 通降法治疗胃下垂,紧紧扣住了通降失常这一病机。 六腑以通为顺,胃病以通为补。 仲景所立三承气汤是降胃之浊气,使之通降。 故治疗胃下垂,笔者多选用大承气汤与保和丸加减组方,以遵胃主纳腐,胃降则和之理。 方中枳实、枳壳、厚朴、槟榔宽中下气,行气除胀,消积导滞,则有利胃体排空上升;厚朴可燥湿,槟榔能除痰,湿痰消除,通降无碍;大黄荡涤胃肠积滞,通降最速;山楂、鸡内金,麦芽、谷芽,建曲消食导滞,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腐熟消化能力,以利通降。 以上诸药配伍,可使胃的通降功能加强加速;使胃内容物能即时有规律地排出,减轻其因长时间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垂压力,减轻胃内停滞之水谷,或有形实邪长时间充填胃内所形成的张力,有利于胃体上升,从而使其得以恢复正常位置和形态。 小肠、大肠、直肠有规律地正常通降,也形成下通畅则上易降的良性循环。 通降法治疗胃下垂还要根据其兼夹之症辨证用药:如阴虚者加沙参、麦冬;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热者加黄芩、黄连;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有痰者加法半夏、茯苓、陈皮。 但气虚者慎用补气升举,因补气升举之药会使胃肠更加壅滞。 通降法能使胃肠中饮食水谷得以正常运化通降,以吸收人体需要的精微物质,此即是补是升,也是胃腑以通为补之道理。 在饮食方面,切忌暴饮暴食,对生冷质硬、糖、酒、油腻食物必禁。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不要过度劳作。 这样可以提高通降法治疗胃下垂的疗效。 病案举例陈某,男,58岁,学校工友。 2003年6月13日初诊。 患重度胃下垂近6年,平常只能少食多餐,胃脘部经常胀痛,恶心呕吐。 前服之药皆为升阳举陷、益气健脾辈。 近半年来病情渐重,自虑癌变,忧心忡忡,诉胃脘胀坠疼痛,经常呕吐,吃少许米糊也随即呕出,呃逆连声。 察其形貌,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疲懒言,畏惧进食,大便4~5日1次,燥坚难下,小便短赤,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胃钡餐造影显示:胃角切迹于髂嵴连线下10厘米;胃内容物潴留;胃排空缓慢。 诊断为胃下垂。 证属胃肠通降失常,饮食糟粕停滞。 治拟通降消导,滋阴润肠。 方以大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厚朴7克,枳实15克,枳壳20克,槟榔12克,大黄9克,黄芩10克,陈皮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建曲10克,麦芽30克,谷芽30克,法半夏9克,瓜萎仁15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生地10克。 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后,肠鸣音活跃,矢气频响,大便2日1次,通畅成形。 宗前方将大黄减量为5克。 继服1月后,腹胀、呕吐、纳差等症悉好转至正常。 后因有事外出,煎汤药不便,为巩固疗效,照大黄减量时所服之方去生地、玄参,各药剂量减半,制成粗末,用开水泡服,每日4次。 服粗末茶剂1月后,经胃钡餐透视复查,示胃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约0. 5厘米。 患者面色红润,体重增加4千克。 发布时间:2025-10-07 08:00:01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de/1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