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内容: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 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 ”卷后《释音》:“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 ”明代方有执注云:“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几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 ”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 凡几之属皆从几。 读若殊,市朱切。 ”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几几”为“shū shū”并把“几几”写为无钩挑的“shu”字。 大家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本例外,未见“几几(shū shū)”作过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这说明无钩挑的“几”字根本不存在,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因为如果无钩挑的“几”作为一个字的话,在古代文献中必定大量使用。 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了“强几几”少数例句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用例。 可见,古代根本不存在无钩挑的“几”字。 钱超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其《中医训诂研究》及《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认为:“几几”应读“jǐn jǐn”,是“拘紧”“不灵活”之义。 其根据有二:一是《诗经·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毛传:“几几,絇貌。 ”“絇貌”是何义呢? 钱超尘又引《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玄端黑屦,青絇意纯。 ”汉·郑玄注:“絇之言拘也。 ”于是钱超尘就得出“几几”是“拘紧”之义。 二是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卷十四下己部的“巹”字,云:“巹,谨身有所承也。 从己丞,读若《诗》云赤舄几几。 ”段玉裁注:“居隐切。 ”又,《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有“掔”字,云:“掔,固也。 读若《诗》赤舄掔掔。 ”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中“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和“读若《诗》赤舄掔掔”,于是得出结论:“几”通“掔”,读作jǐn,是“牢固”之义。 钱超尘的这一结论,目前已成为定论。 那么,“几几”的“几”是否通“掔”呢? 是否读作jǐn jǐn? 是否“拘紧”之义?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诗经》中的“赤舄几几”是说“红色的鞋头向上翘的样子。 ”高亨《诗经今注》:“几几,弯曲貌。 ”又《汉语大词典》“几几”条云:“几几,鞋头尖而上翘”。 又在“几舄”条云:“赤舄几几:周代大官之鞋色红,头尖而向上翘。 ”可见,钱超尘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并非“拘紧”之义。 另外,郑玄的《仪礼》注“絇之言拘也”的“拘”,也不是“拘紧”之义。 《玉篇·系部》:“絇,屦头饰也。 ”又《仪礼·士丧礼》:“乃屦綦结于跗,连絇。 ”郑玄注:“絇,屦饰。 ”可见,“絇”是鞋头上的装饰。 那么,郑玄“絇之言拘也”的注释,不是“拘紧”之义吗? 其实,“絇之言拘也”的“拘”,是“弯曲”之义。 “拘”是“弯曲”之义,许多字书收有此义,兹不赘述。 可知,钱师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是“拘紧”之义不能成立。 那么“几”是否通“掔”,是通假字呢? 大家知道,通假的原则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而“几”古音见母、脂部,“掔”为溪母、真部。 两字古音不同,不可能构成通假。 更何况未见“几”通“掔”的例证。 可见,钱师认为“几”通“掔”,是“牢固”之义,也不能成立。 那么,“几几”为何义呢? “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 古代竹简,因为破损,把“沉”字一部分残阙了,只保留“沉”的右下角的“几”字。 后人不知,便妄加训释。 何以言之? “沉沉”残阙为“几几”,其实早在《内经》中已出现。 《素问·刺腰痛篇》:“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头沉沉然’。 ”可见,“几几”在《太素》卷三十《杂病·腰痛》还作“沉沉”,说明这二字在《太素》中还未残阙。 另外,还可通过异文得到证明:与《刺腰痛篇》同样句义的,在《灵枢·杂病》写作“夹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 ”可见,同一时代的《灵枢》仍作“沉沉”。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 “沉沉”是“沉重”之义,这才是确训。 发布时间:2025-08-05 08:20:06 来源:中医文献网 链接:https://www.zuoo.com.cn/de/1263.html